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陈永利,赵永平,王凡,唐晓晖

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陈永利,赵永平,王凡,唐晓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ENSO循环,北赤道流分叉,棉兰老流

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利,赵永平,王凡,唐晓晖[1](2013)在《ENSO循环相联系的北太平洋低纬度异常西边界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SODA海洋同化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主要模态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上层海洋环流和亚洲-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垂直和水平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1)在热带太平洋海洋次表层ENSO事件具有两种模态,二者组合构成ENSO循环。第一模态为ENSO成熟期,主要出现在冬季,第二模态为ENSO过渡期,主要出现夏季。(2)ENSO循环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上层海洋环流有重要影响。在El Nio发展期或La Nia衰退期,该区出现气旋性异常环流,北赤道流(NEC)加强,NEC分叉位置北移,棉兰老海流(MC)加大,菲律宾以东黑潮(KC)减小,北赤道逆流(NECC)最强。在El Nio(La Nia)成熟期,该区气旋性(反气旋性)异常环流达最强,NEC最强(最弱),NEC分叉位置最北(最南),MC最大(最小),KC最小(最大),NECC减弱(加强)。在El Nio衰退期或La Nia发展期与El Nio发展期相反,该区出现反气旋性异常环流,由此导致相应流系异常发生反位相变化。(3)ENSO循环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上层海洋环流的影响是通过ENS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热力状况异常改变上空大气环流来实现的。ENSO事件首先造成热带太平洋海洋热力状况异常,导致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后者直接或间接通过"大气桥"能量传输引起相关地区大气环流场的变化,致使海面风应力场异常,进而强迫上层海洋环流场的相应变化。文章最后还分析了ENSO事件期间菲律宾附近异常反气旋或异常气旋性风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讨论了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在ENSO循环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6期)

康霖,王凡,陈永利[2](2011)在《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NMK)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分辨率的长时间序列海洋模式资料OFES(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在季节尺度上,整个NMK系统都表现为春强秋弱,而在年际尺度上,NEC和KC主要为2-7年的ENSO周期;MC主要表现为准两年周期振荡。另外,整个NMK系统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当ElNio发生时,NMK系统流量增大,流系加强,而当LaNia发生时,NMK系统流量减小,流系变弱。整个过程大约为6-10个季节,是一个准ENSO过程。(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1年03期)

康霖[3](2011)在《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在世界大洋经向质量、热量和盐量输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连接着北太平洋热带环流和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因此,对由北赤道流(NEC)、黑潮(KC)和棉兰老流(MC)共同组成的NMK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长时间序列海洋模式资料OFES(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ENSO循环对NMK系统进行影响的物理机制,反应过程以及在不同ENSO位相时期的不同特征。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与卫星高度计融合资料以及与实测资料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涡解高分辨率的OFES模式数据结果可以很好地刻画NMK流系叁维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黑潮源区涡结构的变化,MUC、LUC及NEC下的东向流也得到了较好的刻画;其空间结构与实测结果相吻合。2、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在季节尺度上,整个NMK系统都表现为春强秋弱,而在年际尺度上,NEC和KC主要为2-7年的ENSO周期;MC主要表现为准两年周期振荡。另外,整个NMK系统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当El Ni?o发生时,NMK系统流量增大,流系加强,而当La Ni?a发生时,NMK系统流量减小,流系变弱。ENSO对NEC和KC的流量变化影响较大,而对MC影响则相对较小。而KC与MC流量分配率之间为强的负相关关系,其年际异常变化与冷、暖ENSO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当El Ni?o发生时,KC流量分配率减少,MC流量分配率增加;La Ni?a年情况则刚好相反。同时,NEC分叉纬度也具有类似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在季节尺度上,分叉位置春季偏南,秋季偏北,并且分叉纬度随深度的增加向北移动,其北移幅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而在年际变化尺度上,El Ni?o年分叉位置偏北,La Ni?a年分叉位置偏南。NBL变化落后Ni?o 3.4指数4-6个季节。引起NEC分叉纬度的这种变化与北太平洋的纬向风应力旋度零线位置密切相关,零线的南北偏移导致了分叉位置的改变,在不同深度上,零线位置对分叉纬度改变的影响时间不一样,在季节尺度上,表层需1个月,而500m深度则需4个月左右。3、ENSO循环对NMK系统的线性影响主要是通过由ENSO事件所引起的海温异常以及相应的大气场遥相关反应来实现的。在ENSO暖位相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正的SST异常随着ENSO事件的逐渐演变,逐渐向北扩展。同时,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圈的北太平洋流海域出现海温负异常,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温梯度逐渐增大,引起北太平洋流海域西风异常,导致北太平洋流增强,异常的西风与副热带环流圈海流方向一致,随加利福尼亚流在东边界转为北风异常,导致加利福尼亚流也出现增强,并最终经副热带环流圈在北赤道流形成源头区演化为东风异常。异常的东风与北赤道流方向一致,使得北赤道流流速加快,流量增加,由于北赤道流与黑潮,棉兰老流成正相关关系,所以整个NMK系统也随之加强,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偏北。而在ENSO冷位相期间,情况则正好相反。4、ENSO循环对NMK系统的非线性影响主要是通过局地作用来实现。整个NMK系统在ENSO不同位相具有明显的非线性不对称性。ENSO暖位相期间NMK系统的流量增大值远大于冷位相期间流量的减小值。而分叉纬度也有类似变化。同时,在MC断面上,由于受分叉位置在ENSO循环期间不对称的影响,以及分叉位置对流量的影响,导致在La Ni?a期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减小趋势,而KC断面上的流量以及流速异常则非常明显。太平洋SST也具有相对应的非线性不对称性。在ENSO暖位相期间,太平洋海温暖异常主要位于中东太平洋,而在ENSO冷位相期间,冷异常则主要位于赤道中太平洋。通过对不同时间长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非线性不对称性在近50年来有加剧的态势。SST通过海表面风应力的变化来对NMK系统进行影响。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在ENSO期间也具有不对称性。其表现为,在ENSO暖位相期间,赤道中太平洋出现正的纬向风应力异常,在西边界,形成反气旋式的大气环流异常。而在ENSO冷位相期间,负的纬向风应力异常则会向西边界移动,这就抑制了ENSO冷位相期间原本应该出现的气旋式大气环流异常。导致NMK系统流量减小幅度降低,NBL南移幅度也相应减小。这在非线性第叁主模态中有较好的反应。同时,风应力旋度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结果是导致ENSO不同位相下对NMK系统的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4-18)

