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行赋论文-丁涵

纪行赋论文-丁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纪行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纪行赋,天气表达,气候条件,隐喻体系

纪行赋论文文献综述

丁涵[1](2019)在《汉代纪行赋中天气的表达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气进入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由来己久,它出现在诸多题材中,尤其被纪行文学施以浓墨重彩。从《诗经》《楚辞》中涉及行旅的篇章到汉代的纪行赋,形诸笔端的风霜雨雪有着清晰的演变脉络。其一是从浮泛抽象嬗递到真切具体;其二是从以哀景衬乐意过渡到以哀景写哀情。这种文学现象既是历史时期气候条件恶化所致,也是纪行文体征实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行文中天气隐喻的需要使然。其中的天气隐喻体系又为情绪升降的表征、政治形势的比附、沿路氛围的营造而服务。汉代纪行赋在识史和补史价值之外,兼有首次在文学史上将天气描写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完美契合的坐标意义。(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于溯[2](2019)在《纪行赋中的道里信息——以沈炯《归魂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纪实性的行旅书写,纪行赋天然地成为历史地理研究材料。赋文既沿空间展开,一篇纪行赋就是一条具体的交通线路,这条线路上不仅有山形水文、州县郡国,还镶嵌着邮传亭驿、桥栈关津、田畴古迹,就连路况险易、城池兴衰等即时状态,亦在在可见。纪行赋又多喜就途经地的本地典故发挥议论,也就是说,它还提供多重时间维度中的地理信息。以上这些特点,使纪行赋与纯粹的"地理类"文献相比,别具一种史料价值。以沈炯《归魂赋》为例,可以看到具体交通线路在复杂历史情境下的使用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丁涵[3](2019)在《江山入赋——宋代纪行赋中的文本风景与历史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宋一代,纪行赋完帙多达15篇,数目冠绝历代,且粲然可观,不乏自撰成后就广受好评的名家佳构。例如邢居实的《南征赋》,苏轼就假他人语盛赞其"亦足以藉手见古人矣",黄庭坚亦称述其"笔墨山立,自为一家"。宋代纪行赋体格高古、文风遒健,对舟行路线、川流景观、水文特征及江河水系的叙述尤其细腻、密集,这一方面与纪行赋"因地及史、叙行述志"的文体机制以及宋人好藉"水"进行创作和论文的风尚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宋代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其文本面貌受到行政区划因革、疆域边界改易、地形水势变迁、政治氛围更替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爬罗剔抉宋代纪行赋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史地信息,曾经湮没的山川形貌、人物风土、节序物候等,多可据此得悉。(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丁涵[4](2018)在《纪行赋在建安时代的变奏及其成因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发于《诗经》《楚辞》及汉初骚赋中涉及行旅的纪行赋,以西汉刘歆《遂初赋》为卓成一体的标志,之后在东汉勃兴。建安以降,纪行赋虽仍保有两汉同类题材作品中叙行与述志、时间与地理交织互见的书写传统,但整体上已然展露出记录征伐、昭示军力以及同题共作的倾向。这些在主题、基调、功能上的赋风突变,与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曹魏邺下文人集团昌隆兴盛这两大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前者提供了纪行述志的基础,也改变了赋作素材和风气;后者创造了同题共作的契机,又激发了赋家批评和交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丁涵[5](2017)在《唐代古文家纪行赋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的"古文运动"涵盖了文学、政治和教化等诸个层面。如果仅就"古文"而言,则主要是以倡导取法先秦两汉散文为旨归。而古文家作为其推动者,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与骈文并非截然相对的"古文"撰着,纪行赋即为其中众体之一。围绕韩愈这位"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其门生及再传弟子前后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体,他们既自视为"古文"的兴废继绝肩负使命,又留下了一批独树一帜的纪行赋作。诚然这些赋整体烙有"古文"作品"散体化"、"骚体化"、"议理化"的浓厚艺术特色,然若具体审视,因篇而异的鲜明个性还折射出每位作家对"古文"理念的不同接受和多元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许潇[6](2017)在《两汉纪行赋的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纪行赋又可称其为述行赋,是赋体文学众多题材的一类,“纪行赋”之名最早出现在南朝萧统汇编的《昭明文选》。“纪行”即纪征述行,是作者在远征途中记叙路途所见所感的文学表达,以其见闻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抒发感慨、表达志向。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对汉代从公元前202年,止于公元220年的存世的纪行赋作整体的观照,从文化视角下结合文化社会背景变迁与文化思潮发展来探究两汉时期的纪行赋。对于两汉纪行赋的文化意蕴的分析探究,本文大体上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整理两汉时期的纪行赋作品,界定本文研究范围。2.对前人和当代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3.从文化视角切入,采取文学和社会学、历史学相结合的方式对纪行赋文本进行内容剖析研究。文章分为:绪论部分:梳理纪行赋的界定及形成过程,并对目前学术界有关纪行赋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划定本文研究的范围与方法。第一章:两汉纪行赋的文化背景,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两汉的时代变迁与纪行赋的发展,二是两汉纪行赋作家群体的文化身份分析。西汉末年,刘歆的《遂初赋》是现存的第一篇纪行赋,由此确立了纪行赋的体例格式;东汉时期纪行赋出现了不少佳作,推动了后期纪行赋的发展;及至东汉末年,纪行赋才正式进入繁荣时期。作为纪行赋的创作主体,作家们的文化身份特性也影响了纪行赋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征。第二章:关于两汉纪行赋的文化内容研究,首先以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纪行赋总体的篇目数据整理,根据不完全统计,两汉时期共有叁十叁篇纪行赋:一类为咏史赋志类纪行赋,特征表现为“因地及史”,目的是借助史实以刺时事;另一类是军旅行役类纪行赋,特征表现为对真实征战的描写,抒发豪放进取之意,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着宏大壮阔、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第叁章:关于两汉纪行赋的文化思想研究,共分为四小节。