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汇流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汇流环,性能指标,接触形式,接触材料
汇流环论文文献综述
高峰[1](2019)在《汇流环的研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汇流环是传递固定部分与转动部分电信号的重要装置,本文介绍了汇流环的常见的性能指标:接触电阻、接触电阻变化值、绝缘电阻、抗电强度、隔离度等,对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对汇流环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结构、材料和他应用领域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汇流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冉继强,高云霞,邱添[2](2019)在《牵引发电机汇流环绝缘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牵引发电机汇流环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列举了5种型号的交流传动内燃机车配套汇流环绝缘结构,提出了汇流环绝缘结构优化的设计方案。检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结构满足额定电压低于1 346 V的牵引发电机使用要求。这为以后设计不同要求的汇流环绝缘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高文通,朱锋,王晓圆,许建伟[3](2019)在《汇流环钯镍镀层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汇流环作为一种连续传输电能与信号的电子器件,在长期转动过程中要求其表面修饰具有高耐磨性且电接触性能良好的镀层,而钯镍镀层(80/20)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文中探讨了汇流环表面钯镍镀层(80/20)的制备工艺。研究了镀液比例和电流密度对钯镍镀层厚度和含量的影响以及镀层厚度对钯镍成分的影响,探索了不同环结构及内外表面钯镍镀层的沉积规律。通过制备工艺选择与改进,能够得到厚2μm~20μm、钯含量为77.6%~83%的钯镍镀层。最后还考察了经钯镍镀层修饰的汇流环的动态跑合情况。动态跑合70万转,汇流环端电阻阻值为30 mΩ~34 mΩ,阻值波动小于10 mΩ,测试结果符合动态跑合的技术指标。(本文来源于《电子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文广,刘兆有,左芳君,刘平平[4](2019)在《汇流环金属丝-环芯瞬态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滑动式汇流环的主要结构-金属丝-环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考察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研究转速和冲击载荷大小对其瞬态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属丝-环芯摩擦副结构在载荷作用下的最大等效应力位于金属丝与环芯的接触部位,其值仍小于材料许用应力。随着冲击载荷数值的增大,结构瞬态响应最大峰值会随之增大,在现有转速条件下,随着环芯转动速度的增加,其瞬态响应最大峰值反而会降低。(本文来源于《成都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文孟军[5](2018)在《提升汇流环湿热环境适应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汇流环在湿热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方法实物解剖,观察汇流环绝缘材料损坏情况、碳粉堆积情况,在不同温度、湿度下测试绝缘材料绝缘度、抗电强度,碳粉堆积和导电情况,比对不同绝缘材料性能,并找出最适合的绝缘材料,比对滚动汇流环、碳刷组件、刷丝组件,找到解决碳粉堆积的方法。结果汇流环受湿热影响会从接缝处和电缆连接处进入湿气,温度、湿度的上升会使得原绝缘材料性能下降,长时间使用汇流环,碳粉会在汇流环内堆积并受到湿热的影响而导电,局部密封汇流环可以减少湿气进入。PPO材料性能优异,可以替换原绝缘材料从而减少湿热的影响,使用刷丝组件替代碳刷可以避免碳粉的产生。结论综合运用局部密封、绝缘材料改进、碳刷组件改进叁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汇流环在湿热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刘峰,吴志林[6](2018)在《非接触汇流环电磁耦合机构特性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汇流环系统中由于旋转时的导电环和刷丝之间形成滑动或者滚动的接触摩擦副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安全隐患,本文将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引入汇流环系统中,即将该技术应用在旋转关节上,设计了新型的非接触电磁耦合汇流环系统,使得系统能在复杂的工况下安全运行。对于该系统,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电磁耦合机构,针对改进型耦合机构进行建模和磁路特性分析;并运用ANSOFT MAXWELL软件对两种不同耦合结构进行磁场仿真分析,并得出改进型结构相对于对称磁罐式结构具有更好的耦合特性;最后针对改进型电磁耦合结构进行磁芯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耦合系数和机构的抗偏移能力,以提高系统传输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8年13期)
高云霞[7](2018)在《牵引发电机定子汇流环绝缘结构改进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款输出交流电压为1 346 V的牵引发电机汇流环绝缘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对配套线棒的介质损耗、击穿电压等参数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汇流环绝缘结构简单、实用,并能满足电机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电机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向松柏,胡剑波[8](2018)在《某型汇流环烧毁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已经烧毁的汇流环和未烧毁的汇流环的结构,结合理论知识和使用环境,找到了汇流环烧毁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汇流环的选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期刊2018年02期)
刘峰[9](2018)在《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模型研究与电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接触汇流环是一种新型的汇流环结构形式,由于采用非接触的方式,避免了因旋转时刷丝和滑环之间的接触摩擦而造成的不利因素和安全隐患,因此以其新颖的结构形式和优异的技术性能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电磁感应耦合原理应用在汇流环的旋转关节上,通过同轴布置的初级端和次级端之间的互感耦合,实现在具有相对旋转运动的机构间进行能量和信号的传输,研究与设计了一套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系统。本文首先针对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进行了研究与理论分析,在基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进行了系统设计;介绍了非接触汇流环系统的工作机理及其基本构成。然后针对非接触汇流环系统的核心器件—电磁耦合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松耦合电磁机构的工作特点,并建立了其磁路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改进型磁芯结构,并通过Ansoft Maxwell软件对其在相对旋转状态下进行了磁密分布、初次级互感以及耦合系数的瞬态仿真分析;针对两种不同绕组方式,以及在工作时产生的两种偏移情况对其传输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针对改进型结构给出了两种结构优化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其次基于松耦合电磁机构的互感模型给出了四种谐振补偿方法,针对每种补偿电路的性能进行了拓扑分析,推导出了次级端负载所获得的有功功率;并利用Matlab分别对四种补偿电路的传输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采用不同补偿方式时,次级端负载所获得最大有功功率的条件,优化了系统能量传输电路的性能。最后针对电磁耦合机构在不同条件下的传输效率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出电磁机构的传输特性,验证前文所进行的理论和仿真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严晓,赵利强[10](2018)在《一种全封闭的一体化汇流环总成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雷达汇流环总成是将转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分别进行安装,在相互转动的部分没有进行密封防护。而雷达大多在恶劣环境工作,这样不仅安装和维修不方便,也会有粉尘、潮气等进入汇流环总成内,经常造成汇流环打火、刷丝熔断等故障,严重影响雷达的正常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汇流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牵引发电机汇流环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列举了5种型号的交流传动内燃机车配套汇流环绝缘结构,提出了汇流环绝缘结构优化的设计方案。检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结构满足额定电压低于1 346 V的牵引发电机使用要求。这为以后设计不同要求的汇流环绝缘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汇流环论文参考文献
[1].高峰.汇流环的研究与发展[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
[2].冉继强,高云霞,邱添.牵引发电机汇流环绝缘结构优化研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9
[3].高文通,朱锋,王晓圆,许建伟.汇流环钯镍镀层制备工艺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19
[4].文广,刘兆有,左芳君,刘平平.汇流环金属丝-环芯瞬态响应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
[5].文孟军.提升汇流环湿热环境适应性方法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8
[6].刘峰,吴志林.非接触汇流环电磁耦合机构特性分析与优化[J].电子设计工程.2018
[7].高云霞.牵引发电机定子汇流环绝缘结构改进及验证[J].电机技术.2018
[8].向松柏,胡剑波.某型汇流环烧毁问题分析[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8
[9].刘峰.非接触电感耦合汇流环模型研究与电磁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严晓,赵利强.一种全封闭的一体化汇流环总成设计与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