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北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创新,政行企校,协同创新模式
苏北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神红玉[1](2019)在《基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安地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践为例,总结政行企校协同创新成功模式的共性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协同模式创新视角提出应对之策。(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1期)
仲媛媛,张琳焱[2](2019)在《探析城市医院公共标识系统人的感观——以扬州苏北医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医院公共标识系统的重点仅仅在基本的指引指向性功能上,对人的感观没有确切考虑。使公共标识系统的设计最真切地贴近人的感受,使公共标识系统局部、整体具有识别性而又不突兀,是城市医院公共标识系统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邱长浩,付浩[3](2019)在《城市公共海绵设施布局探讨——以苏北某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海绵设施布局是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水、绿生态空间的重要体现。本文以苏北某市为例,提出以依托绿地、缓解内涝、调蓄洪峰、控制面源污染为原则的城市公共海绵设施空间布局,逐一制定公共海绵设施改造措施;并以某一公共海绵设施改造为例,利用水力计算模型Infoworks ICM评估公共海绵设施改造前后对城市水生态的影响。落地性强的公共海绵设施不仅可缓解内涝、调蓄雨水,还可有效反馈城市用地布局,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修编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1期)
张文华[4](2019)在《运河漕运与苏北城市群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杭大运河是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启动器和助力机,催发和带动了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并进而形成沿河城市群带。苏北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控扼运河咽喉,又是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重地,位置特别关键,地位尤其重要,而历史上苏北运河的变化复杂而多样,对苏北城市盛衰起落的影响也格外显着。大体而言,先秦至隋代,是苏北运河初步开发阶段,苏北运河城市由此兴起,运河城市群初具雏形。隋唐宋元时期是运河进一步开发阶段,苏北运河城市群初步形成。明清时期苏北运河走势基本定型,运河城市群最后形成,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美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9年01期)
吴小青,周郑坤,李永乐[5](2018)在《苏北地区城市屋顶绿化资源潜力评估及利用策略研究——以徐州市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屋顶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建筑能耗,已成为提高绿化覆盖率的有效方法.苏北地区屋顶绿化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本文以徐州市区为例,利用Google earth卫星影像,通过人工判读等方法,建立徐州市区二环以内全部建筑物屋顶资源属性数据库,利用8个关键影响因子对其绿化资源潜力进行评估,从而评价苏北地区屋顶绿化的资源潜力情况.最后,分析制约苏北地区屋顶绿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馨文[6](2018)在《基于农业实践的苏北城市绿地乡土景观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景观的营造,是以乡土为核心,生态、经济、人文为原则的重要景观规划手段。乡土景观的构成对维持生态多样性、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景观是绿地乡土景观营造中不可忽视的方式之一。文章从发展农业景观的有利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乡土元素等方面阐述了城市农业景观发展的成熟条件和优势,以期为城市绿地的生态性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9期)
冯大康,张青荣[7](2018)在《苏北地域文化基因的城市“活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重点展开对苏北城市代表性地域文化基因的"活化"手段实践探索研究,探寻新丝路带上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中的新出路,为"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建设做出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8年09期)
王清洛[8](2018)在《基于GIS的苏北城市中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调节、服务中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组织者,城市中心性又是确定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本文则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商贸、科教、生产、交通信息和对外中心性五个方面,构建苏北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视化进行计算与表达。经分析得出,徐州市是苏北地区的中心性城市,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科教中心性方面,并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较低。(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冯大康,张青荣[9](2018)在《苏北地域文化基因萃取与城市视觉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文化基因、公共艺术以及地域文化基因的视觉化提取分析基础上,展开对地方文脉资源"活化"方法的思考,以探寻新丝路带上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中的新出路,为"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8年08期)
王洪玲[10](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研究——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主要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强调"译者为中心",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循环过程。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上,把苏北地区主要城市的景区公示语英译作为研究载体,首先探讨了其翻译生态环境,分析了其现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导如何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意识,在尊重景区公示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译者在针对景区公示语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质和交际意图全面衡量的基础上,如何对译文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叁维转换",实现"适应性选择",从而促进景区公示语翻译生态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15期)
苏北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内,医院公共标识系统的重点仅仅在基本的指引指向性功能上,对人的感观没有确切考虑。使公共标识系统的设计最真切地贴近人的感受,使公共标识系统局部、整体具有识别性而又不突兀,是城市医院公共标识系统走向成熟的标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北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神红玉.基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为例[J].东西南北.2019
[2].仲媛媛,张琳焱.探析城市医院公共标识系统人的感观——以扬州苏北医院为例[J].大观(论坛).2019
[3].邱长浩,付浩.城市公共海绵设施布局探讨——以苏北某市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9
[4].张文华.运河漕运与苏北城市群的形成[J].中国名城.2019
[5].吴小青,周郑坤,李永乐.苏北地区城市屋顶绿化资源潜力评估及利用策略研究——以徐州市区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张馨文.基于农业实践的苏北城市绿地乡土景观营造[J].大众文艺.2018
[7].冯大康,张青荣.苏北地域文化基因的城市“活化”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8].王清洛.基于GIS的苏北城市中心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8
[9].冯大康,张青荣.苏北地域文化基因萃取与城市视觉应用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10].王洪玲.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研究——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主要城市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