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规划论文-呼泽亮

图底规划论文-呼泽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图底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图底关系,平面,立面

图底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呼泽亮[1](2017)在《运用图底规划理论浅析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密度化的城市空间中,小学校园如何营造一种既有人情关怀,又有功能特性鲜明的环境为我们思考所在。文章试图运用图底规划理论,抽取武汉地区个案进行校园景观设计的分析,对相关理论在校园景观设计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05期)

刘毅,任肖莉,李小娟[2](2016)在《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图底关系理论讨论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策略是以人的认知规律为基础,探讨我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的重点。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探讨我国城市色彩中的图底关系以及相应的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以期为城市特色风貌构建提供一种途径。(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6年05期)

王玉虎[3](2013)在《基于图底融合模式的山地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福建省长汀稀土工业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城市工业园区面临着园区开发建设与生态基底保护利用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借鉴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关系理论,结合山地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指出山地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是"图",而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底"。山地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摈弃"先图后底、重图轻底"的传统思维方式。以福建长汀稀土工业园为例,探讨以"先底后图"为规划路径依赖,寻求"图底融合"的规划模式,为山地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2-12)

黄明华,张静雯,李小龙,程妍[4](2011)在《基于“图”“底”模型的开发强度分级——以榆林新区核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强度控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未来土地开发的收益,突出体现了城市规划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对城市建设强度的分布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榆林新区核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从如何对开发强度控制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底""图"模型对城市开发强度进行分级。(本文来源于《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9-20)

黄耀志,高文文,楼琦峰[5](2009)在《基于“图底关系”的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初探——以贵阳国家级高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图底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的程序与方法。研究表明:园区建设用地是"图",而自然生态用地就是"底","图"与"底"之间的耦合方式则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经济性。通过对园区环境要素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网络构建,确定园区建设中不可动的"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用地的适宜度分析,引导"图"的建设,以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图底"的最佳耦合。(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09年11期)

谭敏[6](2008)在《遵循生态优先基本原则 寻求城市建设图底关系——关于推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技术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文章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生态问题。首先谈到目前的城市生态危机特别是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生态隐患,倡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其次,从图底关系的角度指出城市建设区是由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构成的整体,并概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规划体系在非建设性用地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指出推进非建设性用地规划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08年05期)

王林申,黄明华[7](2008)在《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总体规划方法路线分析——新旧两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路线可以借用图像学中的"图底关系"理论进行分析。从旧《办法》到新《办法》,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路线发生了由"图—底"向"底—图"的变化,也就是由过去的先"建设"后"保护"的规划向先"保护"后"建设"的规划转变,由"城"主"乡"辅的规划向"城""乡"统筹的规划转变。形成这一方法路线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我国面临紧迫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是外部因素,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兴起与总体规划对城乡统筹功能的承接是内部因素。对于方法路线的分析要注重规划思维、其自身是否与规划自身发展逻辑所契合等方面。新的总体规划编制方法路线弥补了我国总体规划编制中一直缺失的作为城市规划两大传统思维之一的控制性思维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未来的编制方法应该在控制性思维传统出现以后做进一步的改变与完善。新的总体规划编制方法路线还让我们以代表现代城市规划诞生的田园城市理论为出发点对一直以来的总体规划方法进行了反思,引领着未来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向重视城乡和谐关系这一本源回归。(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潘京[8](2008)在《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的变革是时代变革的产物”。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革命和教育改革的兴起,预示着大学将从经济社会的边缘地位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地位。然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校园建设却带来一系列问题,原有校园封闭的、功能分析为主的理性规划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校园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模式的变革,使得校园由过去的点,发展为辐射整个社区甚或城市的面。规划设计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校园规划平衡被打破,“图-底”关系发生转变,土地、时代背景、人性场所空间等大学校园原有的“底”元素成为校园规划的主题,通过与校园建筑实体(“图”元素)的互动融合导致校园“图底规划”的产生。本文从国内外校园规划模式的历史沿革开始,以史为鉴,探求规划模式演变的缘由,其演变过程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外部条件和角色定位限定了其特定的规划模式。随即通过对当今校园特点、趋势以及问题的分析,找到新的校园规划模式的探求方向。最后通过校园实体(“图”元素)扩张过程中对土地、时代背景、人性场所等校园“底”元素的思索,作者提出以校园建设区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功能布局为构架,以校园人性场所设计为依托的中国当代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文章最后通过对于实例的分析来阐述规划理论在具体实例中的体现。总之,校园“图底规划”的本质是一种强调土地、时代背景、人性场所等原来校园规划中的“底”元素在当代校园规划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来的“底”元素已经走到舞台中央,成为当代中国校园规划中的主角。(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8-05-20)

图底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图底关系理论讨论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策略是以人的认知规律为基础,探讨我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的重点。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探讨我国城市色彩中的图底关系以及相应的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以期为城市特色风貌构建提供一种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图底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1].呼泽亮.运用图底规划理论浅析小学校园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7

[2].刘毅,任肖莉,李小娟.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J].城市住宅.2016

[3].王玉虎.基于图底融合模式的山地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福建省长汀稀土工业园为例[C].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2013

[4].黄明华,张静雯,李小龙,程妍.基于“图”“底”模型的开发强度分级——以榆林新区核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5].黄耀志,高文文,楼琦峰.基于“图底关系”的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初探——以贵阳国家级高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

[6].谭敏.遵循生态优先基本原则寻求城市建设图底关系——关于推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建设[J].四川建筑.2008

[7].王林申,黄明华.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总体规划方法路线分析——新旧两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比较研究[C].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8].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标签:;  ;  ;  ;  

图底规划论文-呼泽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