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形成和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开放式创新网络,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
企业形成和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净,魏荟颖,陈永昶[1](2019)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开放式创新网络形成演化的作用机制——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兼具互联网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其如何开展开放式创新是涉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问题。选取宜信公司进行纵向案例研究,探索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开放式创新网络形成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演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创新机会由来自市场转变为来自社会,创新参与各方由经济联结转变为责任联结,创新模式由部分开放转变为完全开放,创新绩效由创造经济价值为先转变为创造社会价值为先,创新途径由价值链创新转变为与社会共生。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是联结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和开放式创新网络的两种重要机制,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扩大企业的利益关注点、改变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11期)
文学舟,张海燕,蒋海芸[2](2019)在《小微企业融资中银企信任机制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基于信用担保介入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信用担保介入的小微企业声誉模型与银企信任模型,探究了银企信任机制形成及演化过程中声誉效应的发挥及银企信任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信用担保介入有利于建立及维护小微企业的声誉效应,且良好声誉效应的发挥有利于增加银企信任度。因此,应从提升小微企业声誉效应、加强商业银行监督力度以及加大担保扶持力度等出发,致力于增强银企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度,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获得率。(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9年03期)
虞微佳[3](2017)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的形成机理与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产权化的知识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日本明确提出了从科技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基本国策,美国更是把知识产权当作国家基础性的战略资源,专利合作已成为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重要形式。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嵌入专利合作网络,逐渐成为配套支撑大企业生产、联合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生力军。但是,现实中不乏由于广泛合作而导致对外部技术过度依赖的空心化企业,也存在由于深度合作而陷入技术刚性困境的企业。“如何管理开发专利合作网络资源”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成长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亟需利用更为客观的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可视化的网络结构,研究专利合作网络形成的机理,探究何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能够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本研究选取了 2000-2014年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的有效授权专利,产业集中在ICT产业和制药产业,对专利合作网络的形成机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广度和深度将科技型专利合作网络划分成强探索型专利合作网络、强利用型专利合作网络、弱探索型专利合作网络、弱利用型专利合作网络,其中地理接近性和社会接近性对强探索型和强利用型网络的合作创新程度均起到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技术接近性不利于强探索型专利合作网络中企业的合作创新提升,但是能够显着提高强利用型专利合作网络中企业的合作创新程度。2、强探索型网络模式和弱探索型网络模式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强探索型网络模式的平均推动效应更为明显。弱利用型网络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起负向影响,而强利用型网络模式的作用起到正向影响。3、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的广度和深度随时间不断向外扩张,但七成以上企业仍旧分布在低广度-低深度区域,整体网络密度有下降趋势,呈现出“小世界特征”。强探索型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是打破小团体集聚合作现象,向外扩张合作范围,强利用型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是企业间合作次数增长速度大于网络规模扩张速度,实现对资源的深层次运用。最后结合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形成及演化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边伟军[4](2017)在《核心企业主导型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第叁次工业革命”叁大挑战,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进而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尽管现实中不乏有成功的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但是多数创新合作并不成功。调查发现:即便成功的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也存在以下叁个主要实际问题:一是,核心企业的主导能力不强、合作伙伴选择失误等问题;二是,合作创新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或合作效率不高问题;叁是,核心企业与创新参与者合作创新策略选择的博弈演化影响因素不清问题。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要健康运行和发展亟待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围绕这叁个实际问题,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现有研究多是围绕非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展开,很少关注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动因。二是,缺乏指导核心企业主导能力测度和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研究。尽管围绕创新网络和创新联盟有一些网络能力和联盟能力的测度研究成果,与网络能力和联盟能力相比,核心企业主导能力存在明显区别,而针对核心企业主导能力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叁是,缺乏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理和演化机理的实证研究。现有文献多是针对无核型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机理的研究成果,尚鲜见对非对称的有核型的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和演化机理的研究成果。目前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落后于企业创新实践。对核心企业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研究还有较大空间,如何构建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效率、如何促进创新系统有序演化和有效治理,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扎根理论方法、演化博弈和数值仿真等理论方法,围绕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和演化机理展开研究。主要创新性结论包括:一是,对调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核心企业驱动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和技术收益因素。研究结论为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和探究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机理提供了基础。二是,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主导能力的测度维度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开放式编码整理出16个范畴,最终通过主轴编码归纳得到技术引领能力、平台构建能力、关系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4个主范畴,并对核心企业主导能力的测度框架进行阐释。