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赛题中等效电阻(电容)解题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邢可可[1](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教育”给高中阶段物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的动力和深刻的影响。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重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并在一定学科范围内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高中生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始终无法取得理想成绩,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产物,微课是物理学科重要的辅助教学模式。高质量的微课堂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更可以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促使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体,提高学习效率。近些年来,微课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各地中小学均在积极倡导和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工作,微课在全国范围的初步发展已获得广大师生及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但是在微课结合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育方面,还缺乏细致深入的挖掘,相关研究还需要更加完善。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究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微课设计、制作和实践应用,以期获得一套适合高中物理的微课辅助教学方法,旨在为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做出有益尝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首先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笔者长达两年的微课在高中物理的物理教学实践来探究微课的应用模式和分享模式;最后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探究微课的设计制作,借助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微测试成绩分析来证明微课对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法。选择学生水平相近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物理教学,实验组同学加入微课,将微课广泛应用于自主预习、教学重难点深化、典型习题归纳与总结、课外拓展、周末及假期复习,通过观察两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错题统计,分析比较两次月考的成绩,比较两个班的准确率情况,凸显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本文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高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现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帮助教师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复习,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本文研究的创新在于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课改教学模式“三环六步”学习法,即引导、自学、交流、总结、巩固、提升,将微课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实用的平台,同时以学生的周末和假期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存在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课。当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或原先的学习经历导致学习习惯较差,甚至厌学,对于这部分学生,微课堂要如何吸引他们?第二,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他们使用手机究竟是微课学习还是玩游戏、看小说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何做到有效监管?第三,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丰富的微课资源,他们要如何选择、如何运用?瑕不掩瑜,借助微课辅助物理教学,实验班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基本达到了实验的预期。因此,将微课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值得推广。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借鉴,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微课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提供实践素材。
徐厚[2](2020)在《培养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必要的分析,是一个题意归纳与提升的研究过程。会审题,审准题,是能正确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部分高中生在做物理问题时,对物理题意的掌握不够而经常求解错误,这往往都是因为审题能力的欠缺。如果学生在做题之前就对题目有了较准确的研究,对研究对象、物理情景、环境条件、解题方法等有了思路,那么就能为高效准确地解决问题提供保障。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以应对审题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和综合能力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审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论述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三个部分来论述培养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实践研究。第一部分前言中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和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和高中物理教师的调查问卷,从基础知识储备、建立模型、审题习惯等方面分析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培养的实际障碍;最后一部分笔者以静电场知识为主要背景找到合理的培养策略和审题步骤,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研究和五年教学经验进行实践和成果展示,以及对本课题研究的总结与还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培养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形成审题能力培养方法的教学资源。
高鑫[3](2020)在《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在不断向外输送高端物理人才的同时,也对参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竞赛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产生积极作用?思维品质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而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教给思维方法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便以思维方法为切入点,以决赛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思维方法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进而寻求对决赛教学所能够提供的指导。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对问题解决、思维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在明确了问题、思维方法等有关概念和需要统计的思维方法后,便以决赛试题的参考答案为分析对象,统计了第1-36届决赛试题中普通试题和原始物理问题的必要思维方法,同时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数据得到微观统计结果:试题的基本特征;从不同角度对思维方法考查的数量特征、分布特征所进行的分析总结,总结项包括高频率思维方法、模块分布、知识点分布及与思维方法的结合方式等;对原始物理问题思维方法的特殊之处进行的分析总结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思维的考查特征、相关分析与结论。结合统计结果与理论分析,得到对竞赛教学的宏观指导:(1)对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方面:对决赛试题的特征的分析,让学生对在解决决赛问题前产生整体认知,而对决赛试题思维方法特征的分析,构成了教师对竞赛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所提供的依据;证实了所统计的思维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改进其学习方法。(2)培养科学思维方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其科学思维;深化思维方法的内涵使得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证实了决赛试题本身能够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尤其是近些年的决赛试题。(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教学过程中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且优先呈现高频率、核心的思维方法;引导“寻找解决”使得呈现“一题多解”。
