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放牧论文-刘策,王朕朕,罗海玲

限时放牧论文-刘策,王朕朕,罗海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限时放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质沉积,补饲精料,背最长肌

限时放牧论文文献综述

刘策,王朕朕,罗海玲[1](2017)在《不同限时放牧时间对绵羊肌肉中风味物质沉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目的羊肉的风味是决定人们对肉制品喜好程度和消费习惯的重要因子,属于衡量肉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肉品的风味物质组成和调控能够为生产优质肉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措施。近年来,人民对肉羊的需要逐渐变大,然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草地,带来的是草地沙化、碱化、盐碱化逐渐严重。为了达到草畜平衡的这一个目标,限时放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保障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放牧时间,迫使动物迅速完成采食从而达到保护草地和满足肉羊(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8-18)

张晓庆,张英俊[2](2015)在《绵羊牧食行为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分析绵羊牧食行为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过程。本研究选择30只乌珠穆沁去势公羔,按照同质原则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舍饲组(0H,对照),放牧2h组(2H)、放牧4h组(4H)、放牧8h组(8H)、放牧12h组(12H)。再从每组挑选2只,由2个观察者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各组羔羊的日常行为活动,分别在7、8、9月每月前10d(观察期)各观察1次,每次每只连续观察2d,每天观察15h,从早06:00开始至晚21:00结束。结果表明:(1)限时放牧加补饲显着影响羔羊的行为模式。随放牧时间的减少,羔羊采食时间所占比例显着增加(P<0.001),而休息时间、行走时间和行走距离显着减少(P<0.001),其中,2H、4H组在允许放牧时间内没有休息时间。(2)限时放牧处理显着影响羔羊的咀嚼频率(P=0.003)。舍饲组最低,2H组次之,4H、8H、12H组最高;2H、4H组的采食频率(+3.6、+1.8口·min-1)有高于12H组的趋势(51口·min-1;P=0.067)。(3)放牧季节显着影响羔羊的行为活动。7月份各处理组的采食时间显着(P<0.001)多于8、9月份;7~9月份8H、12H组的行走距离显着减少(P<0.001),而2H、4H组无明显差异;随着放牧季节的变迁,各处理组的采食频率递减(P<0.001)而咀嚼频率递增(P<0.001)。本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是通过提高放牧效率来实现,也即提高采食效率和反刍效率,减少休息时间和游走时间,以补偿放牧时间的减少。(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王朕朕[3](2015)在《限时放牧对羊肉风味物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限时放牧对羊肌肉和脂肪中风味物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选取4月龄体重相近(15.62±0.33kg)体况状况良好的滩羊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A, B, C, D, E),每组10只,试验期为6月-9月,共计120天。其中,A, B, C, D组为试验处理组(限时放牧组,分别在面积都为200亩的草地上放牧,每天放牧时间分别为12h,8h,4h和2h,)。E组滩羊为对照组(舍饲,不放牧);A组全放牧,不补饲;B组和C组前两个月补饲150g/天,后两个月补饲300g/天。D组和E组前两个月补饲精料300g/天,后两个月500g/天,E组另外饲喂苜蓿前2月200g/天,后两月300g/天,自由采食柠条。试验期结束后试验动物采用清真方式屠宰,采集各组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尾部脂肪、肾周脂肪、腹腔脂肪及心周脂肪等部位样品于-80℃保存,用于肌肉和脂肪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并对滩羊各部位脂肪沉积的规律进行探究,研究限时放牧对滩羊脂肪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其中包括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酯酶、NADPH生成酶)和分解酶(激素敏感脂酶),探究限时放牧对滩羊脂肪代谢基因(FAS基因、ACC基因、SCD基因、PPARy以及LPL基因)的影响。