该研究结论既为后续核心企业主导能力的相关实例评价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也为开展核心企业主导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叁是,在分析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群落和合作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基础上,构建了核心企业与创新合作成员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叁维空间几何概念,构建了匹配度测算模型。这一研究结论为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选择创新合作伙伴提供了方法工具,测度结果作为核心企业选择参与成员的依据。四是,基于生态学有限环境下种群增长的Logistic方程,以内源性视角为切入点,剖析了核心企业主导型技术创新生态群落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创新生态群落整体创新能力与核心企业和创新合作伙伴的创新资源和技术投入有关。创新生态群落整体创新能力的演变既存在渐变也存在突变。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培育和提升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五是,借助演化经济学研究工具,构建了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模型,并对策略选择进行了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采用复杂适应系统多智能体(Multi-Agent)的整体建模仿真方法,运用Netlogo仿真平台数值仿真演示了决策参数的不同取值和初始条件的改变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模式选择演化系统收敛于四种模式,一种为理想状态,叁种为不良“锁定”状态;通过调节参数也难以跳出不良“锁定”状态,不容易诱导企业朝着期望的方向演化。这一研究结论揭示了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不同组合状态下的创新模式组合趋势,为通过变量调整来维护核心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创新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六是,以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案例,首先,分析了其形成动机因素包括默锐科技主导企业因素、合作利益驱动因素、外部环境驱动因素,较好的印证了前文的结论。其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了默锐科技的主导能力,结果显示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对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企业主导能力属于较好水平。最后,利用前文研究设计的匹配度测度方法,具体对青岛科技大学与默锐科技的匹配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二者较为匹配,但青岛科技大学的综合科研素质略低于默锐科技对成员的要求水平。以上结论既为默锐科技提高主导能力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其选择合作伙伴提供方法借鉴。(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6)
田凯[5](2017)在《烟草企业品牌联盟形成和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烟草行业是国家烟草专卖体制,因此,烟草行业在国家层面是垄断行业。但在不同地域,由于各自烟草企业发展差异,在不同地域或跨省、国际市场之间,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目前,针对烟草行业特殊的市场模式,对烟草企业品牌合作和联盟形成,演化预测烟草企业品牌联盟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鲜有研究。目前,烟草企业对品牌发展高度重视。随着烟草企业间品牌联盟战略的广泛形成和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烟草企业间存在互相博弈的现象。同时由于烟草专卖政策和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变化,烟草企业互相之间的决策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各企业之间针对品牌联盟策略存在着不断模仿学习、不断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品牌联盟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文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案例分析,研究烟草企业品牌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影响烟草企业品牌联盟形成的因素;分析在形成品牌联盟后,烟草企业间针对烟草产品价格和产量等要素的最优联盟合作策略。基于现有品牌联盟的发展,预测烟草企业品牌联盟演化发展的方向,运用MATLAB软件,仿真烟草企业品牌联盟的演化路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演化过程的相关因素。最后以云烟两大烟草企业为案例,分析其品牌联盟形成的原因及品牌联盟形成后实施的战略决策,归纳总结符合中国烟草企业品牌联盟形成和发展可借鉴和实践的决策思路。(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何强[6](2016)在《从门户网站发展路径看企业战略的形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综合门户网站的战略起点和演化历程的梳理与分析,指出了传统战略设计理论的不足与不符之处。本文并结合创新学说中关于创新的特点,指出企业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回答了企业战略起点的来源问题。(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6年05期)
谌小平,蒋贤海[7](2015)在《基于演化博弈论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形成与持久性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索校企合作形成的演化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分析得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概率与合作成本、收益增量成负相关关系,与合作收益及超额收益、报复和惩罚成正相关关系。针对模型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及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5年33期)
郑慕强,朱腾腾,朱腾[8](2015)在《科技型企业成长中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基于汕头市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跨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战略与多元化战略为维度,构建企业创新模式图,将公司创新模式分为恒专业创新型、恒专业学习型、准专业创新型、准专业学习型、跨专业创新型、跨专业学习型。然后,选取汕头市叁家科技型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和比较。基于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模式是企业的重要战略,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创新模式;多元化战略是科技型企业不断创新的源泉,围绕核心技术实施适当程度的多元化战略是大多数科技型企业转型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郑月龙[9](2015)在《基于演化博弈论的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及创新2.0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更成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及地区逐渐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企业面临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环境也愈加复杂,仅依赖自身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已不能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合作研发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选择,而区域中普遍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为此提供了便利。随着技术创新互补性及科技与经济结合度的增强,产业或企业竞争已从市场化阶段的技术竞争逐步演变为竞争前共性技术的角逐。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期的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共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失、供给“失灵”及政府定位不清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目前,我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主要以政府主导和产学研为平台的供给模式为主,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供给在实践中较少,在学术研究上也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及少数的案例研究,鲜有学者对通过企业间合作研发实现共性技术供给模式进行专门研究,而对企业间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微观行为的考察更加稀少;然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应研发什么样的共性技术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企业为主体的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模式应得到该有的重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供给模式可成为现有模式的重要补充,更可成为共性技术供给的又一种重要选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基石,通过以企业为主体的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的研究,旨在达到改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及供给失灵现状之目的。