叶阳[4](2020)在《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文中研究指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重要的学习评价项目,为物理研究领域发掘人才。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动大学与中学的物理教学改革的衔接。这两类竞赛考试的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竞赛对于基础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关于这两类考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所关注的方向都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31届至第35届)试题和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第九届至第十三届)试题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入手,简要分析近五年全国竞赛试卷与上海市竞赛的十套试卷真题的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考试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试题的考试大纲、实验题的设计以及应用性等三个方面比较它们各自的题型特点,找到相关的知识和联系。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从认知发展结构的角度解构试题的复杂性、认知度以及对物理知识、规律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的步骤是将两类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中发现试题设计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试题考查的不同侧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在考查内容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力学和电学的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难度上都要高于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要求。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题目更加侧重于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性质,较少涉及复杂的推导和计算,但是这方面的内容经常与物理前沿发展密切相关。2.从两类竞赛解题思路的分析上看,全国竞赛试题中的物理模型比较新颖,具体计算相对复杂,注重考查物理知识、方法的综合与拓展。而上海竞赛试题中大部分题型偏向基础,较少的试题解题过程步骤多,难度大,上海竞赛更倾向于考查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和运用。3.从SOLO分类的结构层次上,全国竞赛试题分布则主要在多因素结构层次和关联结构层次,少部分内容属于单一因素结构层次。上海市竞赛的试题主要分布在单一因素结构层次和多因素结构层次,少量有难度的题会出现在关联结构层次。全国竞赛试卷的难度整体上要高于上海市竞赛的难度,更加着重于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形下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两类物理竞赛试题进行对比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竞赛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规律的考查情况,能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
龚枭[5](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距今已有三十六年。这项赛事目前已经作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高中生的重要途径。每年有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物理竞赛打开了自己通往顶尖高校的大门。由于物理竞赛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分析考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划分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四个层次。并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26-35届复赛理论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考查的思维能力层次逐一划分,统计分析历届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情况和各知识板块的思维能力考查情况。然后对四种思维水平的问题考查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另外选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的典型试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有以下主要特点:1.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的题型、题量基本一致。大部分均为计算题,每届题目个数在8-9个。其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中,力学板块分值占比最高,电磁学次之;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三个板块考查占比基本持平,均约为十分之一。2.根据SOLO分类划分结果,26-35这十届复赛试题考查的各思维能力层次占比趋势高度一致,拓展抽象结构问题(E水平)考查最多,关联结构问题(R水平)次之,单点结构问题(U水平)和多点结构问题(M水平)考查很少。整体来看试题要求的思维能力很高。结合具体知识板块分析,五大板块均以考查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为主,其次是关联结构水平问题。对五大知识板块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进行分析,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电磁学、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光学。3.四种思维层次问题考查特征分析表明: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考查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性质、物理规律等。关联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体现在两种知识点的逻辑关联类型:“并联型”关联问题、“串联型”关联问题。拓展抽象问题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四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分别为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特色解题方法、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物理竞赛教练的教学,物理竞赛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使得竞赛教练和备赛学生对复赛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竞赛教练更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参赛选手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刘小红[6](2020)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有必要开展物理模型建构教学,这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物理高考命题趋势的要求,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在2017年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核心素养被界定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而在科学思维中,物理模型建构是其四个要素之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仔细分析这几年的高考物理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而学生“一做题就错”,做题过程思维混乱,正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式下学生建模能力不足的表现。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着手进行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高中涉及到的物理模型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分类,介绍模型建构方法和建构原则;第三部分,基于新课程标准、高考趋势、学生发展三个视角论述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必要性,并给出教学原则;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考试和访谈法进行实证调查,了解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和对物理课堂的需求,并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情境建模—分析模型—拓展模型—应用模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第六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五个过程模型设计不同的考查内容探明学生在模型特征内涵、应用基本模型的能力、模型拓展的能力和现实情境中建构模型的能力的表现,发现学生只重视公式的熟练应用,不注重建模过程,而且普遍模型拓展能力偏低,并针对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即建模过程多样化、模型剖析深刻化、模型拓展灵活化、模型应用生活化,并应用典型的教学片断进行说明。笔者通过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进行模型建构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对比教学实验,发现模型建构教学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阶段性成绩。
