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效应论文-彭申立,范磊,徐展

朝向效应论文-彭申立,范磊,徐展

导读:本文包含了朝向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lanker,认知冲突,刺激特征,朝向偏好

朝向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彭申立,范磊,徐展[1](2015)在《Flanker任务中的朝向偏好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Flanker任务,又称侧抑制任务,是研究认知冲突效应的经典实验范式。前人对于Flanker任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试次序列的冲突适应效应,即不一致试次之后的冲突效应显着地小于一致试次后的冲突效应。很少有研究关注Flanker任务中刺激本身特征(如朝向)对于个体认知冲突成绩的影响。Flanker任务中,两侧分心刺激会对被试判断中心靶刺激造成干扰,这种干扰称之为Flanker效应。基于此,本研究假定任务中刺激特征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冲突成绩。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采用经典的箭头Flanker任务,探索靶刺激朝向、靶刺激与分心刺激朝向一致性对个体认知冲突成绩的影响。招募西南大学44名在校学生(男生7人,女生37人;平均年龄22.04岁(SD=1.256),范围19-25岁)为被试进行单独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靶刺激与分心刺激朝向一致时,其认知冲突适应成绩显着好于二者朝向不一致时(F(1,43)=505.250,p<0.001),Flanker效应显着;(2)靶刺激朝右时,其认知冲突适应成绩显着好于朝左时(F(1,43)=19.515,p<0.001),;(3)四种条件下被试的认知冲突成绩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表现为RT(rrrrr)显着优于RT(lllll)显着优于RT(llrll)显着优于RT(rrlrr)。本研究发现Flanker任务中存在朝向偏好效应:当靶刺激为朝右的箭头时,反应时显着更快。进一步的研究将探索这种朝向偏好是否在垂直方向也存在,及其相关的脑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董蕊[2](2015)在《表征动量的朝向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探索运动物体的朝向对表征动量的影响。4个实验均使用了2(朝向:正向vs.倒向)×2(运动方向:左vs.右/上vs.下)两因素实验设计。前3个实验使用不同的刺激材料进行水平方向的诱导运动,结果发现,正向运动的前移量大于倒向运动的前移量,但这种朝向效应仅仅作用于水平向右方向,即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时朝向效应消失。实验4将运动方向改为垂直运动,结果发现,正向运动的前移量大于倒向运动的前移量,但这种朝向效应仅仅作用于垂直向下方向,即运动方向垂直向上时朝向效应消失。结论:朝向影响表征动量,但仅作用于水平向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前者可能和阅读习惯有关,后者可能和重力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戴红丹,Cody,Ding,杨东,宋美静,张静秋[3](2014)在《头的朝向对社交焦虑个体凝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以及对模糊事件进行负性解释的认知偏向是社交焦虑个体的焦虑状态得以产生和保持的关键因素。以往大多数研究关注的社交线索主要是面部表情,而忽略了另一种更细微更常见的社交线索——眼睛的注视方向(gaze direction),这是一种相对模糊的刺激,有更多的空间让焦虑个体产生焦虑特有的解释和加工偏向。凝视效应是一种直视探测优势,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其产生的原因是直视刺激带有重要的社会信息,甚至能阻止危险的发生,有利于个体生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头的朝向是否会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凝视效应产生影响。首先,采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和交往焦虑量表(IAS)进行测量,以最高分和最低分的20%将被试分为高社交焦虑组和低社交焦虑组。实验一以正面直视和正面斜视的眼部图片为刺激,要求被试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判断刺激矩阵中是否存在目标刺激(直视/斜视)。结果发现,高低社交焦虑个体探测斜视目标都显着快于直视目标,没有产生凝视效应。实验二采用侧面直视和斜视的眼部图片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高低社交焦虑个体都产生了凝视效应,即搜索直视目标显着快于斜视;高社交焦虑个体搜索直视目标的反应时显着快于低社交焦虑组,在搜索斜视目标的反应时上,两组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对正面和侧面的所有图片的效价进行评定,发现侧面直视和正面斜视的效价更低。总而言之,头的朝向通过效价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凝视效应的产生,只有侧面的刺激图片才会引发凝视效应,这是因为社交焦虑个体会优先加工负性刺激,而社交焦虑也会对个体的凝视效应产生影响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讨论。(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张站刚[4](2011)在《器件朝向效应对多位翻转响应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tegrated circuits (IC) used in space environment suffer from worse single event effects (SEE) with technology scaling.The experimental testing is thus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guarantee the reliability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used for space-based systems. For heavy ion irradiation at accelerator facilities, angled ion strikes (see Fig. 1) are commonly used to increase 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 of incident ions by inverse-cosine law, i.e. LETeff=LET/cos(θ),(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张战刚,刘杰,侯明东,孙友梅,苏弘[5](2012)在《SRAM器件朝向对单粒子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宇航电子元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空间单粒子效应日益成为航天器面临的主要可靠性问题之一。重离子加速器地面模拟实验是研究单粒子效应机理、预测器件在轨事件率和评估宇航元器件的重要手段[1]。通常方法是使用垂直或倾角入射[2]的重离子辐照器件,获得其单粒子事件截面与有效LET值的关系图[3,4]。但是,空间粒子是从各个方向入射到器件的。特别是在各向异性器件中,沿不同方向入射的离子会在器件中产生具有较大差异的单粒子瞬态脉冲、单粒子翻转截面和多位翻转等[5-8]。本文通过使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Kr离子和Bi离子辐照多种SRAM器件,分析不同器件朝向下,SRAM器件的多位翻转和单粒子翻转截面的差异。一个特定的器件朝向使用两个参数标识:tilt angle和roll angle[5](见图1)。结果表明,器件朝向不同时,具有相同有效LET值的倾角入射离子产生不同的两位翻转图形特性;单粒子翻转截面表现出0%到50%的差异,依赖于器件类型和离子种类。因此,在单粒子效应加速器地面模拟实验中,仅使用垂直入射离子或单一朝向的倾角入射离子,可能无法观测到单粒子效应最坏情况。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敏感性,应考虑器件朝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2-07-09)

