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空表达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蛋白前体,孤独症谱系障碍,突触体素,突触后致密蛋白95
时空表达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胡宇玲[1](2019)在《颗粒蛋白前体在VPA诱导的ASD大鼠脑组织中表达的时空规律及其对神经发育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先天性中枢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社交缺陷、重复刻板行为、语言交流困难、智力发育迟缓、感觉减退或超感觉等。AS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的发病率已达1%左右。因此ASD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终身性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胚胎期和出生后的中枢神经发育过程是一系列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精确调控的生物学过程。ASD发病机制的神经发育假说认为,ASD是在个体发育早期由遗传和发育早期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神经元增殖和分化、神经元形态和突触发育异常,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量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报道了ASD患者在发育早期的神经解剖异常:在6-24月龄常出现某些脑区不同程度的过度发育,而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这些区域的发育往往又较正常儿童减缓。这些结构的异常可能干扰神经元群体间正常联系的建立,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异常,从而影响对社会交往、语言、认知和运动等方面的调控,但导致这种神经发育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具有神经生长因子活性的分泌性生长因子,广泛参与生长发育、损伤修复、炎症及代谢调控等生理和病理反应。PGRN目前已被证实可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其存活,参与突触形成和突起生长。PGRN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运动功能障碍、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焦虑和社会行为障碍等神经功能症状。并且在ASD患儿血清样本中发现PGRN含量显着降低。因此,在ASD患者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PGRN的异常表达,进而改变神经元凋亡和突触发育的正常进程,导致ASD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但目前尚无文献报道PGRN在ASD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第一部分VPA诱导的SD大鼠与C57小鼠ASD模型比较目的:比较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诱导的C57小鼠和SD大鼠ASD模型的异同,为后续实验选择适宜的动物模型。方法:1.动物模型:孕12.5天C57小鼠和SD大鼠,VPA组腹腔注射600mg/kg VPA,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分组:VPA组和对照组的C57小鼠:VPA-M组和CON-M组。VPA组和对照组的SD大鼠:VPA-R组和CON-R组。3.检测指标:(1)孕鼠的出产率、新生仔鼠的畸形率、仔鼠4日存活率。(2)体重、尾长、睁眼、门齿萌出、腹毛生长阳性天数等检测仔鼠生长发育情况。(3)平面翻正、断崖回避、空中翻正、直线爬行、抓杆实验、转体、听觉惊愕反射阳性天数检测仔鼠神经系统发育情况。(4)旷场实验、叁箱社交实验和自我捋毛实验检测仔鼠的ASD样神经行为学改变。结果:1.相较于CON-M组,VPA-M组孕鼠的出产率明显降低,新生仔鼠的外观畸形率显着升高,4日存活率降低,而VPA-R组与CON-R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2.VPA-M组较CON-M组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体重明显轻于CON-M组、门齿萌出和睁眼阳性天数延迟;而VPA-R组的体重虽也明显轻于CON-R组,但门齿萌出和睁眼阳性天数无明显延迟。3.VPA-R组与CON-R组相比,平面翻正、断崖回避、直线爬行、抓杆实验、听觉惊愕实验和空中翻正阳性天数均有显着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系统发育迟缓;VPA-M组与CON-M组相比,仅转体、抓杆实验和听觉惊愕实验阳性天数有明显差异。4.在旷场实验中,VPA-M组仅纵向垂直得分低于CON-M组。VPA-R组穿越中央格和纵向垂直得分均低于CON-R组。5.叁箱实验显示,第一阶段中,VPA-R组与CON-R组相比,在stranger1箱体中停留时间、与stranger1嗅触时间、与物体嗅触时间均明显减少,在物体箱体停留时间明显增加;VPA-M组与CON-M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第二阶段中,VPA-R组与CON-R组相比,在熟悉鼠stranger1箱体停留时间明显增加,在陌生鼠stranger2箱体停留时间、与熟悉鼠stranger1嗅触时间和与陌生鼠stranger2嗅触时间均显着减少;VPA-M组与CON-M组相比,在熟悉鼠stranger1箱体停留时间和与熟悉鼠stranger1嗅触时间明显增加,在陌生鼠stranger2箱体停留时间减少,但与陌生鼠stranger2嗅触时间无明显差异。6.VPA-M组与CON-M组之间自我捋毛时间无显着差异,VPA-R组捋毛时间明显长于CON-R组。