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褐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褐棉导入系,衣分,遗传图谱,QTL定位
黄褐棉论文文献综述
陈奇,周水娟,孙康泰,刘静,袁宝童[1](2019)在《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棉花衣分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黄褐棉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ILs),在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的基础上,检测与衣分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s),以期发现黄褐棉中用于改良陆地棉的衣分QTL,服务于棉花产量的分子育种。[方法]以陆地棉PD94042为受体亲本,黄褐棉(Gossypium mustelinum)为供体亲本,两者杂交后代与陆地棉亲本回交,进而建立高世代回交群体并选择构建CSILs,通过种植黄褐棉CSILs,提取DNA展开微卫星标记(SSR)实验,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将所得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相结合,用Win QTL Cart2.5软件开展导入系群体的衣分QTL定位。[结果]利用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遗传图谱检测衣分QTL,成功检测到21个衣分相关QTLs,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9.3%~42%。其中,主效QTL qLP-3在2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其增效基因均来自于黄褐棉,因此可能对标记辅助选择有重要意义。[结论]利用黄褐棉导入系群体成功鉴定出21个衣分相关的QTLs,该结果为棉花衣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了借鉴及依据,也为后续进一步开展QTL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志琴[2](2019)在《陆地棉背景黄褐棉A染色体组片段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来源作物。陆地棉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但纤维品质性状处于中等水平。现有栽培陆地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不利于棉花的遗传改良。黄褐棉是五个野生四倍体棉种之一,与栽培品种陆地棉亲缘关系最远,具有抗黄萎病,抗虫以及纤维品质变异丰富等特点。将黄褐棉优异等位基因导入到陆地棉,能有效拓宽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陆地棉的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黄褐棉为供体亲本,陆地棉中棉所35为轮回亲本,杂交后回交3代,获得黄褐棉BC_3F_2代换系群体(563个单株)。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BC_1群体遗传图谱A亚组上的SSR标记检测BC_3F_2群体单株基因型,结合BC_3F_2群体和BC_3F_(2:3)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QTL。研究结果为挖掘黄褐棉优异性状等位基因,改良陆地棉遗传基础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各单株代换片段分析选取均匀分布于A亚组13条染色体上的191个标记,检测BC_3F_2群体564个单株的基因型。利用GGT软件分析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内各单株代换片段特征,结果表明:各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遗传背景恢复率在76.1%~99.1%之间,平均恢复率为89.9%。564个单株中,有一株不含黄褐棉代换片段,其余每个单株代换片段数目在1~28个之间,平均代换片段数12.4个;代换片段总长度17.9cM~476.4cM,覆盖了A亚组染色体的0.9%~23.9%,平均总长度为188.3cM,平均代换率为9.4%。2.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A亚组13条染色体代换片段分析代换系A亚组13条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的比率介于82.3%~93.4%之间,A05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最长为230.0cM,A04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长度最短为54.0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比率介于1.3%~4.1%之间,A01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最长为6.0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最短为1.9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比率介于4.8%~12.6%之间,A01和A10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最长18.4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最短4.9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比率在6.1%~17.2%之间,A01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最长为25.1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最短为8.6cM。3.产量、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在BC_3F_2单株和BC_3F_(2:3)株系群体共检测出34个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A01~A12),其中包含17个产量性状QTL(4个铃重QTL、6个衣分QTL和7个籽指QTL),17个纤维品质QTL(7个纤维长度QTL、3个纤维整齐度QTL、3个纤维比强度QTL、3个纤维马克隆值QTL和1个纤维伸长率QTL),LOD值介于2.03~8.01之间,加性效应值介于-2.37~2.01之间,解释变异1.8%~6.7%。此外,5个QTL(qLP-A07.1,qLP-A08.1,qSI-A01.2,qFL-A03.1,qFM-A08.1)在两个群体中均检测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7)
