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程分析和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轻稀土碳酸盐,热分解,动力学参数,TG-DSC
过程分析和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谢耀[1](2018)在《轻稀土碳酸盐热分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稀土作为稀土氧化物的前驱体具有制备成本低、污染少等优点,广受各企业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轻稀土碳酸盐的热分解过程动力学,本文研究了运用叁种不同的沉淀剂制备的Pr_2(CO_3)_3的热分解过程和动力学分析,为由稀土碳酸盐制备特定形貌和粒度稀土氧化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热重-差示扫描(TG-DSC)技术,在研究了轻稀土碳酸盐在空气气氛下的热分解过程的同时,通过Ozawa-Flynm-Wall方程法、Kissinger方程法、Crane方程法和Coats-Redfern方程法研究了轻稀土碳酸盐的热分解过程和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La_2(CO_3)_3的热分解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脱水反应,第二、叁阶段为La_2(CO_3)_3的分解反应,叁个阶段的活化能E分别为31.79、173.84、195.48kJ·mol~(-1),反应级数均为1,指前因子A分别为8.48×10~3、1.67×10~(11)、1.28×10~9 s~(-1),第二、叁阶段的反应机理函数分别为g(α)=[-ln(1-α)]、g(α)=[-ln(1-α)]~(1/1.5);(2)Ce_2(CO_3)_3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脱水反应,第二阶段为Ce_2(CO_3)_3的分解反应,两个阶段的E分别为37.03、121.1 kJ·mol~(-1),n分别为1.3、0.6左右,A分别为1.03×10~(13)、1.75×10~8 s~(-1),第二阶段的机理函数为g(α)=[1-(1-α)~(1/3)]~2;(3)由不同沉淀剂NaHCO_3、Na_2CO_3和NH_4HCO_3制备的不同形貌和粒度的Pr_2(CO_3)_3的热分解过程均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脱水反应,E分别为40.52、40.11、31.79 kJ·mol~(-1),A分别为5.80×10~4、2.75×10~4、4.12×10~4 s~(-1),n均为1左右,分解温度分别为418、428、410K;第二阶段为Pr_2CO_5的生成,E分别为220.94、211.34、220.22 kJ·mol~(-1),A分别为1.35×10~(11)、1.51×10~(14)、1.51×10~(14)s~(-1),n均为1左右,分解温度分别为778、782、768K,机理函数分别为g(α)=α+(1+α)ln(1+α),g(α)=[-ln(1-α)],g(α)=[-ln(1-α)]~(1/1.5),第叁阶段为Pr_6O_(11)的生成,E分别为120.71、146.77、94.44 kJ·mol~(-1),A分别为6.22×10~2、6.29×10~7、3.37×10~6s~(-1),n均为0.9左右,分解温度分别为987、1001、970K,机理函数分别为g(α)=[-ln(1-α)]~(1/2),g(α)=α,g(α)=[-ln(1-α)]~(1/2)。(4)由NH_4HCO_3作为沉淀剂制备的Pr_2(CO_3)_3其分解活化能和分解温度最低,同时采用分阶段加热焙烧,可大大降低减少生产能耗。(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杭叶[2](2018)在《工业污染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分解分析:全过程治理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污染排放的有效防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把握工业污染排放在时序变动、空间差异方面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科学制定工业污染防治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过程治理视角下,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将工业污染排放分解为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和经济规模等环节的9个因素。进而利用时序指数分解分析(时序IDA)、归因分析(AA)和空间指数分解分析(空间IDA)法探究了工业污染排放全过程治理各环节驱动因素的时序发展趋势和空间发展特征。基于中国29个省区2010-2015年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末端治理是促进工业SO2减排的主要环节,过程控制次之,源头防治的作用最小。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污染治理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源头、过程阶段工业污染的治理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末端治理措施力度和能源强度因素极大促进了工业SO2的减排,而投资强度和煤炭污染强度是抑制工业SO2减排的主导因素。各省区对这4种关键因素的贡献有所不同;(3)基于各省区工业SO2排放的时序、空间分解结果,所有省区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相应的全过程治理改善政策着力点也应有所差异。最后,本文从进一步强化全过程治理模式、弥补全过程治理各环节因素中的短板、实施地区差异化的全过程治理改善策略、建立全过程治理各环节绩效的动态监控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工业污染减排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亮光,罗凌虹,程亮,秦莹,张双双[3](2018)在《基于热重差热分析研究玻璃熔制过程中碳酸钡的分解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纯碳酸钡的分解比一般的碳酸盐要复杂而且分解温度更高,尤其在含碳酸钡的硼硅酸盐玻璃熔制过程中碳酸钡的分解更为复杂,其直接影响到所熔制玻璃的质量和熔制工艺的优化。以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称ITSOFC,Solid Oxide of Fuel Cell)封接玻璃BaO-CaO-Al_2O_3-B_2O_3-SiO_2体系的某配方为对象进行研究,以探明含碳酸钡的硼硅酸盐玻璃熔制过程中碳酸钡的分解规律。本文设计了叁种粉料,即原配方粉体记为A粉料,在原配方改动为只留下BaCO_3、SiO_2、Al_2O_3叁种原料的配方记为B样,最后一种粉料为分析纯BaCO_3。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TA/TG)对这叁种粉料进行分析测试与比对,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A粉料所制备的玻璃粉体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分析纯碳酸钡发生两步晶型转变后,在1010℃才开始分解。