结论:孕中期C57小鼠和SD大鼠经VPA注射后,子代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但C57小鼠神经系统发育滞后和ASD相关神经行为学改变程度较SD大鼠轻,且C57孕鼠的出产率和仔鼠存活率低,仔鼠畸形率高。因此,从模型表观效度、建模成本和动物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考虑,使用SD大鼠制备VPA诱导ASD模型优于C57小鼠。第二部分PGRN在VPA诱导的ASD大鼠脑组织中表达的时空规律及其对神经发育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VPA诱导的ASD大鼠模型,观察PGRN在脑组织中表达的时空规律,及其与神经元凋亡和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初步探讨PGRN是否参与ASD的发生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和分组:SD大鼠(E12.5)腹腔注射600 mg/kg VPA(VPA组),或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ON组)。2.检测指标:(1)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仔鼠在出生后(postnatal,PN)7、14、35和72 d,额叶皮层、颞叶皮层、海马和小脑中PGRN、PSD95和SYN蛋白的表达情况。(2)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仔鼠在上述时间点,额叶皮层、海马和小脑中PGRN、PSD95和SYN蛋白的表达情况。(3)TUNEL染色检测在上述时间点,各脑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1.VPA组大鼠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的PGRN表达分别在PN14、35 d和PN7、14、35 d时显着高于CON组;海马和小脑的PGRN表达分别在PN35、72 d和PN14、35 d时较CON组减少。2.在PN7、14、35 d,VPA组大鼠额叶皮层神经元凋亡率与CON组无差异,但在PN72 d时较CON组增加;海马和小脑神经元凋亡率分别在PN35、72 d和PN14、35 d时较CON组增加。3.VPA组大鼠额叶皮层的PSD95和SYN表达在PN14、35 d高于、PN72 d低于CON组;颞叶皮层的PSD95表达在PN7、14、35 d均高于CON组,SYN表达在PN35、72 d高于CON组;海马的PSD95和SYN表达均在PN14、35、72 d时较CON组减少;小脑的PSD95表达在PN14、35 d时低于、PN72 d高于CON组,SYN表达在PN14、35 d时较CON组减少。结论:PGRN在VPA诱导的ASD大鼠神经系统发育的某些关键期和关键脑区表达水平的异常改变,可能扰乱神经元凋亡和突触发育的正常时空进程,这可能是孕期VPA暴露导致ASD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朱彦东,周开升,郭永强,江龙,郑利强[2](2017)在《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SKIP)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打击组(n=30),每组分为1 d、3 d、5 d、7 d、14 d五个时间点,各6只。打击组用Allen法制作T10打击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咬开椎板。采用BBB评分评价后肢运动功能;尼氏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脊髓SKIP的表达情况。结果打击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t>48.267,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打击组5 d脊髓神经元胞浆中尼氏小体开始崩解、凝聚,分布不规则,神经元变性坏死,14 d时损伤加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KIP主要在脊髓灰质中表达,白质中极少表达;损伤后SKIP表达逐渐上升,5 d时达到高峰(t=-17.035,P<0.001),14 d时明显降低(t=3.853,P<0.05)。结论 SKIP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元并影响其凋亡的新的信号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08期)
夏日炜[3](2017)在《梅山猪LBP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及其与核心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E.coli F18)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目前研究发现,E.coliF18受体合成通路和炎症免疫信号通路调控着断奶仔猪E.col F18的抗性。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LBP)不仅能结合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脂多糖或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免疫信号通路,从而杀死病原菌进而维护宿主内环境的稳态,而且血清中高浓度LBP能中和LPS,降低LPS的生物学活性,因此LBP是体内免疫防御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E.coliF18作为革兰氏阴性菌,LPS也是其重要的致病因子。因此,LBP基因可能在断奶仔猪E.coli F18抗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梅山猪为试验材料,探究LBP基因在猪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并探讨猪LBP基因甲基化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为了解LBP基因功能及今后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猪抗病选育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1.