邓琳,刘静,张咪,黄芳,周水娟[3](2018)在《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抗黄萎病QTL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纺织工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陆地棉是最主要的栽培棉种,占棉花产量的90%以上,然而其对黄萎病抗性仍有待提高。黄褐棉对黄萎病抗性强,且作为与陆地棉遗传距离较远的异源四倍体野生棉,很可能具备一些优异的抗病等位基因供发掘利用。以陆地棉PD94042为轮回亲本,以黄褐棉为供体亲本,经过杂交以及高世代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一套渐渗有黄褐棉的导入系,成功检测到10个黄萎病抗性相关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简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4.0%~39.3%。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QTL精细定位,服务于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实践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5期)
田瑞[4](2018)在《陆地棉×黄褐棉种间遗传图谱加密及其染色体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棉花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棉花分子育种的基础,其可以标记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在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构建棉花遗传图谱也是理解棉花基因组结构,解释棉花进化过程中基因形成和变异的主要方式。黄褐棉(Gossypium mustelinum L.)是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棉种,在5个四倍体野生棉种里,其与栽培品种陆地棉亲缘关系最远,它的农艺性状除了具抗黄萎病等优点外,还具有纤维品质优良的等位基因。构建陆地棉和黄褐棉种间杂交群体,将黄褐棉野生种的优质基因导入栽培品种陆地棉,利用棉属种间高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可丰富棉花种质资源和挖掘更多的有利等位基因,改善目前我国棉花生产面临的栽培品种单一,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同时也为黄褐棉染色体和基因组结构研究提供依据。本实验室前期将陆地棉和黄褐棉作为亲本材料杂交得到F_1代,再以陆地棉为轮回亲本回交获得BC_1群体,利用1163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1200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遗传图谱进一步加密得到一张目前密度最高的陆地棉与黄褐棉种间遗传连锁图谱。利用棉花基因组测序的成果构建了陆地棉和雷蒙德氏棉物理图谱,通过比较该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线性关系,分析了黄褐棉染色体结构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构建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以及挖掘和定位优异性状等位基因、探讨棉花异源四倍体的起源和进化奠定了基础,对改良我国棉花遗传基础狭窄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连锁图谱加密本研究首先利用实验室前期开发的14200多对SSR引物对亲本中棉所35和黄褐棉进行多态性筛选,获得共计1251对多态性引物;然后利用得到的多态性引物检测BC_1群体92个单株基因型,获得1409个多态性位点;最后对新得到的标记与前期已定位在图谱上的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总共包含2588个标记位点,覆盖长度4091.58cM,标记平均间距1.58 cM.其中A亚组共有标记位点1141个,覆盖长度2061.28 cM,标记平均间距1.81 cM;D亚组包含标记位点1447个,覆盖长度为2030.30 cM,标记平均间距1.40 cM.2.遗传图谱上各染色体间的共线性关系分析对本遗传图谱上同源染色体间共有标记进行共线性分析表明:除3对部分同源染色体(Chr02与Chr17、Chr03与Chr14、Chr05与Chr22)有较好的共线性关系外,其余同源染色体间的共线性同源关系极好。利用本实验室已有的海陆种间遗传图谱数据,对两个遗传图谱上的同一染色体进行共线性关系分析表明:本遗传图谱与海陆种间遗传图谱上各染色体的共线性关系整体表现良好。3.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比较遗传图谱与雷蒙德氏棉物理图谱之间的共线性关系发现,相对于雷蒙德氏棉物理图谱,本遗传图谱存在4个相互易位、7个简单易位和9个倒位;与陆地棉物理图谱之间进行共线性关系比较发现,相对于陆地棉物理图谱,本遗传图谱只存在4个倒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沈超,李定国,聂以春,林忠旭[5](2017)在《利用黄褐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棉的遗传基础狭窄,阻碍了棉花的遗传改良进程。为有效拓宽陆地棉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野生种黄褐棉(AD4)为供体亲本,以综合性状优良的B0011品系为受体亲本(国审棉华杂棉H318的亲本之一),构建了含71个株系的导入系BC5S5群体。