李琦[4](2009)在《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和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连接着太平洋热带环流和副热带环流,对于世界大洋经向质量、热量和盐量输送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北赤道流(NEC)、源区黑潮(KC)和棉兰老流(MC)的时空特征和变异规律进行研究,对认识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海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1957-2006年共50年的涡解高分辨率OFES(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海洋模式资料,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和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涡解高分辨率的OFES模式数据结果较SODA能更好地刻画NMK流系叁维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黑潮源区涡结构的变化,MUC、LUC及NEC下的东向流也得到了较好的刻画;其空间结构与实测结果相吻合。(2)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NMK流系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NEC、KC和MC流量的变化周期频谱较宽,主要为3-6个月的季节振荡和2-7年左右ENSO尺度周期以及10年以上周期的年代际变化。MC主要表现为准两年周期振荡。(3)NEC、MC流量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分布,春季最大(5月),秋季最小(11月);KC流量的变化为双峰型,大值出现在春季和夏末秋初,春季最大(4月),秋季次之,冬季最小(1月)。在季节时间尺度上,NEC、MC流量同相变化,除冬季外,KC与MC输运反向。(4)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受北赤道流流量变化的影响,NEC与KC、MC流量之间为正相关关系;KC与MC分配量(北赤道流向北、向南的经向分配量)之间则为强的负相关关系,其年际异常变化与NEC分叉位置的变化和冷、暖ENSO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分叉位置偏北(南)时,KC分配量小(大)而MC分配量大(小);在El Nino年,KC分配量小,MC分配量大,La Nina年情况则刚好相反。(5)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在70年代末气候跃变以后,NEC、KC和MC流量明显减少,NMK环流系统减弱。NEC的减弱主要受上世纪80年代以后ENSO暖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影响,而KC和MC的减弱则主要受NEC减弱控制。同时发现,NEC分叉位置存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气候跃变以后有长期偏北的趋势,受其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北赤道流向南经向分配量的增加和向北流量分配率的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9-04-24)

高立宝,于卫东[5](2008)在《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和涡旋结构季节变化的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漂流浮标、ADCP和Argo等观测资料,对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和涡旋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漂流浮标资料计算的北赤道流、棉兰老海流和北赤道逆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北赤道流/棉兰老海流和北赤道逆流在冬春、夏秋之间具有明显的反位相变化,这一特征造成了气旋式棉兰老冷涡强度的季节变化很弱,水团分析表明,该冷涡的水团特性主要是北太平洋热带水。反气旋式的哈马黑拉暖涡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水团特性主要是南太平洋热带水。给出了棉兰老涡和哈马黑拉涡强度的垂直结构,表明这两个涡旋的强度在0~30 m迅速减弱,在30~450 m近似线性减弱,在450 m以下涡旋消失。(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03期)

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高分辨率的长时间序列海洋模式资料OFES(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对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在季节尺度上,整个NMK系统都表现为春强秋弱,而在年际尺度上,NEC和KC主要为2-7年的ENSO周期;MC主要表现为准两年周期振荡。另外,整个NMK系统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当ElNio发生时,NMK系统流量增大,流系加强,而当LaNia发生时,NMK系统流量减小,流系变弱。整个过程大约为6-10个季节,是一个准ENSO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利,赵永平,王凡,唐晓晖.ENSO循环相联系的北太平洋低纬度异常西边界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

[2].康霖,王凡,陈永利.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NMK)的时空特征[J].海洋预报.2011

[3].康霖.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4].李琦.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和变异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5].高立宝,于卫东.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和涡旋结构季节变化的观测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8

标签:;  ;  ;  ;  

低纬度西边界流论文-陈永利,赵永平,王凡,唐晓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