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炭质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炭质土,基坑工程,环形板撑,变形
泥炭质土论文文献综述
李肖君,郭磊,蒲七,孔维俭,李云坤[1](2019)在《泥炭质土环境下大型环撑基坑变形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泥炭质土环境下基坑的变形情况,本文结合昆明某大型环形板撑基坑工程实例,根据基坑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基坑周边高架桥桥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其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变形情况。研究表明,该泥炭质土基坑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量较大;两道环形板撑施工完成后土体位移的增长速率明显减缓;高架桥桥墩的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始终未达到监测报警值;本工程所采用的支护桩+支承桩+二道钢筋混凝土环形板撑支护体系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土体变形。(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陈成,周正明,张先伟[2](2019)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泥炭质土累积变形简化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附加变形预测中,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地基的长期累积变形量,而非每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为此,考虑到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累积残余变形发展规律与静荷载下土体蠕变变形相似的特点,将循环荷载作用次数等效为时间度量单位,引入蠕变计算理论中的蠕变势函数,结合不排水条件下土体循环累积偏应变经验模型,并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建立了可描述土体叁维循环累积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隐式回退应力积分算法,建立了土体循环累积变形计算数值模型,并基于Abaqus二次开发接口,编制了UMAT子程序。利用该方法对昆明泥炭质土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结果以及地铁荷载下泥炭质土地基的长期变形进行了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数值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彭博[3](2019)在《云南大理地区强泥炭质土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炭土作为一种特殊土体,因为具有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孔隙比和压缩性大等特点,所以虽属软土,但性质却又与软土不完全相同,在已有研究中出现了固结时间长、蠕变量大的特征。随着我国对西南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进一步加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势必会涉及到泥炭土地基,而如何正确处治这种特殊土地基却亟待研究。目前,国内针对泥炭土的研究刚刚起步,仍参照标准方法进行固结试验,而国外已有部分实验人员针对其固结影响因素调整了试验方式,获得了更为准确的试验数据。鉴于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路堤下泥炭土地基的固结机理及沉降计算方法研究”,针对云南大理地区的典型泥炭土,在测试其基本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单向固结试验,探究了环境温度、使用麝香草酚抑制有机质分解等控制条件对泥炭土固结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泥炭土室内单向固结试验过程中的控制条件,减少了固结试验过程中环境的“扰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泥炭土的固结特性,得到相关结论。首先,探究了温度对于泥炭土固结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比低应力与高应力两种条件下,不同有机质含量试样在固结过程中,单位小时压缩量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分析了温度对于泥炭土固结变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低应力或高应力,温度对于泥炭土的固结变形量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大。其次,在控制了试验环境温度的条件下,探究了麝香草酚溶液对于泥炭土中有机质分解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比不同固结时间试验组试验前后的烧失量和总氮(TN)含量,发现无论是7天,还是60天,使用浓度为1%的麝香草酚溶液可以有效抑制泥炭土固结过程中的有机质分解,减少因土样取出后接触空气带来的有机质的加速分解;同时,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比探究了浸泡和喷淋两种试验方法的使用效果,通过对比主固结完成时间、固结系数以及次固结系数等主要参数,发现浸泡方法对减少泥炭土中有机质的分解更为有效。最后,在本文所得到的最优控制条件下进行固结试验,延长了800kPa荷载下的固结时间至变形量小于0.01 mm/天,以此探究强泥炭质土的固结特性,得到了相应结论。同时分析了第叁固结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得到了800kPa荷载作用下的主次固结比约为1.2,Cα与Cc比值为0.063。(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4-01)
