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术研究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载,引用,核心期刊
学术研究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苏雪梅[1](2019)在《试论转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转载和引用都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转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代表着同行评议;而引用则是客观数据的呈现,体现着文献之间的关联度。纯粹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网络普及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使查找文献资源变得十分便捷,从而使转载由文献推荐向文献评价转变,从学术研究服务走向学术评价服务,引用则从一开始介入学术评价到更多地发挥集中文献的学术研究服务转型。(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廖久明[2](2019)在《论郭沫若《一封信的问题》的写作与评价——兼谈前见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出版的《鲁迅书简》中收录了鲁迅致姚克信,该信提到,敬隐渔说他将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的信寄给创造社后"永无下落"。1947年,许寿裳发表《亡友鲁迅印象记》说创造社"把这封信抹煞"了。郭沫若随即写了《一封信的问题》,认为不可能存在"把这封信抹煞"的情况。鲁歌根据新时期披露的"敬隐渔信"和鲁迅日记认为:"郭沫若的辩驳与说法则基本上是不妥当的"。事实上,郭沫若当时不可能看见这些材料。我们只能说郭沫若的辩解受到资料的限制,不能说郭沫若的辩驳不妥当。鲁歌等人之所以误判,是因为"鲁迅研究专家"的身份蒙蔽了他们的眼睛。通过逐段驳斥鲁歌《关于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的一封信》,可以在分析中明了事实真相;以此为例,说明了前见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2期)
佘怡宁,杨昌鸣[3](2019)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价的学术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知网为文献统计来源,检索收集自1978年至2018年,40年间的国内文化遗产科学评价研究成果,筛选出有效学术研究成果187篇进行阅读分析、梳理。就国内文化遗产科学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对象与内容、目的和方法以及适用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将遗产保护评价研究分为叁类:用于保护分级的综合价值评价研究,用于再利用与开发的发展潜力预测评价研究,新近出现的保护再利用后效果评价、遗产监护评价、遗产影响评价等研究。最后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阐述。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评价研究经过20年的探索在深度与广度上有迅速而明显的提高,评价的遗产类型丰富全面,但仍有需要深化与改进的方面,包括由于评价目的的不明确导致的评价概念模糊,体系构成混乱;相同遗产类型相同评价问题情况下,体系构成缺乏统一性,构成指标选取缺乏充分依据;科学评价过程和结果不够准确。在研究发展方面,遗产影响评价研究以及基于GIS、人工智能等方法的信息化文化遗产评价研究和数据平台建构研究有较深远的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1期)
刘小琴[4](2018)在《学术专着评价助推学术研究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界和图书馆界的专家们就“中文经典学术专着遴选标准”研究项目进行研讨,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即将推出的“中文经典学术专着遴选标准”,对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馆界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对建立学术着作评价标准的重要性、科学性、操作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8-09-25)
李自华[5](2018)在《李大钊党内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1927—1989)》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中国共产党对李大钊的评价历经了一个全面化、科学化和精准化的过程:1949年评价其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79年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89年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89年党对李大钊的评价,较之以往更加全面、科学和精准,并沿用至今。党对李大钊的科学、精准评价有赖于李大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二者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党史》期刊2018年05期)
熊丙奇[6](2018)在《我国教育与学术研究均需走出单一评价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长江、杰青、优青、青年千人……虽然没有一顶“帽子”,微软研究院理论组主管研究员陆品燕依然当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两年时间,这所学校赋予他极大的自主权,他牵头的上财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也不负众望,成为全球知名计算机排行榜“计算机科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9-04)
岳欢[7](2017)在《我国在环境系统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推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有关我国环境系统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论文大致如下:陈双双、赵永乐、王芳2017年在《华东经济管理》上发表了《江苏省环境竞争力时空演变研究——基于静态和动态双重评价分析》;刘佳、王娟、陆菊2017年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综合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叶盛东2016年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7年16期)
贾永堂,董洁[8](2017)在《DEA视角下学术研究绩效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2011—2015年J大学的各个学院作为决策单元,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J大学的学术研究绩效。结果表明:从静态看,J大学的学术研究绩效在学科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从动态上看,J大学的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很大的波动性,科技进步不稳定,其中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是影响J大学各学院学术研究绩效的主要因素,而其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稳步提升之中,学术研究绩效水平高于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绩效。(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白国强[9](2017)在《学术研究能力在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现状及评价——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当前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临床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医生应如何摆正临床与科研的关系,是各类医院管理者,同时也是高等医学院校比较困惑的问题。文章希望通过了解各类医院不同医生对于科研的态度,从而为医院管理者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提供一些帮助。方法:利用中国岗位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对河南省不同层次的11所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并通过spss1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级医院、不同人群对于科学研究能力各方面的认可度不尽相同;结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分析,可对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方面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7年04期)
张月萍[10](2015)在《出版生产、学术研究与出版业评价的“反转模式”——试论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新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将催生出版业一系列的新演变:从生产流程看,大数据将重建出版业生产新模式,大数据技术会不断参与甚至主导出版社和编辑的核心工作领域,打破出版社原有单一静态固定的模式;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大数据将改变传统的出版学研究理路,数据密集型科研会逐步渗透到出版学研究中,形成多层级研究学术生态;从受众消费市场看,大数据将重构出版业评价新体系,解构原有政府主导的单一评价系统,数据能够监测用户的阅读体验和满意度,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出版业。整个出版业在大数据技术洪流中将会走向新征程。(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学术研究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6年出版的《鲁迅书简》中收录了鲁迅致姚克信,该信提到,敬隐渔说他将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的信寄给创造社后"永无下落"。1947年,许寿裳发表《亡友鲁迅印象记》说创造社"把这封信抹煞"了。郭沫若随即写了《一封信的问题》,认为不可能存在"把这封信抹煞"的情况。鲁歌根据新时期披露的"敬隐渔信"和鲁迅日记认为:"郭沫若的辩驳与说法则基本上是不妥当的"。事实上,郭沫若当时不可能看见这些材料。我们只能说郭沫若的辩解受到资料的限制,不能说郭沫若的辩驳不妥当。鲁歌等人之所以误判,是因为"鲁迅研究专家"的身份蒙蔽了他们的眼睛。通过逐段驳斥鲁歌《关于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的一封信》,可以在分析中明了事实真相;以此为例,说明了前见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术研究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苏雪梅.试论转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廖久明.论郭沫若《一封信的问题》的写作与评价——兼谈前见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J].中国文学批评.2019
[3].佘怡宁,杨昌鸣.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价的学术研究分析[J].中国文化遗产.2019
[4].刘小琴.学术专着评价助推学术研究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
[5].李自华.李大钊党内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1927—1989)[J].北京党史.2018
[6].熊丙奇.我国教育与学术研究均需走出单一评价模式[N].中国科学报.2018
[7].岳欢.我国在环境系统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推介[J].黑龙江科学.2017
[8].贾永堂,董洁.DEA视角下学术研究绩效评价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7
[9].白国强.学术研究能力在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现状及评价——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
[10].张月萍.出版生产、学术研究与出版业评价的“反转模式”——试论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新演变[J].出版发行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