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窑洞论文-李雪平,崔羽

下沉式窑洞论文-李雪平,崔羽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沉式窑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沉式窑洞,室内热环境,热舒适

下沉式窑洞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平,崔羽[1](2019)在《关中地区下沉式窑洞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关中地区下沉式窑洞冬季室内热环境传热效应及影响成因,对叁原县典型下沉式窑洞进行空气温湿度、壁面温度、太阳辐射强度等热环境参数测试,依据PMV-PPD热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并基于土体水热耦合理论对窑洞传热机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下沉式窑洞冬季防寒保温性能较差,窑洞内部与室外通风不畅,长期处于较潮湿环境中;内壁面温度低于室内约3℃,对人体易造成冷辐射影响,室内热舒适性较低;冬季窑洞周围土体容积热容量降低,热扩散系数增大,导致土体传热敏感,窑洞内部保温性能减弱;居民对窑洞预测热感觉投票PMV的均值为-2.01,预测不满意百分比PPD高达67%以上,室内热环境急需改善.结论可为关中地区下沉式窑洞室内热环境改善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源,任玲玲[2](2018)在《下沉式窑洞置换通风系统改造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下沉式窑洞通风不畅、室内潮湿发霉等现象,以河南叁门峡西张村镇下沉式窑洞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置换式通风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适合开挖厚土层小圆洞口的施工工具筒子锹,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该通风系统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实践证明,该通风系统施工简单、造价较低,适宜推广。(本文来源于《工程质量》期刊2018年03期)

贺振华,胡昂[3](2017)在《窑底村下沉式窑洞聚落的中庭配置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四川大学胡·藤井研究室对河南陕县窑底村下沉式窑洞聚落的实地调研所取得的研究基础资料,根据下沉式窑洞以中庭院落为核心的布局特点,以各个地坑院中庭的中心点作为其领域中心,利用Delaunay叁角网的最邻接特性解析各个领域中心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并在坐标图中对这种相互邻接关系进行表示,从而分析出中庭配置形式的特征,指出其中庭配置存在着规律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7年12期)

梁一航[4](2017)在《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对于传统民居来说既是发展的机会,同时存在更新的挑战。传统民居是乡村的本底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既是旅游的吸引物,传递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又要作为乡村旅游的承载体,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但是传统的民居空间形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旅游发展日益精细化高端化的发展要求,这就产生了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的必然性。将地域文化特色与乡土性融入现代化的建设,创新与保护相互渗透,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永寿等驾坡村为例,从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本底出发,研究其空间特质,分析传统民居遗留的历史问题及其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从而探讨其在现阶段乡村旅游导向下的生存状态及利弊关系,并探索其空间创新的可能性,借鉴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案例,针对不足之处做出示范性的空间更新设计,为关中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树立标杆,先导性的尝试新方法为关中其他传统村落民居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对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的探索更新中,通过对传统平面布局形式的分析研究,延伸出九宫格的平面空间结构,结合旅游发展的多元化功能需求,可生成多种空间组合方式,笔者以其中一种业态组合做出示范性的设计,同时抽取传统窑洞建筑的标志性拱形元素,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将其抽象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形态,在满足旅游现代化要求的同时,做到了传统地域民俗文化和乡土性的有机传承。综上所述,针对下沉式窑洞民居的空间更新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为单一的地下建筑,空间形式单一,院落之间相互独立,空间基本在水平方向排布,功能分区简单,动静关系混乱。而乡村旅游的功能组合之间需要灵活的分区,相互之间也需要一定的内部空间联系。九宫格的划分形式,利用条块结合的平面布局,创造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及业态组合,打破了传统下沉式窑洞单一的空间体验,为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创造灵活的空间形态。上下连贯的功能组合,使得功能分区更加清晰,更好地保障了各自的私密性,同时利用竖向交通,将内部功能串联,减轻了传统院落的交通压力。(2)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对于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的更新手法还处于优化和美观的阶段,现代功能的简单迭加和技术的改进,解决了部分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本体的缺陷问题,但对于日益精细化、高端化的旅游趋势,这种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产品显然不能满足要求。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延续传统民居空间的意向,是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在旅游背景下更新发展的趋势。(3)下沉式窑洞民居要想满足乡村旅游多样化的业态组合和功能布局,灵活多样的结构体系是支撑空间形态多样化的前提,将传统元素提取,并进行抽象化的“再”更新设计,是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满足乡村旅游发展要求的必要手段。(4)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保护发展难度较大,通过政府帮扶和村民自己的能力已然不能支持下沉式窑洞民居的更新发展,乡村旅游兴起的热潮是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的契机,通过社会精英人士的思想意识带动,和开发商的资金注入,加上政府的引导与推广,推动下沉式窑洞民居更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带领当地居民致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消费。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下沉式窑洞民居在旅游背景下更新发展的保障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田春霞[5](2014)在《探究下沉式窑洞造型“沉”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沉式窑洞这种造物活动意在讲求"天人合一",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的典型范例。从造物的角度来看,它既标志着人工创造对自然资源"占有",又体现着自然对人工创造的亲昵。下沉式窑洞赋予了"沉"诸多的意义。通过对"沉"的意义的简析,一方面,探讨下沉式窑洞这种建筑的造型形态和造物思想,另一方面,探索对我们当今室内空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包装工业》期刊2014年06期)

