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颧牙槽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颧牙槽嵴,骨皮质密度,微种植钉,叁维重建
颧牙槽嵴论文文献综述
汪钰程,邢斌,孙志涛,冯枫,刘轶凡[1](2019)在《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叁维重建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叁维重建技术分析比较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方法:纳入80例患者的螺旋CT扫描数据,其中年龄12~16岁者为青年组,年龄18~30岁者为成年组,每组各40例,每组中男女各20例。使用SimPlant软件行叁维重建,在重建出的图像中标出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上方13、 15、 17 mm叁条水平线,依次在6个所选的冠状位层面中测出叁条水平线与颊侧骨皮质的交点处的颧牙槽嵴区骨密度,共测量6个平面18个位点。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人组和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值(HU)分别为1 067.69±228.71~1 392.83±205.90和833.43±408.85~1 147.00±309.02。在18个测量位点上,成人组均大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HU值最高处为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青少年组为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结论:成人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高于青少年,成人最高点部位在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青少年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汪钰程[2](2018)在《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叁维重建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叁维重建技术对成人及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并比较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在年龄、性别及不同层面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找到种植支抗在颧牙槽嵴区的最佳植入位点,为不同年龄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线科行颌面部螺旋CT扫描的患者80例,其中成人组40例,年龄18~30岁,男女各20例;青少年组40例,年龄12~16岁,男女各20例。患者具体纳入标准:(1)无可能影响骨代谢的疾病;(2)未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3)无颌面骨骼畸形,面部左右对称;(4)上颌骨无骨折或大面积缺损;(5)双侧上颌后牙区无牙列缺损(智齿除外),无多生牙;(6)无严重牙列拥挤或严重错(?)畸形;(7)无明显牙槽骨吸收;(8)测量区牙齿无明显磨耗,无根尖周疾病;(9)上牙列纵(?)曲线正常。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Simplant软件中进行重建,根据重建出的轴面图绘制出全牙列曲面断层片,结合曲面断层片,在左侧上颌后牙区冠状位图像上依次选出6个测量平面,然后在重建出的图像中标出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上方13、15、17mm叁条水平线,依次在6个所选的冠状位层面中利用Simplant软件的Measure Density功能测量出叁条水平线与颊侧骨皮质交点处的骨密度。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同一组内男女之间,同一组内相同测量高度的6个层面之间以及成年人与青少年两组相同测量位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不同性别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比较不同性别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成人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成人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为(1067.69±228.71)HU~(1392.83±205.90)HU。经比较发现除17mm高度外,在同一高度上,不同层面之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第3层面骨皮质密度最高,第6层面骨皮质密度最低。3.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为(833.43±408.85)HU~(1147.00±309.02)HU。经比较发现在同一测量高度上,不同层面之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了 15mm高度的第3、4层面外,在3个测量高度上,不同层面的骨皮质密度有相同的分布趋势,均为从近中向远中骨皮质密度逐渐减小。4.成人组与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比较将本研究中成人组与青少年组之间18个测量位点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人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大于青少年,且除13mm高度的第6层面外,其余17个测量位点具有明显差异。结论:1.从骨密度的角度考虑,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均适合微种植钉的植入,成人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稳定性高于青少年。2.以骨密度作为评价因素,成人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最佳植入部位在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青少年的最适植入部位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朱紫冰[3](2018)在《成人颧牙槽嵴种植钉植入区CBCT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次实验将通过运用CBCT对颧牙槽嵴的不同位点的骨质厚度及牙根长度进行测量,植入区骨质的厚度直接与种植钉的脱落率以及稳定程度相关,旨在为临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的稳定植入及安全性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收集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42例,用Planmeca Pro Max 3D对患者进行扫描获得CBCT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文件导入Planmeca Romexis 3.8.2R软件进行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及叁维表面重建。分别测量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根间区及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尖距离牙槽嵴顶6mm、8mm、10mm一共12个位点其皮质骨的厚度及牙根长度。所得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高度不同位点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厚度差异,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果显示两次测量左右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双侧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合并分析。