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基纳米粒子论文-袁宝珍,马志红,韩荣蓉,宋吉明

钴基纳米粒子论文-袁宝珍,马志红,韩荣蓉,宋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钴基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e-SnO_2,八面体,甲醛,气体传感性质

钴基纳米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袁宝珍,马志红,韩荣蓉,宋吉明[1](2019)在《Ce掺杂的SnO_2基纳米粒子对甲醛气体的高效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了铈掺杂的二氧化锡(Ce-SnO_2)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对甲醛、乙醇、丙酮等气体的传感特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合成出的晶体成分、结构和形貌。通过在SnO_2中掺杂少量的铈能改善其对气体的响应。气敏传感测量结果表明,掺杂Ce的SnO_2纳米材料在100℃的操作温度下显示出对甲醛气体的高响应。响应和恢复时间非常短,空气湿度对传感器的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此外,研究了传感器对于其他还原气体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吴建廷[2](2019)在《SiC基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硅作为新时代下发展迅猛的吸波材料,以其优良的耐腐蚀、质轻、化学稳定性好等性能而被人们认为具有极佳的应用前景。相较于微米碳化硅,纳米碳化硅力学性能更好,烧结所得到的陶瓷更加致密。且由于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表面悬挂键的相互作用会有效提升材料的界面极化,使得纳米碳化硅具有更强的吸波性能。然而当下在实际应用中,碳化硅材料的制备却多以微米级碳化硅粉体为主,纳米级碳化硅的简便低成本制备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诸多特殊条件下耐高温吸波材料的应用需求也非常迫切,而当下的研究中没有有效的制备耐高温吸波材料的工艺,这便成为了限制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的难题之一。本论文以探索纳米级碳化硅粉体的制备为出发点,采用简单的固相烧结法制备出了纳米级的碳化硅粉体,并通过改变制备中的工艺参数研究了不同工艺下制备出的粉体的特点并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而后以制备出的粉体为吸波剂,采用真空浸渍及涂覆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结构型/涂覆型碳化硅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不同材料的形貌、物相及吸波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论文首先研究了制备中烧结气氛、烧结温度、容积率、原料的粒径、混合方式对制备碳化硅纳米粒子的影响,确定了采用纳米级二氧化硅、球磨混合的方式放置容积率20%的粉体、1600℃氩气气氛下烧结效果最佳。随后在对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中,实验表明2h为最佳除碳时间,但除碳过程会明显降低粉体的吸波性能,含钴物质的共混烧结会有效的提升粉体的吸波性能,并确定了钴粉共混一组吸波性能提升最为明显,在d=1.74 mm,12.2 GHz处有最大反射损耗为-67.61 dB。最后在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上,实验中分别改变了不同的吸波剂、胶黏剂体系及厚度、透波层的引入等不同工艺参数制备出了结构型及涂覆型的吸波材料。研究表明在引入透波层、吸波剂固含量为30%、涂覆层厚度在3 mm时,涂覆型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在17.50 GHz处有最大反射损耗为-32.67 dB,有效吸收频带达到了7.41 GHz。通过对不同复合材料工艺参数与吸波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于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吸波剂固含量及透波层的引入对最终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建华,王雷,张天琪,王建秋,龚雪[3](2019)在《铁基纳米粒子制备及用于pH响应双模态磁共振成像引导下肿瘤光热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早期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而单一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难以满足精确诊断的要求。本研究构建了聚丙烯酸(PAA)修饰的Fe_3O_4@MnO_2纳米粒子(Fe_3O_4@MnO_2@PAA)用于pH响应的T_1/T_2双模态MR成像,同时能够介导肿瘤的光热治疗。以Fe_3O_4为核,可以使Fe_3O_4@MnO_2@PAA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的T_2信号明显减低; MnO_2纳米壳在肿瘤内的酸性环境下可分解为顺磁性的Mn~(2+),能够增强T_1信号。这种pH响应的T_1/T_2双模态MRI造影剂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肿瘤诊断提供更全面、更详实的信息。此外,Fe_3O_4@MnO_2@PAA纳米粒子在近红外区表现出优异的吸收能力,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光热转换材料介导肿瘤的光热治疗。