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寒武纪地层论文-刘鑫,黎广荣,张炜强

前寒武纪地层论文-刘鑫,黎广荣,张炜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寒武纪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山地区,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地层岩性

前寒武纪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黎广荣,张炜强[1](2019)在《浙江江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江山地区前寒武系地层发育齐全,厚度达数千米。在浙江江山地区野外踏勘及前人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出露分布于江山地区的前寒武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地层由老到新可分为上墅组(Pt3s)、志棠组(Z1z)、雷公坞组(Z1l)、陡山沱组(Z2d)、灯影组(Z2-∈1dy)。文中对地层的岩性、产状、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重新认识江山地区前寒武系地层格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李双应,程成,谢伟,魏星,柴广路[2](2018)在《江南造山带东段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时代厘定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华南的江南造山带大约1500km沿ENE方向延伸,被认为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汇聚的结果。它主要由厚达10km浅变质的前寒武纪地层以及岩浆岩组成。可以地层的时代以及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位于造山带东段的浅变质岩系出露在200km长100km宽的范围,厚度5~6km,包括历口群、溪口群和歙县群。我们研究了10条地层剖面,采集了26个碎屑锆石年龄样品,获得了2116个有效年龄数据。历口群、歙县群和溪口群底部分别有最大沉积年龄742.7 Ma, 734.9 Ma和808Ma,这表明历口群和歙县群应该属于Tonian晚期到Cryogenian早期,溪口群属于Tonian晚期。因此,浅变质岩系地质年龄为808~710.4 Ma,时代应该属于Tonian晚期到Cryogenian早期。浅变质岩系有丰富的Tonian年龄(720~800Ma, 800~900 Ma,分别占锆石年龄总数的11.4%和58.7%),它们覆盖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火成岩年龄如井潭组等(主要为770Ma±和830Ma±),这表明沉积岩应该覆盖在火山岩之上。78个样品的地球化学判别指示变质岩的物源是长英质的来自于大陆岛弧。这表明它们形成在Tonian晚期—Cryogenian早期的弧后盆地。(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俞笋,董涛[3](2018)在《辽东半岛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对辽东半岛的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在对辽东半岛寒武纪地层进行整理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寒武纪时期该区域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对辽东半岛在寒武纪时期的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8年02期)

吴小辉[4](2018)在《粤西古水地区寒武纪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粤西古水地区区域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的交接地带,为明确其构造性质,对该区寒武纪地层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确认研究区以深水盆地和陆棚为主。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区寒武纪砂岩中主量元素显示出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而微量元素不同程度显示出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信息。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更合适。(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解亚平[5](2016)在《浅析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矿床地层层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矿床系地层无论是分布范围还是厚度,都是十分可观的,传统上认为包括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沥口群和中元古代溪口群,然而这一地层划分一直存在着广泛争议。本文浅析了通过对现有方案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地层沉积序列、体系演化,接触关系等,得到的最新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矿床系地层层序。这套浅变质矿床系可以分为上溪群(北部盆地边缘相带)和溪口群(南部盆地中部相带)。其中上溪群分为两个组,即湘东组和羊栈岭组,溪口群又包括了漳前组、木坑组以及板桥组。(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13期)

