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探究——写在一堂公开课后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探究——写在一堂公开课后

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211200)袁建平

关键词:探索、困惑、经历、感悟

主要论点:新课程教改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遇到了困惑,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开始是很不适应自己角色的转换的,我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把现代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本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乡土资源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尝试,进一步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正文: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我们这届学生在高一时开始使用新教材,但我们在这场改革中还都是新兵,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1),新的课程改革究竟该怎样做,谁也没有一个条条框框能够让我们直接套进去,因此,每个一线教师都在摸索着前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们心目中的课程改革,我当然也不例外,也在努力探索新的教改模式。

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变传统的老师“一言堂”(2)为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教师的角度说,当惯了课堂的主角,一下子要交出课堂,怎么想怎么不舒服,再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不是乱了套了?因此,怎么做怎么适应不了,总是想着想着、说着说着就又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了,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符合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从学生的角度说,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当惯了配角,当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也把自己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现在冷不丁地把课堂交给他们,他们也适应不了,往往一开始是有兴趣的,但是说一会儿就全体冷场,全班学生会大眼瞪小眼看着你,看你接下去该怎么办,这样的课堂上到最后还不如原来自己的“一言堂”,到后来有的学生就干脆建议,还是恢复原来的课堂模式吧,这样大家省心。看来这样也是不行的,那么课程改革究竟该怎么去做?路该怎样去走?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又不允许象有的学校一样,不知道新课程究竟该怎样去搞,那就干脆由原来的教师一人讲变成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整堂课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多媒体充分贯穿整个课堂,对学生进行声音、画面的狂轰烂炸,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那么,究竟在我们现有的教学设备下,该怎样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该怎样把现代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该怎样把现代教学理论与适时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路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这学期开了一次针对全县的公开课,不管开课结果如何,我就这堂课谈谈我是怎样把现代教学理念贯穿在这堂课中的。

这堂课的课题是高二的“价值和价值观”,高二的哲学本身很难讲得生动,枯燥,学生往往也不怎么参与,过去几届学生都是等着老师讲,他们就划划、背背,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以致用,通过运用,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我想那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我一起完成这堂课,但从什么地方着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带着怎样的问题去参与、去探究?虽然有理论的支撑,但是做起来还是很茫然。心里没底,又翻出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看看有没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结果看到一段话,“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3)这句话一下子让我找到了感觉。本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里既有岳飞生前就为他修建的祠堂,也是民族资本家刘国钧先生的出生地,我校和刘老先生也渊源颇深,这些例子应该可以拿来为我这堂课所用啊,而且如果用他们的例子,也能紧密联系本地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可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充实本堂课的内容,实施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教学活动,还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这些例子不能由我找好告诉学生,那样他们也没有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养成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于是,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参观岳王庙、刘国钧故居,并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针对两人的社会调查,学生一听高兴啊,立即自己分组,学生自己组织了参观活动,还专门分配有人上网查资料,有人去故居旁走访,有人去翻阅资料,那几天一有空,学生就积极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相互之间还很注意保密,连我这个老师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搜集到了哪些材料。等到到了上课的那天,学生要求上社会调查汇报课,把他们搜集的材料向大家汇报,再由大家讨论蕴涵的理论内容。看着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尽管心里在不断打鼓,这堂课完全脱离我的掌控,会上成什么样的课?但是抱着让学生锻炼,就是上砸一趟课也无所谓的心理,我硬着头皮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终于上课了,我就看着学生,看他们怎样来汇报,结果学生推出两个组长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而这两个组长还串起来台词,打起了擂台。他们分别汇报了搜集的关于两个人的生平、和生祠的关系甚至和我们学校的关系、他们的故事、有关他们的对联、关于岳飞的词、歌曲。我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心里很感慨,看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调动起来,他们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最后,学生还就两个人的事迹得出结论,他们两个人以自己对生祠的贡献得到了生祠人民的爱戴,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一下子就联系到了我们这一堂课,学生给我这一堂课开了这样一个好头,接下去的内容就好办多了,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为什么他们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做出了贡献的,又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顺带在讨论中讲完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热烈和融洽,等最后一个问题问出来,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向他们学习,该怎样做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一个一个学生争着起来发表意见,不仅有学生总结出了要努力学习,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积极创造主观条件;还有学生总结出了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甚至还有学生联系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堂课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甚至有的平时不敢说话的学生也敢站起来讲话了,我没想到还没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雄心勃勃想撬起地球了,如果给他们一个支点呢?

这堂课上完了,我突然想起,怎么,没有用多媒体也可以把课上好?整个一堂课,甚至连投影仪都没用,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么高的,原来课程改革也可以这样来改,课原来也可以这样来上的,我们的学生原来真的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他们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课是结束了,但给我的震撼远远没有结束,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想,如果这一课还象我原来那样上,学生的积极性在哪儿?还会有学生愿意站起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大家,让大家和他一起分享吗?肯定不会,过去我从来都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而学生只是看我表演的一个看客,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指望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这一堂课,我有很多感慨和想法,课改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来说,特别是硬件设备相对落后的学校,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一定要立足于本地,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让学生有认同感,要适应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这样对实现基础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善于、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即使上砸一堂课,就是这砸了的一堂课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起码可能比我们自己觉得上得很好的课留给学生的印象要深得多,当然,这其中也不是完全的放羊,老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要充分体现的,要处理好“坚持灌输”和“讲求实效”的关系,学习理论不能没有灌输,但要研究用多种方法来灌输我们所要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第三,要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这一课中,如果不是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使他们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的话,怎么可能上出一课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课?同时,在准备这一课时,我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们自己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这一课,给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自己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近社会,走入社会,自己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然后再回到书本中来,这样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和社会拉近关系,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比学校更大的课堂,这样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是有帮助的。

当然,一堂课就能说什么是新课程,未免也太儿戏了,但是,最起码,从这一堂课中,我找到了和过去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也姑且算是在进行有益尝试吧,但究竟每堂课怎样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我想每个人肯定有每个人的想法,希望我这个不成熟的课改实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来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怎样来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课改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引文出处:

(1)1950年4月7日,陈云同志在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的发言中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1951年7月20日,陈云同志在《做好工商联工作》一文中再次强调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须注意这点。”(《陈云文选》第2卷第152页)。

(2)写信劝人善于对待患病的王观澜医生,有名言曰:“既来之,则安之。”他更有几句警策之论是:“中国的大患是一言堂、一边倒、一刀切、一窝蜂。”“一言堂”在咱们国家为患久矣,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有如封建时代的皇帝,金口一开,予杀予夺,以他的话为准,任何人没有置线的余地。在传统的课堂上就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3)走进新课程丛书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巩固成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工作(代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2003年12月1日)第12页“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发和建设农村课程。”

标签:;  ;  ;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探究——写在一堂公开课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