李生宝[7](2020)在《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类比教学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类比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以解题的形式存在。而没有能够让其灵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方面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更加关注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更加长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要求,切实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选取本课题进行研究。本文在建构主义和迁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实践探究等方法对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类比法的分类、概念、特点等基本内容,以及类比教学法用于高中物理的原则与途径等。第三部分为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七个不同的类型对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为类比法在解物理题中的应用。主要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展示了类比法在解高中物理题目中的应用。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将类比法用于教学实践的效果,以及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李兴春[8](2020)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习题编制研究》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焦点,针对学校教育中如何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量的教育学者、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围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关研究。物理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授课阶段,研究物理习题对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作用的可谓寥寥,专门研究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物理习题编制更是一片空白。习题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接触的教学工具,如果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进行编制,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让广大的一线教师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编制习题时有据可循,才能使学生在利用物理习题进行练习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可见,给出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编制习题的可行性方法,是十分有必要且迫切的。本文综合分析物理习题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编制的可行性及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着重分析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两年(2018、2019年)的物理高考试题及教材中的物理习题,发现现行物理习题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确实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题型的不完善、题目设置的不全面。通过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剖析,结合现有的物理习题编制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贯穿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最终给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习题编制的原则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若干符合要求的物理习题以说明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凌国亮[9](2019)在《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关键依据。近年来,高中生升学的物理考试形成了高考、物理竞赛、自主招生三大层次,物理竞赛也逐渐成为备受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和喜爱的特长教育。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物理知识、灵活的科学思维、强大的探究能力、严谨的科研精神,更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能力。为了促进物理竞赛教学和备考,基于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剖析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试题的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内容、解题方法着手,分析试题和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数学核心素养以及体现这些素养的内容,最后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归纳试题特点。另外,选取经典试题案例,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个部分,依次对试题及其解答过程进行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分析与评定,为考试命题提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考题在创设情境和考查内容方面与物理竞赛有很高的相似度;高考试题,尤其是计算题压轴题常常是以物理竞赛试题为原型创新或改编而成;高考压轴题的求解过程会涉及一些高中物理竞赛常用的解题方法。2.近五年的预赛试卷在题型、题量、分值上保持高度一致。试卷满分为200分,由5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计算题组成。其中,力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五分之二,是预赛最主要考查的知识板块。电磁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四分之一,也是预赛重点考查的知识板块。光学、热学、近代物理部分所占分值不多。3.近五年预赛的所有题目都对物理观念有所考查,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推理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推理手段解决问题,更要学会用已知的物理模型探究未知的物理情境。学生需要在理解物理学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试题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考查以科技时事、物理学史、社会责任、科研精神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科技时事呈现的频率最高。4.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预赛对数学运算有着较强的要求,更需要学生具备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基于数理核心素养对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进行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预赛试题的特点、命题规律及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更能促使物理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胡扬洋[10](2018)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相继成为热点和难点。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教科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现实中,教师群体包括物理等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则一直以来缺乏进展和突破。改进这一现实需要找寻良好的契机和杠杆,教科书编写研究以及科学方法这一范畴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的选择。