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控气动换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换挡机构,气动装置,机械驱动机构,电控驱动
电控气动换挡论文文献综述
才源,李传昌,陈家荣[1](2019)在《瞬时电控气动换挡机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换挡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赛车行驶的动态特性,针对FSAE方程式赛车换挡系统的缺点,结合赛车构架和实际需求,通过对气动元件的选型,设计一套电控气动换挡装置,通过作用于序列式变速箱来完成换挡,使整车更趋向于电控智能化.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系统各元件进行设计建模,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邦彦[2](2019)在《基于FSC的电控气动换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FSC)为背景,基于比赛常用的序列式变速箱,经过整体方案设计、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元件选型和仿真与调试,完成了一套符合比赛规则、满足性能要求的电控气动换挡系统,大幅提升赛车换挡性能。(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钱鹏飞[3](2014)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换挡气动伺服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动技术是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与信号传递的工程技术。气动技术具有成本廉价、较高的功率重量比、清洁无污染、设计简单、维护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并且还具有防燃、防爆、防电磁干扰等独特的优势,为电控气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AMT)的开发提供十分有利的支持。然而由于气动系统具有很多不利于精确控制的弱点,如气体本身固有的可压缩性、低刚度和低阻尼特性、气体通过阀口流量的非线性、气缸等执行器复杂的摩擦力特性等,使得电控气动式AMT换挡控制的效果不如电控液压式AMT理想,因此其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性价比较高的气动控制阀、执行元件和传感器不断涌现,各种控制算法的不断提出,使得电-气比例/伺服控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气动技术的应用范围,这使得电控气动式AMT高精度伺服控制的成功研发成为可能。本论文有七个章节,各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详细介绍了AMT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AMT研究的关键技术在于离合器的控制。由于采用压缩空气来驱动离合器执行器,故着重介绍AMT的气动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难点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分析了AMT系统各工作阶段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影响换挡品质的主要因素,确定了AMT气动伺服控制的关键阶段;建立了AMT气动系统非线性模型(阀口流量模型、腔内气体热力学模型以及气缸摩擦力模型),为后面控制器设计做准备;通过实验测试,确定模型中的各参数值以及PWM控制的开关阀的占空比与流量的关系;提出了离合器负载特性测试的新方法,为实现高精度的AMT气动伺服控制奠定基础。第叁章,为了避免气缸运动过程中出现爬行现象,试验分析了节流口声速流导、外作用力、供气压力以及进气腔初始体积在实际应用中对气缸爬行的影响。通过对爬行现象的分析及现有的研究提出爬行判据,以此判据为依据设计不同工况下的临界爬行试验。对试验曲线进行观察,发现气缸最终趋于匀速运动。通过对临界爬行试验数据进行多项式曲面拟合,得到以供气压力、节流口声速流导以及外作用力为参数的气缸爬行经验判别函数式。为了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另一个同型号的气缸进行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经验判别函数式能有效的预测不同供气压力、节流口声速流导及外作用力下同型号气缸是否产生爬行现象,以此指导实际工程应用。第四章,为了研究阀控缸气动系统在遭受迟滞影响的不确定的变刚度(存在负刚度阶段)的大负载力作用下运动轨迹的跟踪,采用对干扰和系统不确定性具有很强鲁棒性的滑模控制算法并以此为基石,首先提出一种不基于模型的滑模控制算法,通过开关阀直接实施滑模控制律而不通过脉宽调制来跟踪参考的轨迹信号。通过气压驱动力间接估算负载力的特性,理论上采用此方法间接估计到的值误差小,更加贴近在此种轨迹运动下真实的负载力特性。随后,对估计出的负载力进行数学建模为后续采用基于模型的滑模控制算法控制运动轨迹的跟踪做好准备。由于负载力存在负刚度阶段,低刚度系统对外界扰动力的抵抗是很弱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此气动系统的轨迹跟踪精度,不仅提出了运动轨迹和刚度最大化同时控制的思想,也在研究了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后提出了改进自适应鲁棒控制的算法。最后,通过试验证明了上述的气动系统轨迹跟踪伺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第五章,为了实现AMT离合器气动伺服控制——快速的分离和光滑的接合,有必要研究离合器执行器的气动伺服控制。阀控缸气动系统运动轨迹跟踪控制的研究已经在上一章中呈现。在上一章研究中提到气动系统高精度伺服控制的实现需要依靠要求系统全状态信息的基于模型的非线性控制技术。然而,出于成本的考虑,AMT系统中不使用压力传感器,故腔内压力状态信息是未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个代替压力传感器的非线性的全局压力观测器在本章被提出。它是负载独立的且在李雅普诺夫意义上是稳定的。通过试验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压力观测器的多变指数。最后,本章提出一个基于全局压力观测器的复合滑模控制器,并引入运动和刚度最大化同时控制。广泛的试验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压力观测器的控制器是可行的有效的。第六章,根据前面第四章节和第五章节的研究,为了使AMT在不使用压力传感器情况下通过气动伺服控制完成换挡过程,挡位的切换控制采用不基于模型的滑模控制算法;离合器的分离、接合控制采用提出的基于压力观测器的复合滑模控制策略,其中离合器的分离阶段采用不基于模型的滑模控制而在离合器完全分离后采用的是所提出的运动和刚度最大化同时控制的策略。基于分层的控制思想,为离合器和挡位协同控制下完成换挡任务,设计了AMT换挡气动伺服控制器。其核心思想是在明确目标挡位的基础上,根据离合器和挡位各自自身所处的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成各自的控制活动。最后,通过实验证明所提出的AMT换挡气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研究结论以及创新点,并展望了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9-01)
刘欣,毕志伟,周厚金,赵甜甜[4](2013)在《CAN总线在客车电控气动换挡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应用CAN总线改造后的客车电控气动换挡系统的优越性。文章内容主要包含新、旧系统的结构比较,新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等。(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3年15期)