陈杰[6](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地层分布规律及盆地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沉积盆地,处于特提斯构造域的秦祁构造带北侧,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潜在勘探区。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岩盐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盆地下古生界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于天然气较富集的中-上奥陶统,其下伏寒武系乃至更深部的元古界有无油藏可能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盆地寒武纪的构造、沉积物分布及盆地演化过程等基础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构造控盆、盆控沉积、沉积控组合”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结合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等理论以及地球化学、物理等技术手段,在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背景下,以53口探井及16条野外露头剖面资料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的地层分布规律及盆地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盆地所在的华北板块、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板块以及塔里木板块的相对位置大体一致,古地理、古地磁、古气候环境相似,均处于南半球赤道低纬度地区。2)盆地寒武系分布广泛,具有“西南巨厚,中部减薄,北部缺失”的特征,盆地西、南缘下寒武统呈现出“L”型特征;中、上寒武统在盆地内部广泛分布,厚度相近。3)根据前人研究及最新探井资料表明盆地寒武纪为一次完整的海进过程,在盆地发育滨岸、台地相沉积。滨岸相沉积主要沿古陆呈条带状分布,台内缓坡相沿盆地西、南缘呈“L”型发育。4)以组为单位对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早寒武世馒头期,盆地西、南缘海平面相对一致,沉积序列具有可对比性,主要沿古陆发育滨岸碎屑岩相沉积,台地缓坡相沉积在盆地西、南缘呈“L”型展布;中寒武世,随着海侵的进行,海水覆盖整个盆地,形成广泛的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晚寒武世叁山子期,开阔台地环境发育广泛,中央古陆重新出现,海进结束,海退开始。5)在重新认识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井、剖面地层及泥岩、砂岩、灰岩、白云岩厚度等单因素资料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段发育的3个生烃有利区:贺兰凹陷、耀县凹陷、神木次凹。(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4-27)

梅冥相[7](2016)在《太古宇的建系: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大胆的尝试和重要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寒武系,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层单位,但是,却简单明了地代表了形成于寒武纪开始(显生宙起始时)之前的所有岩石,因而就囊括了可以追索到地球形成的所有时间阶段的物质记录。遵循现代地层学的概念体系,要建立一个更加精确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寒武纪以来的显生宙相对应,前寒武纪曾经被称为"隐生宙"。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生命活动的痕迹,被称为"隐生宙"的前寒武纪就进一步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这代表了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第一次概念进步。现行的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主要基于不同克拉通上的可对比的地质事件,而且基于合适的计时性(大致为整数的)时间界限来划分前寒武系,这个划分方案已经服务地球科学界叁十余年,尤其是基于大范围的构造活动与沉积特征尝试性地建立了元古宙的纪(埃迪卡拉纪除外),代表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二次概念进步。随着对地球前寒武纪演变历史的深入研究而识别出许多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从岩石记录的背景变化中识别出造成这些事件的成因,这不但导致了对前寒武纪地球的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为今天重新修订一个新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叁次概念进步。在新修订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中,表现出以下重要的进展:1)运用现代地层学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2)明确了具有特殊地质学涵义的太古宙的底界;3)明确并修订了太古宙-元古宙界线;4)尝试性地进行太古宇的建系。一个修订了的太古宙,可以定义为前寒武纪历史进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时间段,即地表上保存的最古老岩石的首次出现(4030 Ma的Acasta片麻岩)、大致在2420 Ma广泛的冰川沉积、变冷的地球条件和大气圈氧气上升的首次出现,据此太古宙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叁个代和六个纪。太古宙的这个修订和进一步划分,强调了一个基本的科学理念,即太古宙代表了地壳形成与生物圈确立的早期主要阶段,以高度还原性的大气圈为特征。因此,太古宇的建系,是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本文通过详述这一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地球早期复杂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激发研究热情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储东如,刘家云,王传堂[8](2016)在《安徽省寒武纪地层区划及最新划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安徽省内寒武系典型或标准地层剖面测量和总结的基础上,据"中国地层表(2014)"的四分方案,对区内寒武系划分进行了修订。安徽省寒武系顶底及各统界线也做了相应修订,底界年龄为541 Ma,纽芬兰统与第二统界线的年龄为521 Ma,第二统与第叁统界线的年龄为509 Ma,第叁统与芙蓉统界线的年龄为497Ma,顶界的年龄为485.4 Ma。(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蔺新望,张亚峰,王星,赵端昌,郭岐明[9](2015)在《新疆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地区发育一套片岩、片麻岩,从境内铁列克以东的塔乌乃萨孜一带向东南延伸到蒙古阿尔泰山南坡,统称冲乎尔—青河构造建造带。该带以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复杂的变形变质特征,成为研究阿尔泰造山带发展、演化的重要热点之一。通过对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地区变质岩(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组成、变形变质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区域地层对比等,按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划分。认为该套地层经受过中深层次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达角闪岩相,是阿尔泰地区前寒武系基底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古元古代克木齐岩群和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变形具有多期次和多层次的特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形均保留了丰富的构造变形形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5年06期)