基于SLAF-seq的基因分型和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导入系在产量和纤维性状方面具有很大的变异,共检测到48个QTL,其中包含19个产量和29个纤维构成因素相关的QTL。在At亚组检测到9个性状的32个QTL,在Dt亚组为16个。进一步对QTL加性效应方向分析显示,其中有30个QTL的加性效应为正,18个QTL的加性效应为负。本研究结果为利用黄褐棉重要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基因改良陆地棉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曼[6](2017)在《陆地棉×黄褐棉种间BC_1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仅为纺织业提供了天然纤维,还为油料业提供了原料。棉花有4个栽培种:陆地棉、海岛棉、草棉和中棉,其中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在我国棉花总产量中占98%。我国现育陆地棉棉花品种存在纤维长度单一、强度偏低、细度较粗,缺乏纺高档棉纱的品种,并且在抗病性和抗逆性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陆地棉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窄,通过种内杂交改良性状的工作已非常困难。野生棉在长期的恶劣环境下,通过不断地进化获得了大量的抗逆、广适、优质等优良性状。因此,野生棉为棉花的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以及宝贵的种质资源。黄褐棉(Gossypium mustelinum L.)在五个野生四倍体棉种里与陆地棉的亲缘关系最远,很有可能存在一些新的基因位点。其性状除了具有抗黄萎病、抗虫等优点外,纤维品质还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如能将黄褐棉的优质基因导入陆地棉,将会有利于提高陆地棉的抗性和纤维品质。目前有关黄褐棉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利用陆地棉中棉所35和黄褐棉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代再进行回交获得BC1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陆地棉与黄褐棉种间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构建野生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以及优异性状等位基因的挖掘和定位,探讨棉花异源四倍体的起源与进化,改良我国棉花遗传基础狭窄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SR引物多态性筛选利用3952对SSR引物对亲本CCRI35以及黄褐棉进行多态性筛选,共获得1097对多态性引物,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占总引物数的27.8%。其中多态性最好的引物是SWU,多态性比例为46.3%,多态性相对较低的引物是CCRI,多态性比例是20.6%。2.BC1群体标记基因型的检测利用1097对多态性引物对回交群体92个单株进行标记基因型检测,共获得1200个SSR标记位点。通过卡方检测,对连锁上的1163个标记位点进行偏分离检测,其中有235个偏离孟德尔遗传分离比1:1(P<0.05),偏分离位点占20.2%。3.陆地棉与黄褐棉种间杂交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对1200个SSR标记位点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1163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3901.8 cM,包含26个连锁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是3.3 cM。其中A亚组共有标记579个,覆盖的图谱长度为1950.1 cM,D亚组共包含标记584个,覆盖的图谱长度为1951.7 cM。4.遗传图谱与陆地棉物理图谱的共线性分析将构建的遗传图谱与陆地棉物理图谱进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图上的绝大多数标记位点与其在陆地棉的A或D基因组序列上的位置一致。在A基因组中,1950.1 cM对应于1.09 GB,其覆盖跨度为93.1%的亚基因组。在D基因组中,1951.7 cM对应于715.69 MB,覆盖跨度为92.4%的亚基因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7)
张咪[7](2017)在《黄褐棉导入系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纺织原料的主要来源,而其中大多数的棉花产量来自于陆地棉栽培种。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革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普遍提高,对我国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棉花品纤维品质存在着纤维强度普遍偏低以及纤维长度和强度搭配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对棉花纤维品质进行进一步的改良。本研究利用陆地棉材料PD94042为轮回亲本和黄褐棉进行高世代回交培育出65个导入系群体为材料,对其进行分子标记实验以及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鉴定,开展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并且创建了基于QTL的近等基因系。从中选出纤维品质优良的导入系IL9与陆地棉亲本PD94042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对其进行开花后17天(17dpa)和开花后21天(21dpa)两个时期的纤维转录组分析,筛选纤维品质相关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2000多对引物对亲本进行筛选,在导入系群体中检测到379个多态性位点。