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库什纳论文-邓敏

托尼库什纳论文-邓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托尼库什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托尼·,库什纳,《天使在美国》,“国家主题”,伦理关怀

托尼库什纳论文文献综述

邓敏[1](2018)在《托尼·库什纳剧作《天使在美国》中的伦理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1956-)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其普利策获奖作品《天使在美国:一部有关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分为上下两部:《千禧年临近》(1991)和《重建》(1993),该剧对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时期进行奇幻重现,被视为美国戏剧的里程碑。本论文聚焦该剧的伦理关怀来探索涉及到的“国家主题”。库什纳这部政治剧关注环境伦理、政治伦理以及宗教伦理。首先,库什纳的环境意识不仅体现在以臭氧空洞问题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强调同性恋以及有色人种等边缘人物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本论文通过分析剧中哈珀对于南极的幻想以及黑人护士伯利兹的反抗,认为库什纳的环境伦理为被压迫者一方呼吁环境正义。其次,库什纳批判以同性恋律师罗伊·科恩为代表的里根政府的政治伦理,罗伊作为参议员麦卡锡首席法律顾问和美国司法部检察官,负责1951年罗森伯格夫妇间谍案。在剧中,罗伊是一名权力掮客,以他的“势力”为傲,并呈现了当时美国司法系统的腐败。在库什纳创造的最奇幻的一幕中,埃塞尔·罗森伯格以鬼魂的形态出现在身患艾滋的罗伊的病床旁,埃塞尔成为公民不服从的代表人物。本论文认为,通过对麦卡锡以及里根时期美国的历史人物的重塑,《天使在美国》完成了对20世纪80年代不道德的政治的控诉。最后,面对犹太教、摩门教以及基督教在当代美国的式微,库什纳通过其剧作对美国宗教伦理进行展望。库什纳将路易斯塑造为信仰迷失的犹太人,赋予白人新教徒普莱尔先知的身份,并将本雅明的历史天使融入到对未来的探索中。本论文认为,库什纳对剧中“国家主题”的探讨体现了他的进步伦理观以及对美国社会的美好展望。总之,《天使在美国》的伦理关怀成为库什纳“国家主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环境正义的呼吁,对反抗不道德政治的想象,以及对多元宗教伦理的设想,库什纳在他的剧作中不仅呈现出作品的深刻性,也展示出他对戏剧艺术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屈信念。(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袁佳颖[2](2018)在《寓言与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是当代美国着名的犹太裔同性恋剧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作家。从早期受到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至今,他一直热衷于创作富有强烈政治寓意性的剧作,但身为美国剧作家,他也吸纳了本土戏剧的特色,充分借鉴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抒情现实主义手法,此外还接收了瓦尔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思想,将它们熔铸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展现出别样的戏剧特点:涉猎域广,主题宏富,寓意深远。美国多元的民族组合构成库什纳政治戏剧中丰厚密实的文化肌理,而犹太文化中的乌托邦理想更促使他在思考人类生存前景时,展开富于人本主义的戏剧构想。但库什纳的政治剧并不满足于以粗浅线条勾勒社会面貌,而是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藏于浮华表象之下的诸多暗疮。寓言衔接了历史、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关联,更通过戏剧的形式将当今时代中人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搬上舞台。严酷暴戾的生活是库什纳政治剧的底色,但人类的抉择往往能在其中转圜天地,指明救赎。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内容:在绪论的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库什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库什纳的戏剧研究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后点出本文研究政治剧寓言性的立足点。第二节中引入了政治剧概念,简要介绍政治剧的渊源与演变。并通过作家生平境况分析库什纳的政治寓言剧的形成与发展方向。正文部分沿循库什纳的创作历史,以叁部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来阐明库什纳的政治寓言剧在不同时期的表征。第一部戏剧《一间被称作白天的明亮房间》是库什纳在模仿布莱希特的基础上对寓言性戏剧的初次尝试,用以古喻今的方式警示当代危机,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第二部作品《天使在美国》则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少数族裔和同性恋群体因“政治身份”而遭受的歧视迫害。这部戏剧已充分植根于美国的文化土壤,以神人相争的奇幻演绎来重践美国自诩为“现代乌托邦”的家国神话,身为新教白人的主人公在经历了犹太式的历练后蜕变为一位真正的“美国先知”,代表人类获得神界的祝福,复兴人本主义的寓意在剧中通过人类的胜出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第叁部作品《宅人/喀布尔》写于美国9 · 11恐袭事件之前,库什纳凭借预言家般的政治先觉性预见了中东战争频仍的惨烈后果,以家喻国,作者试图通过隐喻生发和诗意想象来打破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仇恨壁垒,获得人文主义的互冶联通。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梳理和罗列库什纳政治剧的特色,他的政治剧集政论性、哲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试图以戏剧的公众影响打破保守派的孤立主义,联系起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唤醒观众对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重视,他的政治戏剧以热忱的人文情怀促使人们用积极的行动重建世界。托尼·库什纳的戏剧已经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已出现了一批探讨其作品政治性的研究论着,当前国内外学术所涉多是对剧中的同性恋、种族问题以及作品与经典文本互文性的比较研究,而少有对其作品寓言性作分析探讨,因此本文将在现有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与文化批评等手法对库什纳的政治剧代表作逐一探究,期待在此方面的研究所得能够增补对库什纳戏剧作品的研究完整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庆庆[3](2018)在《酷儿身份与生存困境: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1956-)是当今美国声誉斐然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天使在美国: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社会反响热烈,被誉为“西方戏剧的里程碑”。该剧揭露了美国存在的种种社会危机:政治腐败、种族歧视、同性恋与艾滋病患者作为社会边缘人物所遭受的压迫等。该剧也表达了库什纳对同性恋群体的美好祝愿。本文以酷儿理论作为切入点,借助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和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的橱柜理论,对剧中同性恋群体的酷儿身份选择,在异性恋霸权的影响下,同性恋者所遭受的生存困境以及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努力与反抗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论文从性别操演理论出发分析剧中人物的性别选择。普莱尔和贝利兹都是变装皇后,他们在语言、服饰、行为和心理上都体现了女性气质,而乔和罗伊对权力的追求等则体现了男性气质。其次,利用橱柜理论,论文着重探讨在异性恋文化的影响下,不公开的同性恋者乔和罗伊面临着的两难困境。最后,论文揭示了里根政府时期,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漠视与排斥,艾滋病被误认为是同性恋导致的疾病,因此导致酷儿们遭遇更大的生存困境。在生存的夹缝中,同性恋者之间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了异性恋者的帮助。他们形成的联盟为同性恋者获得生存空间提供了可能性。最后结合托尼·库什纳的经历,分析剧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对同性恋群体的祝愿。本论文通过对《天使在美国》中同性恋群体生存状态的考察,旨在揭示剧中人物性别身份选择的两难境地,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酷儿最终走出困境的路径。通过本研究,作者希望引起全社会对不同性取向人群的关心与同情,同时能对酷儿理论和该戏剧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邓敏[4](2018)在《托尼·库什纳剧作《天使在美国》中的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使在美国》是托尼·库什纳荣获1993年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其奇异的艺术手法和宏大的戏剧思想使得该剧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甚为突出。《天使在美国》既是一部极具张力与艺术色彩的戏剧,也是能够引发群体思考自我身份与社会现实的文学着作。该论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结合剧作中美国的社会形势和焦点问题,分析《天使在美国》中人物的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障碍,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当代美国的个人境遇与群体命运,探索解决身份认同障碍以及改变个人和社会困境的出路。(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1期)