这种pH响应的双模态磁共振成像介导光热治疗的新型纳米诊疗剂,在肿瘤的MRI诊断及光热治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邓广[4](2019)在《铁基纳米粒子在纳米酶及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酶(Nanozyme)作为新一代人工模拟酶,它是能够在纳米尺度上能呈现出酶学特性的无机材料。与天然酶类似,纳米酶可以在温和的生理条件下高效的催化酶的底物,产生与天然酶相同的反应产物。纳米酶的出现揭示了纳米材料自身蕴含的生物效应,不仅拓展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而且也为人工模拟酶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更是为纳米生物学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被成功模拟出来的酶种类包括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岐化酶和水解酶。纳米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传感、癌症诊疗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铁基纳米粒子是目前研究最早,也是最广泛的纳米酶,在过氧化物纳米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本论文围绕铁基纳米粒子,开展了如下两方面的探究。第一部分超声增强的Fe@Fe_3O_4纳米酶及其对肿瘤化疗的增敏研究:基于Fe_3O_4纳米粒子可以用于模拟过氧化物酶特性,我们对设计了晶态的Fe_3O_4纳米粒子和非晶态Fe_3O_4壳层保护的Fe纳米粒子,并定量研究了纳米酶的活度和最大反应速率(18)(6,与晶态的Fe_3O_4相比,Fe@Fe_3O_4纳米酶的酶活度和最大反应速率(18)(6都增加了10倍左右。进一步研究发现,超声刺激可以进一步增强Fe@Fe_3O_4纳米酶的最大反应速率(18)(6。我们进一步通过化疗药物β-lapachone在肿瘤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高浓度H2O2的肿瘤模型,再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酶,实现了超声增强纳米酶对肿瘤化疗的增敏作用。第二部分具有肾代谢的空心Fe_3O_4纳米粒子的MRI成像研究:我们通过设计并合成了两种不同粒径的空心Fe_3O_4纳米粒子,通过减弱Fe_3O_4纳米粒子体积磁各向异性,获得了磁矩更小的Fe_3O_4纳米粒子;而空心的结构使其内外表面都有具有自旋无序的壳层,可以增大了该纳米粒子的1值,并通过两性多巴胺磺酸盐(ZDS)修饰改善其水溶性,并在动物模型中实现T1和T2磁共振成像和肾代谢。(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梁苗苗[5](2018)在《Pt基纳米催化剂上CO电氧化过程的原位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拉曼散射效应发现以来,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指纹识别信息技术赢得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发展将拉曼光谱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SERS凭借着对样品无损、无水干扰、可提供大量低波数区域(<1000 cm-1)下的指纹信息被广泛应用于金属与物质的吸附过程及金属的氧化过程中的研究。但由于纳米催化剂本身的形貌限制而无法直接获得SERS信号,而精确调控纳米催化剂的组分和结构是提高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为了给催化剂的合成提供一个指导,亟需对催化剂的催化过程进行原位监测以达到揭示催化机理的目的,但是对于纳米催化剂催化过程原位监测技术,目前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在2010年,我们课题组发展了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壳层隔绝纳米粒子(SHINs)的发展克服了 SERS中材料普适性与形貌普适性的两大难题,如果可以把纳米催化剂与壳层隔绝纳米粒子通过自组装形成一种新的纳米结构-卫星结构,一方面可以发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的电磁场增强能力,从而可以原位跟踪纳米催化剂的催化反应过程,实现了对非SERS材料的直接无干扰监测。本论文结合多种纳米合成与表征技术,精确的调控了纳米催化剂的组成、尺寸、形貌及结构,并结合原位SHINERS技术,关联了它们在电催化反应过程的中间物种与催化性能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纳米催化剂的催化反应与反应机理之间的构效关系。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研究了不同比例PtFe合金纳米粒子催化氧化CO的过程,利用EC-SHINERS技术探究Fe摩尔比的变化对催化剂催化CO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加入Fe有利于削弱CO与Pt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2)设计了不同的结构的PtRu催化剂:PtRu合金及PtRu核壳结构,对这两种构型的PtRu催化剂催化CO及甲醇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借助EC-SHINERS技术,研究了 