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断层扫描论文-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

光学断层扫描论文-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断层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计量,校准工具,模型眼

光学断层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1](2019)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设备关键参数计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兴的叁维成像技术,在眼科诊断领域已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基于OCT技术准确有效诊疗的前提是OCT设备输出的量值精准可靠,而这又离不开对OCT设备关键参数的准确计量与有效评价。针对眼科OCT设备,本研究设计、制作并测试了几种计量校准工具:基于国际标准ISO16971:2015设计的校准工具,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的叁维分辨率模型眼,基于自旋涂覆薄膜技术制作的层状结构模型眼和基于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理论制作的PSF模体。对比不同校准工具在检测OCT设备横向分辨率、轴向分辨率、视场角、深度测量准确性、信噪比、OCT扫描与眼底预览图像匹配程度等关键参数时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现有的这几种校准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参数检测,一种集成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大、具备完整溯源链且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性能稳定可靠的校准工具依然值得期待。(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11期)

朱媛,朱娟,杜善双[2](2019)在《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及临床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特点。根据扫描图像对该类疾病分型、分期,探讨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手术预后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高度近视患者49例(49眼)经眼科常规眼底检查、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分析其OCT扫描图像特点以及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指标特点。49例中4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访术后1月视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预后情况,探讨手术时机。结果: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OCT扫描图像均存在玻璃体后界膜对视网膜的牵引,同时根据视网膜的图像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黄斑劈裂、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随年龄增加,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呈逐渐加重趋势。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特点不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时机最好选择在视力下降但尚未形成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前,不同类型术后预后不同。结论:根据OCT检查图像特征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类、分型有重要作用;OCT检查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治疗方式选择、治疗时机选择均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沈沛阳,孔祥斌,周立军,苏鹏,黄玉娟[3](2019)在《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0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中央厚度和OCTA测得的视网膜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抗VEGF治疗后随访1个月,效果良好;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术前的0.66±0.23提高到0.50±0.26;视网膜中央厚度从术前的(497.2±71.6)μm降至(341.3±54.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CTA测量的无血管区面积和各毛细血管层的黄斑区血管密度等参数在抗VEGF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够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且不会加剧黄斑区无灌注程度,不会加重黄斑区微循环障碍。(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华英彬,吴培培,石德鹏,徐海峰[4](2019)在《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图像特征,探讨OCTA在CNV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的未经治疗的黄斑部Ⅰ型及Ⅱ型CNV患者的OCTA图像,观察不同类型CNV的OCTA图像特点,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不同类型CNV在OCTA图像上的异常血管面积。结果 31例31眼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19例、女12例;Ⅰ型CNV 17眼,血管构型较疏松,形状不规则,异常血管长、直,面积较大,为(1.565±1.400)mm~2;Ⅱ型CNV 14眼,血管分支浓密,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异常血管相对粗短,呈绒球状构型,面积较小,为(0.418±0.374)mm~2。Ⅰ型CNV和Ⅱ型CNV异常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类型的CNV有不同的OCTA图像特征,这些特征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所显示的特征一致。OCTA可作为CNV诊断、分型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王水平,许丽疆[5](2019)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RVO患者150例(162只眼),均予以OCTA检查,分析患眼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OCTA检查发现,162只眼中,114只眼(70.37%)存在黄斑区拱环改变,53只眼(32.72%)存在黄斑水肿,59只眼(36.42%)存在视盘水肿,65只眼(40.12%)无灌注区。结论 RVO患者开展OCTA检查,能详细、明确地展现患眼病变情况,利于后续临床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0期)