在当下,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的研究亦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第1章引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对整个研究给予界定。第2章研究综述选用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思想史视角的汇交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综述了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第3章发掘并归纳了思想与现实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主要存在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以及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等三个方面。第4章对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确定了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进而分别梳理了我国教科书与欧美教科素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最后归纳了相应的启示。具体的研究共分为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以及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三个子研究。研究规划试图通过思想史、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到既切合我国物理教师群体理解物理教学的实际,又具有鲜明实践特征,且具备良好学理依据的理论系统和实践范例。研究Ⅰ共包括第5章和第6章。首先试图确定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在关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历史内涵、哲学内涵以及在教科书中呈现时的教育内涵;其次,研究探讨了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三,探讨了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最后,在相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建构了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模型,并在这一分类框架下探讨了不同类属科学方法的内涵、特性及其功能。研究Ⅱ共包括第7章~第12章。首先,在科学方法类属三维空间的框架下,确定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为物理学科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其次,论述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篇章形式以及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陈述模式;第三,基于呈现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确定,制定了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最后,基于方案,给出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系统置入”以及“部分重构”的编写案例。研究Ⅲ为第13章。为检验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并进行了设计,共包括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以及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三个维度。第14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进行了综合讨论。结论认为科学方法相关理论建构体现出基本的合理性以及实践可用性,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范例具有良好的范例价值,且呈现效果在教科书应用中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
二、竞赛题中等效电阻(电容)解题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赛题中等效电阻(电容)解题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对微课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案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
2.2 微课概念的界定 |
2.3 微课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学生问卷统计与分析 |
3.4 教师访谈调查与分析 |
第4章 功能研究 |
4.1 微课可以在不同类型课堂应用 |
4.2 微课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应用 |
4.3 微课资源共享形式的研究 |
第5章 案例研究 |
5.1 案例一:知识生成型性微课《电源的功率与效率》 |
5.2 案例二:解题研究型微课《含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
5.3 案例三:实验操作型微课《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
附录二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
附录三 :功能研究中的微课课例 |
附录四 :2019年暑假开学考试物理成绩单 |
致谢 |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
(2)培养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审题能力的调查研究与审题障碍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4 调查过程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6 审题障碍分析 |
第4章 培养学生物理审题能力的策略 |
4.1 牢抓常规学习,立足基础审题 |
4.2 强调情景建立,借助草图审题 |
4.3 建立物理模型,通过模型审题 |
4.4 应用数形结合进行物理审题分析 |
4.5 利用微型实验,辅助学生审题 |
4.6 深挖关键词句,细致全面审题 |
4.7 规范的审题步骤与环节 |
第5章 物理审题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个案形式审题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
5.2 课堂形式审题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
5.3 课堂教学成果 |
第6章 总结 |
6.1 小结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 |
1.1.2 中国物理奥林匹克 |
1.1.3 物理竞赛的一般价值 |
1.1.4 对决赛还需进一步研究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路线 |
1.5 研究的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有关的研究现状 |
1.6.1 国内外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
1.6.2 国内对思维方法的研究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思维影响问题的解决用思维方法培养思维 |
2.2 需要统计的物理思维方法 |
2.3 物理问题 |
2.3.1 两类问题 |
2.3.2 问题的结构与解决 |
3 决赛试题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统计与实例分析 |
3.1 第30-36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3.2 第21-3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3.3 第11-2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3.4 第1-1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4 决赛中试题与思维方法分析 |
4.1 试题的特性 |
4.1.1 题量的特征 |
4.1.2 阅读量的特征 |
4.1.3 计算量的特征 |
4.1.4 模块分布的特征 |
4.1.5 原始问题的数量特征与分布特征 |
4.2 思维方法的特征 |
4.2.1 思维方法的数量特征 |
4.2.2 全部思维方法的特征 |
4.2.3 力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4 热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5 电磁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6 光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7 近代物理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3 原始物理问题思维方法的不同之处 |
4.4 思维的考查特征 |
4.5 典型题目 |
4.6 研究对竞赛教学的指导 |
4.6.1 为竞赛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提供依据 |
4.6.2 用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
4.6.3 渗透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工作与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
1.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内容分析法 |
1.3.3 SOLO分类评价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类标准 |
2.1 文献综述 |
2.1.1 解题方法和技巧型 |