丁祖德,付江,李夕松,王志良,李向红[4](2018)在《昆明泥炭质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特征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昆明轨道交通工程中大量的泥炭质土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昆明地区泥炭质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分布规律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指标间的数学回归方程,并给出相应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第二层泥炭质土工程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对工程沉降、稳定性影响明显。其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性较大,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概率分布模型较为复杂。根据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泥炭质土的压缩系数与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及液性指数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压缩模量与液性指数有较好的负相关性,而抗剪强度指标与物理指标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能对压缩系数和主要物理指标间较好关联的多元线性模型,供设计参数取值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黄娟,彭立敏,袁铁映,丁祖德,雷明锋[5](2018)在《分级加载条件下泥炭质土滞回曲线演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泥炭质土滞回特性研究缺乏的现状,通过一系列不同围压、固结比、加载频率等条件下的分级加载动叁轴试验,采用滞回圈的整体斜率k、中心偏移距离d、包围面积S等参数定量分析昆明泥炭质土滞回曲线的形态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演化规律,并与其他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质土滞回曲线呈长梭形,k即土体刚度随动载振幅呈对数关系衰减,随围压、固结比增大而增大,加载频率对k影响较小;d即土体塑性变形量和S即能量耗散在初始加载阶段增长缓慢,后随动载振幅以指数关系快速增长;加载频率和围压越小,d和S越大;对泥炭质土塑性变形而言,存在某一临界固结比,且非等压固结条件下(K_c≠1.0)塑性变形明显比同振级等压固结条件下(K_c=1.0)的大;围压、加载频率(1~5 Hz)对d和S影响较显着;与海洋软土等相比,泥炭质土对动载振幅和加载频率更加敏感,塑性变形和损伤更容易累积。(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杨友彬[6](2018)在《泥炭质土地区条形基础建筑群受下穿盾构隧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质土地区条形基础建筑群受下穿盾构隧道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基于某地铁区间下穿条形基础建筑群的实例进行叁维数值仿真分析,并用现场监测数据来验证计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数值分析计算与现场实际相差较小;隧道下穿前对条形基础采取相应的预加固处理,同时进行跟踪注浆及管片洞内注浆等措施可有效的控制建筑群的沉降变形,确保隧道顺利贯通且保证建筑群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完整性。数值分析的结果可为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S1期)
孙成蛟[7](2018)在《高原湖相泥炭(质)土环境下水泥土的耐久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湖相泥炭(质)土环境中含有大量腐殖酸,腐殖酸会对地下建筑结构和构件产生腐蚀劣化作用,导致其原有结构破坏、强度降低,最终危及整个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研究分析高原湖相泥炭(质)土环境中所含的腐殖酸对地下建筑结构和构件的腐蚀劣化作用,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对实际工程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冲洪积黏性土水泥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强度试验和腐殖酸(富里酸)对水泥土复合体的腐蚀试验分别探讨了:冲洪积黏性土水泥土复合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掺入比、养护龄期的关系和腐殖酸(富里酸)与冲洪积黏性土水泥土复合体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冲洪积黏性土水泥土复合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2MPa以上;其强度对水泥掺入比的敏感度随掺入比的提高而降低;最终得到了水泥土复合体由前期(7d)强度预测最终(90d)强度的经验公式。(2)本文采用“腐蚀软化深度”作为判定富里酸溶液对水泥土复合体试样腐蚀劣化作用程度指标,该指标可以很好的描述富里酸溶液对水泥土复合体的腐蚀劣化程度;腐蚀软化深度测试设备在现有试验设备中经对比、研究后确定选用SYD-2801E贯入度试验器,并将原始设备进行简易改造,精确度:0.01mm。(3)富里酸溶液对冲洪积黏性土水泥土复合体具有腐蚀劣化作用;水泥土复合体的腐蚀软化深度随酸性的增强和富里酸溶液浸泡时间的增长随之增大,由耗酸量及腐蚀软化深度随时间的增长趋势得出,腐蚀劣化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快速腐蚀阶段,第二阶段:腐蚀相对稳定阶段。(4)经富里酸溶液对水泥土复合体的长期腐蚀浸泡试验过程总结得出,通过腐蚀软化深度随腐蚀浸泡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大的变化规律建立经验公式,可对长期处于地下腐殖酸环境中的水泥土建筑结构受腐蚀作用影响造成的结构体积缩减及承载力下降做出预测,如本文第五章给出的联合预测公式可为受腐蚀作用影响的复合地基横截面积缩减导致复合地基柔性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下降做出预测;由此,可为受腐殖酸环境长期腐蚀作用影响的地下建筑结构劣化及承载力下降做出提早预防提供一定参考借鉴,从而保证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郭烁丽,钱玉海[8](2018)在《在泥炭质土中基坑支护施工组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施工经验,针对灌注桩、水泥土桩以及土方开挖的工艺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措施,有效减少基坑工程事故地发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机械化》期刊2018年02期)