2.颧牙槽嵴皮质骨厚度:颊侧皮质骨厚度均值最大位点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尖距牙槽嵴顶10mm处(1.94±0.25mm),均值最小位点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尖距牙槽嵴顶6mm处(1.52±0.28mm)。3.本次研究的同一高度所有位点的骨皮质厚度在颧牙槽嵴处分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分布相对均匀。4.牙根长度实验结果:最小值为8.62mm,最大值为14.75mm,其中平均值最大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11.68±1.51mm),均值最小为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11.23±1.62mm)。结论:1.通过对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皮质厚度测量结果得出:成人颧牙槽嵴颊侧骨皮质距离牙槽嵴顶越远骨质越厚。2.通过对上颌后牙牙根长度测量结果得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11.68mm)>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11.46mm)>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11.23mm)3.根据本次研究测量分析位点中,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区域骨板最厚,在此处植入支抗钉可以获得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雷[4](2018)在《改良型微钛板植入颧牙槽嵴区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两类(L/Y)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复合体进行前方牵引治疗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利用不同钛板和不同角度进行前牵时上颌骨的位移趋势、上颌骨周围重要骨缝的应力和位移趋势,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1名12岁女性,恒牙列早期,伴有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建模素材,用CBCT扫描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建立上颌复合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了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腭中缝等骨缝实体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类(L/Y)共6种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牵引力大小为500g/侧,牵引方向与上颌(牙合)平面呈0°~50°斜向前下,分析各工况下上颌骨的位移趋势和变化规律、上颌骨周围重要骨缝应力和位移趋势的变化规律。【结果】建立了两类(L/Y)共6种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每种模型节点数约为350,000个,单元数约为230,000个,包括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腭中缝的实体模型。不同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的应用对上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的位移趋势、骨缝的应力大小以及随牵引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作用基本一致。在应用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时,上颌牙列有缩窄的趋势,且这种趋势随着牵引角度向前下方的增大而减小。当牵引方向向前下方与(牙合)平面夹角在0°~20°之间时,上颌骨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且在0°时,翼腭缝、颧颞缝、颧颌缝、额颌缝的应力能够达到此牵引效果下的最高水平;当夹角在30°~50°时,上颌骨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随着牵引角度向下的增加,上颌骨顺时针旋转趋势增加,前移量最大部位上移,但此角度变化下上颌最大前移量逐渐减小,翼腭缝的应力逐渐减小,颧颞缝、颧颌缝和额颌缝应力有所增加但位移趋势以向下居多。【结论】1、两类(L、Y)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为对上颌骨位移趋势和上颌骨周围重要骨缝的应力和位移趋势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和基础。2、当牵引力的作用部位和方向确定时,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的形态不影响上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的位移趋势、上颌骨周围骨缝的应力及位移趋势。3、在应用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时,当牵引方向向前下方与(牙合)平面夹角在0°~20°之间时,上颌骨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对治疗反覆(牙合)的患者有积极意义;当夹角在30°~50°时,上颌骨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对治疗反(牙合)伴开(牙合)趋势的患者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牵引角度向下的增加,上颌最大前移量逐渐减小,提示我们在此牵引方向下,需要适当增加前牵力值或是延长总的治疗时间。还应该关注患者牙弓的宽度问题,尤其是在当牵引方向向前下方且与(牙合)平面夹角较小的情况下,必要时应配合扩弓治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3-01)
刘一儒[5](2018)在《改良型微钛板植入颧牙槽嵴区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改良型微钛板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改良型微钛种植体辅助上颌骨进行前方牵引治疗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改良型微钛板在不同角度下进行前牵时微钛板的稳定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一名年龄为12岁,牙列为恒牙列早期,临床诊断为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为建模对象,CBCT扫描获取实验数据,利用Mimics11软件处理图像,导入Geomagic软件内,最终得到上颌骨复合体的叁维CAD模型,构建改良型微钛板6种形态(L、Y各叁种亚型)叁维CAD模型,并与上颌骨模型组装得到最终模型。对该模型牵引位点施加大小为500g/侧,方向为与上颌平面夹角为0°、10°、20°、30°、40°、50°的力。分析各种工况下改良型微钛板所受应力及其固位螺钉所受拉力和应力,从而判断改良型微钛板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均可固定于上颌骨颧牙槽嵴处提供支抗且无受力过大或应力中断现象,固位螺钉受力具有差异性,随角度变化呈现不同趋势。角度为0°时,Y3型微钛板固位螺钉受力离散程度较小为3.899,10°-40°时L3型微钛板固位螺钉受力离散程度较小为4.544、4.170、3.820、3.547,50°时,L2型微钛板固位螺钉受力离散程度较小为2.687。结论:改良型微钛板辅助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在不同方向下前方牵引,应考虑选用不同形态的微钛板,更有针对性治疗,以期达到更稳定的疗效:牵引方向与平面夹角为0°时,选用Y3型微钛板;牵引方向与平面夹角为10°-40°时,选用L3型微钛板;牵引方向与平面夹角为50°时,选用L2型微钛板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支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3-01)
