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性力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小说,女性,生成,转换
主体性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刘昆[1](2019)在《论明代长篇白话小说中女性主体性力量的生成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长篇白话小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女性"形象在明代文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长篇白话小说中,"女性"形象系列见证了明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其主体性力量也在其中孕育、发展,并在特定时期出现了"转换"。(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8期)
管锦绣,谢俊[2](2019)在《科技-工业:确证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的思考,马克思将科技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方面,从而认为科技是人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力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性,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人的主体性加以表现,并通过特定民族国家主体性的确立为其实现途径,从而科技-工业也是确证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同时,科技受资本增殖逻辑所制约以异化的方式向前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特定的民族国家主体性被资本增殖逻辑所挤压,致使不同民族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多元文化矛盾的加剧。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作为人的主体性之确证力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基础,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提升民族国家国际话语权和民族文化现代化所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陆文荣[3](2018)在《为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贡献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结合当代文明,从而推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8年07期)
孙萍[4](2011)在《儿童的力量——以“走进北渠”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主体,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实则也是儿童力量的展示过程,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在儿童主体性发挥过程中,把握好儿童的力量,借力好儿童的力量,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一、选择的力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会选择,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标志之一,会选择的人,往往具有主见,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期刊2011年09期)
卢亚男[5](2010)在《《对抗的力量》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之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废奴运动后的早期,黑人女性境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抗的力量》这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集中描写并探讨了废奴后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几位女性在各方面的成长历程,认为黑人女性已经在诸多方面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实现挑战了男权机制与种族压迫。(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王阿娜[6](2007)在《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农民是农民的带头人,最具潜力带头发挥主体性作用;主体性特征丰富了新型农民内涵,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方向。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理顺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注入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激活内部劳动力存量,多层面系统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新型农民。(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王阿娜[7](2006)在《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农民是农民的先锋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潜力巨大;主体性特征丰富了新型农民内涵,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方向。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理顺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注入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激活内部劳动力存量,多层面系统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新型农民。(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06年07期)
陈梅[8](2006)在《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译者主体性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视域。本文拟讨论在《圣经》翻译译者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各种外部力量是如何对其影响和控制的。目的是从外力影响的角度分析《圣经》译者主体性建构的内涵,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06年06期)
主体性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的思考,马克思将科技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方面,从而认为科技是人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力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性,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人的主体性加以表现,并通过特定民族国家主体性的确立为其实现途径,从而科技-工业也是确证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同时,科技受资本增殖逻辑所制约以异化的方式向前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特定的民族国家主体性被资本增殖逻辑所挤压,致使不同民族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多元文化矛盾的加剧。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作为人的主体性之确证力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基础,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提升民族国家国际话语权和民族文化现代化所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性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刘昆.论明代长篇白话小说中女性主体性力量的生成与转换[J].大众文艺.2019
[2].管锦绣,谢俊.科技-工业:确证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J].贵州社会科学.2019
[3].陆文荣.为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贡献力量[J].中国宗教.2018
[4].孙萍.儿童的力量——以“走进北渠”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1
[5].卢亚男.《对抗的力量》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之实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6].王阿娜.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力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王阿娜.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力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
[8].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