朱雪峰[5](2016)在《第叁空间美国戏剧新诗学——托尼·库什纳的“9·11”戏剧《宅人/喀布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库什纳剧作《宅人/喀布尔》预言"9·11"事件,并叩问这一事件的根源。首演时,纽约观众在剧场的集体哀悼和共情认知更使之成为一部先知先觉的"9·11"戏剧。作为美国主流剧作家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体现当代美国戏剧从历史诗学转向空间诗学的一种趋向。剧中不仅涉及全球化语境下的美阿战争、塔利班争议、文明冲突、跨文化交流与翻译、互联网与知识话语等一系列与"9·11"事件相关的重要话题,而且超越剧作家本人对美国问题和历史演进的一贯关注,转而探测美国之外异文化的城市空间,从中寻觅化解文明冲突的蹊径。剧作再现自我放逐者的旅行及其选择栖居的异托邦,并在语言层面上探讨重建巴别塔的可能性,其主题基于对美国家庭剧的复写与超越,其风格源自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标志着21世纪之交一种跨越国别、文化、语言及传统舞台边界的第叁空间美国戏剧新诗学正在生成。(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郭加宾[6](2015)在《托尼·库什纳《天使在美国》的戏剧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一经问世便广受观众和批评界好评,被誉为“同性恋戏剧史、美国戏剧史、美国文学史的转折点”。在精神气质上,该剧的主题和人物更贴近采用传统表现手法的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剧;然而在结构和对空间的感知力上,该剧又明显表现出我们所处时代的显着特征,呈现出更多的先锋色彩。库什纳建构的戏剧空间不仅仅是为虚构事件的发生提供场所的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包含着精神内涵与观演双方心灵互动的审美空间。本论文借鉴戏剧空间理论,并结合布莱希特和亨利·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综合研究托尼·库什纳在《天使在美国》中的空间实践。首先,库什纳采用了史诗化的舞台表现方式—极简的舞台布景、快速的场景转换、大量的场景并置,将观众引入了戏剧旅程。看不见的舞台外部空间又通过对话、独白、声响等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与可见的舞台空间相互作用。舞台场景经常在生与死、天堂与人间、真实与想象之间转换,赋予戏剧魔幻般的效果。其次,库什纳的戏剧空间又是展现人物心理变化发展的心理场和包含观众审美的心理空间。家庭关系的破裂导致人物心理空间的崩塌,剧作家又通过各种表征空间,如虚构的地方和人物来帮助主人公重建精神家园。在此过程中,剧作家通过制造间离效果,引发观众共鸣来加强戏剧张力。最后,库什纳的戏剧空间又是一个涵盖性别、宗教、身份、逃离、流散、回家、现代性救赎等“国家主题”的社会文化空间。人与地点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地理空间的变化带来身份的转变;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在异性恋霸权下备受压迫,库什纳为他们寻求宽容、同情和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面对现代性危机,该剧传达了个人与社会融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体现了剧作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人文关怀。综上,库什纳流动、多变的舞台空间是其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的外在体现:尽管有艰难险阻,但是人类不会停滞不前,世界将会螺旋式地前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0)