赵超[5](2013)在《电控气动换挡系统操纵机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大型客车和重型车辆通常采用后置发动机,使用机械变速操纵系统。由于机械变速操纵系统存在天然缺陷,变速时需要很大的操纵力,容易造成驾驶员疲劳,引发交通事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研发了更加智能、轻便的电控气动换挡系统。本文在不改变原有机械变速箱主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机电一体化改造,将手动换挡改为电控气动换挡。本系统不仅保留了原有机械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传动效率高、可靠性高的特点,而且使得换挡智能化、轻便化。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在分析车辆传动系统相关机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电控气动换挡操纵机构的设计原则,确定系统的组成模块以及各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叁种方案,对每种方案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设计并说明其工作原理,包括操纵杆部分、感应滑块部分、止动机构部分、基座部分。最后,对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比较叁种方案的技术性、经济性、可靠性,体现设计的人性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孙斌[6](2010)在《电控气动换挡系统中换挡力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工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状况的不断恶化,人们对车辆的功能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公交车站相距较近,司机驾驶车辆时不得不进行频繁地选档换档操作,容易疲劳。因此如何降低公交车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汽车换挡的经济性和舒适性已经成为了摆在人们眼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多年的研究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的电控气动换挡(EPS)系统的基础上改进了系统的换挡性能,提高了换挡品质。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系统保留了原有的操纵机构和执行机构,在原有的EPS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中换挡汽缸的反馈板重新进行了硬件上的设计,并且针对换挡时的实际情况用C51语言编写了反馈板的程序,同时修改了主控板上的部分与反馈单元相关的程序,提高了系统在换挡时的换挡品质。本文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客车电控气动换挡(EPS)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客车的换档过程。由于气动的不可控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寻求最佳换挡力的拟合曲线的方法,即通过已检测的活塞位移和电磁阀开断时间来控制汽缸中的气压,当换挡操作在某个车载气压下进行时,就可以通过控制汽缸中的气压来找到换挡所需要的最佳换挡力。最后对相应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软件编程和调试,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11-14)
王岗[7](2010)在《16档电控气动换挡及定速巡航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如何降低汽车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汽车换挡的经济性和舒适性一直困扰着运输公司及交管部门。本文借鉴国内外多年的研究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了性价比较高的电控气动换档系统。本文针对綦江传动生产的16S2200变速器进行机电一体化改造,把手动变速改进为手动操作电控气动执行变档,实现了重型商用车换档的轻便化、舒适化。本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传动效率高,产品继承性好,性价比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总结了现实中实用的车辆换档技术的特征及优缺点,然后提出了电控气动换档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包括电控单元、系统前向通道电路设计及系统后向通道电路设计。由于换挡系统实现了电子化所以可以方便的添加各种模块,本文针对康明斯发动机添加了定速巡航模块,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燃油性。最后对设计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进行了调试,确定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11-01)
刘欣,孙斌,方加宝[8](2010)在《电控气动换挡系统中位移与压力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客车电控气动换挡(Electronic Pneumatics Shift,简称EPS)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为该系统的换挡气缸提供换挡力的气体的可压缩性,提出了一种寻求最佳换挡力的拟合曲线方法。(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0年10期)
电控气动换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FSC)为背景,基于比赛常用的序列式变速箱,经过整体方案设计、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元件选型和仿真与调试,完成了一套符合比赛规则、满足性能要求的电控气动换挡系统,大幅提升赛车换挡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控气动换挡论文参考文献
[1].才源,李传昌,陈家荣.瞬时电控气动换挡机构设计与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
[2].吴邦彦.基于FSC的电控气动换挡系统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钱鹏飞.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换挡气动伺服控制[D].浙江大学.2014
[4].刘欣,毕志伟,周厚金,赵甜甜.CAN总线在客车电控气动换挡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3
[5].赵超.电控气动换挡系统操纵机构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3
[6].孙斌.电控气动换挡系统中换挡力控制策略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7].王岗.16档电控气动换挡及定速巡航系统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0
[8].刘欣,孙斌,方加宝.电控气动换挡系统中位移与压力关系的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