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恐惧反应论文-安献丽,陈四光,宋怡,杨平

条件恐惧反应论文-安献丽,陈四光,宋怡,杨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条件恐惧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指导性情绪调节,习惯性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

条件恐惧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安献丽,陈四光,宋怡,杨平[1](2017)在《对条件化恐惧反应的抑制效应:指导性与习惯性情绪调节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实验室指导性与个体习惯性情绪调控策略对恐惧反应的影响,先使用问卷调查了81名大学生的习惯性重评与抑制水平,随后将被试分为两组,指导其在条件化恐惧习得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情绪调节或自然观看,24h后进行恐惧的表达测试。结果发现,习惯性抑制水平与恐惧习得及表达水平呈显着负相关,且指导性情绪调节与习惯性抑制均显着降低了恐惧习得及表达水平。这提示指导性与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均能够削弱应激的伤害以保护个体。(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安献丽,陈四光[2](2016)在《认知重评阻断条件化恐惧记忆的习得与表达——对恐惧反应的长程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调节是人类特有的、并能有效控制个体情绪反应的行为方式,认知重评是其中最有效的调节策略之一。恐惧记忆是参与情绪障碍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且已习得的恐惧反应难消退、易复发。为了考察认知重评能否起到长久抑制恐惧反应的效应,本研究利用条件化恐惧范式,第一天进行条件化恐惧习得训练,并在习得后间隔24 h及31天进行恐惧记忆的表达及自发恢复测试。实验1中,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要求其在恐惧习得过程中进行认知重评或自然感受;在实验2,同样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但要求其在恐惧记忆表达过程中进行认知重评或自然感受。结果发现,习得阶段进行认知重评显着降低了恐惧记忆的习得、表达及自发恢复过程中的SCR水平。同样,表达阶段进行认知重评也降低了此阶段的恐惧水平,且显着抑制了恐惧记忆的自发恢复。结果提示,在面对应激时,个体如果能够成功地利用想象进行认知重评,就有可能避免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心理或精神造成伤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潘霄,刘佳佳,严进,蒋春雷[3](2011)在《条件恐惧应激对大鼠行为、血清皮质酮、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条件恐惧应激条件下大鼠的行为及血液相关指标变化。方法 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恐惧应激组及空白对照组,恐惧应激组按照改良Takeuchi法制作恐惧模型大鼠,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检测每周(共4周)体重、自发活动相关指标、血清皮质酮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恐惧应激组大鼠的冻结行为学得分高于空白对照组(t=5.700,P<0.01);恐惧应激组体重增长减慢(第一周t=0.457,P=0.642;第二周t=2.675,P<0.05;第叁周t=2.316,P<0.05;第四周t=3.930,P<0.01);自发活动实验中恐惧应激组的活动次数减少(第一周t=2.267,P<0.05;第二周t=2.990,P<0.01;第叁周t=3.325,P<0.01;第四周t=2.423,P<0.05),恐惧应激组的休息时间增多(第一周t=2.621,P<0.05;第二周t=3.356,P<0.01;第叁周t=2.668,P<0.05;第四周t=2.384,P<0.05);恐惧应激组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第一周t=2.231,P<0.05;第二周t=3.531,P<0.01;第叁周t=2.681,P<0.05;第四周t=2.225,P<0.05);恐惧应激组血清hs-CRP浓度升高(第一周t=2.773,P<0.05;第二周t=4.043,P<0.01;第叁周t=3.373,P<0.01;第四周t=3.162,P<0.01)。结论应用Takeuchi法可建立条件恐惧模型,条件恐惧应激可使机体体重增长减慢,行为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杨玉凤[4](2011)在《腹内侧前额叶微注射β-淀粉样多肽对大鼠条件化恐惧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观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常并发焦虑性疾病,其机制不明;另一方面,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关键性参与恐惧消退调节,而恐惧消退缺陷常导致焦虑性疾病产生。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腹内侧前额叶微注射β-淀粉样多肽对大鼠线索性与场景性条件化恐惧反应的影响,以期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并发焦虑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vmPFC内微注射: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用微量注射器双侧vmPFC内微注射PBS(溶媒组)、Aβ42-1 (Aβ42-1组)与Aβ1-42 (Aβ1-42组),注射后行缝合与消毒处理。术后第26天,行自发活动检测。2、线索性恐惧条件化范式:行为训练分为五个阶段即习惯化、恐惧条件化(声刺激与足底电击配对训练)、消退训练(仅呈现声刺激)、消退检测(仅呈现声刺激)及重建(2次电击后仅呈现声刺激),每两个相邻的训练阶段之间相隔24小时。习惯化训练于术后第27天开始;重建后24小时行足底电击敏感性检测。条件化恐惧反应检测指标为声刺激诱发的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在恐惧条件化阶段,同时检测声刺激与场景诱发的非特异性僵直反应。最后将大鼠灌流取脑,切片染色。3、场景性恐惧条件化范式:除条件化刺激为场景外,其它所有实验程序同线索性恐惧条件化范式。条件化恐惧反应检测指标为场景诱发的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结果:1、vmPFC的IL区HE染色显微照片显示:溶媒组与Aβ42-1组神经元完整未受损,排列整齐;Aβ1-42组注射针道附近神经胶质细胞聚集与神经元丢失。2、线索性恐惧条件化范式:在恐惧条件化、消退训练及重建阶段,溶媒组、Aβ42-1组与Aβ1-42组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均无显着性组间差异;在消退检测阶段, Aβ1-42组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显着高于溶媒组与Aβ42-1组大鼠。3、场景性恐惧条件化范式:在恐惧条件化、消退训练及重建阶段,溶媒组、Aβ42-1组与Aβ1-42组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均无显着性组间差异;在消退检测阶段, Aβ1-42组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显着高于溶媒组与Aβ42-1组大鼠。4、自发活动:溶媒组、Aβ42-1组与Aβ1-42组大鼠自发活动水平无显着性组间差异。5、足底电击敏感性:溶媒组、Aβ42-1组与Aβ1-42组大鼠足底电击敏感性无显着性组间差异。6、对声音和场景的非特异性僵直反应:溶媒组、Aβ42-1组与Aβ1-42组大鼠对声音与场景诱发的非特异性僵直反应均无显着性组间差异。结论:大鼠vmPFC内微注射Aβ1-42损伤大鼠线索性与场景性长时程恐惧消退记忆,但对线索性与场景性条件化恐惧反应的获得、短时程恐惧消退记忆与重建均无影响。提示vmPFC的Aβ1-42聚集所致的线索性和场景性的恐惧消退缺陷可能是AD患者并发焦虑性疾病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1-05-01)

