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级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级现实主义
超级现实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钟二毛[1](2016)在《远离那些超级现实主义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晚上,给一女生送行。她要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中间,她谈到一个困惑。这个困惑,是她的研究生同班同学、一个男生对她的告诫。这个男生奉劝这个女生毕业之后,不要再回深圳,也别再回那家设计公司。聊天记录里,这个男生劝人的理由真是振振有词啊:你看你毕业都25岁了,回到深圳,在设计公司里,天天加班,圈子又窄,就是上天眷顾你,遇到一个好男生,你谈恋爱的(本文来源于《祝你幸福(午后)》期刊2016年05期)
陈一骅[2](2013)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现实主义超级英雄》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第一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上映,这是继蒂姆·伯顿之后又一部风格另类的蝙蝠侠电影,这部电影赢得了电影学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紧接着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于2008年上映,不仅获得了好评,还捧红了饰演反派的"小丑"并英年早逝的演员希斯·莱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在2012年上映,也获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本文对这套系列电影进行整合分析,从电影的叙事、社会体制、角色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这套系列电影中传达出的现实主义内涵。(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3年14期)
叶新[3](2012)在《谢泼德家庭五部曲的超级现实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戏剧的学者眼中,山姆.谢泼德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而在美国大众心目中,谢泼德更是一位兼具摇滚音乐家、诗人、电影明星等多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英雄"。其实,正是由于艺术上的多方尝试和对人生阅历的感悟,谢泼德才得以从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窥探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和焦虑,进而把自己的观察融入戏剧创作和实(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2年05期)
叶新[4](2009)在《表象与深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着名戏剧家山姆·谢泼德成名于外外百老汇的实验剧场,他剧作家地位的巩固和提高却是得益于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系列家庭剧,包括《饥饿阶级的诅咒》(1977),《被埋葬的孩子》(1978),《真正的西部》(1980),《情痴》(1982),和《心灵的谎言》(1985)。其中《被埋葬的孩子》获得1979年普利策奖,《心灵的谎言》荣获1986年纽约剧评界最佳剧本奖,谢泼德也因此列位于美国主流剧作家之间,蜚声国内外剧坛。但评论家们更关注的,是谢泼德从实验派到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的转变,和对家庭五部曲中所应用的现实主义手法的诠释。简单地认为谢泼德放弃了早期的实验热情、走上回归传统现实主义的道路是不恰当的。一位评论家在谈到这几部家庭剧时说:“有必要创造一个新词,如新现实主义,来描述谢泼德的戏剧风格,这个词应该不仅能表其新,更要能标示出其所以新---它是传统现实主义涅盘后的重生,俯首于形式背后的世界,表层之下的维度。”(Demastes,1988,98)本论文从此需要出发,解读家庭五部曲中超级现实主义意蕴。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序言部分除对现有谢泼德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外,还概括性地介绍了超级现实主义运动的精神实质。这一运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出现在美国并首先流行于绘画和雕塑领域。虽然每个艺术家的选题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着眼于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中随处可见的素材。这种风格不是讽刺的,更不是理性的,而是一种对形象本身的追求。超级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象虽然异常逼真清晰,但作品散发出的气息几乎完全是中性的,以致使观者感到面对的形象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而只是画布上一个二维的平面,有着同照片一样聚焦过度和聚焦不足的瑕疵。真与假的界线、现实与想象的差别模糊了。超级现实主义的视角精准、中立,它背后是艺术家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摹、反映生活的强烈愿望,或如谢泼德所说要“尽可能暴露事物的本质”。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艺术家自觉运用各种介质和技巧,并使得它们也成为审美思考的对象。与艺术史上其它思潮一样,超级现实主义的这些特质也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中,当然也包括戏剧。序言指出谢泼德家庭剧中的现实主义就更多是一种超级现实主义,是将具象和抽象的元素杂糅于一个写实的整体,用看似冷静、理性的外衣来包裹当代人类感情生活和人类文明中的异化现实,使当代文明中被忽视、被埋葬的元素浮出表层。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将谢泼德家庭五部曲作为文化语篇,文学文本和表演文本来进行研究。第一章认为五部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选作题材的大都是被淹没于当代大众传媒文化中,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和形象。生活在家庭里的人更是存在于文化中的人。一方面,他们是受害者,生存空间被大量涌入的流行文化图标侵占,另一方面,他们是同谋,渴望接受并认同些图标。谢泼德竭力回避将这些题材阐释为以传递某种道德或者社会教训为目的的论题。流行文化中常常被忽视的人和事在这里被凸显,被放大。熟悉的题材和变形夸张的尺寸之间形成张力,是对当代剥夺人个性的文化图标的无声评论。同时,谢泼德拒绝修复表层现实的碎片、矫正其中的变形,使得肤浅的表象成为其它维度的现实得以驻足人类意识的根基。同超级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类似,家庭剧表面看似极端客观写实,实则是在对客观事物的重新认识基础上再现生活,以达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学和心理效果。第二章从结构,语言和角色塑造叁方面考察了五部曲中运用的超级现实主义式剧作法。