(2)对导入系群体进行叁年的表型鉴定,纤维强度、纤维长度以及纤维伸长率这叁个表型数据在导入系群体中呈正态分布,且大部分导入系的相关性状优于亲本,导入系群体的纤维整齐度和马克隆值不呈正态分布,但仍有部分导入系优于亲本。(3)根据陆地棉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检索获得各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基因组位置;在此基础上,利用MapMaker 3.0软件结合379对多态位点构建了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26条染色体,包含355个标记位点,30个连锁群,总长为2551.4 cM,约占棉花基因组(5000cM)的51%。(4)利用Win QTL Cart 2.5软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了132个QTL位点,其中纤维长度相关QTL有28个,纤维强度相关QTL有30个,马克隆值相关QTL有32个,纤维整齐度相关QTL有20个,纤维伸长率相关QTL有23个。并且发现了两个连续两年都检测到的稳定的QTL:qUHM-1-1、qUHM-22-1。(5)基于纤维长度QTL qUHM-1-1和qUHM-22-1,建立基于QTL的两套近等基因系IL6、IL9、IL15、IL17和IL6、IL9、IL11、IL17,并且选择了性状突出的优良导入系IL9与陆地棉亲本PD94042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进行转录组分析。(6)对差异表达基因绘制散点图得到四种样品间差异表达基因的个数:IL9-17dpa-VS-IL9-21dpa下,上调基因数目为1112个,下调基因数目为820个;PD-17dpa-VS-PD-21dpa的上调基因数目为1098个,下调基因数目为988个;PD-17dpa-VS-IL9-17dpa上、下调基因的数目分别为229、142个;PD-21dpa-VS-IL9-21dpa的上、下调基因数目分别为147、64个。(7)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四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中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分子功能中的结合、催化活性区域。通过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新陈代谢通路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通路。(8)结合本实验材料的特点,将陆地棉PD94042和IL9进行比较得到46个差异表达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并且对其中12个基因进行qRT-PCR表达验证。发现其上下调趋势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相同。且验证基因中CotAD_04694、CotAD_44496、CotAD_56281、CotAD_20689和CotAD_65308这5个分别编码的是铁氧还蛋白(Fd)、GDSL酯酶/脂肪酶、类钙调蛋白CML49、富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激酶(LRR-RLK)和LRR受体样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GSO2,这些蛋白质都可能与纤维发育相关。(9)结合QTL定位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将验证基因与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位置比对,发现有6个基因位于遗传图谱上:胁迫蛋白基因(CotAD_68165)位于5号染色体的CICR186-DPL0241标记区间,类钙调蛋白CML49基因(CotAD_56281)位于8号染色体的CICR306-DPL0646标记区间,ran结合蛋白基因(CotAD_25133)和GDSL酯酶/脂肪酶的基因(CotAD_44496)同时位于9号染色体的MUB1035a-DPL0507标记区间,富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激酶基因(CotAD_20689)和羽扇豆醇合酶的基因(CotAD_24472)同时位于10号染色体的CICR836-BNL3563标记间。后续研究可选择这些标记区间的更多标记扫描导入系群体,以期发掘相关纤维品质QTL及其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期刊2017-03-30)
Ilyas,Muhammad,KASHIF[8](2014)在《陆地棉×黄褐棉种间全基因组SSR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庞大的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传统育种结合DNA分子标记和分子育种技术在作物改良中逐步发挥核心作用。相对于利用形态学和地理学鉴定棉花种质资源的传统方法,分子途径在加速搜集遗传信息上更具潜力。变异与遗传是作物改良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的棉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种间杂交如不克服这种隔离则难以成功。利用传统育种方法,把野生资源中优良农艺和品质性状基因转移到栽培作物中已被证明难以凑效。如果克服棉种间的生殖隔离,则可以拓宽商业棉种的遗传基础。为了加强拓宽棉花的遗传基础,多种不同的棉种被用来杂交,以得到拥有最大产量和优异性状潜力的栽培棉种。通常来说亲本间遗传距离越远,杂种优势越强。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提供了基础,高密度遗传图谱有助于基因组测序、序列组装、基因定位和目标基因标记,它能更好解析棉花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改良棉花的目的。本研究,构建了一张完全基于SSR标记的陆地棉x黄褐棉种间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大部分区域,其中2029个SSR标记覆盖4026.10cM的遗传距离,位点间平均距离为2.20cM,染色体上的标记数在23-127之间,染色体的平均长度在154.85cM; SSR标记在A基因组(51.70%)明显高于D基因组(48.30%),标记的遗传距离A基因组的2096.71cM也多于D基因组的1929.39cM。图谱中最长的染色体为209.96cM,最短为99.52cM。其中最大同源染色体对是Chr.19(D05)和Chr.05(A05),最小的同源染色体对&Chr.20(D10)。