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宋长江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宋长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美学,审美,自由,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宋长江[1](2019)在《审美与政治通达的新视野——评《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是自由的体验,这种自由通过"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向外传达,形成社会群体性效应,就与政治产生了关联。审美是个人自由体验,也是群体自由体验,其中自然蕴含着"自由解放之维"。《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精准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问题,深入解读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政治美学思想,宏观系统地观照当代政治美学研究,展示了审美与政治通达的视野。(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吕璇[2](2019)在《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中国画有效发展,提出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整合至中国画创作进程中的建议。文章首先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内涵,其次阐述中国画创作现状,最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在其间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希望对中国画创作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灿[3](2019)在《听觉政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来源,选取四个理论向度,研究听觉/声音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相关的美学问题,在内容上分为听觉的治理性、听觉的伦理性、听觉的批判性及听觉的表征性四个章节。听觉的治理性分析以福柯的身体-权力谱系为思考起点。从训诫惩罚到治理控制,现代权力渗透进人的听觉感知,惩罚权力利用声音符码塑造个体听觉,治理技术则作用于群体的听觉感知上。噪音不仅是物理学的、病理学的科学分类产物,它还带着重要的政治隐喻,对声音的分类也是一种权力运作。噪音有着非理性特征,并与大众联系起来,在声音的政治隐喻层面,治理噪音等同于治理大众。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观借鉴福柯的治理理论,在文化和审美层面思考听觉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声音不仅作为治理的对象,同时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听觉的伦理性探究听觉感性被强制、压抑、剥夺等问题。听觉配置带着政治隐喻,关联着底层民众、边缘群体等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暗含了生命政治的诸多问题。弱势群体或被主流话语遮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或被历史抹除清洗,发出的声音也被当做噪音。声音被政治权力裹挟,参与个体或群体的分类,声音的可听性与不可听性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表征。在民众声音的缺席或在场的安排中,反映出现代民主政治的听觉分配逻辑。朗西埃认为政治和艺术是可感性分配的两种形式,政治发生在可感性经验的配置之中,听觉配置隐含的权力关系同样呈现在现代电影、音乐、广播等听觉艺术中。听觉的批判性是对听觉的权力批判。听觉的分类实践有其社会性的生成机制,权力参与听觉感知的建构。听觉趣味是最具区隔性的审美感知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与人的心灵、情感和精神等层面紧密联系。资产阶级打造出听觉商业景观,听觉趣味逐渐退化。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以审美感知为对象和手段的审美经济时代,听觉作为一种审美资本,被纳入资本主义商业生产和消费的环节。资产阶级通过满足大众的听觉需求缓解听众的焦虑和压抑,试图从听觉层面打造出一种声音民主的审美幻象。听觉趣味的区隔性看似式微,真正的不平等则建构在听觉审美的市场化之中。听觉的表征性旨在探讨现代权力如何作用于听觉的文化表征。霍尔的表征理论揭示符号的文化意涵,符号还是一种权力-资本,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听觉的文化表征紧密地联结着阶级、性别和种族的区分,听觉表征系统与性情系统有关,不同的听觉符号系统存在不同的编码秩序。作为大众记忆符码的声音参与了听觉文化的建构,在听觉共同体的社会实践中,听觉与文化记忆、情感认同、身份建构等问题产生内在联系。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听觉感知方式和声音互动经验发生变化。听觉媒介带着意识形态功能,参与听觉主体的塑造和改写。在听觉政治的表达机制中暗含了一种反表征主义的激进话语,涉及到自由聆听的问题,这是来自听觉主体的抵抗政治学。(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郑琪[4](2019)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理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主义美学探索中是有积极意义的。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尊重现实艺术的时代性、传统性,发挥现实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重点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西方现实主义画家用现实主义艺术来体现现实的分裂,关注现实主义的理性分析和批判精神,通过隐喻的形式揭示现实的基本面貌,分析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美术文献》期刊2019年03期)

张良丛[5](2017)在《主体的困境与审美解放——精神分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理论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各种主流理论的对话、交流和融合,在主体理论的建构中亦如此。精神分析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理论建构的基本资源,其内在的根据在于二者的互补性。从内在逻辑、主体困境和主体审美解放等多个方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合精神分析主体理论建构进行阐释,能清晰呈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理论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7年11期)

张红军[6](2016)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尼采化现象——一种以虚无主义问题为核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明显的尼采化特征。它认同尼采的判断,即虚无主义是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它赞同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即用虚无主义的艺术对抗虚无主义;它和尼采美学一样难逃虚无主义的陷阱。尼采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所以难以克服虚无主义问题,关键在于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创始人确立的基本原则,即通过推翻资本逻辑来克服虚无主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6年06期)