2.1.2 题型归纳与分析型 |
2.1.3 知识模块分类型 |
2.1.4 单套试卷评述型 |
2.2 SOLO分类理论基础 |
第3章 学科知识体系分析比较 |
3.1 试卷解析 |
3.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 |
3.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分析 |
3.1.3 试题分析总结 |
3.2 试题对比研究 |
3.2.1 考试大纲 |
3.2.2 实验题 |
3.2.3 应用性 |
第4章 SOLO分类分析比较 |
4.1 试题的SOLO分类及示例 |
4.1.1 扩展抽象结构层次 |
4.1.2 关联结构层次 |
4.1.3 多因素结构层次 |
4.1.4 单一因素结构层次 |
4.2 试题的SOLO分类层次统计 |
4.2.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
4.2.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
4.3 试题的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
4.3.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
4.3.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
4.3.3 综合对比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学科知识体系上 |
5.1.2 认知发展结构上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5)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 |
2.1.2 思维能力 |
2.2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分析 |
3.1 历年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
3.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1 基于SOLO分类的试题思维能力层次划分标准 |
3.2.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对思维能力层次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3 试题总体统计分析 |
3.3 四种思维能力层次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
3.3.1 单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2 多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3 关联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4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复赛典型试题分析 |
4.1 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4.2 电磁学部分试题分析 |
4.3 光学部分试题分析 |
4.4 热学部分试题分析 |
4.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
5.2.1 对教师的启示 |
5.2.2 对学生的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2 物理模型的理论概述 |
2.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2.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2.3 物理模型的特征 |
2.3.1 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 |
2.3.2 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
2.3.3 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
2.4 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
2.4.1 抽象与形象 |
2.4.2 等效与替代 |
2.4.3 近似与忽略 |
2.4.4 类比与推理 |
2.4.5 假设与验证 |
3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
3.1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概念 |
3.2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必要性 |
3.2.1 基于课程标准视角分析 |
3.2.2 基于高考视角分析 |
3.2.3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分析 |
3.3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原则 |
3.3.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
3.3.2 科学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
3.3.3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
3.3.4 个性化与整体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
4 高中生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的方法 |
4.4 调查的实施 |
4.4.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4.2 访谈法的实施 |
4.5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
4.5.1 问卷调查的分析与结果 |
4.5.2 访谈法的分析与结果 |
4.6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6.1 教材层面 |
4.6.2 教师层面 |
4.6.3 学生层面 |
5 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情境创设多样化 |
5.1.1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科学探究 |
5.1.2 运用类比思维,拓宽物理观念 |
5.1.3 还原物理学史,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
5.1.4 借助原始物理问题,启迪科学思维 |
5.2 模型剖析深刻化 |
5.3 模型拓展灵活化 |
5.4 模型应用生活化 |
5.5 教学实例 |
5.5.1 《碰撞》教学设计 |
5.5.2 《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设计 |
5.5.3 实践效果反馈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题目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碰撞》教学过程 |
附录4: 《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过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类比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1 类比教学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分类 |
2.2 类比法的特点 |
2.3 类比法用于教学的原则 |
2.4 使用类比法的途径 |
3 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3.1 综合类比 |
3.2 等效类比 |
3.3 数学类比 |
3.4 对称类比 |
3.5 因果类比 |
3.6 模型类比 |
3.7 简单共存类比 |
4 类比法在解物理题中的应用 |
4.1 轻绳、轻杆、轻弹簧 |
4.2 受力分析的常见方法 |
4.3 一题多解 |
4.4 一题多变 |
4.5 多题一解 |
5 实践与效果分析 |
5.1 教学实践对象 |
5.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5.3 教学实践反思 |
5.4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习题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核心素养概念简介及物理习题对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分析 |
2.1 核心素养的概念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
2.3 物理习题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
2.3.1 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
2.3.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2.3.3 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
2.3.4 促进学生社会参与 |
2.3.5 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 |
第3章 习题中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
3.1 习题中体现“物理观念”的现状分析 |
3.2 习题中体现“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
3.3 习题中体现“科学探究”的现状分析 |
3.4 习题中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现状分析 |
3.5 习题中综合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
第4章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习题编制原则与方法 |
4.1 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习题编制原则 |
4.1.1 在习题中贯穿“物理观念” |
4.1.2 在解题中启发“科学思维” |
4.1.3 在分析中引导“科学探究” |
4.1.4 在题目中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 |
