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氯醚橡胶,叁元共混
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论文文献综述
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1](2019)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与氯醚弹性体协同增韧改性聚乳酸多元共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来源于可再生资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氯醚橡胶(ECO)作为聚乳酸(PLA)的增韧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PBS/ECO叁元共混体系。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ECO促进了PBS和PLA之间的相容性。力学性能测试表明,ECO与PBS可实现对聚乳酸基体的协同增韧:PLA/PBS/ECO(70/20/10)显示出最优的拉伸性能,断裂伸长率高达270%; PLA/PBS/ECO(70/10/20)的冲击强度提高至23. 7 k J/m2,是纯聚乳酸的12倍。结合形态结构和冲击断面形貌分析表明ECO的存在可起到增容/增韧双重作用,与柔性PBS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有效改善聚乳酸材料的韧性。我们的研究表明,构造PLA-柔性生物聚酯和生物基弹性体多元共混体系是一种获得高性能生物基材料简单高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辜婷,朱大勇,郑强,于杰,鲁圣军[2](2017)在《多巴胺改性滑石粉对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流变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多巴胺改性的滑石粉(D-Talc)共混试样,采用红外光谱(FT-IR)、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流变测试系统考察了D-Talc对共混试样结晶行为及流变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表明,聚多巴胺已成功包覆在滑石粉表面,且未对滑石粉的原结构造成破坏。POM结果表明,DTalc在共混试样中起到成核剂的作用,当D-Talc含量为0.1 phr时成核效果显着,且能明显提高共混试样的结晶速率。DSC结果表明,D-Talc加入后共混试样在降温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结晶峰,且共混试样的起始结晶温度(Ts)、结晶峰温度(Tp)与熔融温度(Tm)均向高温方向移动。流变测试结果表明,随着D-Talc含量的增加,共混试样的成核温度(Tb)、晶体的形成及生长温度(Tc)均向高温方向移动;黏度(η)随剪切速率(γ)的增加而减小,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9期)
郝艳平[3](2016)在《聚乳酸增塑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增韧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来源于可再生植物资源,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脂肪族聚酯,PLA具有较低的结晶速率、较差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针对PLA的自身缺陷,我们分别选用小分子增塑剂和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型增塑剂对PLA进行增塑增韧改性。作为通用工程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结晶速率快,同时具有较好的耐化学药品性和易于加工性,因而其被普遍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等制造行业。但PBT在室温下的缺口冲击强度较低,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针对PBT的这一缺陷,我们选用热塑性弹性体和具有核-壳结构的冲击改性剂对PBT进行增韧改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用环保型己二酸二乙二醇单丁醚酯(DGBEA)作为增塑剂,通过直接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DGBEA共混体系,并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流变性能、结晶行为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A/DGBEA为部分相容共混体系。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共混物的复合粘度和储能模量随着DGBEA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由于DGBEA对PLA起到了一定的增塑作用。增塑剂的加入促进了PLA链段的运动,使得PLA的玻璃化转变峰逐渐向低温移动。PLA/DGBEA共混物表现为双熔融峰,这是由于DGBEA的加入导致了不完整晶型的产生,这些不完整晶型先熔融再结晶然后又熔融形成了双熔融峰现象。与纯PLA相比,共混体系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均随着DGBEA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相应的,增塑剂的加入降低了共混物的拉伸强度。(2)选用不同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作为增塑剂,通过直接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PDEGA共混体系,并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PDEGA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的PDEGA(L-PDEGA)显着地增加了PLA的断裂伸长率,但冲击强度变化不大,起到了很好的增塑作用;而高分子量的PDEGA(H-PDEGA)能够显着地增加PLA的冲击强度,但断裂伸长率变化不大,起到了很好的增韧作用。然后,将一定用量的L-PDEGA与不同用量的H-PDEGA同时与PLA共混,实现了对PLA既增塑又增韧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LA/L-PDEGA/H-PDEGA为部分相容共混体系,H-PDEGA能够均匀地分散在PLA基体中。H-PDEGA的加入降低了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有效地提高了PLA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当H-PDEGA的含量为20wt%时,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由5.6%和3.1k J/m2增加到272.4%和68.3k J/m2。另外,加入H-PDEGA后,共混物的断裂形态由脆性断裂变为韧性断裂。共混物的复合粘度随着H-PDEGA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3)选择热塑性聚氨酯(TPU)弹性体作为增韧剂,对PBT进行增韧改性。通过直接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BT/TPU共混体系,并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热和结晶行为、力学性能以及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T/TPU为不相容共混体系。