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民性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民性,老舍小说
国民性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肖然方[1](2017)在《鲁迅与老舍国民性主题的不同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关于国民性主题的书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鲁迅与老舍都注重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第二层面,在批判的同时构建作家理想中的国民性格。在对比中可以发现,鲁迅对国民性主题的书写中包含作家自身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寻,以及对国民灵魂的深刻审视与沉重批判。由于老舍与鲁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老舍更倾向于感性的创作,通过个人经历来书写创作。(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12期)
张师萝[2](2015)在《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集大成者。鲁迅站在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反思下,将国民性主题的核心立足于“立人”,而“立人”的途径是国民性的批判。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则来自于“人心”危机,“人心”危机就是指中国民族精神上的危机。在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创作中,作家多以农村的乡镇生活为蓝本,刻画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奴性以及卑怯精神世界,并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抨击。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和厚度。在五四落潮后,从英国归国的老舍,受惠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影响,通过小说创作从文化的角度自觉的对国民性格的弱点进行揭露。相较而言,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的建构是以战士的姿态,以立人为核心,深刻的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鞭挞了国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是从文化角度去透视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传统文化认同赞许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本文主要从鲁迅与老舍的创作理念、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分析,寻找相似之处与相互区别的地方。着重探究两者国民思想的异同之处,并对在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英知识分子边缘化以及大众信仰缺失做出深刻反思,以呼吁当下的知识分子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国民精神重新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进行了比较,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国民性”这一概念进行理论性的具体阐释,并论述了国民性思想在文学上的表达。第二章主要比较了鲁迅与老舍关于国民性主题的理论主张,国民的现代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这是老舍与鲁迅的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鲁迅主要是从“立人”思想的核心主题出发,从经济、政治、社会革命的大结构中去洞察、鞭挞国民在思想上劣根性,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老舍从人道主义思想角度出发,在文化层面上,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以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眼光去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同时批判过程中也对传统文化流露出了留恋和赞许之情。第叁章主要比较了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创作的思想内容,具体比较了二者在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方面国民性主题创作的异同之处。第四章主要比较了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创作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从小说的视角、结构、语言、风格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主要阐释了国民性主题彰显的意义。探讨了国民性主题的研究价值以及对鲁迅和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改造主题在现代文学中两者互为矛盾、相互补充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5-01)
高亚斌,王卫英[3](2013)在《论姜云生科幻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姜云生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科幻界非常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科幻创作善于通过历史事件切入叙事,以历史题材为载体,以国民性批判为主旨,对人性的惨烈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反思,丰富和扩展了科幻小说的思想内涵,为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朱云[4](2013)在《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由于"审美独立"说的影响,其国民性批判主题在文学史叙述中几乎被忽视,这既不利于正确定位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特色,也不利于完整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形象。(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高亚斌,王卫英[5](2013)在《我们的身上都流着“长平血”——论姜云生科幻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姜云生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科幻界非常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科幻创作以历史题材为载体,对人性的惨烈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反思。小说《长平血》、《一个戊戌老人的故事》等,通过历史事件切入叙事,以国民性批判为主旨,丰富和扩展了科幻小说的思想内涵,为我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来源于《科普创作通讯(2013年第3期 总第151期)》期刊2013-09-01)
张征[6](2013)在《《狼图腾》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及其言说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狼图腾》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在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不再简单地把中华民族想当然地简化为想象共同体,这是殖民身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不再静态地对国民性格勾画模型,这是启蒙姿态的一种体现。(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4期)
樊星[7](2013)在《深入剖析“国民劣根性”——试论新时期文学中“改造国民性”的主题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文学中产生了许多反思"文革"武斗、揭示"人性恶"、重新认识土匪及军人身上的匪性的作品,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关于各地土匪活动的记录。这些足以表明,在中国的民族性中,崇尚暴力与匪性的传统根深蒂固。虽然其中有不少作品旨在揭示暴力的心理根源、匪性的社会根源,但仍然足以发人深省:传统的"礼教"与酷刑为什么无法遏制频仍的暴力与残忍的匪性?如果"国民劣根性"的问题其实是"人性恶"的表现,改造它又谈何容易!(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卢燕娟[8](2012)在《旧人物的新时代——延安文艺“教育工农兵”主题与启蒙文艺“改造国民性”主题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文艺不仅提出"为工农兵服务",同时"教育工农兵"也是其重要主题。本文通过比较讨论延安文艺"教育工农兵"主题与启蒙文艺"改造国民性"主题,呈现出延安文艺与启蒙文艺之间存在的继承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延安文艺对现代民族性格重塑问题所试图提出的新文化方案。这一新方案在现实中对动员人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缔造一个新的现代国家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这一方案需要建构并始终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维持理想的"新人"形象,又使得其对复杂的现实和人性缺乏开放的容纳空间,给后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埋下了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陶力[9](2012)在《鲁迅小说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建构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当代文学中,有关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探讨,鲁迅无疑是开创者。