在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中566个位点表现出偏分离,占27.89%。26条染色体中共发现55个SDRs。其中27个SDRs分布在A基因组中,28个在D基因组中。A基因组中的偏分离位点多于D基因组,所有大的SDRs偏向杂合子,SDR内的所有位点偏分离方向一致。在24号染色体(D08)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独特的染色体内复制,其中4ON_CGR5433, MON_CGR0152和MON CGR5423这3个标记扩增出双位点,平均重组率为10cM。本研究中构建的完全基于SSR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在对重要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构基因组学以及比较基因组学上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这张高密度遗传图谱可为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黄褐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奠定基础,有助于将黄褐棉中优良基因转育到陆地棉种质资源中,特别是抗虫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覃琴[9](2013)在《雷蒙德氏棉和黄褐棉部分单染色体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AC克隆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可靠的识别染色体的细胞学技术。本实验利用BAC-FISH技术对雷蒙德氏棉和黄褐棉的部分染色体进行了识别,为两个棉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在研究异源四倍体棉种的供体种和阐明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如下:1、从四倍体棉遗传图谱中的1号、2号和10号染色体选择SSR标记,通过筛选海岛棉Pima90-53BAC文库得到阳性克隆。以阳性克隆和45S rDNA为混合探针,以雷蒙德氏棉中期染色体为靶DNA进行双色FISH,获得了叁个染色体特异且清晰的杂交信号,这叁个BAC克隆389K13、384I04和280G06可作为识别雷蒙德氏棉1号、2号和10号染色体的细胞学标记。利用D基因组着丝粒特异BAC克隆将这叁个BAC克隆分别定位在雷蒙德氏棉1号、2号和10号染色体的长臂上。2、由于这叁个特异BAC克隆来自海岛棉BAC文库,因此结合海岛棉1号、2号和10号染色体特异BAC,利用双BAC-FISH技术探讨了它们在海岛棉染色体中的分布。其结果显示389K13、384I04和280G06这叁个BAC克隆在海岛棉D亚组1号、2号和10号染色体上也表现出了染色体特异性。比较这叁个BAC克隆与海岛棉染色体特异BAC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可以看出这叁个BAC克隆都更接近染色体的末端。比较这叁个BAC克隆分别在雷蒙德氏棉和海岛棉染色体上分布的异同,发现BAC克隆280G06位于雷蒙德氏棉10号染色体的长臂上,而位于海岛棉D亚组10号染色体的短臂上,两者表现为非共线性关系。其余两个BAC克隆在两棉种染色体上的分布表现为共线性关系。3、利用陆地棉A亚组的一套染色体特异BAC克隆通过BAC-FISH技术对黄褐棉A亚组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其中有12个BAC克隆均只出现了1对特异信号,而Ah11染色体特异BAC在黄褐棉中期染色体上出现了2对杂交信号,说明在这两对染色体中存在同源片段。这种同源片段的存在有可能涉及染色体重排、转座子及全基因组复制等事件。4、利用rDNA-FISH检测出雷蒙德氏棉有3对45S rDNA位点和1对5S rDNA位点。基于单染色体的鉴定,将其中1对45S rDNA位点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完善了雷蒙德氏棉rDNA位点的定位。从rDNA位点定位的角度来分析四倍体棉的供体种,认为雷蒙德氏棉可能不是四倍体棉的供体种。5、基于单染色体的鉴定,黄褐棉有3对45S rDNA位点和2对5S rDNA位点,其中3对45SrDNA位点全部定位在A亚组染色体上,分别位于Am07、Am08和Am09染色体上。A亚组8号染色体上的45S rDNA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的内部,可能在黄褐棉的进化过程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易位或倒位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亚组9号染色体上的45S rDNA位点在染色体末端有两个呈串联的信号,推测Dm09染色体上的45S rDNA位点通过不等交换或偏向基因转移或向转座子一样转移到了Am09染色体上,而原来Dm09染色体上的45S rDNA位点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被删除。(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汪保华,王为,庄智敏,朱新宇[10](2011)在《3个黄褐棉近等基因系的选择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发掘利用黄褐棉的优异基因并用以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通过陆地棉与黄褐棉种间杂交构建了一套回交高世代群体,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及纤维品质鉴定选出3个近等基因系。结果表明,所选的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与陆地棉亲本基本相同,仅在少数几条染色体上具备黄褐棉渐渗片段,这些渐渗片段主要集中分布于1号、14号以及19号染色体。3个近等基因系的纤维强度表现突出,纤维细度优良,有望通过精细定位发现控制纤维强度及麦克隆值的QTL,同时这3个近等基因系可以作为种质资源供纤维强度和细度改良育种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24期)