王鹏,陈铮晰,吴军,陈振琦[6](2017)在《颧牙槽嵴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的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牙槽嵴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与窦高组,比较2组之间颧牙槽嵴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窦低组的颧牙槽嵴宽度显着小于窦高组的颧牙槽嵴宽度,窦低组24例,窦高组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12.62 mm和12.30 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11.53 mm和11.15 mm。结论:上颌窦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牙槽嵴的宽度,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1~2 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牙骨质界以上13.62 mm,女性约为12.53 mm。(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于淑婷[7](2017)在《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支抗正畸力方向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不同高度的牵引钩和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体不同植入高度,分析牙齿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趋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高精度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Geomagic快速叁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微植体-直丝弓上颌牙列内收力系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准确构建托槽、弓丝、微种植体,计算当微种植体植入高度为距离平面11、14、17 mm时以及牵引钩高度为2、5、8mm时上颌牙齿的位移趋势。结果微种植体高度不变,牵引钩高度逐渐增加时,矢状向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切牙和尖牙由冠舌向倾斜移动变为冠唇向根舌向倾斜移动,在垂直向上,切牙和尖牙的位移变化由伸长变为压低;牵引钩高度不变,微种植体高度逐渐增加时,矢状向上牙齿位移减小,垂直向上伸长位移减小,压低位移增大。结论通过微种植体植入高度和牵引钩高度的变化探究整体内收上颌牙齿的初始移动规律,其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周婷婷,雷勇华,谢尔婷,李惠怡[8](2016)在《成人骨性Ⅱ类错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者各20例,收集实验对象的CBCT图像,测量两组对象当植入角度为45°、50°、55°、60°、65°、70°时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分析植入位置或植入角度改变时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结果:1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左右侧对应位点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植入高度均随着植入角度增大而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厚,植入高度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骨性II类错和个别正常者颧牙槽嵴区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明显厚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更适宜微种植钉的植入;2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成年人具有相似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微种植钉植入高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尹燕飞[9](2016)在《应用颧牙槽嵴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的叁维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颧牙槽嵴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过程中,弓丝宽度和牵引钩高度对牙齿运动趋势、位移变化和牙合平面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选择一名个别正常牙合的成年女性志愿者,用锥形束CT对样本的上颌骨及上颌牙列进行扫描。利用Mimics软件完成图像的叁维重建,模型优化处理后最终得到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CAD模型,与建立的MBT托槽模型,弓丝牵引钩模型组装,网格划分后得出上颌全牙列远移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颧牙槽嵴区种植体加力200g,在不同牵引钩高度(0,2,4,6,8,10mm)和不同弓丝宽度(0.017*0.025inch,0.019*0.025inch)下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研究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的矢状向、垂直向及水平颊舌向的叁维方向的运动趋势和初始位移变化。结果:在牵引钩高度分别为0,2,4,6,8,10mm,宽度为0.019*0.025inch的弓丝上进行全牙列远移时,中切牙矢状向牙冠的初始位移为9*10-3,,5*10-3,0,-4*10-3,,-8*10-3,-14*10-3mm;牙根的初始位移为0,4*10-3,7*10-3,11*10-3,14*10-3,17,*10-3mm;水平颊舌向位移为0,2*10-3,5*10-3,8*10-3,9*10-3,12*10-3mm;垂直向位移为-2*10-3,3*10-3,9*10-3,14*10-3,20,*10-3,25*10-3mm;尖牙矢状向向牙冠的初始位移为6*10-3,6*10-3,6*10-3,6*10-3,6*10-3,7*10-3mm;牙根的初始位移为1*10-3,0,-1*10-3,-2*10-3,-2.5*10-3,-3*10-3mm;水平颊舌向位移为2.8*10-3,1.2*10-3,-0.4*10-3,-2.1*10-3,-3.8*10-3,-5.4*10-3mm;垂直向位移为2*10-3,0,-3*10-3,-5*10-3,-7*10-3,-10*10-3mm;第一磨牙矢状向牙冠的初始位移为4*10-3,4*10-3,4*10-3,3*10-3,3*10-3,3*10-3mm;牙根的初始位移均为-1*10-3mm;颊舌向位移为1.2*10-3,0.8*10-3,0.5*10-3,0.2*10-3,-0.2*10-3,-0.6*10-3mm;垂直向位移为0,0,0,-1*10-3,0,-1*10-3mm。在宽度为0.017*0.025inch的弓丝,不同高度的牵引钩进行远移时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的运动趋势与宽度为0.019*0.025inch的弓丝上运动时基本一致,但初始位移均比0.019*0.025inch的弓丝大。当牵引钩高度为0mm、2mm时,颌平面呈顺时针旋转趋势;当牵引钩高度为4mm、6mm、8mm、10mm时,颌平面呈逆时针旋转趋势。结论:1.应用0.017*0.025inch的弓丝与0.019*0.025inch的弓丝在全牙列远移时,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的运动趋势是一致的,但是牙齿初始位移不同,0.019*0.025inch的弓丝对于前牙的转矩控制、上颌牙合平面的控制及牙弓宽度的控制效果更好。2.