朱越[7](2013)在《论托尼·库什纳在《天使在美国》中的个人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的着名剧作《天使在美国》涉及到了同性恋问题以及各种困扰美国边缘化人群的社会问题。在这部戏剧中,一方面他表达了边缘化人群追求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对于美国社会问题的看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人偏见。本文试图从作者的种族偏见和政治偏见两个方面来讨论托尼·库什纳的个人偏见在《天使在美国》中的体现以及产生这些偏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11期)

王蕴琦[8](2012)在《世界在前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被誉为美国当代最着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美国天使——一部关于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毫不避讳地以同性恋作为主题,被誉为“拯救美国戏剧”的巨着。该剧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危机:同性恋、艾滋病危机、政治保守主义、宗教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等。作品表达了同性恋者渴望得到社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库什纳在《美国天使》中提出变革这一重要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变革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了托尼·库什纳的《美国天使》的主题。全文主要就艾滋与同性恋,停滞与进步这两个主题进行分析。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托尼·库什纳以及他的作品《美国天使》。第二章探讨了剧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艾滋病与同性恋。本文通过分析两位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罗伊·科恩和普莱尔·沃尔特,表达了对这些边缘群体的积极态度。第叁章解读了另一重要主题—停滞与进步。本章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另一个世界则充满希望。在这章中,主角们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重燃对生活的希望。第四章对比了库什纳的天使以及沃尔特·本杰明的天使,揭示了结尾中天使比西达的寓意。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美国天使》,库什纳告诉我们变化与进步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承受了许多苦难,我们仍要对将来充满希望。我们要找到使社会进步的力量。库什纳认为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情况,我们都要掌握它,使它前进,让它进步。只要有希望,就会有进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22)

