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马振涛,马丽萍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马振涛,马丽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振涛,马丽萍[1](2019)在《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对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在情感与态度上比较积极,但在实践层面比较薄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文化认同培育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11期)

苏琴[2](2019)在《浅析非主流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我国高校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非主流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等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进而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新时代的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成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7期)

莫溪琳[3](2018)在《互联网对当今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尝试从主流文化的传播思路和传播话语方式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29期)

李雪[4](2018)在《藏族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主流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类型上看,认同包括种族认同、民族认同、社会(群体)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但核心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现象,早就存在着。但文化认同作为一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着现代性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就读的藏族大学生为主要调查样本,试图探究他们接触哪些媒介,这些媒介的接触又对主流文化认同产生怎样影响。(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8年10期)

方俊聪,耿永红[5](2018)在《对如何处理大学生失恋问题的思考——检视理所当然的主流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恋爱关系是人生必然要面对的重要人际关系。据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59.99%的学生曾有过恋爱的经验。恋爱关系是重要的亲密关系,影响到大学生成长后家庭的建立,也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息息相关。一段当事人认为"失败"的恋爱关系,可能减弱其学习、生活的动力,甚至削弱当事人的自我认同。一般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可能和生理、家庭、社会、自我心理等几个因素有关。故此,对于大学生恋爱问(本文来源于《大众心理学》期刊2018年05期)

周静[6](2018)在《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发展的最新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带来危机和挑战。当前,应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微课堂"模式、培育校园"微文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微媒介"素养、优化主流文化"微传播"环境等路径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蔡妤荻[7](2018)在《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文化适应现状调查——感知文化距离中介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主流文化认同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文化适应的影响,采用主流文化认同量表、感知文化距离量表、文化智力量表、主流文化适应量表对672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主流文化认同是感知文化距离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文化适应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感知文化距离不仅直接影响主流文化适应,而且还通过主流文化认同间接影响主流文化适应;文化智力调节了感知文化距离通过主流文化认同对主流文化适应的中介效应,因此,感知文化距离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文化适应的影响具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8年03期)

祝春梅[8](2017)在《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文化,"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伴而生,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影响,对学风养成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规避"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成为新的时代课题。(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陈敏[9](2017)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机制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认同机制是文化认同"故事"的核心叙述和理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机制的构建,至少包含有机关联的两方面:心理认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前者有理论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和信念形成机制,后者含监督监管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和激励引导机制;前者是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因,后者是文化认同的外部促动。(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任伟,李卉青,陈海[10](2017)在《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而在社会文化格局中与主流文化并存的非主流文化,也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有从众心理和猎奇意识同在、文化适应和文化自卑共显以及现实主义与虚幻主义交织等特点,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思想倾向及认识特征,需要通过实施多元校园文化战略、注重媒介素质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有力措施以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7年04期)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我国高校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非主流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等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进而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新时代的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成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马振涛,马丽萍.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9

[2].苏琴.浅析非主流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J].知识文库.2019

[3].莫溪琳.互联网对当今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8

[4].李雪.藏族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主流文化认同研究[J].传媒论坛.2018

[5].方俊聪,耿永红.对如何处理大学生失恋问题的思考——检视理所当然的主流文化[J].大众心理学.2018

[6].周静.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8

[7].蔡妤荻.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文化适应现状调查——感知文化距离中介效应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

[8].祝春梅.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17

[9].陈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机制探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10].任伟,李卉青,陈海.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学理论.2017

标签:;  ;  ;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论文-马振涛,马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