李光[6](2012)在《豫西塬上地区下沉式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豫西为代表的地坑窑居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该文以豫西塬上民居为例,从院落民居的特征、建造技术、利用地方材料等方面的探讨,对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民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2年05期)

郑晔梅[7](2011)在《下沉式窑洞的营造理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沉式窑洞作为原生态建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营造理念,体现了低碳、节约、节能、环保、和谐等现代文化。国内外对下沉式窑洞的成功改造,使下沉式窑洞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应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等角度,研究推进下沉式窑洞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建筑》期刊2011年12期)

路艳红[8](2011)在《自然通风采光技术在下沉式窑洞改造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自然通风的两种基本形式(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及其原理,旨在揭示自然通风技术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并以陕西叁原县柏社村地坑窑为研究对象,利用房中庭院自然通风技术,为下沉式窑洞民居室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科学之友》期刊2011年23期)

姚仰平,屈珊,冯兴,胡贺祥[9](2011)在《下沉式窑洞结构的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沉式窑洞作为我国的生土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是黄土高原上居民取得住房最方便和最经济的手段之一,在提倡生态低碳的当今,继承和发展下沉式窑洞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研究其结构的变形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下沉式窑洞结构的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在分析比较UH模型与Mohr-Coulomb模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说明UH模型分析下沉式窑洞结构的变形更加合适,最后使用UH模型分析下沉式窑洞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得出下沉式窑洞变形的薄弱位置。(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1年09期)

季永鑫[10](2011)在《渭北永寿县等驾坡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传统窑洞聚落的研究在当代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前提下生态优势的发挥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为当代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回顾传统窑洞聚落研究的历史进程,其成果颇为丰富,主要涉及各大窑洞分布区中传统窑洞聚落的建筑形态、营造技术以及改造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但针对渭北地区永寿县等驾坡村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方面的研究却存在着薄弱环节。总结得出其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缺乏对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更新与发展的生态与可持续性模式探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论文以地处渭北地域的咸阳永寿县监军镇等驾坡村的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渭北永寿县等驾坡村传统窑洞聚落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仍然有着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在当代发展较为缓慢,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从而引导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如何合理有效的对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研究。论文在综合研究渭北永寿县等驾坡村传统窑洞聚落形态的构成基础上,探讨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更新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并以生态与可持续性为切入点,为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在理论上完善了渭北地区永寿县等驾坡村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的研究体系。通过对永寿县等驾坡村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与更新问题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深入研究,延续了渭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同时也为渭北地区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性铺垫。论文的创新点:(1)论文完善了渭北地区永寿县等驾坡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体系,并对下沉式窑洞聚落的景观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2)论文归纳总结了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自身所存在的种种优势与缺陷以及在当代发展中的现状与困境,并以生态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更新的措施与途径;(3)论文在综合研究了永寿县等驾坡传统下沉式窑洞的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从“点”、“线”、“面”的序列保护层次与生态保护层次两方面对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作出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下沉式窑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改善下沉式窑洞通风不畅、室内潮湿发霉等现象,以河南叁门峡西张村镇下沉式窑洞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置换式通风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适合开挖厚土层小圆洞口的施工工具筒子锹,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该通风系统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实践证明,该通风系统施工简单、造价较低,适宜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沉式窑洞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平,崔羽.关中地区下沉式窑洞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源,任玲玲.下沉式窑洞置换通风系统改造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质量.2018

[3].贺振华,胡昂.窑底村下沉式窑洞聚落的中庭配置形式研究[J].华中建筑.2017

[4].梁一航.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田春霞.探究下沉式窑洞造型“沉”的意义[J].中国包装工业.2014

[6].李光.豫西塬上地区下沉式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J].中外建筑.2012

[7].郑晔梅.下沉式窑洞的营造理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陕西建筑.2011

[8].路艳红.自然通风采光技术在下沉式窑洞改造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

[9].姚仰平,屈珊,冯兴,胡贺祥.下沉式窑洞结构的变形分析[J].工业建筑.2011

[10].季永鑫.渭北永寿县等驾坡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标签:;  ;  ;  

下沉式窑洞论文-李雪平,崔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