冯瑶[9](2012)在《论托尼·库什纳戏剧的互文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库什纳(1956-)是当代美国剧坛备受瞩目的一位剧作家,他主张戏剧除艺术性以外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剧作常常流露出先锋的政治历史观。库什纳擅长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剧作往往既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又具有令人叹服的想象力。作为一名同性恋者和犹太裔美国人,库什纳十分关注边缘群体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对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注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本文选取库什纳早期作品《一间叫做白昼的明亮房间》和他的经典之作《天使在美国》为代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旨在揭示库什纳剧作的互文性特点。本文借用法国着名文学评论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概念和哈罗德·布鲁姆等理论家的互文性理论,探讨互文性在库什纳剧作中的运用及其对文本意义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库什纳进步的政治历史观。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互文性的叁种常见表现方法,从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即前人作品的改造、神话的无限回归以及历史的回应。首先,论文分别从两部剧作中引用实例,运用哈罗德·布鲁姆的“故意误读”学说探讨了库什纳戏剧作品与布莱希特戏剧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从而揭示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技巧与理论是如何在库什纳剧作中得到运用的;第二,本文着重探讨了库什纳戏剧作品与神话文本的互文关系,神话文本主要指《圣经》与歌德的《浮士德》,该部分主要揭示互文性如何在全新的语境中产生丰富的文本意义;第叁,论文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探讨了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历史的天使”原型、希特勒政府与里根政府的历史影射以及对历史人物洛伊·科恩的仿拟等在库什纳戏剧作品中产生的独特效果。对前文本的模仿与改写使库什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文本意义的多重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剧作者独特的进步历史观。此外,早期和后期作品之间的比较也体现出了库什纳在创作观和创作手法上的日臻成熟。(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2-03-10)

谢文娟[10](2009)在《“酷儿化”《天使在美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当代剧作家中,托尼·库什纳堪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受观众、学术界和批评界好评的戏剧家。不仅其代表作《天使在美国:一部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上篇《千禧年来临》(1992)和下篇《变革》(1993)被称为“挽救美国戏剧”的巨着,囊括了几乎当年所有的重大戏剧奖项,库什纳也被赞为“自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以来最具创造力的美国剧作家”。这部演出时间长达七小时的戏剧以史诗般的宏大笔触批判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危机:政治保守主义、艾滋病危机、宗教信仰危机、种族冲突和道德危机。而又如该剧副标题“一部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所示,这位公开的同性恋犹太剧作家毫不避讳地以独特的“同性恋敏感性”将政治、戏剧美学和哲学幻想融入到同性恋戏剧中。本文以从“酷儿”这个核心为出发点来解读《天使在美国》所反映的“库什纳式”同性恋政治剧——“奇妙剧”的政治、艺术和哲学。第一章探讨《天使在美国》所体现的戏剧政治:酷儿性和国家主题,讨论酷儿身份如何成为整部戏剧的政治竞技场并构成了“国家主题”的基本叙事。第一节介绍库什纳本人以及他在认同自己同性恋身份和经历艾滋病危机中所形成了独特“同性恋敏感性”。第二节解读“酷儿”身份本身所包含的政治性和反叛性,以及库什纳如何在“酷儿”政治中发现了美国社会危机的“紧迫状态”。第叁节分析库什纳在该剧中对“国家主题”的“酷儿”化:通过展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危机下的“酷儿”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内容——宗教、种族、政府、法律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压迫,来探讨“国家主题”。第二章分析它的戏剧美学:酷儿性和戏剧舞台,讨论库什纳利用酷儿文化的杂糅实现融合高度美学的戏剧效果。第一节分析《天使在美国》在戏剧手法上既继承了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陌生化”手法和田纳西·威廉斯的抒情现实主义的诗意文风,又融合分割画面的电影手法、现实和幻觉、梦境的糅合等后现代实验手法。第二节解读库什纳对瓦尔特·本雅明在《论历史哲学》中的关键意象——“历史天使”的“酷儿”化戏剧改编以及对本雅明历史神学的戏剧再现。第叁节选取该剧中极有代表性的戏剧舞台美学实践并结合库什纳本人的戏剧美学观点,总体分析该剧戏剧效果。第叁章讨论该剧体现的“变革”哲学以及“同性恋幻想”的阈限和超越:酷儿性和变革。第一节分析上篇《千禧年来临》创造的末世意象。上篇笼罩在第一幕“噩耗”的阴影下,弥漫着末日来临前的绝望:历史的遗失、艾滋病魔、性取向的压抑、信仰的迷失、被所爱抛弃。第二节分析下篇《重建》中美国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如何奇迹般地得到了“重建”。第叁节解读“变革”哲学的政治性和“幻想”色彩。库什纳在上篇中制造的紧迫状态和尖锐的现实矛盾被隐喻在宗教的人神冲突之中,所有的“噩耗”在天使带来的“性高潮”般变革力量中得到化解,《天使在美国》也只能成一部“幻想曲”。《天使在美国》已成为美国戏剧乃至美国社会的“奇特”现象——写了五个同性恋却成为“美国戏剧史、美国文学史的转折点”、政治极端却又大受欢迎,因此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国戏剧史上的“酷儿”。“酷儿性”正是解读该剧的关键词。结合分析可以看出,该剧中“酷儿”一词不仅是库什纳政治内涵的立足点也是“奇妙剧”戏剧手法和“变革”哲学思想的体现。《天使在美国》是“奇妙剧”戏剧理念的最高成就:有极端的政治批判和明确的政治立场,也拥有“男同性恋幻想曲”包含的美学张力,也是在末世灾难中寻找“重建”的历史哲学和在“痛苦的前进”中构建爱和宽恕的理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0)

