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微观耦合论文-陈守东,陈敬超

宏观微观耦合论文-陈守东,陈敬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微观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辊连续铸轧,凝固组织,数学模型,耦合

宏观微观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守东,陈敬超[1](2011)在《铝合金连续铸轧凝固过程宏观-微观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等价比热容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建立了连续铸轧铝合金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速度场、传热、溶质传输和凝固组织形成的微观数学模型以及连续铸轧铝合金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同时,以固相分数为媒介,采用宏微观不同的网格尺寸和时间步长,实现了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耦合。(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1年12期)

冯科[2](2007)在《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模型—枝晶凝固微观特性的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所建立的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数学模型中,对枝晶凝固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充分地耦合研究,包括:枝晶臂间距,枝晶凝固模式和糊状区渗透特性。宏观模型中,采用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来对浇铸钢种的非平衡凝固路径进行近似确定,其中枝晶臂间距是重要的影响参数,即所谓的一次枝晶臂间距和二次枝晶臂间距,必须考虑后者随凝固过程的变化情况;连铸凝固过程中,两相糊状区的渗透特性对于铸坯的流场以及温度场和溶质浓度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模型中采用复合理论方法来对其加以了描述,即根据临界的固相分数值将糊状区分别视为非牛顿半固相流体和多孔介质;在确定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时,考虑了枝晶凝固模式的影响效果,等轴晶区对应于各向同性渗透率,柱状晶区则对应于各向异性渗透率。采用该连铸叁维耦合模型,并结合早前建立的连铸二维传热模型,针对某钢厂1号方坯连铸机进行了复合数值模拟研究,且研究成果已投入到铸机的实际生产运行中。工厂现场的生产状况表明,数值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说明该叁维耦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实际连铸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中。(本文来源于《钢铁技术》期刊2007年01期)

冯科[3](2006)在《耦合枝晶凝固微观特性的连铸宏观传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的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数学模型中,对枝晶凝固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充分地耦合研究。采用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对浇铸钢种的非平衡凝固路径进行近似确定;采用复合理论方法对两相糊状区的渗透特性加以描述;在确定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时,考虑了枝晶凝固模式的影响效果。应用该叁维耦合模型,并结合早前建立的连铸二维传热模型,针对某钢厂方坯连铸机进行了复合数值模拟研究,且研究成果已投入到铸机的实际生产中。现场生产状况表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说明耦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实际连铸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中。(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06年05期)

刘天祥[4](2006)在《宏观—微观热弹塑性粗糙表面接触问题的EFG-FE耦合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摩擦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的接触力学研究是分析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的基础。本文运用近年来发展的在计算区域划分及结点排布上较为灵活的无网格方法(Meshless Methods或Meshfree Methods),通过采用较有效的表面形貌的描述方法,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弹塑性变形、摩擦热和表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下的宏观—微观接触机理,建立了一套较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为工程机械接触力学特性的预测,指导相关产品的设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无网格伽辽金(Element-Free Galerkin,EFG)方法的具体数学描述。研究了无网格伽辽金—有限元(Element-Free Galerkin-Finite Element,EFG-FE)耦合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流程。通过算例讨论了EFG方法中拉格朗日乘子和权函数影响域半径对计算精度的影响,并验证了EFG-FE耦合方法的有效性。运用EFG-FE耦合方法求解真实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问题。在对无网格区域相关参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用EFG-FE耦合方法求解接触问题时的合理参数范围。结果表明,无网格方法相比于有限元方法更能合理地反映材料在接触过程的塑性变形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粗糙表面描述的弹塑性接触模型。去除了对采用等间距结点描述的粗糙表面轮廓影响较小的结点。分析了不同阈值对自适应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大大节省了运算时间和计算机资源。建立了可考虑屈服应力温度相关的粗糙表面热弹塑性接触模型。研究了摩擦力和不同热输入情况下圆柱体与弹塑性平面的接触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在考虑剪切摩擦力作用后,弹塑性接触压力分布不再关于接触区域中轴线对称而出现了“塌陷”现象。通过无网格方法解与有限元方法解比较发现不恰当的有限元网格划分会造成接触压力的数值震荡,而无网格方法可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发现忽略温度相关效应将高估最大接触压力而低估相应外载荷下产生的接触面积。求解了考虑屈服应力温度相关的粗糙表面热弹塑性接触问题,探讨了摩擦热效应对表面温升、接触压力和接触体应力分布的影响。利用EFG-FE耦合方法研究了微观粘着接触问题,提出求解弹性粘着接触问题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弹性微圆柱体与半无限大刚性平面的粘着接触问题的计算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了铝、铜、铁叁种材料圆柱体在不同Tabor数下的粘着接触外载荷与接触半带宽的关系、接触压力分布和应力分布等。最后,总结了全文,指出解决现代接触力学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6-04-01)