本试验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了L P基因在35日龄梅山猪中的组织表达谱(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肌肉、胸腺、肠系膜淋巴结、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12个组织);检测了其在不同发育时期(1、7、14、21、28、35和158日龄)梅山猪肝脏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利用不同浓度的LPS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并分别在诱导后2h、4h和6h检测LBP基因在IPEC-J2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LBP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极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十二指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除肝脏组织外的其他组织(P<0.05);除肝脏和十二指肠组织外,其他组织中LBP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且无显着性差异(P>0.05);LB 在1和21日龄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极显着高于7、14、28和35日龄(P<0.01),158日龄肝脏组织中的LBP表达极显着高于28和35日龄(P<0.01),显着高于7和14日龄(P<0.05);不同浓度的LPS(0.1μg/mL、0.5μg/mL和1 μg/mL)诱导IPEC-J2细胞系后,各浓度LPS诱导后LBP的表达并未呈现一致的表达规律。本试验推测,猪LBP基因主要高度表达于肝脏组织中;肠道组织中一定程度也可合成分泌LBP;当仔猪受到外界病原菌或病原相关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侵染时,LBP基因的表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肠上皮细胞可能并不是肠道组织中主要分泌和合成LBP蛋白的细胞系。2.本试验利用BDGP软件预测分析猪LBP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并基于预测结果设计缺失片段,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各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梅山猪LBP基因启动子区段的-500~-206 bp为核心启动子区;-1500~-500 bp为调控猪LBP基因启动子活性的重要区段。3.本试验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猪LBP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其中在梅山猪不同组织中CpG2和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和LBP基因的表达呈现显着的负相关,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4和-0.3069;而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梅山猪肝组织中CpG2和CpG3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并无显着的相关性。CpG2和CpG3位点的甲基化可能抑制转录因子YY1与启动子DNA序列的结合,从而导致猪LBP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而外来病原菌及LPS进入仔猪体内可能是通过其他调控途径影响LBP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畅[4](2017)在《p75NTR、RUNX2基因在鼠胚牙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组织工程化牙齿的研究无疑是近年来口腔医学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牙齿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众多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仍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牙齿再生。而模拟牙发育的外胚间充质-上皮细胞重聚技术为牙齿组织工程带来了新的希望。来源于颅神经嵴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ctomesenchymal stem cell,EMSCs)作为一种牙源性的干细胞,是细胞重聚技术获得牙再生的理想细胞之一,被认为是除牙釉质以外牙齿各组织发育的重要来源细胞。p75NTR(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是一种低亲和性神经营养素受体,被认为是鉴定来源于神经嵴EMSCs的主要膜受体之一,很可能参与牙齿形成,有研究发现非牙源性细胞中p75NTR可能参与促进矿化,且与矿化因子RUNX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有一定联系。牙源性细胞的矿化可能不同于其他细胞,牙源性细胞中p75NTR是否参与矿化以及与RUNX2的关系报道较少。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p75NTR及RUNX2在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成牙发育初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布情况及矿化诱导后二者的变化,探讨两者在牙齿发育初期的作用及二者与矿化的联系。有助于揭示牙齿发生发育机制,推动牙齿组织工程学发展,选出适合的种子细胞。