分别为儒家、道家思想在纪行赋中的体现以及汉代文人心态和文人世界观的分析,最后是关于纪行赋对历史的反思的剖析。两汉纪行赋在文化思想上体现着重史忠史的特征,且儒道兼顾。儒家主张实用性,道家对纪行赋作家乃至汉代文人的心态与世界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结语部分是对前文的梳理和总结,探讨纪行赋与同时代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具体为游览赋及汉代诗歌,探究彼此相互交叉影响的关系,依此对纪行赋的发展进行补充说明。(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希钰[7](2017)在《建安纪行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纪行赋远宗《诗经》、《楚辞》,又吸收了汉代诸赋的特点,至西汉末年刘歆《遂初赋》初立体制,奠定了“因地及史”的特点,东汉班彪、班昭、蔡邕仿其而作,纪行赋最终得以确立,并初具规模。随着时代与文风的变化,纪行赋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到六朝进入了一个创作繁荣的时期。汉代的纪行赋以记述行程为主,兼有写景抒情的传统,但到了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频发,建安时期纪行赋的创作者们都有随军征战的经历,伴随其人生经历开拓出军旅征行这一新题材。同时,建安纪行赋对史事和山川风物的描写也此消彼长,对之后两晋南朝的纪行赋创作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辞赋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纪行赋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建安时期的纪行赋进行全面考察,试图系统勾勒建安纪行赋的基本面貌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力图揭示建安时期纪行赋的渊源、演变、特点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分五个章节对建安纪行赋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纪行赋的溯源与开端”,通过整理《文选》、《艺文类聚》等总集选录纪行赋的标准,再结合现代学者的观点,对纪行赋进行界定,同时考察其与《诗经》、《楚辞》、汉赋的关系。第二章,“建安纪行赋概述”,对建安纪行赋的创作情况做整理,分析这一时期纪行赋创作的政治气候和文化环境。第叁章,“建安时期纪行赋创作的作家和作品”,对建安纪行赋创作的作家、作品做介绍,力求能展示出建安时期纪行赋创作的整体面貌。第四章“建安纪行赋的承变”,讨论纪行赋发展到建安时期,在题材内容、体制结构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建安之后的纪行赋创作”,对建安之后的纪行赋创作做梳理,并讨论建安纪行赋在文学史中的影响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程磊[8](2014)在《家园体验与汉晋纪行赋山水物色的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羁旅纪行中的价值困境引发向往家园安顿的精神需要,山水作为补偿家园失落的重要文化因素,就成为展现行役之人追询家园的心理流程的典型形式,这也是山水审美依托行旅活动得以萌发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汉晋纪行赋中山水物色的呈现形态,延续着《楚辞》模式中的楚调山水,逐渐发展为重视描写技巧和山水形质美感的山水赋,由对立于家园感的异己形态转变为怡情畅神的亲和形态,这种文体变迁与晋宋山水审美思潮的发展脉络是相应的。从"居"与"游"的角度看,陶、谢田园山水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异,也可以从家园体验这一独特视角找到解释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刘向斌[9](2014)在《简论汉代纪行赋的话语策略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纪行赋依据赋作主题的需要,采用史地结合的话语策略,并对相关地域的历史故实采取选择性叙述。这种第一人称与第叁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既有效地避免了二者的局限性,也彰显了赋作者的赋才、史识,并满足了汉赋的政治功用性和援古陈情的作赋需求,最终达到了借史咏怀的作赋目的。(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张赟赟[10](2013)在《汉代纪行赋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纪行赋是中国文学悠久的行旅文学传统在赋体中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赋家赋作,总结纪行赋的一般模式和艺术特色,将纪行赋与其他类型的骚体赋进行比较,研究其在赋史上的意义,并从纪行赋的诗性特征入手,揭示纪行赋的诗史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纪行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纪实性的行旅书写,纪行赋天然地成为历史地理研究材料。赋文既沿空间展开,一篇纪行赋就是一条具体的交通线路,这条线路上不仅有山形水文、州县郡国,还镶嵌着邮传亭驿、桥栈关津、田畴古迹,就连路况险易、城池兴衰等即时状态,亦在在可见。纪行赋又多喜就途经地的本地典故发挥议论,也就是说,它还提供多重时间维度中的地理信息。以上这些特点,使纪行赋与纯粹的"地理类"文献相比,别具一种史料价值。以沈炯《归魂赋》为例,可以看到具体交通线路在复杂历史情境下的使用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纪行赋论文参考文献

[1].丁涵.汉代纪行赋中天气的表达和意义[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于溯.纪行赋中的道里信息——以沈炯《归魂赋》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丁涵.江山入赋——宋代纪行赋中的文本风景与历史地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丁涵.纪行赋在建安时代的变奏及其成因探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丁涵.唐代古文家纪行赋探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许潇.两汉纪行赋的文化意蕴[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7].王希钰.建安纪行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8].程磊.家园体验与汉晋纪行赋山水物色的呈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刘向斌.简论汉代纪行赋的话语策略及相关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张赟赟.汉代纪行赋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纪行赋论文-丁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