TPU的加入,增加了共混物的结晶峰宽度,同时其结晶温度逐渐降低,表明TPU的加入限制了PBT的结晶。与纯PBT相比,共混物的韧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均随着TPU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TPU的含量达到20wt%时,共混物出现脆韧转变,共混物由脆性断裂变为韧性断裂。进一步研究TPU增韧PBT的内在机理发现,共混物在拉伸和冲击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剪切屈服,从而改善了PBT的韧性。(4)选择具有核-壳结构的聚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聚合物作为增韧剂,对PBT进行增韧改性。通过直接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BT/MB-g-GMA共混体系,并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形态结构、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力学性能以及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T的端基和MB-g-GMA的环氧官能团发生了反应,而且PBT/MB-g-GMA为部分相容共混体系,MB-g-GMA作为分散相能够均匀地分散在PBT基质中。随着MB-g-GMA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逐渐增大。当MB-g-GMA的含量为15wt%时,共混物出现脆韧转变,剪切屈服是主要的增韧机理。共混物的复合粘度和储能模量在整个频率范围内都逐渐增大,这可能是两组分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5)以韧性较好的75/25 PBT/MB-g-GMA共混物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加入环氧树脂进一步改善PBT/MB-g-GMA共混物的性能。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BT/MB-g-GMA/EP共混物,并深入地研究了环氧树脂的加入对PBT/MB-g-GMA共混物相容性、形态结构、热和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力学性能以及增韧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同时MB-g-GMA能够均匀地分散在PBT基质中。随着环氧树脂的加入,共混物的模量和复合粘度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环氧树脂的加入使得共混物分子链间发生缠结,分子链段的运动受到了抑制,环氧树脂也有可能导致PBT扩链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了PBT的分子量。环氧树脂的加入导致共混物的结晶峰变宽且向低温移动,限制了PBT的结晶。只加入1wt%的环氧树脂,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就有了翻倍的提升,由原来的37.2k J/m2提高至75.6k J/m2,其冲击断面出现更加明显的剪切屈服和橡胶粒子的空洞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丁玲,范体国,刘清亭,张荣,胡圣飞[4](2015)在《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链支化改性与发泡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异氰尿酸叁缩水甘油酯(TGIC)为扩链剂,对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体系进行长链支化改性,采用单螺杆挤出机制备PLA/PBS发泡材料。通过转矩流变仪、旋转流变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镜对改性体系的动态流变性能、熔融结晶性能及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进行了分析。随扩链剂用量的增加,改性体系的熔体黏度、储能模量大大提高,平台区向低频平移,剪切变稀提前;Cole-Cole曲线半径逐渐变大,且末端逐渐开始出现上扬趋势;损耗角随扩链剂用量逐渐变小,且在低模量区开始发生转折,说明改性体系内存在一定量的长支链结构,使得体系结构的松弛变得缓慢,提高了其熔体强度和熔体弹性;结晶行为由热结晶逐渐转变为冷结晶,且结晶速率加快,结晶温度向高温偏移;泡孔密度增大,尺寸变小且分布越来越均匀。结果表明,长支链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提高PLA/PBS共混物的熔体强度,加快结晶速率,从而改善发泡性能。当PMDA、TGIC用量均为0.4g时,改性体系的挤出发泡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 高分子加工》期刊2015-10-17)
和琼丽[5](2012)在《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材料科学的发展,开发利用环境友好型及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并扩展其应用领域是目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聚乳酸(PL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但韧性及热稳定性较差;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较好耐热性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作为增韧剂对其他生物降解材料进行改性。采用PBS增韧改性PLA,可以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PLA/PBS复合材料, PLA/PBS共混体系在一定比例下兼顾了高强度、高断裂伸长率、高韧性的多种优点,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生物降解复合材料。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利用机械共混法,使PLA、PBS熔融共混制备了PLA/PB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过氧化二异丙苯(DCP)、马来酸酐(MAH)、BF的加入对不同组分PLA/PBS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法(FTI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及力学测试方法研究不同组分配比情况下共混体系的结构、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PLA/PBS共混物部分相容,随着PBS含量的增加PLA/PBS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明显提高,但拉伸强度有所降低;进一步采用DCP作为自由基引发剂引发反应性增容,即生产接枝嵌段共聚物做增容剂,达到了原位反应增容的目的;同时在加入引发剂DCP的基础上加入MAH制得的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进一步提高共混材料的界面结合力和相容性,且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显着提高。