为此,根据对现实背景和文献资料的考察与梳理,确定了研究论题即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在对相关概念和问题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演化博弈建模法和数理演绎与数值模拟法,对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氛围的形成机理、实力相当和实力相异企业合作研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现有多人演化雪堆博弈模型的改进,并将其用以研究多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为多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研究寻得一新的分析工具;最后,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了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及促进策略。本文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以企业为主体的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供给模式关注不足的缺憾。本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对共性技术内涵、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主体及其合作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从演化博弈论自身及其在合作领域的应用、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过程等叁个方面分析了将演化博弈论应用于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适用性,此为所做的前提性研究工作。第二,从互惠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氛围的形成机理,据此在直接和间接互惠机制下对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进行了演化博弈建模与分析并得出:从博弈方的损益参数(如信息成本)入手是促使合作研发持续、确保互惠进而营造良好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氛围的基本着眼点,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氛围形成实质上是合作研发行为的持续稳定,即有效的合作研发机制如何形成的问题。第叁,对实力相当和实力相异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①信息成本是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机制能否形成的重要影响参数,无论何种情形下只有信息成本足够小,合作研发机制才能够顺利形成;②政府和学研方的支持对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机制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相对资金支持而言,对共性技术本身的支持将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③对共性技术需求越迫切的企业越可能选择合作研发策略,若博弈双方的需求迫切程度存在差异时,则它们之间的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合作研发机制的形成;④合作研发成功率越高越有利于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机制的形成,若博弈双方研发实力相异,且实力较强方的研发能力既定,则企业间实力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合作研发机制的形成;⑤共性技术被模仿与复制的难度对企业选择合作研发策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种难度越大越有利于合作研发机制的形成。第四,通过引入时间参数实现对现有多人雪堆模型的改进,并将改进的模型(GNSG)应用于多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研究并得出:企业规模的减少和收益成本比的增加均有利于合作研发机制的形成,若考虑最小合作企业数量限制时,多企业合作研发系统出现U型的演化特征,外部支持及共性技术被复制难度对系统演化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两者增加系统的演化轨迹由U型逐渐向L型演化,稳定均衡点的吸引盆规模随之增大,合作研发机制形成的可能性也增加。第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并结合国内外共性技术研发的典型案例,从建设创新平台、建立专项研发计划、继续发挥政府支持作用、建立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制度及打造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了促进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机制形成的策略,并通过对浙江绍兴纺织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案例的梳理与分析,进一步为所提出的概念模型以及促进合作研发机制形成策略的合理性提供现实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3-01)
田志龙,程鹏璠,杨文,柳娟[10](2014)在《企业社区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性形成与演化:百步亭与万科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法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企业社区参与(CCI)能使企业获得合法性。然而,CCI如何使企业获得合法性以及究竟使企业获得了什么样的合法性却鲜有探究。为此,本文通过对百步亭与万科十余年社区参与过程的纵向双案例研究,探讨了CCI各阶段合法性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发现:(1)CCI战略随阶段发展对CCI活动起动态引导作用;CCI过程中企业—居委会—志愿者的互动模式随行动者行为角色、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而演化;社区能力的不同要素在不同互动模式的转换中向更高层面提升;CCI过程中的互动直接形成企业内部合法性,同时,这些互动通过促进社区能力成长来形成企业外部合法性。(2)企业合法性是一个连续变量,随着CCI阶段的发展其内部合法性有在程度上积累增加,外部合法性有在范围上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解析了企业合法性形成与演化的微观机制,揭示了企业合法性作为一个连续变量的演化特征,对企业通过社区参与来获取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4年12期)
企业形成和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信用担保介入的小微企业声誉模型与银企信任模型,探究了银企信任机制形成及演化过程中声誉效应的发挥及银企信任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信用担保介入有利于建立及维护小微企业的声誉效应,且良好声誉效应的发挥有利于增加银企信任度。因此,应从提升小微企业声誉效应、加强商业银行监督力度以及加大担保扶持力度等出发,致力于增强银企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度,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获得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形成和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郭净,魏荟颖,陈永昶.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开放式创新网络形成演化的作用机制——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J].东岳论丛.2019
[2].文学舟,张海燕,蒋海芸.小微企业融资中银企信任机制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基于信用担保介入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9
[3].虞微佳.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的形成机理与演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4].边伟军.核心企业主导型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5].田凯.烟草企业品牌联盟形成和演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何强.从门户网站发展路径看企业战略的形成与演化[J].管理观察.2016
[7].谌小平,蒋贤海.基于演化博弈论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形成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
[8].郑慕强,朱腾腾,朱腾.科技型企业成长中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基于汕头市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跨案例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
[9].郑月龙.基于演化博弈论的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
[10].田志龙,程鹏璠,杨文,柳娟.企业社区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性形成与演化:百步亭与万科案例[J].管理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