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生物量论文-陈勇,龙伟,牛燕芬,陈功

总生物量论文-陈勇,龙伟,牛燕芬,陈功

导读:本文包含了总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闲田,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生物量

总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勇,龙伟,牛燕芬,陈功[1](2006)在《冬闲田单混播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冬闲期,在云南省晋宁县对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按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混播(1.7 g/6m2+10.3 g/6m2)草地地上生物量可以达到13 534.28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着,粗蛋白产量达到2 589.27 kg/hm2,显着高于单播黑麦草(p<0.05)。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指数曲线变化,地下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对数或幂函数曲线变化,并且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叁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曲线为指数或幂函数型,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也呈现出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06年12期)

黄辉,王春乙,白月明,温民[2](2005)在《O_3与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及其总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研究CO2和O3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及其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和O3浓度倍增均可致使大豆黄叶率增加,绿叶率下降;CO2浓度倍增使大豆总叶片干物质量和总叶面积、绿叶和黄叶干物质量及总生物量均明显增加;O3浓度倍增使大豆总叶干物质量和总叶面积、绿叶和黄叶干物质量及总生物量均下降;CO2与O3交互作用处理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均表现为CO2>O3;CO2与O3持续倍增处理对大豆叶片老化的影响为O3>CO2,CO2与O3逐渐达倍增的处理在大豆鼓粒前CO2的缓解作用明显,鼓粒后CO2与O3的影响逐渐接近;大豆总生物量增长遵循自然增长曲线。(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王克,王荣,左涛,高尚武[3](2004)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 1 998年 1 1月、1 999年 5月、2 0 0 0年 1 1月和 2 0 0 1年 5月 4个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调查所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样品 ,对测区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总体水平 ,分布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 ,并将研究结果与 1 95 8— 1 95 9年全国海洋普查的资料和 1 985—1 986年“叁峡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调查资料进行了同测区、同月份的对比。结果显示 ,测区 1 999年和 2 0 0 1年 5月份浮游动物总生物量近几年比 5 0年代末和 80年代中期有明显增加 ,分别增加了 1 43— 1 76和 0 .95— 1 .2 2倍 ;1 1月份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没有大的变化。这可能反映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浮游动物的变动趋势 ,但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4年06期)

徐兆礼,陈亚瞿,王云龙,袁骐,蒋玫[4](2002)在《东海中尺度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Ⅱ.总生物量及总饵料生物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东海大尺度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调查区浮游动物四季总生物量均值为65.32mg/m3,其中秋季(86.18mg/m3)>夏季(69.18mg/m3)>春季(55.67mg/m3)>冬季(50.33mg/m3):总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极低,四季均值为40.9 mg/m3,约占总生物量的60%,其中秋季(56.84mg/m3)>夏季(46.10mg/m3)>冬季(30.82mg/m3)>春季(本文来源于《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1-01)

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李锦蓉,张展霞[5](2001)在《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 1997- 1999年的赤潮监测数据 ,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了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理化、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水温、盐度、磷酸盐、无机氮、铁、锰、硒、钴、风速、风向等因子影响较大 ,为准确预测赤潮 ,选取合理的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罗天祥,李文华,冷允法,岳燕珍[6](1998)在《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S型曲面递增,且其递增速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加快;当年均温度0℃~10℃和年降水量400mm~1000mm时,生物生产量增长最快;当年均温度>11℃和年降水量>1100mm时,生物生产量趋向于20t/hm2·a;在年均温度<0℃时,相对降水量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缓慢的递减趋势,说明这时温度是影响生物生产量的主导因子。两省区115个县的生物量现实分布图显示,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墨脱,其次是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和米林,青藏高原中部及西北部的广阔地区最低。青藏高原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0t/hm2·a,全区平均为6.03t/hm2·a,低于世界陆地植被的平均水平(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1998年04期)

郭建平,高素华,白月明,温民,王春乙[7](1995)在《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影响的试验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大气中CO_2浓度倍增时,对大豆叶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情况,并对大豆总生物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_2浓度倍增时,大豆全生育期将缩短,3叶和分枝的DVS值变大,而结荚和鼓粒的DVS值变小;总生物量和绿叶重增加显着,但在同一个DVS值时,绿叶率(GR)、黄叶率(YR)的差异不明显;大豆的总生物量变化均遵循自然增长曲线,且处理和对照有极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总生物量的积温当量提高,并且使大豆总生物量的最大积温当量出现的时间推迟,有利于植株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1995年S1期)

朱长寿,陈栩[8](1995)在《台湾海峡中、北部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分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浮游动物(非胶质)总生物量较丰富,1983年夏季的总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1987年7、8月和1988年7月则高于1983年同期的生物量,这3a的高生物量分布区,一般都连片出现在上升流锋面区,显然和上升流的出现有密切关系。构成高生物量的优势种以外海广高盐种为主,生物量和高生物量区的分布态势都存在年际变化,这可能和不同性质水系的消长,相互推移及被囊动物的摄食竞争有关。(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1995年02期)

A.W.West,顾希贤[9](1989)在《测定贮藏、风干和加葡萄糖的土壤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的4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评述了4种测量微生物生物量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这4种方法是微生物体积法,氯仿熏蒸法(CO_2-C激增法),基质诱发呼吸法(SIR)及ATP含量法。土壤为分别经贮藏、风干及加葡萄糖处理的叁种新西兰土壤。结果表明,各种方法之间都呈显着的正相关,r=0.69-0.88。其中CO_2-C激增法与ATP含量法之间的相关性最佳,与微生物体积法之间的相关性最差。应该采用2—3种方法来定量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特别应当重视使用未换算成生物量碳的数据来表示土壤内及土壤间的相对差异。因为换算成生物量碳的数据的误差很大。(本文来源于《土壤学进展》期刊1989年01期)

总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研究CO2和O3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及其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和O3浓度倍增均可致使大豆黄叶率增加,绿叶率下降;CO2浓度倍增使大豆总叶片干物质量和总叶面积、绿叶和黄叶干物质量及总生物量均明显增加;O3浓度倍增使大豆总叶干物质量和总叶面积、绿叶和黄叶干物质量及总生物量均下降;CO2与O3交互作用处理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均表现为CO2>O3;CO2与O3持续倍增处理对大豆叶片老化的影响为O3>CO2,CO2与O3逐渐达倍增的处理在大豆鼓粒前CO2的缓解作用明显,鼓粒后CO2与O3的影响逐渐接近;大豆总生物量增长遵循自然增长曲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陈勇,龙伟,牛燕芬,陈功.冬闲田单混播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J].草业与畜牧.2006

[2].黄辉,王春乙,白月明,温民.O_3与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及其总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

[3].王克,王荣,左涛,高尚武.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4

[4].徐兆礼,陈亚瞿,王云龙,袁骐,蒋玫.东海中尺度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Ⅱ.总生物量及总饵料生物量[C].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5].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李锦蓉,张展霞.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6].罗天祥,李文华,冷允法,岳燕珍.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J].地理研究.1998

[7].郭建平,高素华,白月明,温民,王春乙.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

[8].朱长寿,陈栩.台湾海峡中、北部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分布特点[J].台湾海峡.1995

[9].A.W.West,顾希贤.测定贮藏、风干和加葡萄糖的土壤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的4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J].土壤学进展.1989

标签:;  ;  ;  ;  

总生物量论文-陈勇,龙伟,牛燕芬,陈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