白谦,宋秀君[6](2019)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16眼) CSC患者采用FFA结合OCT检查,观察FFA显示荧光素渗漏的的形态和OCT显示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程度及形态。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16眼中,FFA荧光素渗漏表现为"墨渍"状10眼,表现为"蘑菇云"状5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窗样缺损状高荧光1眼,呈多灶性。OCT检查结果显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11眼,神经上皮脱离伴色素上皮脱离4眼,多发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浅脱离1眼。结论利用OCT结合FFA检查能达到更加直观并准确的对CSC病变程度进行诊断。(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廖燕红,龚雁,陈利双,叶婷,刘栋[7](2019)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频域光相干断层成像(OCT)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8-03/12在我院确诊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患者25例2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频域OCT和OCTA检查,观察上述检查结果的图像特征。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25眼,频域OCT检查表现为浆液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14眼,OCTA检查示相应病变部位为低信号暗区,其旁有强信号点9眼;频域OCT检查表现为"双层征"11眼,OCTA检查显示为网状结构的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BVN);频域OCT检查表现为息肉样病变(polyps)12眼,OCTA检查表现为强或低信号区。结论:PCV患眼OCTA检查对BVN的表现更直观明显,息肉样病变表现为强或弱的信号,浆液性、出血性PED的OCT和OCTA图像均表现为低反射或低信号暗区,不具有特征性。二者显示的病变位置和形态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鲍宁,蒋正轩,陶黎明[8](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及共聚焦激光检眼镜(cSLO)眼底成像对脉络膜破裂伤患者检查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共聚焦激光检眼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cSLO)眼底成像对脉络膜破裂伤患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脉络膜破裂伤患者12例12眼的资料。应用cSLO和OCTA对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成像,获取图像后重点分析视网膜无血流层(avascular complex,AC)、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horiocapillaris,CC)及脉络膜层,以AC、CC层出现异常血管影像为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依据。结果分析收集的图像可以发现脉络膜破裂伤多呈现与视盘平行的条形病灶(10眼);部分病例伴有新生血管(7眼),多位于AC层,CC层少见。在OCTA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断裂最大直径为(1158.8±364.0)μm,cSLO红光眼底成像处相应位置病变边缘距离为(1184.3±350.2)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 0.05),OCTA与cSLO眼底成像对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的检查结果一致。cSLO红光眼底成像中标识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面积为(2.83±0.77) mm~2,OCTA显示的CC层中标识出脉络膜毛细血管缺损面积为(3.63±1.02) 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 <0.05)。7例患者损伤区内AC层出现异常血管影像,其中6例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明显消退,但患者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 OCTA与cSLO眼底成像可以准确地反映外伤致脉络膜破裂伤情况,能够指导治疗,由于是无创检查,在随访过程中存在优势。(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王烽,邵毅,闵幼兰,杨林,吴威[9](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厚度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周边角膜各区域厚度及上皮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翼状胬肉女性患者(右眼,翼状胬肉组)和正常女性(右眼,正常组)各44人。用OCTA技术分别对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组角膜各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对角膜进行25分区,中央区(M2)为角膜中央2 mm区域,内环、中环、外环直径范围分别为距角膜中央5 mm、7 mm和9 mm。将角膜的内环、中环和外环的每个区域划分为下方(I)、颞下(IT)、颞侧(T)、颞上(ST)、上(S)、鼻上(SN)、鼻侧(N)以及鼻下(IN)8个方位。翼状胬肉组各区域(除翼状胬肉区域SN、N、IN区外)与正常组角膜对应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翼状胬肉组角膜的上方(S5、S7、S9区),下方(I5、I7、I9区)角膜全层及上皮厚度均较正常组角膜厚(均为P<0.05),中央区及其他区域角膜全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的S5、S7、S9区为翼状胬肉组各环中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角膜的IT5、IT7、IT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IT5、T7、T9区为正常组各环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S5、S7、S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中央区(M2)角膜上皮占各角膜全层厚度的比例最大,从内到外逐渐下降。结论 OCTA技术可以发现翼状胬肉患者上下方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明显增厚。(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范围,袁容娣[10](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白内障手术视力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判断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24眼)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结果。观察患者术前合并黄斑病变和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情况,分析白内障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变化和相关性。根据OCT的椭圆体带(ellipsoidal zone,EZ)结构完整性将RP患者分为EZ结构完全缺失组(Grade1组)、EZ结构异常或部分缺失组(Grade2组)和EZ结构基本正常组(Grade3组),观察各组术后BVCA。结果术前有11眼RP患者合并有黄斑病变,其中黄斑囊样水肿2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拉4眼;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5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分别为(1.529±0.535)logMAR、(1.232±0.656)logMAR、(1.056±0.498)logMAR、(1.013±0.565)logMAR,术后最终BCVA较术前BCVA显着提高(t=3.252,P=0.002),其中19眼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BCVA与术后最终BCVA显着相关(r=0.683,P<0.01)。Grade1组、Grade2组、Grade3组术后最终BCVA分别为(1.331±0.545)logMAR、(0.617±0.256)logMAR、(0.660±0.378)logMAR,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最终视力均好于Grade1组(F=6.764,P=0.005),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结论大部分RP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可得到改善,OCT可以判断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尤其是EZ结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光学断层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特点。根据扫描图像对该类疾病分型、分期,探讨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手术预后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高度近视患者49例(49眼)经眼科常规眼底检查、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分析其OCT扫描图像特点以及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指标特点。49例中4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访术后1月视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预后情况,探讨手术时机。结果: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OCT扫描图像均存在玻璃体后界膜对视网膜的牵引,同时根据视网膜的图像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黄斑劈裂、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随年龄增加,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呈逐渐加重趋势。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特点不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时机最好选择在视力下降但尚未形成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前,不同类型术后预后不同。结论:根据OCT检查图像特征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类、分型有重要作用;OCT检查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治疗方式选择、治疗时机选择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断层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设备关键参数计量技术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2].朱媛,朱娟,杜善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及临床特点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3].沈沛阳,孔祥斌,周立军,苏鹏,黄玉娟.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评价[J].眼科新进展.2019

[4].华英彬,吴培培,石德鹏,徐海峰.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J].眼科新进展.2019

[5].王水平,许丽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J].医疗装备.2019

[6].白谦,宋秀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慢性病学杂志.2019

[7].廖燕红,龚雁,陈利双,叶婷,刘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的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9

[8].鲍宁,蒋正轩,陶黎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及共聚焦激光检眼镜(cSLO)眼底成像对脉络膜破裂伤患者检查的临床价值[J].眼科新进展.2019

[9].王烽,邵毅,闵幼兰,杨林,吴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厚度测量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9

[10].范围,袁容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白内障手术视力预后判断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9

标签:;  ;  ;  ;  

光学断层扫描论文-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