而含碳酸钡的硼硅酸盐玻璃熔制过程中一部分碳酸钡在相对低温条件下首先是与SiO_2与Al_2O_3两种原料反应而分解,另一部分碳酸钡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而自身分解。最终,A玻璃在1176.5℃时产生BaAl_2Si_2O_8(钡长石)晶相。(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宋洪彩[4](2018)在《思维导图分解法的公路工程投标过程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工程通过招标的方式授权给社会中的专业项目管理单位,并让其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工作。但关于公路工程招投标的制度和监管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这类公路工程招投标还存在一定风险。而运用思维导图分解法则能够很清晰地将公路工程投标过程的风险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工程投标风险的控制。本文从公路工程投标的流程、思维导图分解法、公路工程投标过程风险体系的叁个方面分析来对公路工程投标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薛凯,董云芳,伍永福,刘中兴,吴文远[5](2018)在《热重—差重分析法研究CeCl_3的热分解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物性测试设计CeCl_3溶液雾化热解试验。进行了CeCl_3热解动力学过程模拟与热重分析。TG-DSC结果表明,CeCl_3溶液在115、153、170、200、250℃都发生了化学物理变化造成样品失重,580℃后CeCl_3溶液转变为CeO2,并对分解速率和活化能进行比较,发现有氧气参与比无氧气参与的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更容易进行,CeCl_3溶液在热解过程中因为溶质水的存在温度低于110℃时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活化能更低,CeCl_3溶液受热分解的最佳温度为750℃。(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8年01期)
王五静[6](2017)在《矿物绝缘油过热分解过程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热性故障(又称热故障)是影响充油设备稳定运行的两大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充油设备过热性故障的研究,不仅能及时发现充油设备的热故障,还能及时避免热故障向电故障转化,在整体上降低充油设备故障发生率。以油浸变压器为例,内部油—纸绝缘结构故障温度最高可达到1000℃以上。过热故障点释放出的能量会破坏变压器油的化学键,造成变压器油分解生成低分子烃类气体以及氢气等,并溶于变压器油中。本文从热故障下矿物油热解机理和实验模拟两个角度,首先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矿物油的热解过程及产气规律;其次研制了热故障下矿物油分解的实验模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为故障类型和故障严重程度的诊断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采用基于Reax FF(reactive force field)力场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含有30个分子的矿物绝缘油(简称矿物油)仿真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矿物油的动态热解过程和产气规律。通过Reactive-MD-analysis识别模块对矿物油热解产物的识别和统计,结合仿真的动态图像,分析了矿物油的微观反应过程,得出了矿物油热解的主要反应路径以及小分子气体的生成路径。(2)分析了温度和时间对热解微观过程的影响以及伴随的能量变化。通过仿真结果与改良叁比值法和热重差分实验不同角度的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合理性,表明ReaxFF反应动力学模拟为从分子上研究矿物油的热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3)以变压器热故障实体模型为依据,研制了变压器等充油设备热故障下矿物油热解实验模拟装置,对发热体、箱体、温度控制及测量、气体测量以及功率测量等模块进行了设计,通过输入功率控制及多路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和实时测量,并通过功率计对反应能量进行了测量。通过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了热故障下装置内的温度场,和实际变压器内温度场对比,验证了实验模拟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对局部过热故障产生及发展过程的实验模拟。(4)研究了热故障下矿物油热解实验模拟装置内的温度场分布和气体产生情况随热源表面温度、热源发热时间、热源功率以及热源产生能量的变化,分析了温度、时间、功率和能量对于矿物油热解的影响规律。并定性划分了矿物油热故障分解区域,为热故障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珍[7](2017)在《酸雨区不同配比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择我国南方典型酸雨区福建省邵武市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作为试验地,在野外酸雨条件下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内设置杉木-火力楠不同配比凋落物处理分解试验,开展不同配比凋落物处理下土壤(0-5 cm)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经为期360 d的分解,发现不同凋落物配比处理对土壤相关指标产生如下影响:(1)不同凋落物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在不同林龄中表现不同,混合处理凋落物对土壤pH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凋落物分解后期,杉-火1:1在幼龄林(4年生)与成熟林(32年生)中有利于土壤pH的提高。在叁种林龄的杉木人工林中,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全碳含量的变化差异主要集中在分解后期,中龄林(15年生)出现快速增长,而其他两个林龄则出现下降趋势。幼龄林与成熟林中杉-火1:1处理的土壤全碳含量相对高于其他处理,而在中龄林则是杉-火2:1高。叁种林龄中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均在凋落物分解后期出现显着提升,中龄林提高最多,在叁种林龄中杉-火2:1处理的土壤全氮最高。