胡中华[6](2012)在《头的朝向和注视偏转角度对凝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眼睛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我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作为面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眼睛注视方向通常标示着我们的兴趣所在,通过观察他人的注视方向我们可以理解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注视他人的眼睛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他(她)看着你或不看你,前者是两个人在眼神上的接触(eye contact)称之为直视,而后者为斜视。直视作为一种特殊的注视方向,可以传递许多非言语信息,如友好、亲密、愤怒和攻击等等。对被他人直视的觉察将有利于我们获得社会信息以及有效逃避即将发生的伤害,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交流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对直视的探测比斜视更快且更准确,该现象被命名为“人群中的凝视效应”或“凝视效应”。虽然有大量研究探讨头的朝向是否会影响“人群中凝视效应”的产生,但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以往研究多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而这些行为指标只能笼统地反映出对两种注视方向的探测在整个加工过程上的差异,并不能细致深入地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因此,本研究一尝试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头的朝向是否真的会影响凝视效应的产生,如果会影响,那么(2)头的朝向对注视探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视觉搜索的哪个阶段。研究一结果显示,在侧面条件下对直视的探测快于斜视,而在正面条件下对直视的探测反应时与斜视没有显着差异。头的朝向与注视方向的交互作用在视觉搜索的准备阶段和反映阶段都不显着,仅在搜索阶段头的朝向与注视方向的交互作用才显着。表明,头的朝向确实会影响凝视效应的产生,并且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视觉搜索的搜索阶段。研究一发现在头为正面的条件下“凝视效应”消失了。虽然研究证明“凝视效应”的消失是因为斜视的特异性抵消了直视的探测优势,但是以往研究并没有探讨到底是斜视在哪个方面的特异性抵消了直视的探测优势。另外,由于注视偏转角度会影响斜视的特异性,那么直视探测优势的抵消可能会受斜视偏转角度的调制。为了验证这一推论,研究二设置了叁种斜视偏转角度(10°、20°和30°)和两种刺激图片类型(眼睛图片、面孔图片),试图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注视偏转角度大小对凝视效应的产生是否有影响,即在不同注视偏转角度条件下,斜视对直视探测优势是否有抵消;如果有影响,(2)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来自于斜视在特征信息上的特异性还是其在结构信息上的特异性。研究二结果显示:在眼睛图片条件下,刺激图片直立呈现时:在注视偏转10°条件下,对直视的探测比斜视快,即存在“人群中的凝视效应”,而在注视偏转20°和30°条件下,对直视和斜视的探测反应时没有显着差异。在刺激图片倒置之后:在注视偏转10°条件下对直视和斜视的探测反应时没有差异,而在注视偏转20°和30°条件下对斜视的探测比直视快。在面孔图片条件下,在面孔图片直立呈现时在叁种斜视偏转角度条件下都有表现出了典型的凝视效应。而在面孔图片倒置呈现时在叁种斜视偏转角度条件下的凝视效应都消失了。研究二结果表明,注视偏转角度大小会影响“凝视效应”的产生,但仅表现在以眼睛图片为刺激材料的实验中;斜视对直视加工优势的抵消主要来自于斜视在特征信息上的特异性。由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知:头的朝向对凝视效应产生的影响主要与刺激图片类型和注视偏转角度有关。对直视的探测优势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加工,对其的加工会受到低级刺激特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11)