冯科,韩志伟,罗利华,毛敬华,王勇[5](2005)在《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模型-枝晶凝固微观特性的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所建立的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数学模型中,对枝晶凝固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充分地耦合研究,包括:枝晶臂间距,枝晶凝固模式和糊状区渗透特性。宏观模型中,采用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来对浇铸钢种的非平衡凝固路径进行近似确定,其中枝晶臂间距是重要的影响参数,即所谓的一次枝晶臂间距和二次枝晶臂间距,必须考虑后者随凝固过程的变化情况;连铸凝固过程中,两相糊状区的渗透特性对于铸坯的流场以及温度场和溶质浓度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模型中采用复合理论方法来对其加以了描述,即根据临界的固相分数值将糊状区分别视为非牛顿半固相流体和多孔介质;在确定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时,考虑了枝晶凝固模式的影响效果,等轴晶区对应于各向同性渗透率,柱状晶区则对应于各向异性渗透率。采用该连铸叁维耦合模型,并结合早前建立的连铸二维传热模型,针对某钢厂方坯连铸机进行了复合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已投入到铸机的实际生产运行中。工厂现场的生产状况表明,数值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说明该叁维耦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实际连铸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中。(本文来源于《连铸二次冷却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05-11-01)

杨明波,潘复生,彭晓东,丁培道[6](2005)在《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在对KGT枝晶生长动力学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引入异质形核模型和柱状晶等轴晶转变(CET)模型,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同时,以固相分数为媒介,采用宏观微观不同的网格尺寸和时间步长,通过对柱状晶生长前沿的追踪,实现了宏观-微观模型的耦合求解。实验表明:数学模型预测的薄带凝固组织中的柱状枝晶间距和取向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数学模型是可靠的,可用此模型研究工艺因素变化对薄带凝固组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宏观微观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所建立的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数学模型中,对枝晶凝固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充分地耦合研究,包括:枝晶臂间距,枝晶凝固模式和糊状区渗透特性。宏观模型中,采用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来对浇铸钢种的非平衡凝固路径进行近似确定,其中枝晶臂间距是重要的影响参数,即所谓的一次枝晶臂间距和二次枝晶臂间距,必须考虑后者随凝固过程的变化情况;连铸凝固过程中,两相糊状区的渗透特性对于铸坯的流场以及温度场和溶质浓度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模型中采用复合理论方法来对其加以了描述,即根据临界的固相分数值将糊状区分别视为非牛顿半固相流体和多孔介质;在确定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时,考虑了枝晶凝固模式的影响效果,等轴晶区对应于各向同性渗透率,柱状晶区则对应于各向异性渗透率。采用该连铸叁维耦合模型,并结合早前建立的连铸二维传热模型,针对某钢厂1号方坯连铸机进行了复合数值模拟研究,且研究成果已投入到铸机的实际生产运行中。工厂现场的生产状况表明,数值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说明该叁维耦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实际连铸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微观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守东,陈敬超.铝合金连续铸轧凝固过程宏观-微观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耦合[J].材料导报.2011

[2].冯科.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模型—枝晶凝固微观特性的耦合研究[J].钢铁技术.2007

[3].冯科.耦合枝晶凝固微观特性的连铸宏观传输模型[J].炼钢.2006

[4].刘天祥.宏观—微观热弹塑性粗糙表面接触问题的EFG-FE耦合方法[D].西北工业大学.2006

[5].冯科,韩志伟,罗利华,毛敬华,王勇.连铸叁维宏观传输模型-枝晶凝固微观特性的耦合研究[C].连铸二次冷却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5

[6].杨明波,潘复生,彭晓东,丁培道.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标签:;  ;  ;  ;  

宏观微观耦合论文-陈守东,陈敬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