应用颧牙槽嵴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过程中,当采用低位牵引钩时,牙合平面出现顺时针旋转;当采用高位牵引钩时,牙合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常粲然,杜军,李二红,杨勇[10](2015)在《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在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移位中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在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移位中的效果。方法:52例轻中度安氏Ⅱ类畸形患者随机分为颧牙槽嵴处植入组(A组)和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根部与第二前磨牙之间植入组(B组)。记录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矫正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指标差值SNA、SNB、ANB、U6-Y、U1-Y和SN-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6-X、U1-X和SN-M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初次种植成功率100.0%,高于B组的8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推磨牙所需时间短于B组,A组磨牙移动速度和磨牙移动距离均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垂直向压入磨牙及对抗切牙唇倾,可加快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移位速度,缩短恢复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颧牙槽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叁维重建技术对成人及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并比较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在年龄、性别及不同层面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找到种植支抗在颧牙槽嵴区的最佳植入位点,为不同年龄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线科行颌面部螺旋CT扫描的患者80例,其中成人组40例,年龄18~30岁,男女各20例;青少年组40例,年龄12~16岁,男女各20例。患者具体纳入标准:(1)无可能影响骨代谢的疾病;(2)未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3)无颌面骨骼畸形,面部左右对称;(4)上颌骨无骨折或大面积缺损;(5)双侧上颌后牙区无牙列缺损(智齿除外),无多生牙;(6)无严重牙列拥挤或严重错(?)畸形;(7)无明显牙槽骨吸收;(8)测量区牙齿无明显磨耗,无根尖周疾病;(9)上牙列纵(?)曲线正常。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Simplant软件中进行重建,根据重建出的轴面图绘制出全牙列曲面断层片,结合曲面断层片,在左侧上颌后牙区冠状位图像上依次选出6个测量平面,然后在重建出的图像中标出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上方13、15、17mm叁条水平线,依次在6个所选的冠状位层面中利用Simplant软件的Measure Density功能测量出叁条水平线与颊侧骨皮质交点处的骨密度。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同一组内男女之间,同一组内相同测量高度的6个层面之间以及成年人与青少年两组相同测量位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不同性别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比较不同性别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成人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成人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为(1067.69±228.71)HU~(1392.83±205.90)HU。经比较发现除17mm高度外,在同一高度上,不同层面之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第3层面骨皮质密度最高,第6层面骨皮质密度最低。3.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为(833.43±408.85)HU~(1147.00±309.02)HU。经比较发现在同一测量高度上,不同层面之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了 15mm高度的第3、4层面外,在3个测量高度上,不同层面的骨皮质密度有相同的分布趋势,均为从近中向远中骨皮质密度逐渐减小。4.成人组与青少年组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比较将本研究中成人组与青少年组之间18个测量位点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人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大于青少年,且除13mm高度的第6层面外,其余17个测量位点具有明显差异。结论:1.从骨密度的角度考虑,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均适合微种植钉的植入,成人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稳定性高于青少年。2.以骨密度作为评价因素,成人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最佳植入部位在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青少年的最适植入部位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颧牙槽嵴论文参考文献
[1].汪钰程,邢斌,孙志涛,冯枫,刘轶凡.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叁维重建对比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汪钰程.成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的叁维重建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8
[3].朱紫冰.成人颧牙槽嵴种植钉植入区CBCT测量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4].李雷.改良型微钛板植入颧牙槽嵴区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18
[5].刘一儒.改良型微钛板植入颧牙槽嵴区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改良型微钛板稳定性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王鹏,陈铮晰,吴军,陈振琦.颧牙槽嵴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的解剖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17
[7].于淑婷.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支抗正畸力方向的叁维有限元分析[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8].周婷婷,雷勇华,谢尔婷,李惠怡.成人骨性Ⅱ类错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的CBCT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6
[9].尹燕飞.应用颧牙槽嵴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的叁维有限元研究[D].兰州大学.2016
[10].常粲然,杜军,李二红,杨勇.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在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移位中的效果[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