在现当代作家当中,也延续了鲁迅的这一传统,把批判国民劣根性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然而,从当下的情况来看,鲁迅所开创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表现得并不强烈。在这个“拜物主义”的时代,缺少鲁迅精神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对鲁迅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文章伊始主要讲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生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这种思想的生成既有对国外进步思想的接受,又有晚清启蒙思潮的影响。除了外因以外,个人经历与志向理想则构成了鲁迅这一思想形成的内因。在萌生这种思想之后,反映在鲁迅的创作当中,则形成了“立人”这个核心的主题,意在进行中华民族灵魂的再造。同时,对中国人精神方面的弱点也加以分析,批判国民劣根性。主要包括:奴性、瞒和骗、冷漠、墨守成规等。接下来,又对形成这种劣根性的内因加以探索,将批判的笔触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有了这样的主题,则需要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加以表现,为主题服务。于是,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诸如阿Q那样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形象,作为国民劣根性的代表。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麻木、冷漠的农民形象以及善良、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沿着鲁迅的脉络,新文学的作家们也塑造了许许多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继续对农民与知识分子加以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市民形象的塑造显得颇为新鲜,是鲁迅所不曾探讨过的,但也是受了鲁迅的影响,为国民性批判的总主题而服务的。纵观国民性批判主题探讨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民性改造的问题并没有过时,它还尚未完成,仍需当代的作家继续努力,勇于探索。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样一个现象,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作家能够与鲁迅比肩,对国民性改造问题探讨的还不够深入,鲁迅的创作成为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2-05-01)
古大勇[10](2012)在《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的奴隶根性——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系列研究论文(二)》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例如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顽固存留于乡民身上的奴隶根性。此种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20世纪初鲁迅所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民族重任并没有完成。(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国民性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集大成者。鲁迅站在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反思下,将国民性主题的核心立足于“立人”,而“立人”的途径是国民性的批判。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则来自于“人心”危机,“人心”危机就是指中国民族精神上的危机。在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创作中,作家多以农村的乡镇生活为蓝本,刻画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奴性以及卑怯精神世界,并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抨击。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和厚度。在五四落潮后,从英国归国的老舍,受惠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影响,通过小说创作从文化的角度自觉的对国民性格的弱点进行揭露。相较而言,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的建构是以战士的姿态,以立人为核心,深刻的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鞭挞了国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是从文化角度去透视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传统文化认同赞许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本文主要从鲁迅与老舍的创作理念、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分析,寻找相似之处与相互区别的地方。着重探究两者国民思想的异同之处,并对在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英知识分子边缘化以及大众信仰缺失做出深刻反思,以呼吁当下的知识分子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国民精神重新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进行了比较,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国民性”这一概念进行理论性的具体阐释,并论述了国民性思想在文学上的表达。第二章主要比较了鲁迅与老舍关于国民性主题的理论主张,国民的现代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这是老舍与鲁迅的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鲁迅主要是从“立人”思想的核心主题出发,从经济、政治、社会革命的大结构中去洞察、鞭挞国民在思想上劣根性,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老舍从人道主义思想角度出发,在文化层面上,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以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眼光去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同时批判过程中也对传统文化流露出了留恋和赞许之情。第叁章主要比较了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创作的思想内容,具体比较了二者在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方面国民性主题创作的异同之处。第四章主要比较了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创作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从小说的视角、结构、语言、风格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主要阐释了国民性主题彰显的意义。探讨了国民性主题的研究价值以及对鲁迅和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改造主题在现代文学中两者互为矛盾、相互补充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民性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1].肖然方.鲁迅与老舍国民性主题的不同书写[J].牡丹.2017
[2].张师萝.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D].辽宁大学.2015
[3].高亚斌,王卫英.论姜云生科幻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主题[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朱云.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主题[J].安康学院学报.2013
[5].高亚斌,王卫英.我们的身上都流着“长平血”——论姜云生科幻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主题[C].科普创作通讯(2013年第3期总第151期).2013
[6].张征.《狼图腾》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及其言说方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7].樊星.深入剖析“国民劣根性”——试论新时期文学中“改造国民性”的主题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卢燕娟.旧人物的新时代——延安文艺“教育工农兵”主题与启蒙文艺“改造国民性”主题再讨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陶力.鲁迅小说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建构与发展[D].辽宁大学.2012
[10].古大勇.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的奴隶根性——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系列研究论文(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