同时,由于随着PBS含量的增加PLA/PB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会有所降低,通过加入增强材料BF,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耐热性,在不同比例下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PLA/PBS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袁角亮[6](2012)在《聚丁二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对聚乳酸增韧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由于其原料的植物来源性,且机械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压缩模量,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可全生物降解,降解最终产物为H2O和CO2。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薄膜等包装材料领域。但是PLA韧性差,该缺陷限制了其在薄膜领域中的使用。目前针对增韧改性PLA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PLA的韧性,但对其其他性能如透明性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本文首先对合成一种PLA增韧改性剂进行研究,继而将这种改性剂与PLA物理共混对增韧改性效果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子设计,以甘油和丁二酸酐为原料,采用直接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种支链状的可生物降解共聚物聚丁二酸甘油酯(PGD),利用核磁和红外谱图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PGD的支化度、凝胶含量和羧基反应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提高,PGD的支化度、凝胶含量和羧基反应程度都不断提高。第二部分研究了将不同类型的PGD与PLA进行共混增韧改性PLA。考察了不同类型的PGD含量和支化度大小对PLA/PGD共混物拉伸性能和无缺口冲击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PGD可显着的提高PLA的韧性,在含量为0wt%、3wt%、5wt%、10wt%的范围内,发现含量在5wt%时共混物就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断裂伸长率,由纯PLA的3.2%迅速提高到234.2%,为纯PLA的72.2倍;材料的断裂行为也由原来的脆性断裂转变成韧性断裂,出现了明显的细颈现象和应力发白现象。改性后的材料的拉伸强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大于30MPa,并且无缺口冲击强度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最大值由纯PLA的18.8KJ/m2提高到了53.8KJ/m2,提高了186.2%。DSC分析发现,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结晶度Xc有所下降。同时通过扫描电镜对冲击断面研究发现,纯PLA断面平整、光滑,而共混物的断面较粗糙;改性剂PGD与PLA基体形成海-岛结构,PGD以1-4μm的粒径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第叁部分是为以后工业生产提供指导意义,对等摩尔比的甘油和丁二酸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体系在无外加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为2.5级反应,并且实验中在190℃和200℃下测得的临界凝胶点分别为86.21%和86.96%,与理论值86.6%比较接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1-01)
潘礼存[7](2011)在《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高分子材料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生态环境,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必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生物降解共混物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充分利用了 PLA高强度、高模量和PBS高柔韧性的特性,具有类似合金的性能协调效应。本论文将以PLA/PBS共混物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环氧丙苯低聚物(EFSAO)作为反应性增容剂,通过双螺杆共混挤出得到了 PLA/PBS共混物,研究了反应性增容剂对PLA/PBS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熔融行为、流变行为的影响。当PLA/PBS=80/20时增韧效果最佳,而添加增容剂EFSAO后可在保持其拉伸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共混物的韧性。增容剂EFSAO的加入可使PLA与PBS两相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改善了 PBS相的分散性。流变性能测试表明添加EFSAO后,PLA/PBS共混物复数粘度η*明显增大,熔体趋向于完全非牛顿流体。2、利用向上吹膜设备制备了PLA/PBS薄膜,并分析了不同配方对薄膜力学性能、透光性、老化性能、降解性能、结晶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EFSAO添加提高了PLA/PBS共混物的零切粘度,有利于吹膜的泡膜稳定性。PLA/PBS=20/80时具有较好的性能,添加0.5%的EFSAO后,PLA/PBS薄膜纵向断裂伸长率达到152.2%,横向断裂伸长率87.8%,纵向强度为29.5MPa,达到常用薄膜力学性能指标。此外添加增容剂后使薄膜结晶度下降,但提高了薄膜的透光率、抗紫外老化性能,降解能力。3、在熔融纺丝设备制备了PLA/PBS共混纤维,主要探讨了二者比例对共混物可纺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配比PLA/PBS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晶取向、回潮率及其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B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可纺性下降,当PBS含量在10%以内可纺制性能优良的PLA/PBS共混纤维。随PBS含量升高,PLA/PBS共混纤维强度降低,而断裂伸长率提高。共混纤维结晶度随着PBS含量增加而增大,各组分晶型均未发生变化,取向度、回潮率也具有相同变化趋势。从PLA/PBS共混纤维表面微观形貌可以看出,PBS含量增加,相分离情况严重,共混纤维表面粗糙度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1-12-01)
钱智勇,罗彦凤,傅亚,张徭尧,霍润兰[8](2011)在《马来酰己二胺酸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酸酐和己二胺为原料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马来酰己二胺酸单体(HOOC-MAH-HDA-NH2),然后采用自由基熔融接枝技术将HOOC-MAH-HDA-NH2引入到PDLLA骨架中,形成了结构与己二胺改性聚乳酸(HMPDLLA)相似的MHP-DLLA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 NMR)和DEPT 135对HOOC-MAH-HDA-NH2和MHPDLLA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以PDLLA为空白,HMP-DLLA为对照,对MHPDLLA的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新的合成工艺使聚合物的分子量从原有的66%~68%降低到了33%~34%,且合成路线更简单。在合成路线和合成工艺上的创新为MHPDLLA用作生物活性材料或仿生材料的基质材料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1年08期)