文苑仲[7](2016)在《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追求自由解放是人类最初的,也是最朴质、最真实的梦想。古往今来,为这个梦想探索、奋斗、抗争的仁人志士不可胜数,但梦想仍然遥不可及。直到马克思主义的横空出世,才打开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通道。马克思打开的这条解放之路通往的理想社会不仅意味着通过发展生产力而实现的社会财富的极大涌流,也不仅意味着由于阶级的取消而实现的公平正义,而且意味着审美的实现,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审美绝不仅仅是闲情逸致的玩赏,而是人的自由本质和创造能力的体现,它的一端连着物质现实的感性生活和感性实践,另一端则指向人类解放的极境。因此,美学与追求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人类解放必然包含着审美之维。正是沿着这一思路,20世纪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美学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阵地,美和艺术被赋予了救赎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美学就是政治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政治美学传统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以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特里·伊格尔顿、安东尼奥·奈格里和雅克·朗西埃为代表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视,发掘审美的政治意义和解放功能,同时直面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和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深入思考当代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现象,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挑战,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美学话语。詹姆逊在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认为后现代的艺术、文化被商品逻辑所统辖,无法“再现”资本和后现代空间的全貌,导致认知的困境。他的“认知测绘”通过对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的深入解读,力图超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呼唤新的美学形式去“测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再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整体结构,进而重塑后现代破碎的主体,唤醒一度沉寂的乌托邦冲动,重燃对未来的希望,探寻建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方案的可能,从而打通人类的解放之路。伊格尔顿将审美、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交织,审美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与政治批评融为一体,坚持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阐发美学或审美的政治作用。通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他批驳了艺术无功利性的观点,在艺术与政治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把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纳入政治实践之中;通过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他阐明了审美发挥政治作用的特定方式,指出审美乃是塑造身体(感性)的政治行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张扬了马克思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为超越晚期资本主义现实、实现审美化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奈格里把对艺术问题的思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劳动形式的转变相结合,在生命政治语境中重新思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意义。在他看来,在生命政治语境中,审美与资本之间是“在其中并与之对抗”的关系。艺术和美内在于社会生产之中,受生命权力的制约并与之对抗,是反抗资本主义生产的“事件”,也是重塑劳动主体的生命政治行为,推动着劳动者的转变和诸众的形成,并把诸众的反抗聚合为持久的革命,从而导向对资本统治权力的解构。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思想与其说是政治与美学的交叉,不如说是二者的融通。在他看来,政治之中存在着感知经验构建的美学,美学之中存在着对感知经验进行划分的政治。作为解放的实践,政治可以视为对感知经验的重构,相应地,作为无利害的快感,审美可以视为对感知经验划分的超脱。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话语之间的关系,而是两种感知共同体的关系,是政治的美学与美学的政治的关系。政治的美学和美学的政治共同致力于对世界的重新布局,打造可见、可说、可想、可做的新天地,实现社会成员位置、身份、能力分配的重构,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事业。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思想潮流涌动而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从审美的角度对人类现实的存在境遇和可能的解放进行的深沉思考。它接受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滋养,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则构成其理论思考的具体历史背景和特殊问题视域。本文着重讨论的四位理论家的政治美学思想既有共同的理论起点又各具特色,涵盖了政治美学的政治基础、斗争领域和斗争方式。在理论方法上,他们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其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并运用微观政治的理论视角。他们的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美学切入政治,构建政治哲学的审美之维,把美学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美学融入政治,拓展了政治研究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从政治切入美学,彰显美学的政治价值,立足于政治阐释审美的当代境遇并思考审美在人类解放中可能发挥的功能,使政治融入美学,深化了美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理论的局限性,并思考他们在理论探索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上所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总之,在政治美学的理论视域内,政治与美学紧密地交织,甚至走向统一。政治和美学的统一,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根本追求。人类解放不能缺少它的审美之维!(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3-08)

何定真[8](2015)在《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商品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画的创作困难重重,在寻求诸多的国画创作道路中,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画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或许会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22期)

孔维恒[9](2014)在《朱光潜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中国美学讨论期间,朱光潜通过有选择、有目的的翻译、评论和引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如卢卡契、列斐伏尔,尤其是哈拉普和考德威尔,从其着作中获得启发、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自己在该时期的思想改造,并帮助建立起了自己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4年12期)

马龙潜[10](2012)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向的辩证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厘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关系及相互间的交集,是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毋庸讳言,新时期的中国文艺理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马克思主义文论陷入了认同危机,而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现(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2年11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促进中国画有效发展,提出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整合至中国画创作进程中的建议。文章首先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内涵,其次阐述中国画创作现状,最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在其间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希望对中国画创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宋长江.审美与政治通达的新视野——评《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

[2].吕璇.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J].唐山文学.2019

[3].刘灿.听觉政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郑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理性分析[J].美术文献.2019

[5].张良丛.主体的困境与审美解放——精神分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理论的建构[J].美与时代(下).2017

[6].张红军.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尼采化现象——一种以虚无主义问题为核心的考察[J].学术交流.2016

[7].文苑仲.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D].东南大学.2016

[8].何定真.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5

[9].孔维恒.朱光潜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J].美与时代(下).2014

[10].马龙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向的辩证思考[J].文艺争鸣.2012

标签:;  ;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宋长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