托尼库什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托尼·库什纳是当代美国着名的犹太裔同性恋剧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作家。从早期受到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至今,他一直热衷于创作富有强烈政治寓意性的剧作,但身为美国剧作家,他也吸纳了本土戏剧的特色,充分借鉴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抒情现实主义手法,此外还接收了瓦尔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思想,将它们熔铸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展现出别样的戏剧特点:涉猎域广,主题宏富,寓意深远。美国多元的民族组合构成库什纳政治戏剧中丰厚密实的文化肌理,而犹太文化中的乌托邦理想更促使他在思考人类生存前景时,展开富于人本主义的戏剧构想。但库什纳的政治剧并不满足于以粗浅线条勾勒社会面貌,而是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藏于浮华表象之下的诸多暗疮。寓言衔接了历史、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关联,更通过戏剧的形式将当今时代中人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搬上舞台。严酷暴戾的生活是库什纳政治剧的底色,但人类的抉择往往能在其中转圜天地,指明救赎。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内容:在绪论的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库什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库什纳的戏剧研究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后点出本文研究政治剧寓言性的立足点。第二节中引入了政治剧概念,简要介绍政治剧的渊源与演变。并通过作家生平境况分析库什纳的政治寓言剧的形成与发展方向。正文部分沿循库什纳的创作历史,以叁部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来阐明库什纳的政治寓言剧在不同时期的表征。第一部戏剧《一间被称作白天的明亮房间》是库什纳在模仿布莱希特的基础上对寓言性戏剧的初次尝试,用以古喻今的方式警示当代危机,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第二部作品《天使在美国》则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少数族裔和同性恋群体因“政治身份”而遭受的歧视迫害。这部戏剧已充分植根于美国的文化土壤,以神人相争的奇幻演绎来重践美国自诩为“现代乌托邦”的家国神话,身为新教白人的主人公在经历了犹太式的历练后蜕变为一位真正的“美国先知”,代表人类获得神界的祝福,复兴人本主义的寓意在剧中通过人类的胜出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第叁部作品《宅人/喀布尔》写于美国9 · 11恐袭事件之前,库什纳凭借预言家般的政治先觉性预见了中东战争频仍的惨烈后果,以家喻国,作者试图通过隐喻生发和诗意想象来打破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仇恨壁垒,获得人文主义的互冶联通。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梳理和罗列库什纳政治剧的特色,他的政治剧集政论性、哲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试图以戏剧的公众影响打破保守派的孤立主义,联系起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唤醒观众对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重视,他的政治戏剧以热忱的人文情怀促使人们用积极的行动重建世界。托尼·库什纳的戏剧已经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已出现了一批探讨其作品政治性的研究论着,当前国内外学术所涉多是对剧中的同性恋、种族问题以及作品与经典文本互文性的比较研究,而少有对其作品寓言性作分析探讨,因此本文将在现有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与文化批评等手法对库什纳的政治剧代表作逐一探究,期待在此方面的研究所得能够增补对库什纳戏剧作品的研究完整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托尼库什纳论文参考文献

[1].邓敏.托尼·库什纳剧作《天使在美国》中的伦理关怀[D].湖南科技大学.2018

[2].袁佳颖.寓言与救赎[D].浙江师范大学.2018

[3].黄庆庆.酷儿身份与生存困境: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邓敏.托尼·库什纳剧作《天使在美国》中的身份认同[J].海外英语.2018

[5].朱雪峰.第叁空间美国戏剧新诗学——托尼·库什纳的“9·11”戏剧《宅人/喀布尔》[J].文艺研究.2016

[6].郭加宾.托尼·库什纳《天使在美国》的戏剧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朱越.论托尼·库什纳在《天使在美国》中的个人偏见[J].名作欣赏.2013

[8].王蕴琦.世界在前进[D].内蒙古大学.2012

[9].冯瑶.论托尼·库什纳戏剧的互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谢文娟.“酷儿化”《天使在美国》[D].山东大学.2009

标签:;  ;  ;  ;  ;  

托尼库什纳论文-邓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