杨彬,王芳,张学民,马小丽,宋艳[7](2011)在《宽带宽噪音图片朝向辨识任务上的“反倾斜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宽带宽噪音图片的"反倾斜效应"及短期训练对其影响。首先,我们测量被试对四个朝向(0°,45°,90°和135°)噪音图片的知觉明显度阈值。然后根据被试的阈值生成图片,让被试完成朝向辨识任务,记录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表明人对倾斜朝向刺激的辨识显着好于主要朝向。并且,被试对所有朝向刺激的辨识经训练后都有显着提高。本研究提示人们对于这种宽带宽噪音图片的辨识能够学习,但是短期的训练不能使"反倾斜效应"消失。(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王晓燕,鲁忠义[8](2010)在《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具身哲学思想的影响,具身认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发展,而作为G ibson直接知觉理论的动允性(A ffordance)这一核心概念,其丰富的含义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朝向效应的出现则被研究者们视为物体动允性的一种体现。围绕着朝向效应,主要出现了动允性假说和注意指向假说两种主要的解释。本文对朝向效应现象的研究及其解释进行了总结概括,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刘盼[9](2010)在《基于客体朝向的刺激—反应一致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了基于客体朝向的刺激-反应一致效应(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SRC),发现朝向(45°/135°)与反应方式(左/右)之间可形成一致或不一致的空间匹配关系,进而促进或干扰行为反应的发生。同时研究也探讨了注意对此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单个刺激局部朝向或由多个刺激组成的“知觉客体”整体朝向均可诱发刺激-反应一致效应,但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作用;2)客体朝向是通过诱发注意转移进而自动激活空间编码,最终导致了刺激-反应一致效应的产生。实验一在屏幕中央呈现具有倾斜朝向(45°/135°)的Gabor patch,要求被试通过左右按键判断其对比度高低。结果发现,左手对45°朝向目标的反应显着快于其对135°朝向目标的反应,而右手反应呈现相反模式,即为一种基于客体朝向的SRC效应,表明单纯的客体朝向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对应的空间表征;实验二通过加入侧翼刺激,并使其与中央刺激可形成具有整体朝向的“知觉客体”,结果发现“知觉客体”整体朝向不影响基于单个刺激局部朝向的SRC效应;实验叁则进一步证实,即使在侧翼刺激明显得到认知加工时,基于单个刺激局部朝向的SRC效应仍旧不受“知觉客体”整体朝向的影响。相反,当在实验四中将任务改为对“知觉客体”进行认知加工时,则出现了基于“知觉客体”整体朝向的SRC效应,而此时单个刺激的朝向亦不影响基于整体朝向的SRC效应。由此,实验二、叁、四表明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对朝向属性是否能够自动激活空间编码进而诱发基于客体朝向的SRC效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实验四采用眼动仪追踪了被试的眼睛运动轨迹,结果发现,当“知觉客体”整体朝向为45°(或135°)时,出现更多的“向左”眼跳(或“向右”眼跳)。鉴于前人研究已证实眼跳与注意转移具有密切联系,此眼动数据结果表明,朝向属性是通过诱发注意转移来自动激活相关空间编码进而产生SRC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10-06-01)

田静,王敬欣[10](2009)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眼跳任务范式。本研究使用EyeLinkⅡ型头盔式眼动仪,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操纵了眼跳任务类型、目标方向和目标偏心距水平,考察了大学生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即目标刺激相对于屏幕中心的方向和偏心距对于眼跳各指标的系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反向眼跳任务难度高于朝向眼跳(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朝向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探索运动物体的朝向对表征动量的影响。4个实验均使用了2(朝向:正向vs.倒向)×2(运动方向:左vs.右/上vs.下)两因素实验设计。前3个实验使用不同的刺激材料进行水平方向的诱导运动,结果发现,正向运动的前移量大于倒向运动的前移量,但这种朝向效应仅仅作用于水平向右方向,即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时朝向效应消失。实验4将运动方向改为垂直运动,结果发现,正向运动的前移量大于倒向运动的前移量,但这种朝向效应仅仅作用于垂直向下方向,即运动方向垂直向上时朝向效应消失。结论:朝向影响表征动量,但仅作用于水平向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前者可能和阅读习惯有关,后者可能和重力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朝向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彭申立,范磊,徐展.Flanker任务中的朝向偏好效应[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2].董蕊.表征动量的朝向效应[J].心理学报.2015

[3].戴红丹,Cody,Ding,杨东,宋美静,张静秋.头的朝向对社交焦虑个体凝视效应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4].张站刚.器件朝向效应对多位翻转响应的影响(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5].张战刚,刘杰,侯明东,孙友梅,苏弘.SRAM器件朝向对单粒子效应的影响[C].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2

[6].胡中华.头的朝向和注视偏转角度对凝视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7].杨彬,王芳,张学民,马小丽,宋艳.宽带宽噪音图片朝向辨识任务上的“反倾斜效应”[J].心理科学.2011

[8].王晓燕,鲁忠义.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9].刘盼.基于客体朝向的刺激—反应一致效应[D].北京大学.2010

[10].田静,王敬欣.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标签:;  ;  ;  ;  

朝向效应论文-彭申立,范磊,徐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