曹净,孙成蛟,桂跃[9](2017)在《泥炭(质)土环境下水泥土复合体腐蚀软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置换式水泥土复合体在泥炭土软基地区被广泛使用,泥炭土中含有大量腐殖酸,导致水泥土性能劣化,从而对工程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腐殖酸对水泥土复合体的腐蚀劣化影响及其腐蚀机理,配制多组不同pH值的富里酸溶液模拟泥炭土腐蚀环境,将水泥土试样置于酸溶液中浸泡。本试验尝试性的引入腐蚀软化深度作为观测指标,通过简易的软化深度测量装置收集数据并分析其腐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富里酸对水泥土复合体具有腐蚀软化作用;随酸性的增强与酸溶液浸泡时间的增长腐蚀软化深度随之增加。本试验可为实际工程中桩体受腐蚀影响导致半径缩减,为单桩承载力下降预测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7年11期)
丁祖德,黄娟,袁铁映,彭立敏,王志良[10](2017)在《昆明泥炭质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DS-70型动叁轴仪开展了昆明盆地泥炭质土的动力学参数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围压、固结比、振动频率对泥炭质土的最大剪切模量G_(max)、动剪切模量G_d、剪切模量比G_d/G_(max)及阻尼比λ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泥炭质土的G_(max)随围压和固结比呈线性增大。随着剪应变dg的增大,泥炭质土的G_d减小,λ增大,当剪应变较小时,变化幅度较小,剪应变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变化速率加快。相同剪应变下,G_d随着围压和固结比的增大而提高。不同围压、固结比及振动频率下的G_d/G_(max)变化较小。围压、振动频率对λ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固结比对λ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围压和固结比影响的G_(max)回归方程,采用Davidenkov模型及依据阻尼比与剪应变的经验关系,得到了泥炭质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及阻尼比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泥炭质土的模量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泥炭质土以及不同土类的模量阻尼比特性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12期)
泥炭质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附加变形预测中,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地基的长期累积变形量,而非每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为此,考虑到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累积残余变形发展规律与静荷载下土体蠕变变形相似的特点,将循环荷载作用次数等效为时间度量单位,引入蠕变计算理论中的蠕变势函数,结合不排水条件下土体循环累积偏应变经验模型,并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建立了可描述土体叁维循环累积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隐式回退应力积分算法,建立了土体循环累积变形计算数值模型,并基于Abaqus二次开发接口,编制了UMAT子程序。利用该方法对昆明泥炭质土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结果以及地铁荷载下泥炭质土地基的长期变形进行了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数值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炭质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肖君,郭磊,蒲七,孔维俭,李云坤.泥炭质土环境下大型环撑基坑变形控制分析[J].建设科技.2019
[2].陈成,周正明,张先伟.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泥炭质土累积变形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3].彭博.云南大理地区强泥炭质土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丁祖德,付江,李夕松,王志良,李向红.昆明泥炭质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公路工程.2018
[5].黄娟,彭立敏,袁铁映,丁祖德,雷明锋.分级加载条件下泥炭质土滞回曲线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杨友彬.泥炭质土地区条形基础建筑群受下穿盾构隧道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8
[7].孙成蛟.高原湖相泥炭(质)土环境下水泥土的耐久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8].郭烁丽,钱玉海.在泥炭质土中基坑支护施工组织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8
[9].曹净,孙成蛟,桂跃.泥炭(质)土环境下水泥土复合体腐蚀软化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
[10].丁祖德,黄娟,袁铁映,彭立敏,王志良.昆明泥炭质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