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间期论文-姚旭东,卢益中,黄胜强,贺耀华

心电图间期论文-姚旭东,卢益中,黄胜强,贺耀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电图间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重构

心电图间期论文文献综述

姚旭东,卢益中,黄胜强,贺耀华[1](2019)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Tp-Te四分位间距分为Q1组、Q2组、Q3组、Q4组。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4组患者病程、收缩压、高血压病史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NYHA分级Ⅲ~Ⅳ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Q4组LVEF和FS低于Q1、Q2和Q3组,其余指标均高于另3组(P<0.0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到Ⅳ级患者,Tp-Te逐渐延长(P<0.05)。Spearmen相关性研究显示Tp-Te与LVEF、FS呈负相关,与LVEDd、LVESd、LVMI、NT-pro BNP、NYHA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心电图Tp-Te延长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及左心室重构相关。(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9年06期)

蒲毅,冉思成[2](2019)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中T波峰值至末端的时限,即整个T波降支的时间,反应了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多项研究发现,Tp-Te间期、Tp-Te/QT比值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且与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亦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联系,进一步了解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梁见弟,叶继亮,姚永钊,梁丽珍[3](2019)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DCG)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hDCG检查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10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14556次,其中睡眠相关者60例(60.00%)、非睡眠相关者40例(40.00%);依据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组和非睡眠组,睡眠组最慢、最快、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睡眠组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律、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G可有效检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情况,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而非睡眠时出现长R-R间期、心室率低、晕厥患者,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吴浩,厉剑,吴敏,刘星,高洁[4](2019)在《体表与食管心电图RP~-间期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表与食管心电图RP-间期对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射频导管消融(简称消融)术治疗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262例和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患者285例,分析体表心电图V1和食管双极导管心电图V1RP-间期值和EB RP-间期诊断两种类型PSVT的灵敏度、特异度、最佳临界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V1RP-间期值和EB RP-间期值是判断不同类型PSVT的参数,对于判断慢-快型AVNRT,年龄的OR(95%CI)为1.033(1.007-1.060),V1RP-间期值的OR(95%CI)为0.908(0.884-0.934),EB RP-间期值的OR(95%CI)为0.916(0.890-0.943)。年龄、V1RP-间期值、EB RP-间期值对诊断慢-快型AVNR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98、0.97。后两者诊断慢-快型AVNRT的最优切点分别为<90ms和<80ms。结论 EB RP-间期和V1RP-间期有助于PSVT的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9年05期)