此外,将各部位脂肪前处理后用气相色谱对各个部位脂肪的脂肪酸构成进行测定,研究限时放牧对滩羊各部位脂肪脂肪酸的影响,并通过研究风味物质与脂肪酸的关系初步确定风味物质的来源。试验一(限时放牧对滩羊肌肉和脂肪中风味物质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限时放牧滩羊皮下脂肪和肌肉中的风味物质含量影响较大。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和补饲精料的减少,羊肉和脂肪中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增加,进而使之具有更浓郁的风味,但在舍饲组中滩羊羊肉中含有较高的醛类物质。试验二(限时放牧对滩羊脂肪沉积的影响)显示:滩羊各部位脂肪沉积量以及占胴体的比例都受到限时放牧的影响,精料饲喂比例高的处理组(D和E)获取了更多的饲料能量,不仅脂肪沉积量的绝对值高(P<0.05),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也高(P<0.05),精料的饲喂促进了滩羊脂肪的沉积。而各个部位脂肪占脂肪总量的比例基本没有受到限时放牧的影响,组间基本没有差异(P>0.05)。肌内脂肪含量与多个部位的体脂肪沉积量如皮下脂肪、腹部脂肪和肾周脂肪等呈现出显着地正相关关系(P<0.05)。试验叁(限时放牧对滩羊体脂肪代谢酶的影响)揭示:不同限时放牧时间处理对皮下脂肪和腹腔中脂肪的FAS酶活性并没有显着影响(P>0.05);补饲显着提高了LPL酶的活性(P<0.05),但在各部位的活性没有显着区别。限时放牧对NADPH (还原型辅酶Ⅱ)生成酶总酶活的影响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皮下脂肪中总酶活普遍高于腹部脂肪。试验四(限时放牧对滩羊体脂肪代谢基因的影响)证明:舍饲或精料的饲喂显着提高控制脂肪合成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P<0.05);参与脂肪代谢关键功能基因如PPARy,受放牧与舍饲因素的影响不很明显(P>0.05)。脂肪沉积部位对FAS基因表达影响显着,而对其他基因基本影响不显着。试验五(限时放牧对滩羊体脂脂肪酸构成的影响及脂肪酸与风味物质的相关关系探究)揭示:放牧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滩羊体脂中有益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如可以提高n-3PUFA、C18:3n3等,提高n-3/n-6的值,且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放牧处理还可以降低C12:0、C14:0及C16:0等对人体有害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而从不同部位看,腹腔脂肪和肾周脂肪的饱和度更高;尾脂中对人类健康十分重要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C20:5n3)沉积量更多,且共轭亚油酸的比例也更高。放牧引起的动物脂肪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主要是因为放牧羊脂肪中沉积了更多C18:3n3,较多的C18:3n3经过氧化等反应合成更多风味物质。总结论:限时放牧对滩羊的风味物质沉积影响显着,放牧因素促进了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精料的饲喂促进了脂肪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舍饲滩羊沉积更多体脂肪,放牧降低了滩羊脂肪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饱和脂肪酸沉积,促进了有益脂肪酸沉积,滩羊皮下脂肪中多种主要风味物质主要来源自C18:3n3的氧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勇,罗海玲,刘学良,王朕朕,刘玉宏[4](2014)在《限时放牧对荒漠草地植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限时放牧对荒漠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试验选取4月龄体重相近[(15.62±0.33)kg]、体况良好的滩羊公羔40只,随机分为4个不同的限时放牧组(分别为2,4,8,12 h/d),每个处理10只羊,放牧时间为6—9月份。2 h组滩羊前两个月补饲精料300 g/d,后2个月500 g/d;4 h和8 h组前2个月补饲150 g/d,后两个月补饲300 g/d;12 h组不补饲。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放牧的后2个月,限时放牧显着影响草地植被的高度,放牧2 h组的高度显着高于12 h组(P<0.05);放牧的最后1个月草地放牧2 h组的高度显着高于12 h组(P<0.05);而密度和生物量没有显着的变化(P>0.05)。说明限时放牧2~8 h对草地植被的影响较小,有利于草地植被的生长以及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13期)