首先,谢泼德把看似发生在真实时间和空间的情节放入无头无尾的环形结构,并将大量模糊不清、迷离难懂的因素编织在一起。嘎然而止的谢泼德式开放结尾破坏了戏剧结构的完整。另外,家庭剧中语言的处理也带有超级现实主义的色彩,看似普通的对话结构中大段的独白不时出现并游离于对话语轮之外,语言与其说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不如说是引发读者和观众脑海中意象的介质。人物性格并不是前后一致,人物行动的背后没有深层的心理动机,他们的存在是由许多处于不断的动态转换中的独立时刻组成。谢泼德不仅是剧作家,也是演员和导演。第叁章尝试通过分析家庭剧剧本中的舞台指示,阐示舞台设计和表演将谢泼德剧中的超级现实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初看之下,五部剧中的舞台布景大都酷似现实主义客厅剧。但模棱两可的空间划分和运用使得“第四堵墙”式的幻觉很难完全建立起来。大量的舞台意象虽是出于舞台布景需要,但更多是对观众感官的轰炸,而不是指向社会成员共同价值体系的象征符号。扮演家庭剧中的角色是对演员体力和感情的双重考验。一方面,角色穿梭于各个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时刻中以期证明自己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各种表现具有自觉的社会表演的色彩。另一方面,演员必须放弃为角色建构合理性合逻辑的深层动机的传统方法,高度信任演出集体,在每个时刻中释放同属于角色和演员的共同体验,而在各时刻之间稍转即逝的过渡瞬间登上审视自己和所扮演角色的高度。在家庭剧中的表演没有固定模式,演员必须具有随时根据感觉和体验修正表演技巧的能力。在以多元性和不稳定性为主要特点的后现代,仅仅用超级现实主义来界定谢泼德的家庭五部曲是不合时宜的,但其中的超级现实却是显而易见的。结论部分指出超级现实主义不但能显示出家庭剧风格之新,更能标示其所以新---传统没有被摒弃,而是与新的现实共同构建一轮互动对话。流行文化中的凡俗人物是以其本相,而不是以观众预期的理性方式出现在舞台上,对人和物过于逼真的刻画反而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和令人震惊。为达到这一效果,剧作家对写剧技巧的自觉运用作为审美对象之一驻足于观众的意识之中,“死去”的作者复活了。另外,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符合逻辑的线性形式,不同于现代主义者对线性形式的完全摒弃,也不同于先锋实验派消解语言意义的“嗡嗡之音”,家庭剧中超级现实是对真实的忠实提炼,是孕育着秩序的混沌,更是缓缓滑向混沌的秩序。在这种动态中,现实主义重新焕发青春,堪当承载当代传媒文化中人类日渐膨胀的经验的重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超级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风格和技法,更是艺术家看待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态度和方式。现实不再是等待人类运用理性智慧去发掘的自在永在的真理,而是充满断裂,共时,异相和变化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认识自然的失败,恰恰是对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承认,和对于现实中非理性元素的认可,赋予人类活动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维度空间。毕竟,正是那些来源于断裂和变化的能量使得生命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叶新[5](2008)在《《被埋葬的孩子》之超级现实主义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埋葬的孩子》是美国当代戏剧家山姆·谢泼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看似向美国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实则形似神不似——写实的外框下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反逻辑的元素。同谢泼德早期的另类剧作一样,《被埋葬的孩子》很难归类于某一传统剧作风格流派,他笔下的现实主义更具有超现代主义意蕴。从超级现实主义角度解读该剧的题材和创作技法,旨在尝试以新的批评语汇认知该作品的价值内涵。(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08年06期)
康慨[6](2004)在《超级市场里的超现实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早十年看到大卫·林奇的《橡皮头》,我大概不会结婚生养。即便结婚十年后再看此片,还是有些后怕。我不是危言耸听,这部林奇作品中最近似卡夫卡的电影,带给人极大的不安。不安,或是“诡异”的不安,正是林奇——这位平衡游走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美国导演作品的最(本文来源于《新闻周刊》期刊2004年26期)
龚洪烈[7](1999)在《亨廷顿的文化现实主义——兼评《孤独的超级大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孤独的超级大国》一文中亨廷顿提出的后冷战国际格局观及维持美国在单极———多极格局下霸权地位的政策措施。同时通过对亨廷顿有关“文明冲突论”文本的分析,认为亨廷顿并未实现国际政治学的范式革命。“文明冲突论”只是为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因此可称之为“文化现实主义(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1999年10期)
超级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第一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上映,这是继蒂姆·伯顿之后又一部风格另类的蝙蝠侠电影,这部电影赢得了电影学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紧接着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于2008年上映,不仅获得了好评,还捧红了饰演反派的"小丑"并英年早逝的演员希斯·莱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在2012年上映,也获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本文对这套系列电影进行整合分析,从电影的叙事、社会体制、角色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这套系列电影中传达出的现实主义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级现实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钟二毛.远离那些超级现实主义的人[J].祝你幸福(午后).2016
[2].陈一骅.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现实主义超级英雄[J].电影评介.2013
[3].叶新.谢泼德家庭五部曲的超级现实主义解读[J].戏剧艺术.2012
[4].叶新.表象与深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叶新.《被埋葬的孩子》之超级现实主义意蕴[J].北方论丛.2008
[6].康慨.超级市场里的超现实主义[J].新闻周刊.2004
[7].龚洪烈.亨廷顿的文化现实主义——兼评《孤独的超级大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
标签:超级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