4.2 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习题编制方法 |
4.2.1 用演绎法、变换条件法培养物理观念 |
4.2.2 用模型法构造科学思维 |
4.2.3 用实验改进法深化科学探究 |
4.2.4 用倒推法打造科学态度与责任 |
4.2.5 用问答法编制论述题 |
第5章 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编制的高中物理习题举例 |
5.1 体现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的选择题 |
5.1.1 单项选择题 |
5.1.2 多项选择题 |
5.2 集中体现科学探究的实验类填空题 |
5.2.1 力学类实验题 |
5.2.2 电学类实验题 |
5.3 发散思维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解答题 |
5.3.1 综合“等效思想”的解答题 |
5.3.2 侧重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解答题 |
5.3.3 结合几何知识的解答题 |
5.4 综合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论述题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9)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1.5.1 素质教育理论 |
1.5.2 多元智力理论 |
1.5.3 教育评价理论 |
第二章 数理核心素养概述 |
2.1 素养 |
2.2 核心素养 |
2.3 学科核心素养 |
2.4 物理核心素养 |
2.5 数学核心素养 |
第三章 高中物理竞赛概述 |
3.1 物理竞赛的发展 |
3.2 物理竞赛的考试范围 |
3.3 物理竞赛与高考、自主招生之间的关系 |
3.4 物理竞赛试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关系 |
3.5 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 |
第四章 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竞赛试题中的体现 |
4.1 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考查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4.2 物理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
4.2.1 物理观念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
4.2.2 科学思维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
4.2.3 科学探究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
4.2.4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
4.3 数学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部分预赛试题分析 |
5.1 力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
5.2 热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
5.3 电磁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
5.4 光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
5.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
6.2.1 对教师的启示 |
6.2.2 对学生的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设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核心概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研究 |
2.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 |
2.3 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 |
2.4 思想史视角的汇交 |
2.5 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 |
第3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 |
3.1 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 |
3.2 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 |
3.3 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 |
第4章 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研究 |
4.1 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 |
4.2 我国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
4.3 欧美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
4.4 对比与启示 |
研究Ⅰ: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
第5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
5.1“科学方法”的历史与反思 |
5.2“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历史与反思 |
5.3 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的关系 |
5.4 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探讨 |
第6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 |
6.1 科学方法类属的“逻辑”与“历史”维度 |
6.2 科学方法类属的“学科-思维”维度 |
6.3 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 |
6.4“科学实践”视域下的科学方法类属 |
研究Ⅱ: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 |
第7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 |
7.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内容的两类参照 |
7.2 三维空间理论下呈现科学方法的类群确定 |
7.3 科学方法内容厘定的原则 |
7.4 呈现内容Ⅰ:物理学科方法 |
7.5 呈现内容Ⅱ:科学思维方法 |
第8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形式 |
8.1 呈现科学方法的篇章形式:专节/置入/重构 |
8.2 呈现科学方法的陈述模式:提示/分解/诠释 |
8.3 呈现科学方法的分解陈述 |
第9章 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 |
9.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原则 |
9.2 对样章的意见征集与反馈 |
9.3 呈现科学方法的整体规划 |
第10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的编写 |
10.1 专节“物理学的方法”编写 |
10.2 编写说明 |
第11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系统置入”的编写 |
11.1 系统置入物理学科方法的编写 |
11.2 系统置入科学思维方法的编写 |
第12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部分重构”的编写 |
12.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重构 |
12.2“机械能守恒定律”重构 |
12.3“电场强度”重构 |
12.4“楞次定律”重构 |
研究Ⅲ: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 |
第13章 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 |
13.1 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与设计 |
13.2 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
13.3 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 |
13.4 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 |
第14章 综合讨论 |
14.1 研究结论 |
14.2 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竞赛题中等效电阻(电容)解题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邢可可. 西南大学, 2020(05)
- [2]培养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实践研究[D]. 徐厚. 西南大学, 2020(05)
- [3]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D]. 高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D]. 叶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D]. 龚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 刘小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生宝. 西南大学, 2020(01)
- [8]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习题编制研究[D]. 李兴春.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D]. 凌国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D]. 胡扬洋. 首都师范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