方法:1.HE染色观察下颌磨牙发育初期大鼠牙胚的形态2%戊巴比妥钠(40mg/kg)注射受孕E13.5d、E14.5d、E15.5d、E16.5d、E18.5d、P0.5d SD大鼠腹腔,等待5min左右,取出胚胎,4%多聚甲醛固定1d,取下颌组织包埋,按冠状面方向切片,厚℃为6μm,苏木素染色5 min,反蓝后伊红染色1 min,梯度酒精脱水(70%、80%、90%、100%Ⅰ、100%Ⅱ);二甲苯(Ⅰ、Ⅱ);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观察、拍照。2.P75NTR在大鼠胚胎下颌磨牙发育初期牙胚的时空表达取上述E13.5d、E14.5d、E15.5d、E16.5d、E18.5d、P0.5d含有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的冰冻切片复温30 min,PBS冲洗;滴加试剂A(5%山羊血清)封闭1h;倾去血清,滴加一抗工作液比例(p75NTR1:1500),放入湿盒,4℃过夜;倾去一抗,PBS冲洗;滴加试剂B(二抗工作液)室温30min;PBS冲洗;滴加试剂C(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室温30min;PBS冲洗;滴入配好的DAB显色剂(A:B=50:1000)出现明显阳性流水终止反应;苏木素复染1min;1%盐酸酒精10s;蒸馏水冲洗5min;梯度酒精脱水(70%、80%、90%、100%Ⅰ、100%Ⅱ);二甲苯(Ⅰ、Ⅱ);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观察、拍照。3.RUNX2在大鼠胚胎下颌磨牙发育初期牙胚的时空表达取上述E13.5d、E14.5d、E15.5d、E16.5d、E18.5d、P0.5d含有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的冰冻切片复温30 min,后放入丙酮10min;PBS冲洗;滴加试剂A(5%山羊血清)封闭1h;倾去血清,滴加一抗工作液比例(p75NTR 1:1500),放入湿盒,4℃过夜;倾去一抗,PBS冲洗;滴加试剂B(二抗工作液)室温30min;PBS冲洗;滴加试剂C(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室温30min;PBS冲洗;滴入配好的DAB显色剂(A:B=50:1000)出现明显阳性流水终止反应;苏木素复染1min;1%盐酸酒精10s;蒸馏水冲洗5min;梯度酒精脱水(70%、80%、90%、100%Ⅰ、100%Ⅱ);二甲苯(Ⅰ、Ⅱ);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观察、拍照。4.P0.5d EMSCs的获取及矿化诱导4.1 P0.5d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获得、体外培养及鉴定2%戊巴比妥钠(40mg/kg)注射受孕P0.5d SD大鼠腹腔,等待5左右,无菌条件下取出胎鼠,切取下颌突,寻找下颌第一磨牙牙胚,胰酶消化、离心,经不锈钢筛网过滤后分别加入含100ml/L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置于5%CO2 37℃孵育箱中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对P0.5d SD大鼠EMSCs进行生物学鉴定。4.2 P0.5d EMSCs体外矿化诱导及分析利用矿化诱导液(以50 g/L抗坏血酸、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10-8M地塞米松及100ml/L胎牛血清配制α-MEM矿化诱导液)每3天换液1次。矿化诱导第0d、7d、14d、21d收集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趋势。统计学方法:对本实验样本的灰℃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各结果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单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在SPSS 22.0软件中完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结果:1.E13.5d大鼠的磨牙牙胚处于蕾状期,镜下可见牙板末端膨大,上皮增生,上皮的下方,周围外胚间叶细胞增生、聚集。E14.5d大鼠磨牙胚的上皮芽继续向外胚间充质生长,体积变大,基底向内凹陷,为帽状初期。E15.5d牙胚继续发育进入为帽状末期,成釉器分成3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周围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密度增大,形成为细胞凝聚区,为牙乳头。包围牙乳头边缘和成釉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聚集形成结缔组织层,为牙囊。E16.5d进入钟状早期。E18.5d为钟状期,成釉器逐渐成熟,逐渐分化为4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和中间层。P0.5d(钟状晚期)时,牙乳头附近的内釉上皮细胞分化为前成釉细胞,一些基底膜相邻的牙乳头细胞也开始分化成为前成牙本质细胞,而另一些分化为具有分泌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在牙乳头的尖端,一部分成牙本质细胞分泌为前期牙本质基质。2.E13.5d大鼠磨牙胚处于蕾状期,p75NTR在上皮近舌侧靠近成釉器的间质高表达,此时成釉器及其下面的间质无表达。E14.5d帽状初期p75NTR染色沿着上皮爬升到牙乳头处,此时内釉上皮(釉结)出现高表达。E15.5d帽状末期p75NTR在内釉上皮层表达为分明的两部分,为次级釉结;星网状层,次级釉结,牙乳头、牙囊高表达。E16.5d钟状早期p75NTR在内釉上皮层依旧表达在次级釉结处;下方牙乳头、牙囊高表达。E18.5d钟状期p75NTR在内釉上皮全层表达。下方牙乳头、牙囊高表达。P0.5d钟状晚期,p75NTR在前成釉细胞,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在牙尖乳头尖处,高表达。3.E13.5d大鼠磨牙胚处于蕾状期,RUNX2成釉器下方的间质表达,此时上皮组织内无表达。E14.5d帽状初期RUNX2成釉器下方的牙乳头间质表达,上皮组织内无表达。E15.5d帽状末期RUNX2与p75NTR表达类似在内釉上皮层中的次级釉结高表达。下方牙乳头、牙囊高表达。