幼龄林与中龄林中混合凋落物处理的土壤速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杉木单一处理,在成熟林中杉-火1:2速效钾则高于其他两种混合处理,在整个分解周期内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在叁种林龄中,中龄林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交换性钙镁的含量高于其他两个种林龄,此外杉-火混合处理下土壤中交换性钙镁的含量均高于杉木单一处理,但叁种混合处理间的差异不显着。(2)幼龄与中龄杉木人工林中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的处理分别是杉-火2:1、杉-火1:1,成熟林中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幼龄林与中龄林中土壤微生物量氮最高的处理均是杉-火1:1,成熟林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土壤温度与水分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显着。自然条件下,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不同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呈显着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凋落物整个分解周期内呈波状变化,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峰值出现在处理后60和240 d,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峰值出现在处理后120和240 d。(3)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总体活性随林龄递增。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丰富度(Shannon)、优势度(Simpson)指数差异小,杉-火1:2处理(P=0.001)对土壤微生物的均一度(McIntosh)影响是极显着的。叁种林龄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聚合物以及氨基酸作为主要的碳源利用类型,杉木-火力楠2:1、纯杉木处理下的叁种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均聚为一类,杉木-火力楠1:2、杉木-火力楠1:1与纯火力楠处理只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聚为一类。(4)对4年生和32年生中的初始空白处理和分解180 d以及360 d叁种凋落物处理下(纯杉木、纯火力楠、杉-火1:1)的土壤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发现在幼龄和成熟林中叁种凋落物处理均能够提高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在幼龄林中纯火力楠、杉-火1:1处理的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的提升幅度显着高于纯杉木处理,在成熟林中杉-火1:1处理物种丰富度的提升幅度显着低于纯杉木、纯火力楠处理。在门水平上,两种林龄杉木人工林中叁种凋落物处理下土壤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细菌居于较高优势位,它们的相对丰度随时间变化而有所差异。在属水平上,幼龄林中杉-火1:1处理的优势菌属Candidatus Koribacter、Rhodoplanes的相对丰度在初始时差异显着,并随着分解的进行两个菌属丰度趋于一致。成熟林中不同凋落物处理的土壤细菌优势菌属类别由初始的Rhodospirillaceae、Syntrophobacteraceae变为Candidatus Koribacter、Rhodoplanes,杉-火 1:1 处理分解 360 d 的这两个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且趋于一致。7种环境因子对全部环境因子(12种)的贡献率分别为土壤温度(68.1%)、速效磷(11%)、土壤pH(4.5%)、土壤微生物量碳(2.9%)、交换性钙(3%)、林分温度(3.9%)、交换性镁(1.2%),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解释Gemmatimonadetes、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Crenarchaeota、Elusimicrobia 的多样性信息;其他6种可以解释门水平上Actinobacteria、Chloroflexi、Nitrospirae、Firmicutes、Bacteroidetes、Synergistetes 的多样性信息。(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4-01)
李磊,李忠佩,刘明,吴萌,马晓焉[8](2016)在《基于FTIR分析猪场废水有机物分解过程中组成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场废水排放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废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变化将可为制订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规模化猪场废水的室内培养试验,在培养过程中定期采样,采用抽滤、冷冻干燥等方法获得可溶性有机物(DOM)固体样品;运用FTIR光谱仪采集样品的红外谱图,研究废水中DOM组成结构在有机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猪场来源的废水中DOM具有类似的组成结构,且主要由蛋白质、脂质类、腐殖酸、多糖类和酚类等有机物组成。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与脂质类、蛋白质和酚类等相关的官能团含量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而与腐殖酸和多糖类相关的官能团显着增加直至平稳。与初始样品相比,培养20天后样品中DOM组成结构以腐殖酸和多糖类为主,表明DOM的腐殖化程度有所提高。此外,与纤维素分子内氢键缔合的羟基(OH)相比,纤维素分子间氢键缔合的羟基降解速率相对更快,而以前者对微生物的降解更为敏感。废水中DOM以酚羟基C—O的降解速率更快,随后是芳香族COOH、糖类C—O和酰胺羰基CO,而糖类C—O倾向于优先被微生物所利用。综上所述,废水中不同的DOM组成结构在有机降解过程中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11期)