Ru在提升催化剂性能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验发现Ru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催化氧化CO及甲醇的性能,主要是因为暴露在表面的Ru在低电位处可以提供大量的Ru的氧活性物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张彦彬[6](2018)在《植物油基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机理与磨削力预测模型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技术是一种高效、低耗、清洁、低碳的精密加工生产新方式,新工艺最大限度增加了微量润滑磨削的换热能力和润滑性能,解决了微量润滑换热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为微量润滑在新型材料、难加工材料的磨削加工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然而,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主要存在以下瓶颈问题:以植物油为基础油的磨削区油膜形成机理、纳米流体物理性能对减摩抗磨及换热机理的评价工艺评价体系、低速/高速磨削工况下的材料去除机理、不同润滑工况对磨粒切削成屑的力学行为影响等科学本源问题还未解决,更无法在技术应用中实现冷却润滑性能的主动参数化控制。针对以上瓶颈问题,论文开展了植物油基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机理的研究工作,对植物油作为微量润滑基础油、混合纳米粒子微量润滑等新工艺的磨削区摩擦学特性和强化换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并且对低速/高速磨削工况下的材料去除机理和力学行为进行了揭示,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磨削力模型。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揭示了以植物油作为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基础油的磨削机理,研究了不同植物油分子结构和纳米流体物理特性对磨削区成膜机理及减摩抗磨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砂轮/工件楔形空间纳米流体边界层换热机理及影响因素,建立了植物油纳米流体对磨削区冷却润滑性能影响的评价体系,为植物油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45钢工件材料磨削加工实验,观测磨削力、比磨削能、磨削热、工件表面粗糙度等磨削性能参数验证规律;(2)揭示了不同纳米粒子分子式结构对磨削机理的影响机制,针对难加工材料高温镍基合金的磨削加工,率先提出混合纳米粒子微量润滑磨削的新方法,揭示混合纳米粒子“物理协同作用”对磨削区的减摩抗磨增益机理;进一步探索混合纳米粒子的配比对“物理包覆”现象的影响并得出最优纳米流体参数;以典型混合纳米粒子MoS_2/CNTs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高温镍基合金GH4196 NMQL磨削加工实验并对润滑性能进行评价;(3)揭示了不同质量分数对纳米流体物理特性影响机制,结合植物油和混合纳米粒子的优异性能,进一步提出植物油基混合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方法,探索了不同纳米流体浓度对纳米流体物理特性(粘度、接触角)的影响机制,采用工件表面形貌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工件表面形貌微观特性进行分析,定量表征工艺参数对磨削性能和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4)揭示了砂轮/工件楔形约束空间材料去除机理及基本力学行为,率先建立了基于材料断裂去除及塑性堆积原理的磨削力模型;揭示了磨削区动态有效磨粒干涉材料运动学机理并建立了动态有效磨粒切削深度计算公式,结合单颗磨粒磨削力模型实现不同润滑工况下(干磨削、微量润滑、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的磨削力精准预测;进行了不同磨削参数和润滑工况下的磨削加工实验并测量磨削力,对磨削力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5)研究了不同润滑工况下“速度效应”对材料去除行为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单颗磨粒干涉材料运动学公式及磨屑叁维模型,探究了磨屑剪切滑移区变形机理及应变率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应变率强化效应、应变硬化效应和热软化效应耦合作用下的磨屑形成机制和塑性堆积机理;进行了不同磨削速度、不同润滑工况(干磨削、微量润滑、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下的单颗磨粒切削实验,观测磨屑形态、切削效率和磨削力对理论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俊芬[7](2018)在《二氧化铈基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尺度的二氧化铈(CeO_2)粒子因具有特殊的催化性能,而在汽车尾气处理、低温水-气转换反应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但是,由于CeO_2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粒子之间非常容易发生不可逆的聚集,从而导致其催化性能出现明显的衰退。并且,聚集的发生也会影响CeO_2纳米粒子的重复使用。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寻找合适的载体,制备CeO_2基纳米复合粒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载体的存在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CeO_2纳米粒子的催化稳定性,而且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高CeO_2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简化CeO_2基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以及催化性能的改善展开研究工作。