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工科,知识体,工程教育
知识体论文文献综述
许星[1](2019)在《知识体视角的新工科演化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出现,工程实践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关头。为了提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未来社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了“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本文首先对新工科的内涵和实践讨论、以及知识体的现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尝试从知识体的视角探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论文选取了不同版本的典型工程学科知识体报告,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在时间维度上对知识体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初步得出国际主流工程学科对工程师的能力标准和要求的总体演化趋势。论文还选择了国内典型工程学科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采取访谈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作为知识体的研究样本,分析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变化情况,梳理了学科的整体发展脉络,总结了两种不同类型工程学科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通过梳理和分析工程学科知识体的演化情况,本文发现和总结出了传统工科转型升级“吸收式”和新生工科“整合式”的两条不同的演化路径,并根据两种类型工程学科的演化路径,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工科的实践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杨楠[2](2017)在《“双一流”建设下的大学教学创新——知识体对高质量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是"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创新,教学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创新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途径。通过对知识体的概念、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叁个方面,简述了其作为一种教学创新的可能性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高教)》期刊2017年11期)
王燕飞[3](2015)在《《犯罪学知识手册》的知识体建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华裔学者所着的这本《犯罪学知识手册》,建构了"犯罪学/刑事司法的知识架构、调查方法(Methods of inquiry)趋一性、大中华(Greater China):台湾、香港与澳门犯罪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了隐含式、特色式融合中西的知识体血脉。这本以美式犯罪学范式所建构的、集大成的关于中国的犯罪学开拓之作,代表一代犯罪学者共同努力推进中国犯罪学的科学发展的集体智慧结晶,寄予了对未来的殷切期望与为之奋斗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马培军,李东[4](2013)在《软件工程知识体SW EBOK的新进展——SW EBOK V3》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是IEEE Computer Society与ACM于2004年联合推出的软件工程教育标准,SWEBOK的新版本V3即将推出。文章首先介绍SWEBOK V3制定的背景,然后分析SWEBOK V3与SWEBOK2004的不同,介绍SWEBOK V3中新增加的内容,最后指出SWEBOK V3与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目标和认识上是完全一致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教育》期刊2013年01期)
邱秧琼[5](2012)在《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加速、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最为关键的资源。在教育与职业互动增强的当今社会,国际范围内的教育质量保证以及学术/职业资历互认运动,促成了目前全球各类“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 framework)的产生。在工程教育界,质量保证和工程师国际流动也进一步成为热门的主题。围绕如何构建适当的资历框架以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和促进工程人才流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的研究问题聚焦于:1)分析资历框架的系统构成,2)分析现有资历框架的发展模式,3)技术图径分析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设计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分7章讨论了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的发展脉络和设计构建。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以知识论、质量保证理论和公共政策规制理论为基础,辨析“知识”、“知识体”、“资历”和“资历框架”的概念,梳理论文相关理论与概念元素,以备后续章节的应用。第3章以系统方式分析资历框架,从环境的视角、宏观的视角、功能的视角、微观的视角和过程的视角,分析资历框架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构架,为后文资历框架模式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框架基础。第4章“资历框架的模式分析”从集成五种系统方式入手,在Citespace知识图谱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若干资历框架做了模式分类,并对每个模式的样本案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概括并归纳了这些案例在构建资历框架、保证教育质量和促进终身学习氛围的共有的成功经验。第5章实证研究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借助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典型资历框架表征知识体的关键要素和资历框架学习结果的组成成分,从“知识”、“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4个维度的14个层面、72个学习结果组成成分中抽出了45个高频出现的核心成分作为资历框架建筑基础的核心知识体要素,并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本论文初步的结论。第6章以技术图径的方法绘制出资历框架的技术图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的工程师资历框架的概念模型,并就促进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论文得出了以下几个有新意的结论如下:1.在全球范围内的终身教育的氛围,工程科技人才的国际资历互认和流动的情境中,资历框架的诞生与发展模式具有形态多样性以及框架元素的一致性的特征。资历框架受到其背景环境所限,其产生和发展具备多元化色彩。但是就资历框架的结构构成看来一致性很明显:都由区域/领域内的权威组织颁布;清晰罗列框架内的学习路径与职业通道;学习结果的阐述上也有一定的重合。其中,学习结果的描述便是知识体的具体表达。2.资历框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受到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约束。从资历框架的教育性—职业性维度、通用性—专业性维度可以将资历框架分为四个模式,分别为模式Ⅰ:通用的教育资历框架;模式Ⅱ:通用的职业资历框架;模式Ⅲ:工程教育的资历框架;模式Ⅳ:职业工程师的资历框架。这四个模式中的资历框架在对于知识体表述上侧重各异,倾向不同。在不同资历框架中高频出现的学习结果组成成分可以成为未来构建资历框架的知识体基础,但该基础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更新与改进。3.通过对资历框架构建的技术图径分析,本论文认为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可以建立在吸取国外资历框架建设的经验上,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统一的权威机构、大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基础性工作来开发并支撑统一的资历框架。在构建我国工程师资历框架时可采取国际化的策略,融通国际现有各种工程资历框架;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促进人才在社会结构中的纵向迁移与横向流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加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激发资历框架的知识网络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3-01)