刘学良,罗海玲,陈勇,王朕朕,刘玉宏[5](2013)在《限时放牧对滩羊消化道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限时放牧对滩羊消化道发育的影响,选取断奶后1.5个月、初始体重相近的滩羊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即A组:放牧12h,B组:放牧8h+精料,C组:放牧4h+精料,D组:放牧2h+精料,E组:柠条+精料。饲喂120d后屠宰,取消化道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放牧时间延长,滩羊复胃和空肠重量(%空腹体重)增加,其中A组显着高于E组(P<0.05)。此外,限时放牧还可增加瘤胃乳头高度和降低瘤胃乳头宽度,C、D组瘤胃乳头高度均显着高于E组(P<0.05),而B、C组瘤胃乳头宽度均显着低于E组(P<0.05)。随放牧时间的延长可增加空肠肠绒毛高度,且A、B组均显着高于E组(P<0.05),但较C、D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在适宜放牧和补饲条件下,C、D组消化道有较好的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11期)

张晓庆,罗海玲,张英俊,王硕[6](2013)在《限时放牧加补饲对乌珠穆沁羔羊生长发育及采食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析补饲条件下,限时放牧对乌珠穆沁羔羊生长发育及采食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乌珠穆沁去势公羔,按照同质原则随机分成5组:0H为舍饲组(对照),2H、4H、8H、12H分别为放牧2、4、8、12 h组。各处理组饲粮代谢能水平接近。试验期102 d,预试期15 d,正式期87 d。7、8、9月份每月月末空腹称重、同时测量体尺,分别在每月中旬用饱和链烷法测定一次放牧采食量。【结果】(1)限时放牧加补饲对放牧季乌珠穆沁羔羊的体长、体高、胸围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8月份,8H、12H组的体长指数均显着高于(P=0.05)舍饲组,其体躯指数显着低于(P<0.05)舍饲组,而2H和4H组与舍饲组无显着差异(P>0.05)。(2)各处理组7—9月份的月末体重、总增重、全期平均日增重、总采食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日增重在各月份之间显着不同(P<0.01)。7月份,随放牧时间延长日增重显着降低(P<0.01),全天放牧组的日增重较舍饲组、2H、4H、8H组分别减少了101、84、69、38 g·d-1,而放牧2H、4 H组与舍饲组无显着差别(P>0.05);8月份,各处理组日增重均达到最大,4H、8H、12H组显着高于(P=0.045)舍饲和2H组;9月份,舍饲组日增重显着高于(P<0.05)其余4组,而其余各组之间无差异(P>0.05)。(3)随放牧时间延长,放牧采食量显着增加(P<0.001)而补饲量呈递减趋势;补饲量每增加1 kg,总采食量增加0.44 kg、放牧采食量减少0.78 kg;4H组的饲料转化效率略优于2H和8H组。【结论】限时放牧4 h加补饲不影响羔羊的总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但显着减少了放牧采食量。结合草地保护和饲养成本,则放牧4 h加0.52 kg补饲(精料与谷草干草以1﹕1混合)是最佳放牧管理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9期)

