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墓葬美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墓葬美术,虎伏羲,龙女娲,阴阳图式
墓葬美术论文文献综述
胡继宁[1](2019)在《墓葬美术中虎伏羲、龙女娲阴阳相对图式及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术学、符号学、民俗学视角,通过对中国古代墓葬美术大量出现的虎伏羲、龙女娲阴阳相对图式及其变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些图式都是古代中国本原哲学"阴阳"二元结构哲学观念的视觉符号,天地相交、阴阳相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生生不息、生命永生的企望和愿景,并且作为文化基因传承下来在民间美术中沿用至今。(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06期)
徐伟[2](2019)在《墓葬考古与美术史叙事——以《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1971年12月,解放军366医院正在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在挖掘防空洞时,总是发生奇怪的塌方,在塌方的空洞中不时地冒蓝色的气体,有着墓葬挖掘经验的当地村民称之为"鬼火",并断定下面一定有墓葬。施工随即停止,考古人员迅速进入,一座震惊世人的大墓逐渐被揭开面纱。考古发掘的结果证实了西汉墓葬高超的保存技术,也出土了琳琅满目的文物,其中就有一件覆盖在内棺棺盖上的帛画,后来取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整个帛画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出土时是在距离墓主人最近(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2期)
张丽娜,李林[3](2018)在《辽西叁燕墓葬美术中的多民族文化特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地区是中华文化多源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时期的辽宁文化发展处于由汉文化向唐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辽西地区的文化是在汉文化和鲜卑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今天以朝阳为中心的辽宁西部地区发现的大量历史遗存,特别是墓葬美术材料梳理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辽西鲜卑文化与辽东汉魏文化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认识这段历史发展,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多民族相互交流影响,并形成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11期)
朱青生[4](2017)在《墓葬美术研究的结构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墓葬美术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在巫鸿先生和郑岩先生的推进之下,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很早就参与其中,对"墓葬美术研究的结构"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探索,即墓葬美术是否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如果可以,它的理论框架和问题意识何在?首先,我们把墓葬看成某些文化如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保存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个载体负载着叁个方面的信息:一、由于特殊的观念,墓葬美术保存了古代社会和历史的某些现象;二、墓葬的制作和使用负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形态;叁、通过对墓葬遗存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古代墓葬美术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李清泉[5](2017)在《佛教改变了什么——来自五代宋辽金墓葬美术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墓葬究竟发生过何种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寻求解答,许多学者曾针对东汉以来墓葬艺术中出现的佛教图像元素展开了不同层面的分析与讨论~([1]),从中可见佛教生死观向中国丧葬观念与习俗的逐步渗透。毋庸置疑,东汉魏晋以降,佛教的确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与来世观念渐渐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直到唐代,这种影响在墓葬美术中表现得还并不十分明显。在整个南北朝时期,除了位于吉林集安和辽宁桓仁一带的高(本文来源于《古代墓葬美术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蒋曼萝[6](2016)在《美术考古的新探索——评卜友常《汉代墓葬艺术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艺术是后人仰视的一座高峰,研究汉代墓葬艺术,是艺术史界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卜友常的《汉代墓葬艺术考述》是艺术考古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它不仅重构了汉代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还对汉代墓葬艺术的溯源工作进行了大量考证,为梳理汉代墓葬艺术的渊源与发展竖立了一座里程碑。文章从重构汉代艺术现象、追溯汉代艺术脉络、探索有效的研究方法叁个方面,对《汉代墓葬艺术考述》的艺术研究价值进行了探析。(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6年09期)
展梦夏[7](2016)在《死亡与升仙——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套用"升仙"概念进行阐释在汉代墓葬美术研究中十分盛行。然而如果了解汉人的生死观念,就会明白其中的不当之处。汉人普遍留恋生,"升仙"是生人不朽的一种形式,与"死亡"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即便有"尸解"观念从中调和,也未能根本影响汉代的墓葬营造。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人们相信在地下世界里仍能如世间一般生活,而墓葬就是死者的永恒家宅。既然不存在死后升仙的观念,墓葬中当然也不会有为此设计、准备的图像与物品。汉代墓葬美术中确实存在仙境图像,但那是汉人宇宙观的一部分,而非对墓主死后归宿的指示。所谓与"墓主升仙"有关的墓葬美术,完全可以从其他角度获得圆满解释。图像解读有赖于对文献的掌握、理解。(本文来源于《海岱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林通雁[8](2016)在《秦汉艺术中的海上神山及龟鱼之属——以水体园林和墓葬美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统治者的主导下,秦及西汉时期入海求仙活动尤盛,并成为当时追求长生不死思潮中的主流意识。秦都成阳、汉长安城的皇家园林中"一池叁山"模式与石雕配置,以及同时期各地墓葬美术中出现的仙山及龟鱼题材,皆为其影响之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美术》期刊2016年01期)
莫阳[9](2015)在《归宿与永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和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办,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的“第四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于2015年9 月7 至9 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 自2009 年起,“古代墓葬美术研(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5-10-23)
陈叙良[10](2015)在《一种属于所有人的美术史——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美术史写作正在由通史体例向重视个案和专题研究转变,体现出更加深入和多元探索的特点。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该书主张更完整、更仔细、更深入地阅读墓葬材料,将墓葬放置在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其内部的各种元素和外部的各种联系,这种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完善,突破了传统美术史的写作框架,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观察、梳理、整合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新视角,由此有可能触及一种属于所有人的美术史,美术史不再只被理解为一种学科史,而成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史。(本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期刊2015年00期)
墓葬美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1971年12月,解放军366医院正在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在挖掘防空洞时,总是发生奇怪的塌方,在塌方的空洞中不时地冒蓝色的气体,有着墓葬挖掘经验的当地村民称之为"鬼火",并断定下面一定有墓葬。施工随即停止,考古人员迅速进入,一座震惊世人的大墓逐渐被揭开面纱。考古发掘的结果证实了西汉墓葬高超的保存技术,也出土了琳琅满目的文物,其中就有一件覆盖在内棺棺盖上的帛画,后来取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整个帛画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出土时是在距离墓主人最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墓葬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1].胡继宁.墓葬美术中虎伏羲、龙女娲阴阳相对图式及转化[J].艺海.2019
[2].徐伟.墓葬考古与美术史叙事——以《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为例[J].艺术家.2019
[3].张丽娜,李林.辽西叁燕墓葬美术中的多民族文化特征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4].朱青生.墓葬美术研究的结构与问题[J].古代墓葬美术研究.2017
[5].李清泉.佛教改变了什么——来自五代宋辽金墓葬美术的观察[J].古代墓葬美术研究.2017
[6].蒋曼萝.美术考古的新探索——评卜友常《汉代墓葬艺术考述》[J].艺术教育.2016
[7].展梦夏.死亡与升仙——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生死观[J].海岱学刊.2016
[8].林通雁.秦汉艺术中的海上神山及龟鱼之属——以水体园林和墓葬美术为例[J].西北美术.2016
[9].莫阳.归宿与永生[N].中国文物报.2015
[10].陈叙良.一种属于所有人的美术史——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读后[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