孔寒冰[6](2011)在《工程学科知识体的演进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大E工程"的两个知识体模型,简单刻画了偏重技术的传统工程学科在集成科学元素以后实现的"大E工程"第一次转型,以及初见端倪的与非STEM元素再集成的"大E工程"第二次转型。阐述了"大E工程"知识体的这两个模型如何对麻省理工学院的"Engineering with a big E"作出透彻的解读。为使主题明了起见,本文首先对学科概念予以必要的理论讨论,最后以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个案加以说明。(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常亮,古天龙,董荣胜,钟艳如[7](2011)在《“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的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是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教学,在CC2001和CS2008给出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体中占据了两个知识单元的位置,但在国内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首先阐述将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的必要性;接下来以CC2001和CS2008为参照,给出一个32课时的"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教学知识体;最后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教育》期刊2011年04期)
李元鹏[8](2010)在《基于知识体的《说文解字》会意字构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历代《说文》学的研究,凡取得成绩者,无不注意到其中所呈现出的多方面的、网络状的联系。但由于受到人的思维能力和研究工具的限制,传统的《说文》系联法难以穷尽地描绘《说文》构建的这个庞大复杂的周秦文献字词形音义的系统。信息时代《说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本文选择《说文》会意字构形为切入点,探索更好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存储、检索和计算方面的优势来辅助开展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方法。本文在科学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现代《说文》学与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充分吸收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有益学养,在综合考察各种知识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知识体”的概念,认为《说文》会意字构形的相关知识有不同的类型,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进行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借鉴《说文》学研究者的方法和经验,分别构建了《说文》会意字构形描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的数字化模型,以期为《说文》及其相关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和思路。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2章理论模型的构建。在阐明知识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综合考察现有相关知识表示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体的概念并构造《说文》会意字构形知识体,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基础研究材料的数字化。借鉴古籍数字化与语料库语言学技术,构建《说文》会意字语料库,实现对《说文》会意字构形相关描述性知识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源。第4章知识库的构建。利用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说文》中对会意字的字形说解,采用数学中的“树”模型来构建《说文》蕴含的会意字构形知识库,实现对《说文》会意字构形相关过程性知识的采集和存储。第5章研究系统的开发。以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开发《说文》会意字构形研究系统,实现对《说文》会意字构形相关控制知识的表征,进一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知识表示技术深化《说文》学研究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3-20)
万木春[9](2009)在《作为统一知识体的美术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学和美术学是专业分科不断细化的结果,其实设计学和美术学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的知识体。设计和美术在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分离只是实践方向的分离,而它们的行动态度则带有相似的社会批判性质。二战后设计力求摆脱美术理论的影响,转而追求创建属于设计学自身的"准科学"理论。但是设计无法回避形式和价值评判这两大问题。美术史学科常常不拘于设计和美术之间人为的界限,为美术和设计共享的理论基础贡献新的知识。我们应当超越对专业化的执着,追求认知的整体性。(本文来源于《饰》期刊2009年01期)
顾轶[10](2007)在《语境知识体的语篇衔接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整理并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传统语言学认为,衔接是建立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分别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表层或显性的手段来体现。本文认为,语篇的衔接性除了由这些表层的手段来实现外,还受到深层或者隐性的衔接方式的制约。这些隐性的衔接主要和读者的认知背景有关,需要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引入了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包括脚本理论、扩散激活理论、图式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ICM)理论等。从理论的解释力上来看,重点选取图式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加以运用。为了更明确这些理论如何在语篇中起作用,本文提出了语境知识体的概念。语境知识体的功能就是一种特殊的衔接手段,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根据内容特征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在语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语段或语篇中的词语、句子等信息,激活了读者认知世界中的相关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这些图式和认知模型中积累的过往经验和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推导、预测以及获取语篇表层可见信息以外的未知信息,这些未知信息与已知信息,甚至未知信息与未知信息之间相联系,进而实现了语篇的衔接。不同的语篇内容具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相应地,它们所激活的图式与理想认知模型也不相同。图式根据其自身的特征可以大致分为: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和理想认知模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图式在文学语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以小说、散文、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在语篇中找出衔接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通过激活认知世界中的哪些类型的图式来实现衔接作用。这里的衔接词语就成为语篇的隐性衔接手段。但很多情况下,一个语篇的衔接性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一种衔接手段,而是需要多种衔接手段的共同作用。就此,本文分析了文学语篇中隐性衔接手段和显性衔接手段相配合使用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知识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是"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创新,教学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创新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途径。通过对知识体的概念、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叁个方面,简述了其作为一种教学创新的可能性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体论文参考文献
[1].许星.知识体视角的新工科演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杨楠.“双一流”建设下的大学教学创新——知识体对高质量教学的促进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7
[3].王燕飞.《犯罪学知识手册》的知识体建构评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
[4].马培军,李东.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的新进展——SWEBOKV3[J].计算机教育.2013
[5].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
[6].孔寒冰.工程学科知识体的演进与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7].常亮,古天龙,董荣胜,钟艳如.“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的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
[8].李元鹏.基于知识体的《说文解字》会意字构形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9].万木春.作为统一知识体的美术与设计[J].饰.2009
[10].顾轶.语境知识体的语篇衔接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