侯树家[9](2010)在《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聚乳酸(PLA)是来源于可再生农业资源(比如玉米淀粉)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环境友好的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PLA也存在韧性差、结晶速度慢的缺点。将PLA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是改善PLA韧性的一条途径。但是PLA/PB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并不理想。本论文分别研究了在PLA/PBS共混体系中引入增容剂以及交联剂对其性能的影响。首先,本工作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分的PLA/PBS共混物,并对其相容性、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一个有较好综合性能的基准组分,为下一步的改善相容性研究做基础。接下来,本工作将亚磷酸叁苯酯(TPPi)引入到PLA/PBS共混体系中,研究了不同添加量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本论文研究了引入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对PLA/PBS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善DCP在PLA/PBS体系中的分散性并提高该共混体系的结晶速率,在上述组分的基础上加入第四组分滑石粉(Talc),深入研究了Talc和DCP的共同作用对PLA/PBS共混体系的结晶速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 PLA/PBS共混体系为不相容体系,确定的基准组分75/25(wt%)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2)添加相容剂TPPi,能有效的改善两种基体的分散性(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大小及均匀度),但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差。(3)添加交联剂DCP,改善基体分散性上变化不大,但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较好,大大提升了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另加入成核剂(滑石粉)后,能大大加速共混物的结晶速度和提高断裂伸长率,但对共混物的弯曲性能几乎没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5-01)
罗彦凤,王远亮,牛旭锋,吴杨兰,潘君[10](2005)在《二胺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顺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乳酸(MPLA)和强碱性乙二胺为原料,通过MPLA中酸酐键与乙二胺中伯胺基间的N-酰化反应将乙二胺共价引入到MPLA中,制得乙二胺改性聚乳酸(EMPLA),企图以强碱性乙二胺克服聚乳酸及其降解产物的酸性。本文详细介绍了EMPLA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并利用茚叁酮反应、FT-IR、1H-NMR、13C-NMR和DSC对MPLA和EMPLA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表征,结果表明,按文中所述之制备技术能成功地将乙二胺共价引入到MPLA中,为进一步测定EMPLA的生物降解性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能并最终应用于医学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5年02期)
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多巴胺改性的滑石粉(D-Talc)共混试样,采用红外光谱(FT-IR)、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流变测试系统考察了D-Talc对共混试样结晶行为及流变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表明,聚多巴胺已成功包覆在滑石粉表面,且未对滑石粉的原结构造成破坏。POM结果表明,DTalc在共混试样中起到成核剂的作用,当D-Talc含量为0.1 phr时成核效果显着,且能明显提高共混试样的结晶速率。DSC结果表明,D-Talc加入后共混试样在降温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结晶峰,且共混试样的起始结晶温度(Ts)、结晶峰温度(Tp)与熔融温度(Tm)均向高温方向移动。流变测试结果表明,随着D-Talc含量的增加,共混试样的成核温度(Tb)、晶体的形成及生长温度(Tc)均向高温方向移动;黏度(η)随剪切速率(γ)的增加而减小,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宽,江海,黄冬,刘畅,张坤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与氯醚弹性体协同增韧改性聚乳酸多元共混体系[J].应用化学.2019
[2].辜婷,朱大勇,郑强,于杰,鲁圣军.多巴胺改性滑石粉对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流变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3].郝艳平.聚乳酸增塑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增韧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丁玲,范体国,刘清亭,张荣,胡圣飞.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链支化改性与发泡特性[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高分子加工.2015
[5].和琼丽.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袁角亮.聚丁二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对聚乳酸增韧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7].潘礼存.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
[8].钱智勇,罗彦凤,傅亚,张徭尧,霍润兰.马来酰己二胺酸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J].功能材料.2011
[9].侯树家.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的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0].罗彦凤,王远亮,牛旭锋,吴杨兰,潘君.二胺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