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诗内涵感受古诗魅力

挖掘古诗内涵感受古诗魅力

关键词:内涵;魅力;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

作者简介:黄小林,任教于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杨雪芹,任教于江西省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古诗以她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美的一颗珍珠,所以古诗教学课堂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最有文化内涵的课堂。这要求教师必须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才能达到我们教学古诗这一体裁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体会韵律之美

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韵律美。古诗的节奏、押韵和平仄就是所谓的韵律美。其实古诗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正是因为它有节奏,有韵律,所以无论是读还是唱都优美动听。

学古诗必须学会朗诵。朗诵首先要求教师会示范读,教师要通过训练掌握必要的朗诵技巧,要掌握好运气、发声的技巧,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诗歌设定不同的朗诵基调。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对诗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的语言美,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通过音乐、图画等辅助手段,把握好停顿、节奏、轻重、表情、肢体语言等外在方式,发自内心美美地朗诵,达到音、形、意、乐的完美统一,准确把握诗歌意境,最终自我陶醉直至感染听众。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时,要让学生先划出节奏,打着拍子读。抓住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想象林中宁静的美景,用画的方式表现诗歌中景物。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给我们描述出一幅“山中宁静,人语远传。斜阳透过密林,在青苔上投下斑驳光影”的山林图画。带着画面去想象,去朗读,再结合配乐讲诗歌的韵味,把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韵律结合起来,最后用读来表现,这样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体现出来。

二、体会语言之美

把握故事语言之美,关键在准确把握一个“情”字。所谓“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

教学古诗,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因为时间、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不一定能很准确地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要有深度。在布置预习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特点,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搜集诗的相关材料。只有大量地阅读诗人与写这首诗的相关材料,必要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手段,我们才能拉近时空的距离,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而解决之道就是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如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关键扣住诗歌中的“愁”字。在学生充分了解诗人的特点和写这首诗时的个人命运,通过多媒体辅助和联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看看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等组成的画面。这样的环境可以用诗歌中的哪个字最能反映?学生熟读之后能找到“愁”字。教师继续说:“诗人孤身一人在回家旅途,心情沉浸在科举落榜后的孤寂,在沉浸冷月霜晨之中,如果是你,夜半时分响起了寒山寺的钟声,你的感想如何?”联系画面,联系古诗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意境之美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意境的想象主要依靠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诗词教学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意象堆用的经典例子就是“枯藤老书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意象大致分类为: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

动物类:鸦、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为: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人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对意境的把握还可以借助教材给的写意图,当然写意图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教材配了一幅图,图上是一匹瘦马,一个士兵骑在马上,都是背影。这样一个场面给人什么感觉呢?这是怎样状态下士兵的和马?学生们会说:是战败回来的。哪能看出呢?看马走路的疲惫,看士兵低垂的头和弯曲的背。这真是九死一生呀。那么这样的战争人民会喜欢吗?诗歌中哪些字词能反映呢?看看一二句的景观描写“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特别是长云、暗、孤城、遥望能体会到厌战心理。而写意图更是把这种心理形象化了。诗歌的后两句所透露的血战到底的决心又能从写意图中得到启发吗?我们又可以这样理解,九死一生的士兵即使疲惫,但爱国报国的烈火依然在胸中燃烧,他们和战马又一次踏上了征途,即使“黄沙百战穿金甲”,但一定要“不破楼兰终不还”!写意图的作用如此神奇,这也许就是艺术与艺术对话的魅力所在吧。

学生在这样的古诗学习过程中应该能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充分挖掘古诗的丰富内涵,感受古诗迷人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巨源.中学古诗教学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4(7).

[2]刘力凡.古诗鉴赏初探[J].江苏教育,2003(4).

[3]王晨宇,谭辉.国文诗风润校园[N].长白山日报,2008.

[4]王韶韵,金骏.传统诗词文化悄悄改变孩子生活[N].嘉兴日报,2008.

[5]刘启平.在诵读和创作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J].广西教育,2008(31).

作者单位:①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342800;②江西省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342800

ExcavatingConnotationofAncientPoemsandAppreciatingCharmofAncientPoems

HuangXiaolinYangXueqin

Abstract:AncientteachingisofstrongculturaltasteinChineseteaching.Deeplyexcavatingconnotationofancientpoemsandappreciatingcharmofancientpoems,improvingstudents’appreciatingabilitytoancientpoemsiscompellingobligationofChineseteachers.Thispapermakesadiscussionfromthebeautyofrhyme,thebeautyoflanguageandthebeautyofartisticconception.

Keywords:connotation;charm;thebeautyofrhyme;thebeautyoflanguage;thebeautyofartisticconception

标签:;  ;  ;  

挖掘古诗内涵感受古诗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