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督教青少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延边州朝鲜族,基督教,同源文化影响,青少年
基督教青少年论文文献综述
金廷勲,金静[1](2019)在《民族地区高校朝鲜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延边大学为例,对民族地区高校朝鲜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青少年及中立派、受家庭影响的基督教徒和潜在的宗教慕教者叁大群体,这与朝鲜族与韩民族特殊的信仰"羁绊"、韩国宗教文化影响、文化冲击与精神心理上的孤独感等因素有关。应警惕宗教对民族地区高校朝鲜族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切实从实际情况出发,妥善处理民族高校青少年信教问题。(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刘佳[2](2017)在《农村留守青少年信仰基督教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农村留守青少年成为基督教传播的对象,信仰人数多、占比高,且呈增长趋势。留守青少年信仰基督教具有受到留守家庭熏陶与默许、同伴相互吸引入教、积极参加聚会活动但并不了解基督教的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不足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解决留守青少年的信教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多方协作,家庭需要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的情感关爱和正向引导;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留守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培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政府需要打击违法传教活动,为留守青少年建设各类闲暇活动室。(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滕志妍[3](2011)在《青少年基督教信仰调查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思——以甘肃W村教堂主日学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调查甘肃W村教堂主日学的现状,分析指出青少年积极参加主日学的外驱原因有家庭影响、朋友介绍,内驱原因有寻求开导、感受关爱、填补信仰"黑洞"及好奇与追求时髦,最后对比反思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闫玉峰[4](2011)在《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的方法和经验,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的途径,从父母、同伴和社区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基督教信仰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父母主要通过带领、督促孩子参加教会活动;运用圣经、赞美诗及他人的事例和向上帝祈祷来培养孩子的基督教信仰,父母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确立的初期,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的发展,父母的影响逐渐减弱,并将基督教内化为自己的信仰。2基督徒青少年接受到针对其信仰的正性,负性和中性的信息,负性信息不会影响其信仰;基督徒青少年首选同信仰的同伴,对于不同信仰同伴选择,体现其传教的目的和信仰的虔诚。3青少年基督徒与父母基督徒对社区宗教环境的感知是相同的,H社区是一个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友好相处的社区;青少年更期待和不同宗教信仰者做朋友;而父母更期望不同,希望不同宗教信仰者皈依基督教。社区的非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是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对待基督教信仰及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期待不一致。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及习俗的前提下,和谐的相处会更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杨宝琰,万明钢[5](2011)在《社会转型与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以甘肃W村基督教群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与田野调查两种方法,对148名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宗教信仰,另一部分青少年则依然保持着宗教信仰;农村青少年基督徒宗教卷入程度较低,个体私人性的宗教卷入行为相对较多,群体公共性宗教卷入行为较少;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态度趋于理性化。因此,世俗化会带来信仰的多元化。(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陆耿[6](2011)在《基督教传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的调查——以皖北农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督教传播呈上升趋势,农村信教人群以中老年为主,而他们又兼顾照料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家中的孩子。本着基督教对青少年是否产生影响的疑问,通过对皖北地区的调查发现,基督教已成为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但由于中西文化滋生土壤不同和农村文化特点,促使青少年信仰基督教的条件不充分,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青少年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杨宝琰,方明钢[7](2009)在《中国西北农村基督教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以甘肃W村基督教群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者对甘肃W村的120名基督教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且对其中的20名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宗教性的八种类型,据此建构了宗教性模型。研究还发现农村基督教青少年表现出与西方基督徒不同的内在宗教取向,农村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出现了分化,且分化表现出男女差别。(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杨宝琰,万明钢,王微,刘显翠[8](2008)在《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以甘肃农村基督教群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8名基督教青少年为被试,研究了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的坚定性在减弱,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青少年的宗教坚定性高于某个时期皈依的青少年;(2)宗教倾向包括内倾宗教、外倾个人和外倾社会等叁个方面,以外在个人倾向为主,不存在性别差异,"保持宗教者"在内倾宗教和外在个人维度的得分显着高于"脱离宗教者";(3)高宗教卷入的基督教青少年在内倾宗教和外倾个人维度的得分显着地高于低宗教卷入的基督教青少年;(4)宗教倾向内部各维度间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宗教态度的各维度与宗教卷入、内倾宗教倾向和外在个人宗教倾向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杨宝琰[9](2008)在《信仰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特殊情感,宗教与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借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利用质化研究方法,通过田野研究,从影响基督教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动因、宗教信仰现状、文化适应压力和宗教应对的角度探究了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基督教青少年的信仰根源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宗教,另一部分青少年则依然保持宗教信仰,分化在男性基督徒的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在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内部也表现出信仰的不同的分化状态,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保持宗教信仰的基督教青少年表现出与西方基督徒不同的内在宗教取向类型。2、“罪感”、基督教宗教风俗与民间宗教民俗以及基督教宗教文化与社会和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之间矛盾和冲突是基督教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源自宗教环境的压力源。3、宗教行为应对是基督教青少年主要宗教应对模式,宗教应对目标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是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在基督教青少年的心目中就是一种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或缓解压力的资本。最后,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宗教资本理论和应对过程理论建构了宗教应对的信仰资本模式。整体而言,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明晰了基督教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现状,以宗教应对为视角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基督教青少年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有助于探明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根源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万明钢,杨宝琰,王薇,刘显翠[10](2006)在《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性是判断是否信仰宗教和信仰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宗教性为切入点研究宗教心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宗教性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心理学家大致从个体的宗教倾向、宗教态度,以及对宗教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叁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以148名基督教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基督教中学生宗教卷入问卷、年龄通用内一外宗教倾向量表和弗朗西斯基督教态度量表研究了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2-01)
基督教青少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农村留守青少年成为基督教传播的对象,信仰人数多、占比高,且呈增长趋势。留守青少年信仰基督教具有受到留守家庭熏陶与默许、同伴相互吸引入教、积极参加聚会活动但并不了解基督教的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不足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解决留守青少年的信教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多方协作,家庭需要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的情感关爱和正向引导;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留守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培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政府需要打击违法传教活动,为留守青少年建设各类闲暇活动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督教青少年论文参考文献
[1].金廷勲,金静.民族地区高校朝鲜族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西部学刊.2019
[2].刘佳.农村留守青少年信仰基督教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7
[3].滕志妍.青少年基督教信仰调查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思——以甘肃W村教堂主日学为个案[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
[4].闫玉峰.青少年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5].杨宝琰,万明钢.社会转型与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以甘肃W村基督教群体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1
[6].陆耿.基督教传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的调查——以皖北农村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7].杨宝琰,方明钢.中国西北农村基督教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以甘肃W村基督教群体为例[J].青年研究.2009
[8].杨宝琰,万明钢,王微,刘显翠.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以甘肃农村基督教群体为例[J].心理学报.2008
[9].杨宝琰.信仰的根源[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0].万明钢,杨宝琰,王薇,刘显翠.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C].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