王伊拉图,殷国梅,依如,赵金花,斯王[7](2012)在《限时放牧对草原利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绒山羊增绒示范区进行限时放牧对草原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限时放牧区与自由放牧区相比,植被平均高度增加5cm左右,盖度提高12%左右,密度增加40株/m2,地上生物量增加20%~40%。(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许旭,罗海玲,葛素云,袁飞,张英俊[8](2011)在《限时放牧对苏尼特羔羊生长性能及主要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限时放牧对苏尼特羔羊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30只体重相近的4月龄苏尼特去势公羔作为试验动物,将其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试验第Ⅰ组完全舍饲,不放牧,补饲精料500g;Ⅱ、Ⅲ、Ⅳ组放牧加补饲,放牧时间分别为2、4、8h,分别补饲精料500、250、250g;第Ⅴ组为全天放牧,放牧12h,不补饲。试验结束后羔羊全部屠宰,取相应组织样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放牧加补饲有利于提高日增重,但放牧时间过长日增重反而降低(第Ⅳ组);第Ⅲ组羔羊的小肠长度、四胃总重量和四胃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组,且四胃所占比例显着高于第Ⅰ组(P<0.05),其中瘤胃的发育好于其他各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开花,敖特根,布仁吉雅,段云,斯旺[9](2008)在《暖季限时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叁种不同时间的限时放牧与自由放牧条件下的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及产草量之间比较研究表明:与自由放牧相比,限时放牧对草地植被有明显的影响,其中5h限时放牧区的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产草量均高于6h限时放牧区、7h限时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开花[10](2008)在《暖季限时放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07年5月20至9月20日,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库仑嘎查境内典型草地上,重点探讨暖季限时放牧与自由放牧条件下对草地植被、家畜体重和牧食行为影响的比较研究,为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5h、6h、7h的限时放牧条件下的草地植被群落高度、盖度、多度及现存量明显高于自由放牧区。其中,5h放牧区的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多度及现存量均高于6h、7h和自由放牧区。2.限时放牧区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及丰富度指数均高于自由放牧区。5h、6h、7h放牧区牧草生产力显着高于自由放牧区。3.限时放牧区主要植物地上现存量高于自由放牧区,叁种植物从地面起向上,茎的重量呈递减状态,叶的重量先递增后递减的状况。4.5h、6h限时放牧区山羊体重显着高于7h与自由放牧区,7h与自由放牧区山羊体重之间差异不显着。6h限时放牧区绵羊体重显着高于5h、7h限时放牧与自由放牧区。5.5h放牧区山羊采食速度、6h放牧区绵羊采食速度显着高于其它放牧区。与其它限时放牧区比较,5h放牧区山羊站立、卧息时间长,游走时间短。而6h放牧区绵羊站立时间长,游走及卧息时间较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限时放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分析绵羊牧食行为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过程。本研究选择30只乌珠穆沁去势公羔,按照同质原则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舍饲组(0H,对照),放牧2h组(2H)、放牧4h组(4H)、放牧8h组(8H)、放牧12h组(12H)。再从每组挑选2只,由2个观察者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各组羔羊的日常行为活动,分别在7、8、9月每月前10d(观察期)各观察1次,每次每只连续观察2d,每天观察15h,从早06:00开始至晚21:00结束。结果表明:(1)限时放牧加补饲显着影响羔羊的行为模式。随放牧时间的减少,羔羊采食时间所占比例显着增加(P<0.001),而休息时间、行走时间和行走距离显着减少(P<0.001),其中,2H、4H组在允许放牧时间内没有休息时间。(2)限时放牧处理显着影响羔羊的咀嚼频率(P=0.003)。舍饲组最低,2H组次之,4H、8H、12H组最高;2H、4H组的采食频率(+3.6、+1.8口·min-1)有高于12H组的趋势(51口·min-1;P=0.067)。(3)放牧季节显着影响羔羊的行为活动。7月份各处理组的采食时间显着(P<0.001)多于8、9月份;7~9月份8H、12H组的行走距离显着减少(P<0.001),而2H、4H组无明显差异;随着放牧季节的变迁,各处理组的采食频率递减(P<0.001)而咀嚼频率递增(P<0.001)。本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是通过提高放牧效率来实现,也即提高采食效率和反刍效率,减少休息时间和游走时间,以补偿放牧时间的减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限时放牧论文参考文献

[1].刘策,王朕朕,罗海玲.不同限时放牧时间对绵羊肌肉中风味物质沉积的影响[C].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17

[2].张晓庆,张英俊.绵羊牧食行为对限时放牧加补饲制度的响应[J].畜牧兽医学报.2015

[3].王朕朕.限时放牧对羊肉风味物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2015

[4].陈勇,罗海玲,刘学良,王朕朕,刘玉宏.限时放牧对荒漠草地植被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5].刘学良,罗海玲,陈勇,王朕朕,刘玉宏.限时放牧对滩羊消化道发育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3

[6].张晓庆,罗海玲,张英俊,王硕.限时放牧加补饲对乌珠穆沁羔羊生长发育及采食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

[7].王伊拉图,殷国梅,依如,赵金花,斯王.限时放牧对草原利用影响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

[8].许旭,罗海玲,葛素云,袁飞,张英俊.限时放牧对苏尼特羔羊生长性能及主要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1

[9].开花,敖特根,布仁吉雅,段云,斯旺.暖季限时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8

[10].开花.暖季限时放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限时放牧论文-刘策,王朕朕,罗海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