条件恐惧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绪调节是人类特有的、并能有效控制个体情绪反应的行为方式,认知重评是其中最有效的调节策略之一。恐惧记忆是参与情绪障碍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且已习得的恐惧反应难消退、易复发。为了考察认知重评能否起到长久抑制恐惧反应的效应,本研究利用条件化恐惧范式,第一天进行条件化恐惧习得训练,并在习得后间隔24 h及31天进行恐惧记忆的表达及自发恢复测试。实验1中,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要求其在恐惧习得过程中进行认知重评或自然感受;在实验2,同样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但要求其在恐惧记忆表达过程中进行认知重评或自然感受。结果发现,习得阶段进行认知重评显着降低了恐惧记忆的习得、表达及自发恢复过程中的SCR水平。同样,表达阶段进行认知重评也降低了此阶段的恐惧水平,且显着抑制了恐惧记忆的自发恢复。结果提示,在面对应激时,个体如果能够成功地利用想象进行认知重评,就有可能避免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心理或精神造成伤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条件恐惧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安献丽,陈四光,宋怡,杨平.对条件化恐惧反应的抑制效应:指导性与习惯性情绪调节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7

[2].安献丽,陈四光.认知重评阻断条件化恐惧记忆的习得与表达——对恐惧反应的长程抑制作用[J].心理学报.2016

[3].潘霄,刘佳佳,严进,蒋春雷.条件恐惧应激对大鼠行为、血清皮质酮、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4].杨玉凤.腹内侧前额叶微注射β-淀粉样多肽对大鼠条件化恐惧反应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

标签:;  ;  ;  ;  

条件恐惧反应论文-安献丽,陈四光,宋怡,杨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