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聚苯乙烯/二氧化铈(PS/CeO_2)纳米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利用胶体体系的热力学效应,本章发展了一种简单的制备方法成功地将CeO_2纳米粒子组装到了聚苯乙烯(PS)微球的表面。具体而言,为了使整个胶体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下降,亲水的CeO_2纳米粒子扮演了稳定剂的角色,自发地沉积到疏水的PS微球表面,即得到PS/CeO_2纳米复合粒子。与制备聚合物微球负载纳米二氧化铈的传统方法相比,本章中提出的制备方法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避免了对聚合物微球载体进行复杂的表面功能化或修饰,而这在已报道的方法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简单地通过改变硝酸铈浓度和反应温度,就可以调控PS微球表面沉积的CeO_2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数量。最后,以所得的PS/CeO_2纳米复合粒子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对双氧水氧化降解甲基橙(MO)的催化作用。值得注意的,这些纳米复合粒子可以非常有效地催化双氧水氧化降解MO,并且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它们体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2)聚苯乙烯/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PS/RGO@CeO_2)纳米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本章通过简单两步法,首次制备得到叁元组分的PS/RGO@CeO_2纳米复合粒子。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功能性材料与CeO_2纳米粒子复合可以提高电子的传导能力,从而提高CeO_2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以合适的载体形成叁元复合催化剂,还可以解决石墨烯在使用过程中的堆迭问题。采用简单的方法成功制备PS/RGO@CeO_2复合粒子,主要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制备PS微球,并利用PS微球与GO之间的疏水和π电子作用,在未经表面修饰的PS微球表面均匀的包覆GO,再经过还原得到PS/RGO;随后加热PS/RGO分散液并加入Ce(NO_3)_3和六亚甲基四胺HMT),经反应得到PS/RGO@CeO_2复合粒子。在上述制备过程中以HMT稳定的CeO_2复合粒子与PS/RGO根据静电相互作用复合,通过改变Ce(NO_3)_3的投料量和反应温度,可轻松调控复合粒子中CeO_2纳米粒子的粒径以及负载量。根据此原理当AHA代替HMT时,仍可成功制备复合粒子。将PS/RGO@CeO_2复合粒子用于亚甲基蓝(MB)染料的催化,并与CeO_2粒径相似的PS/CeO_2对比发现PS/RGO@CeO_2复合粒子展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3)钯@二氧化铈(Pd@CeO_2)中空复合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本章采用牺牲模板法,成功的将Pd纳米粒子封装在CeO_2壳层内部,制得反蓝莓型Pd@CeO_2中空复合复合微球。在制备Pd纳米粒子时,本文没有加入额外的强还原剂;由于与CeO_2纳米粒子费米能级存在差异,Pd提高了CeO_2的催化活性;此外,中空复合微球的结构稳定性较好,进一步解决了该复合粒子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问题。具体制备过程如下: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PVP稳定的PS微球,取适量PS与氯化钯混合,利用PS表面固有的PVP作为还原剂,制备Pd纳米粒子;接着,取预制的PS/Pd复合粒子并加入Ce(NO_3)_3和HMT,反应后得到PS/Pd@CeO_2复合粒子;最后,用甲苯蚀刻掉PS微球,得到Pd@CeO_2中空复合微球。本章通过简单改变PS的用量即载体和还原剂的用量即可轻松得到不同粒径和负载量的PS/Pd复合粒子。此外,简单调控Ce(NO_3)_3的用量,即可得到不同厚度的CeO_2壳层。以光催化降解MB的模型反应研究所得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Pd有效的提高了CeO_2的催化活性,而内部封装型的结构也使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谭颖,裴小鹏,徐昆,王丕新[8](2017)在《淀粉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Pickering乳液具有高稳定性、低生物毒性、利于环境友好等特点,在食品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淀粉分子结构进行适当修饰,采用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两亲性淀粉基纳米粒子,将其用作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研究淀粉粒子在油/水/气叁相界面的吸附或组装状态,阐明其界面行为和作用机制;以淀粉基纳米粒子为稳定剂,苯乙烯为分散相,进行了O/W型Pickering乳液体系中的自由基聚合。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引发体系,淀粉/聚苯乙烯复合微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微观结构。此外,在淀粉基纳米微球稳定的种子乳液聚合体系中,可以合成具有不同微观貌,如树莓状、核壳结构、高尔夫球、雪人状等结构的聚苯乙烯/淀粉复合微球。(本文来源于《2017第一届天然材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0)