张恒[10](2015)在《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与构造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作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的碰撞拼接带,受神功运动和后期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此区域构造复杂,前寒武纪地层单元孤立多样,进行此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属性的研究对于认识江南造山带甚至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的碰撞拼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致力于查明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时代、构造属性和进行地层之间的对比,包括江山—绍兴断裂带(以下简称江绍断裂带)南缘铁沙街组、陈蔡岩群和江绍断裂带北缘翁家岭组、“章村组”、双溪坞群、骆家门组等地层单元。以同位素年代学为框架,岩石学为基础,采用沉积地层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实验测试分析,对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时代与对比以及构造属性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取得以下主要结论和创新性成果:赣东北弋阳地区江绍断裂带南缘铁沙街组石英角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54±5Ma,厘定了铁沙街组的地层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同时,明确了铁沙街组形成于江南造山带之前的后造山阶段的板内环境,产生于板内裂谷环境地壳减薄开裂阶段,物质来自华夏陆块。赣东北广丰地区翁家岭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41±5Ma,该套沉积地层属于新元古界;进而确定翁家岭组位于桃源组之下,在层位上与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相当。浙西江山市“章村组”流纹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21±7Ma和832±8Ma,其地层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与覆盖在翁家岭组之上的桃源组、侵入到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的火山侵入岩以及浦江县“平水群”是同时期的火山侵入或喷出产物。江南造山带自西向东在820-830Ma期间曾广泛发育—期岩浆活动事件。双溪坞群的地层时代约为877~926Ma;由于神功运动而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双溪坞群之上的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地层的时代约为824~855Ma,与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和双桥山群的地层时代相当,同时限定了神功运动的时限。神功运动在时限上早于武陵运动。在总结前人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最新的高精度地层年代学和构造属性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区从中元古代晚期至前南华纪的构造演化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5-05-31)

前寒武纪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于华南的江南造山带大约1500km沿ENE方向延伸,被认为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汇聚的结果。它主要由厚达10km浅变质的前寒武纪地层以及岩浆岩组成。可以地层的时代以及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位于造山带东段的浅变质岩系出露在200km长100km宽的范围,厚度5~6km,包括历口群、溪口群和歙县群。我们研究了10条地层剖面,采集了26个碎屑锆石年龄样品,获得了2116个有效年龄数据。历口群、歙县群和溪口群底部分别有最大沉积年龄742.7 Ma, 734.9 Ma和808Ma,这表明历口群和歙县群应该属于Tonian晚期到Cryogenian早期,溪口群属于Tonian晚期。因此,浅变质岩系地质年龄为808~710.4 Ma,时代应该属于Tonian晚期到Cryogenian早期。浅变质岩系有丰富的Tonian年龄(720~800Ma, 800~900 Ma,分别占锆石年龄总数的11.4%和58.7%),它们覆盖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火成岩年龄如井潭组等(主要为770Ma±和830Ma±),这表明沉积岩应该覆盖在火山岩之上。78个样品的地球化学判别指示变质岩的物源是长英质的来自于大陆岛弧。这表明它们形成在Tonian晚期—Cryogenian早期的弧后盆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寒武纪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黎广荣,张炜强.浙江江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9

[2].李双应,程成,谢伟,魏星,柴广路.江南造山带东段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时代厘定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俞笋,董涛.辽东半岛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J].地球.2018

[4].吴小辉.粤西古水地区寒武纪地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18

[5].解亚平.浅析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矿床地层层序[J].世界有色金属.2016

[6].陈杰.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地层分布规律及盆地演化过程[D].长安大学.2016

[7].梅冥相.太古宇的建系: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大胆的尝试和重要的进展[J].地层学杂志.2016

[8].储东如,刘家云,王传堂.安徽省寒武纪地层区划及最新划分方案[J].地层学杂志.2016

[9].蔺新望,张亚峰,王星,赵端昌,郭岐明.新疆富蕴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物质组成及其构造变形特征[J].中国地质调查.2015

[10].张恒.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与构造属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

标签:;  ;  ;  ;  

前寒武纪地层论文-刘鑫,黎广荣,张炜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