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知识传递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族企业传承,隐性知识传递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传承驱动因素
隐性知识传递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龙[1](2014)在《浙商家族企业隐性知识传递行为的驱动因素与传承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传承问题日益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重点,企业传承问题不仅在国际社会上备受关注,在国内也同样。伴随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家族企业接力棒开始传递到接班人手中,全国范围进入继承人接班大潮。部分传承失败案例表明,以往单纯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传递难以保证家族企业常青不倒,进而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家族传承的知识类要素中。本篇论文立足浙江省本地家族企业,从知识观角度出发,研究影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效果机理,试图解析家族企业传承失败的根源所在,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提供意见建议。本文梳理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理论、隐性知识传递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通对上述叁个理论的文献回顾和总结,得出本文研究模型,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主要在于研究哪些因素对传承效果产生影响以及影响正负向关系。由于本文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方式,我们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内容进行了调查与汇总,最终得到家族企业传承内容要素表,收集结果主要是知识类要素,包含技能经验、价值观、关系、理念、能力等。研究中所有样本均来自浙江省,问卷共计发放160份,实际回收129份,剔除填写不完整、漏填和错误填写以及部分无效问卷,共计得到有效问卷114份。为了保证数据真实性我们对预测试和正式调查所使用的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最后我们通过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内容包含信效度检验、因子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上述我们检验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模型假设以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在任者与继承人间关系质量与传承效果存在积极影响作用;2、传承意愿与传承效果间存在积极影响作用;3、信任与传承效果存在积极影响作用;4、持续交流在传承驱动因素与传承效果间存在中介作用。据此,我们对以上4条结论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可能成因。本研究立足浙江本地,从知识观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了传承驱动因素与传承效果之间的关系,丰富了现阶段家族企业研究成果,为正处于传承大潮中的浙江省家族企业提供参考意见,最后我们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就未来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4-12-01)
樊钱涛,王大成[2](2009)在《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我们把研发活动区分为创意产生类活动和问题解决类活动。首先我们分析了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主效应,发现项目团队集权程度对隐性知识传递具有负向作用而其它项目特征对隐性知识传递均有正向作用;其次我们比较了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在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关系中的调制作用,发现在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的调制作用具有显着不同的特点;最后,我们提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09年02期)
郭京京,俞里平[3](2008)在《IT工具功能属性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工具已日益成为知识传递的重要手段。IT工具主要有五项功能属性,分别是反馈功能、符号多样功能、多人参与功能、重复编辑功能、重复处理功能。本文实证研究了IT工具的五项功能属性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传递双方所具有的共同经验对IT工具五项功能属性与显性及隐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关系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交流伙伴熟悉程度对IT工具的五项功能和显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多人参与功能属性实现的。传递双方对交流主题的熟悉程度对IT工具五项功能和显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功能、多人参与功能实现的。与此同时,交流伙伴熟悉程度对IT工具的五项功能和隐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功能、多人参与功能实现的。传递双方对交流主题的熟悉程度对IT工具的五项功能和隐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符号多样功能实现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孙铮[4](2008)在《隐性知识传递方式与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关注的焦点。隐性知识由于其独特性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也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在内部更好的扩展、传播和开发隐性知识,必须要从隐性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动态的管理隐性知识。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产业实践中,对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传递方式、影响因素以及传递效果的相关的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内部的部门、团队层面入手研究隐性知识传递过程中知识传递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试图在这一领域进行一个探索性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问题包括:首先,隐性知识传递方式的选择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大小分别是怎样的;其次,隐性知识传递方式和知识传递影响因素共同对于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最后,在隐性知识转移的隐性知识传递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两个阶段,以上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在隐性知识传递和隐性知识显性化阶段,传授能力、吸收能力、关系信任与知识传递方式、知识传递效果都是显着的正向相关;第二,知识差距对于不同隐性知识传递方式的作用效果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种传递方式,在不同的知识传递阶段知识差距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第叁,在隐性知识传递阶段,知识内隐性与隐性知识传递方式的选择正向相关;第四,在隐性知识传递以及显性化阶段,分别验证了传授能力、吸收能力、关系信任、组织沟通、人际沟通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正向相关关系,验证了知识内隐性、知识差距与传递效果的负向相关关系,外部沟通与知识传递效果不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沈瑶[5](2007)在《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更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优势。而非正式网络作为正式网络的重要补充,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良好的知识传播功能。尤其在个人层面,非正式网络已成为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但对于其中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正是试图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本文从个人层面切入非正式网络的研究,针对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内外部的非正式网络,对其中知识传递效果的具体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有:(1)网络特征对于知识传递效果是否具有直接影响;(2)联系特征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是否有中介影响;(3)知识缄默性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是否有调制影响;(4)企业内部和外部非正式网络中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的比较讨论。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对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非正式网络中成员的知识分享活动,网络特征(正式网络强度,沟通质量,信任,网络规模)都对知识传递效果有直接的正面影响,且均存在通过影响员工的知识分享意愿和沟通频率,间接影响知识传递效果的中介影响。在内部和外部非正式网络中,知识缄默性的调制机制都部分存在,但有所差异。在内部网络,知识缄默性越高,信任和正式网络强度对知识传递效果的正向影响越强;在外部网络,知识缄默性越高,信任和沟通质量对知识传递效果的正向影响越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4-16)
隐性知识传递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我们把研发活动区分为创意产生类活动和问题解决类活动。首先我们分析了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主效应,发现项目团队集权程度对隐性知识传递具有负向作用而其它项目特征对隐性知识传递均有正向作用;其次我们比较了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在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关系中的调制作用,发现在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的调制作用具有显着不同的特点;最后,我们提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知识传递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龙.浙商家族企业隐性知识传递行为的驱动因素与传承效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2].樊钱涛,王大成.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
[3].郭京京,俞里平.IT工具功能属性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孙铮.隐性知识传递方式与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沈瑶.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