翟侃侃,谭颖,王丕新[9](2017)在《淀粉基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反相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化学改性淀粉基纳米粒子作稳定剂通过pickering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淀粉由于价格低廉、可再生、无毒无害、具有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所具有的强亲水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向酸解淀粉上引入对甲苯磺酰氯和棕榈酰氯两亲性基团来改变其亲疏水性,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淀粉基纳米粒子作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ickering反相乳液聚合的稳定剂。研究了淀粉球的量,油水比等因素对乳液尺寸,稳定性等的影响并对聚合物粒子尺寸型貌以及温敏性等进行了观测与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张霞[10](2017)在《铁基纳米粒子@沙棘枝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废水处理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炭吸附法,是一种广泛用于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但是成本较高的商用活性炭,增加了废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基于此,利用农业废弃生物质制备活性炭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沙棘是一种落叶灌木,广泛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然而,在沙棘果采摘过程中产生的沙棘枝条,因为随意丢弃和就地焚烧,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沙棘枝条作为一个典型的富碳、廉价、资源量丰富的农业固体废物,是一种可持续生产的、天然来源的生物碳,适用于制备活性炭。但是单一的沙棘枝炭吸附无法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和无二次污染等目的。因此,在沙棘枝炭的表面引入铁基纳米粒子,增加比表面积提高吸附性能的同时,构建起非均相Fenton体系,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再生,防止二次污染进一步降低成本,得到新型的复合吸附材料。将所制备的复合吸附材料应用于抗生素废水和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并考察了该复合材料的吸附和再生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废弃沙棘枝条为基体,浸渍铁离子后,通过热裂解法制备了Fe_3O_4@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SEM和EDS结果表明纳米Fe_3O_4颗粒粒径约为40 nm,在炭表面呈部分覆盖,单分散态。XRD表明生成的纳米Fe_3O_4为面心立方晶型,碳为无晶型。以强力霉素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pH、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对吸附去除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等温模型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初始浓度越大,平衡吸附量也越大,但去除率却随之降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型等温模型,该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机理包括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通过构造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表面富集有强力霉素的Fe_3O_4@沙棘枝炭吸附剂可实现有效再生,重复使用。(2)通过热裂解法经一步合成了Fe_3O_4@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进行了XRD、SEM结构表征和磁性检测。结果表明沙棘枝炭呈无定形态,Fe_3O_4晶型为面心立方型。粒径约为41 nm,在沙棘枝炭表面呈孤岛状分布。微观负载Fe_3O_4纳米颗粒使得Fe_3O_4@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展示出了宏观磁性。运用BBD型响应面法,建立了Fe_3O_4@沙棘枝炭固定床吸附去除亚甲蓝固定床反应器的吸附模型,对其响应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建立的模型可准确描述吸附过程,且浓度、流速、pH、浓度平方和pH平方效应显着。随着流速的降低、浓度的降低和pH的升高,去除率增大。进行了再生实验,并探讨了再生机理,表明该铁系非均相Fenton氧化可有效实现吸附剂的再生重复利用。(3)在不使用交联剂的条件下,通过简单的低温水热法合成β-FeOOH@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对其进行XRD、SEM和EDS表征,在表征的基础上,提出β-FeOOH@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的合成机理。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处理抗生素废水,探讨了抗生素废水初始浓度(22-32 mg·L-1)、流速(1-3 mL·min-1)、床高(0.7-1.5 cm)和pH(2-11)对吸附去除性能的影响,并使用Thomas和Yoon-Nelson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此后对β-FeOOH@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进行了原位再生实验,在沙棘枝炭的吸附性能和β-FeOOH氧化性能的协同作用下,复合吸附剂有效再生。表明β-FeOOH@沙棘枝炭复合吸附剂在水处理领域是一种廉价有效的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10)