温雯[5](2019)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预后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4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睡眠相关(观察组)与睡眠无关(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7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其平均心室率以及长R–R间期、伴随症状等有关指标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与非睡眠时间段的平均心室率为(64.2±16.7)次·min~(-1)、(86.1±24.3)次·min~(-1),而对照组分别为(54.7±17.2)次·min~(-1)、(74.1±24.7)次·min~(-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两组患者的长R–R间期以及逸搏心律与逸博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监测,对各指标变化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促进其预后改善。(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何宏兵[6](2019)在《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62例冠心病患者均行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CT-MPI、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灌注正常组比较,灌注异常组MBF、MBV明显低,TTP明显长(P<0.05);在ST段严重压低时CAG阳性组QT、QTc间期较CAG阴性组明显长(P<0.05);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MPI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91.11%、特异度70.59%、准确度85.48%,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71.11%、特异度94.12%、准确度77.43%;CT-MPI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准确率较CT-MPI检查、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明显大。CT-MPI联合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可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准确率,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陶硕,杨应清,张文荟[7](2019)在《妊娠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形成机制与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形成机制及短P-R间期临床价值。方法:我院电生理科进行心电图检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妇100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短P-R间期组和心电图正常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24h心率变异性、产后12个月产妇一般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与心电图正常组比较,短P-R间期组孕妇的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20.6±28.7)ms比(90.6±25.8)ms]、24h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115.6±27.6)ms比(79.8±25.9)ms]、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38.8±13.1)ms比(28.7±12.5)ms]、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5.6±10.3)%比(7.9±5.4)%]、极低频(VLF)[(1937.7±734.9)Hz比(996.7±114.2)Hz]、低频(LF)[(579.8±256.0)Hz比(285.7±134.7)Hz]及高频(HF)[(341.3±185.3) Hz比(199.6±146.8)Hz]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01);两组新生儿情况和孕妇产后12个月的高血压、贫血、心动过速、心衰及短P-R间期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晚期孕妇出现短P-R间期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生理现象,为心率变异变化,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妊娠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对新生儿和分娩后产妇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黄伟娜,卢紫芬[8](2019)在《妊娠期妇女心电图PR间期缩短的发生状况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妊娠期妇女心电图PR间期缩短的发生状况及临床价值,为临床检查PR间期异常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5月到2018年5月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收治进行心电监测的女性5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妊娠期妇女276例设为对照组,孕期检查的妊娠期妇女276例设为研究组。将研究组妇女的产检人次按照产检阶段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叁组,其中早期276人次,中期2 149人次,晚期2 575人次。所有受检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心电图PR间期缩短发生的次数,同时对比不同孕期女性心电图PR间期缩短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妇女的PR间期缩短发生率为30.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妇女的PR间期缩短发生率为20.74%,明显高于妊娠早期组的2.54%及妊娠中期组的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妊娠早期组和中期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电监测观察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发生状况,能够根据妊娠期妇女孕期的增长对PR间期缩短发生率较高的阶段进行重点检查,尤其是对妊娠晚期妇女的密切监控,可改善预后效果,保护妇女及胎儿健康,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陈锐,李政宁,黄英华,孙静,甘起云[9](2019)在《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心电图磁QRS波时限及T波峰-末(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观察A组(n=40)、观察B组(n=3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力衰竭处理措施,观察组进行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检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治疗抢救措施,对比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指标及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结果观察A组的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均显着低于观察B组(P<0.05);观察A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6个月复住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观察B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6个月复住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着上升,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随着血浆BNP的增加逐渐延长,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变化能够为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包健敏[10](2019)在《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对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间(TpTe)间期及TpTe间期与从QRS波起始至T波终点的时间的比值(TpTe/QT)在Brugada综合征(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便利2018年1—12月该院收治的Br S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例为研究组,其余1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TpTe、QT间期和TpTe/QT。结果研究组患者V2导联的TpTe/QT、TpTe间期分别为0.32和(108.68±11.23)ms,对照组患者则分别为0.23和(83.97±5.94)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导联间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QT、TpTe间期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1、0.892;TpTe/QT≥0.257对Br 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931和0.883,TpTe间期≥95 ms预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821和0.882。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可以良好预测Br S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TpTe/QT≥0.257及TpTe间期≥95 ms提示患者可能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21期)

心电图间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中T波峰值至末端的时限,即整个T波降支的时间,反应了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多项研究发现,Tp-Te间期、Tp-Te/QT比值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且与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亦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联系,进一步了解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电图间期论文参考文献

[1].姚旭东,卢益中,黄胜强,贺耀华.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中的临床意义[J].心电与循环.2019

[2].蒲毅,冉思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中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

[3].梁见弟,叶继亮,姚永钊,梁丽珍.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

[4].吴浩,厉剑,吴敏,刘星,高洁.体表与食管心电图RP~-间期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心电与循环.2019

[5].温雯.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预后[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6].何宏兵.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

[7].陶硕,杨应清,张文荟.妊娠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形成机制与临床价值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

[8].黄伟娜,卢紫芬.妊娠期妇女心电图PR间期缩短的发生状况及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9

[9].陈锐,李政宁,黄英华,孙静,甘起云.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10].包健敏.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对Br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效能分析[J].中外医疗.2019

标签:;  ;  ;  ;  

心电图间期论文-姚旭东,卢益中,黄胜强,贺耀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