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诗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义再生,古诗,英译
中国古诗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戴洁霞[1](2019)在《意义再生视角下中国古诗英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同一句话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影响翻译结果因素有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翻译活动理解成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翻译活动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要能够实现对文本含义的再创造,达到意义再生的目的。文章就针对意义视角下中国古诗英译的策略进行了探析。(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11期)
陈首为,万士周[2](2019)在《中国古诗英译的音韵美学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常常无法完整体现原作的形式和结构特色,尤其是美学特色。本文以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叁美"(音美、形美、意美)理论,通过叁首中国古诗的英文翻译来探讨在不丢失原文信息的同时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原诗的音韵美学特色。(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0期)
李春[3](2019)在《文学跨国传播中的误读、减值与大众审美权问题——论路易·艾黎英译中国古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往往被视为一项高度专业化的事业。缺乏专业知识和训练的译者,总难免遭到"专业人士"的批评。中国古诗译者路易·艾黎(Rewi Alley)便是其中之一。比如,许渊冲认为他翻译的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是一些"既不押韵也不合理的流水句"(broken into run-on without rhyme or reason)。~1汉学家聂霍瑟(William Nienhauser)认为他采用的分段形式"有违常规"(unorthodox)而且"莫名其妙"(senseless)。~2(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9年03期)
李旺军[4](2019)在《美学元素丢失——中国古诗英译若干尴尬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诗因其独特的格式与内容,流传千古,闻名于世。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中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古诗格式、文化内涵和意象意境等角度就古诗(近体诗为例)英译的美学元素流失做出简要的原因分析。(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14期)
郭茹[5](2019)在《中国古诗英译的“五象美”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文学发展史上以及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英译会为西方人士提供一扇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诗经》的英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其英译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只有叁十余年。《诗经》英译需要在系统全面的理论下进行深入的研究。要译诗,首先要会鉴赏。辜正坤(2003)基于汉字特征(象形,会意,形声)以及诗歌特色提出了“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包括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味象美。视象美包括语意视象(内视象)美以及语形视象(外视象)美;音象美主要指诗歌的节奏与韵式,一元与多元以及音义同构现象;义象美包括小义象和大义象,主要指诗歌字词句或者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事象美指诗歌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味象美指诗歌的音象、视象、义象、事象等诸象在读者头脑中造成的综合审美感受。这“五象美”的评判标准与审美主体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体验息息相关。如何充分再现原诗的美以刺激读者的感官体验,已经成为评判《诗经》译文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五象美论”不仅是鉴赏中国古诗的五个角度,其实也是检测汉诗英译成功与否的五个标准。本文以辜正坤的“五象美论”为理论框架,选取《诗经》中的典型诗歌,通过定性分析法研究其英译本(汪榕培,任秀桦译)在视象、音象、义象、事象以及味象方面的成功再现,探究其再现过程,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诗歌翻译方法、技巧、修辞手段以及译者对于较难翻译现象的处理手段,以期对诗歌翻译带来启示。研究发现:为了再现《诗经》的“五象美”,汪榕培、任秀桦多从读者角度出发,主要采用意译法、转换法以及重复法。此外,修辞手段比如拟人、明喻等也被使用。本文是对“五象美论”应用于《诗经》英译评价的一次尝试,拓宽了其研究视角,有望丰富《诗经》的英译研究,为诗歌翻译带来启示。(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6)
何慧珍,李黛钊[6](2019)在《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译者个人审美体验介入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的诞生,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加入了中国古诗的学习。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首先是对原诗的解读,这种解读也是译者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识对原诗的一个审美体验过程。译者个人审美体验从原诗解读阶段就已经介入了诗歌翻译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影响了译本,也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9年03期)
刘珂灿[7](2019)在《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理解与重构——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理解意境进而重构意境便是重中之重。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翻译循环理论揭示了从理解到表达的思维过程,对中国古诗英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该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五个英译本为例,从意象重构以及情趣重构两方面,对古诗英译的意境理解与重构的可行性加以探讨。(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何慧珍,郑婷[8](2019)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背景信息的介入对目的语受众审美体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诗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十分显着,它的优美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文学爱好者,但它的晦涩也同样让许多学者望而却步,尤其是非中文国家的学者。古诗所蕴含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知识是诗歌学习中最大的障碍,若能将原诗背景信息介入诗歌翻译活动,通过译者向目的语读者介绍原诗的背景文化知识,让受众融入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便可达到更加深入地了解原诗的目的。详细的背景文化介绍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不再单纯地停留字面理解的层次,而是对整个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章艳[9](2018)在《中国古诗意象审美情感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是具有沿袭意义的情感符号,如何在语际转换中表现意象的审美情感是中国古诗英译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异质同构说"和"民族文化心理"两个视角分别讨论了意象审美情感的生成和沿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意象提出相应的跨文化阐释策略。对于意象翻译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保留"意"(情感)和"象"(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此,译者要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决定在译入语中保留或改变原来的物象。(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何艳[10](2018)在《许渊冲先生中国古诗英译之音韵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许渊冲先生以其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意美、形美和音美而在翻译界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其译作的音韵之美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读者对中国古诗词英译本的鉴赏能力,理解英译音韵美在传播中国诗词及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30期)
中国古诗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常常无法完整体现原作的形式和结构特色,尤其是美学特色。本文以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叁美"(音美、形美、意美)理论,通过叁首中国古诗的英文翻译来探讨在不丢失原文信息的同时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原诗的音韵美学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诗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戴洁霞.意义再生视角下中国古诗英译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2].陈首为,万士周.中国古诗英译的音韵美学再现[J].校园英语.2019
[3].李春.文学跨国传播中的误读、减值与大众审美权问题——论路易·艾黎英译中国古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4].李旺军.美学元素丢失——中国古诗英译若干尴尬现象[J].艺术品鉴.2019
[5].郭茹.中国古诗英译的“五象美”再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何慧珍,李黛钊.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译者个人审美体验介入的浅析[J].福建茶叶.2019
[7].刘珂灿.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理解与重构——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
[8].何慧珍,郑婷.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背景信息的介入对目的语受众审美体验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9
[9].章艳.中国古诗意象审美情感英译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8
[10].何艳.许渊冲先生中国古诗英译之音韵美[J].校园英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