钴基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化硅作为新时代下发展迅猛的吸波材料,以其优良的耐腐蚀、质轻、化学稳定性好等性能而被人们认为具有极佳的应用前景。相较于微米碳化硅,纳米碳化硅力学性能更好,烧结所得到的陶瓷更加致密。且由于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表面悬挂键的相互作用会有效提升材料的界面极化,使得纳米碳化硅具有更强的吸波性能。然而当下在实际应用中,碳化硅材料的制备却多以微米级碳化硅粉体为主,纳米级碳化硅的简便低成本制备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诸多特殊条件下耐高温吸波材料的应用需求也非常迫切,而当下的研究中没有有效的制备耐高温吸波材料的工艺,这便成为了限制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的难题之一。本论文以探索纳米级碳化硅粉体的制备为出发点,采用简单的固相烧结法制备出了纳米级的碳化硅粉体,并通过改变制备中的工艺参数研究了不同工艺下制备出的粉体的特点并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而后以制备出的粉体为吸波剂,采用真空浸渍及涂覆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结构型/涂覆型碳化硅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不同材料的形貌、物相及吸波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论文首先研究了制备中烧结气氛、烧结温度、容积率、原料的粒径、混合方式对制备碳化硅纳米粒子的影响,确定了采用纳米级二氧化硅、球磨混合的方式放置容积率20%的粉体、1600℃氩气气氛下烧结效果最佳。随后在对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中,实验表明2h为最佳除碳时间,但除碳过程会明显降低粉体的吸波性能,含钴物质的共混烧结会有效的提升粉体的吸波性能,并确定了钴粉共混一组吸波性能提升最为明显,在d=1.74 mm,12.2 GHz处有最大反射损耗为-67.61 dB。最后在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上,实验中分别改变了不同的吸波剂、胶黏剂体系及厚度、透波层的引入等不同工艺参数制备出了结构型及涂覆型的吸波材料。研究表明在引入透波层、吸波剂固含量为30%、涂覆层厚度在3 mm时,涂覆型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在17.50 GHz处有最大反射损耗为-32.67 dB,有效吸收频带达到了7.41 GHz。通过对不同复合材料工艺参数与吸波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于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吸波剂固含量及透波层的引入对最终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钴基纳米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袁宝珍,马志红,韩荣蓉,宋吉明.Ce掺杂的SnO_2基纳米粒子对甲醛气体的高效响应[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2].吴建廷.SiC基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刘建华,王雷,张天琪,王建秋,龚雪.铁基纳米粒子制备及用于pH响应双模态磁共振成像引导下肿瘤光热治疗[J].分析化学.2019

[4].邓广.铁基纳米粒子在纳米酶及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梁苗苗.Pt基纳米催化剂上CO电氧化过程的原位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厦门大学.2018

[6].张彦彬.植物油基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机理与磨削力预测模型及实验验证[D].青岛理工大学.2018

[7].张俊芬.二氧化铈基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8

[8].谭颖,裴小鹏,徐昆,王丕新.淀粉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C].2017第一届天然材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7

[9].翟侃侃,谭颖,王丕新.淀粉基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反相乳液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10].张霞.铁基纳米粒子@沙棘枝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废水处理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7

标签:;  ;  ;  ;  

钴基纳米粒子论文-袁宝珍,马志红,韩荣蓉,宋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