陈真利,谭溥学[9](2016)在《转捩过程的动态模态分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涉及流动的很多工程应用中,全面理解流动结构变化和不稳定机制至关重要。然而在大多数数值模拟和物理试验中,对壁湍流的形成过程进行精确分析,量化地提取湍流结构非常困难。采用基于线化Navier-Stokes方程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在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相干结构研究时,需要计算大型矩阵的逆和及其特征值。从转捩前期到完全发展湍流区流动中非线性相互作用很关键,而基于传统的线性稳定性理论无法进行相应的稳定性分析。本文采用动态模态分解方法(DMD)研究在初始TS波扰动下槽道和平板附面层转捩过程中的流动稳定性和相干结构特性。该方法只基于流动快照而不受模型限制,可以提取模态进而描述流动结构及其对应的稳定性特征。DMD基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Koopman分析,在扰动线性发展阶段,被提取的模态可以用来表征全局模态稳定性特征。在非线性发展阶段,在进行动态模态分解时,实际上是通过有限维数的矩阵投影到无限维数的Koopman算子。此时DMD模态描述了在流动中起支配作用的流动结构。在二维Poiseuille流动稳定性问题中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最不稳定模态对应转捩初期形成的TS波。采用经验证的DMD方法对DNS模拟TS波扰动下槽道和平板附面层转捩过程进行了模态及其稳定性分析。槽道转捩为时间发展的Poiseuille流动,基于平均速度和槽道板高度雷诺数Reh=3333。平板附面层空间转捩DNS模拟的物理问题对应于1984年Kachanov和Levchenko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转捩早期DMD方法可以有效获得线化理论结果TS波和叁维斜波对应的不稳定模态;在转捩前期能有效提取"Λ"涡对应的模态;在转捩中能有效地捕捉到发卡涡和发卡涡的失稳对应的模态:在完全发展湍流区低频模态都是稳定的,而不稳定模态对应的频率很高。研究结果对更深入理解湍流形成过程有重要意义,也为建立基于模态分解的大涡模拟亚格子模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张帆,史曼菲[10](2016)在《政策阶段性分解与分析: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评估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内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估,评估方法大多探究实施效果符合性,未触及规划实施的过程与机制;评估内容过于全面不突出重点,在实施中难以操作且存在着局限性。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发展,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重点放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实施效果上;(2)对规划实施过程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选取《全州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5)》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实施过程评估,借鉴"主观——一致、充要、依赖"(S-CAD)政策分析框架,基于政策属性对单项规划政策阶段性分解与分析,探究实际政策结果与预期政策结果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评估方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6-09-24)
过程分析和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污染排放的有效防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把握工业污染排放在时序变动、空间差异方面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科学制定工业污染防治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过程治理视角下,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将工业污染排放分解为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和经济规模等环节的9个因素。进而利用时序指数分解分析(时序IDA)、归因分析(AA)和空间指数分解分析(空间IDA)法探究了工业污染排放全过程治理各环节驱动因素的时序发展趋势和空间发展特征。基于中国29个省区2010-2015年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末端治理是促进工业SO2减排的主要环节,过程控制次之,源头防治的作用最小。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污染治理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源头、过程阶段工业污染的治理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末端治理措施力度和能源强度因素极大促进了工业SO2的减排,而投资强度和煤炭污染强度是抑制工业SO2减排的主导因素。各省区对这4种关键因素的贡献有所不同;(3)基于各省区工业SO2排放的时序、空间分解结果,所有省区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相应的全过程治理改善政策着力点也应有所差异。最后,本文从进一步强化全过程治理模式、弥补全过程治理各环节因素中的短板、实施地区差异化的全过程治理改善策略、建立全过程治理各环节绩效的动态监控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工业污染减排的政策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程分析和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谢耀.轻稀土碳酸盐热分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8
[2].杭叶.工业污染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分解分析:全过程治理的视角[D].苏州大学.2018
[3].刘亮光,罗凌虹,程亮,秦莹,张双双.基于热重差热分析研究玻璃熔制过程中碳酸钡的分解规律[J].硅酸盐通报.2018
[4].宋洪彩.思维导图分解法的公路工程投标过程风险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8
[5].薛凯,董云芳,伍永福,刘中兴,吴文远.热重—差重分析法研究CeCl_3的热分解过程[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8
[6].王五静.矿物绝缘油过热分解过程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7
[7].王珍.酸雨区不同配比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7
[8].李磊,李忠佩,刘明,吴萌,马晓焉.基于FTIR分析猪场废水有机物分解过程中组成结构变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9].陈真利,谭溥学.转捩过程的动态模态分解分析[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10].张帆,史曼菲.政策阶段性分解与分析: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评估方法探究[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总体规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