黄褐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花是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来源作物。陆地棉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但纤维品质性状处于中等水平。现有栽培陆地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不利于棉花的遗传改良。黄褐棉是五个野生四倍体棉种之一,与栽培品种陆地棉亲缘关系最远,具有抗黄萎病,抗虫以及纤维品质变异丰富等特点。将黄褐棉优异等位基因导入到陆地棉,能有效拓宽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陆地棉的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黄褐棉为供体亲本,陆地棉中棉所35为轮回亲本,杂交后回交3代,获得黄褐棉BC_3F_2代换系群体(563个单株)。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BC_1群体遗传图谱A亚组上的SSR标记检测BC_3F_2群体单株基因型,结合BC_3F_2群体和BC_3F_(2:3)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QTL。研究结果为挖掘黄褐棉优异性状等位基因,改良陆地棉遗传基础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各单株代换片段分析选取均匀分布于A亚组13条染色体上的191个标记,检测BC_3F_2群体564个单株的基因型。利用GGT软件分析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内各单株代换片段特征,结果表明:各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遗传背景恢复率在76.1%~99.1%之间,平均恢复率为89.9%。564个单株中,有一株不含黄褐棉代换片段,其余每个单株代换片段数目在1~28个之间,平均代换片段数12.4个;代换片段总长度17.9cM~476.4cM,覆盖了A亚组染色体的0.9%~23.9%,平均总长度为188.3cM,平均代换率为9.4%。2.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A亚组13条染色体代换片段分析代换系A亚组13条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的比率介于82.3%~93.4%之间,A05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最长为230.0cM,A04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长度最短为54.0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比率介于1.3%~4.1%之间,A01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最长为6.0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最短为1.9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比率介于4.8%~12.6%之间,A01和A10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最长18.4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最短4.9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比率在6.1%~17.2%之间,A01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最长为25.1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最短为8.6cM。3.产量、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在BC_3F_2单株和BC_3F_(2:3)株系群体共检测出34个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A01~A12),其中包含17个产量性状QTL(4个铃重QTL、6个衣分QTL和7个籽指QTL),17个纤维品质QTL(7个纤维长度QTL、3个纤维整齐度QTL、3个纤维比强度QTL、3个纤维马克隆值QTL和1个纤维伸长率QTL),LOD值介于2.03~8.01之间,加性效应值介于-2.37~2.01之间,解释变异1.8%~6.7%。此外,5个QTL(qLP-A07.1,qLP-A08.1,qSI-A01.2,qFL-A03.1,qFM-A08.1)在两个群体中均检测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褐棉论文参考文献
[1].陈奇,周水娟,孙康泰,刘静,袁宝童.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棉花衣分QTL定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张志琴.陆地棉背景黄褐棉A染色体组片段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9
[3].邓琳,刘静,张咪,黄芳,周水娟.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抗黄萎病QTL鉴定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田瑞.陆地棉×黄褐棉种间遗传图谱加密及其染色体结构分析[D].西南大学.2018
[5].沈超,李定国,聂以春,林忠旭.利用黄褐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J].作物学报.2017
[6].李曼.陆地棉×黄褐棉种间BC_1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西南大学.2017
[7].张咪.黄褐棉导入系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及转录组分析[D].南通大学.2017
[8].Ilyas,Muhammad,KASHIF.陆地棉×黄褐棉种间全基因组SSR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9].覃琴.雷蒙德氏棉和黄褐棉部分单染色体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0].汪保华,王为,庄智敏,朱新宇.3个黄褐棉近等基因系的选择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