E16.5d钟状早期RUNX2与p75NTR表达类似的表达在内釉上皮的次级釉结处。下方牙乳头、牙囊高表达。E18.5d钟状期RUNX2与p75NTR类似表达在在内釉上皮全层表达。下方牙乳头、牙囊高表达。P0.5d钟状晚期,RUNX2在各个区域表达下降。4.(1)体外分离、培养的P0.5d EMSCs均为长梭型的成纤维样细胞,胞体丰满,细胞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检测:P0.5d EMSCs的CD29、CD90、CD146、CD166、p75NTR、CD45表达率分别为:96.22%、95.36%、96.47%、96.12%、97.27%、0.52%,阳性表达CD14、CD29、CD90、CD146、CD166、p75NTR,阴性表达CD45。(2)经矿化诱导液处理7d、14d、21d后的EMSCs,p75NTR和RUNX2的表达量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未进行矿化诱导的EMSCs作为对照,矿化诱导第7d与对照组相比,RUNX2的表达呈显着上升(P<0.05)。矿化诱导14d和21d后,细胞中的p75NTR、RUNX2表达量都显着升高(P<0.05)。在矿化过程中p75NTR与RUNX2的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而上升,p75NTR与RUNX2的表达量在不同矿化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成正相关关系(r=0.992,P<0.001)。结论:p75NTR和RUNX2在成牙初期不同天数表达在在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区域,且高度相似,具有时空特异性,可能与牙齿矿化发育相关,矿化诱导后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等说明二者在SD大鼠成牙发育初期下颌第一磨牙的发育及矿化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周开升[5](2017)在《Ski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行为学及病理学变化规律研究目的建立科学可靠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并明确SCI后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学变化规律,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3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和打击组(n=15),各组内部设五个时间点(1周、2周、4周、8周、12周),每个时间点3只大鼠。用Allen法制备T10打击损伤模型,打击强度为10 g×25 mm。损伤后1 d、3 d、1周、2周、4周、8周、12周时各行一次行BBB后肢功能评分;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时,各组各时间点分别取大鼠脊髓行HE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病理变化及空洞形成规律。结果1、损伤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n=3,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打击后1周、2周损伤脊髓主要以坏死为主;4周时,空洞完全形成,空洞周围有致密瘢痕组织;8周、12周空洞及瘢痕无明显变化,但损伤中心及附近脊髓明显变细。3、通过BBB评分和HE染色结果,对比以往研究结果,充分明确脊髓打击模型建立成功。结论本实验通过行为学和病理学评估,成功建立了科学可靠的SCI模型,并明确了SCI后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脊髓病理改变的规律,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Ski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目的初步研究Ski在大鼠SCI后随时间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分组同前,每组设1周、2周、4周、8周、12周五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同前方法制作SCI模型并进行BBB评分,在设定的时间点各组均取6只大鼠,其中3只用于损伤上端及损伤中心的免疫荧光单标检测和荧光半定量分析,另外3只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Ski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1、BBB评分结果同前。2、免疫荧光及半定量分析显示,ski在正常脊髓中表达较低,损伤后ski表达逐渐增高,8周时达到高峰,12周时有所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1周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n=3,P>0.05);其余各组ski表达明显增高(n=3,P<0.001);同时,ski在正常及损伤后12周脊髓中主要分布于白质,灰质中表达较少;损伤后2周、4周和8周时灰质中出现了明确的ski表达信号。3、损伤中心免疫荧光显示,ski在空洞周围密集表达,并形成明显高表达带。4、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相比假手术组,损伤后1周时Ski表达无增高;第2周时,Ski表达开始增高,4周时增高明显增高,8周和12周时表达达到高峰,并呈稳定趋势。结论通过本部分研究,我们首次明确了Ski在SCI后灰质及白质中的分布规律及随时间的表达变化规律,并且发现了Ski在损伤空洞周围密集高表达的现象,提示Ski可能与胶质瘢痕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第叁部分Ski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的细胞定位研究目的进一步明确Ski在SCI后表达的细胞定位规律,并分析Ski在大鼠SCI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分组同前,每组设1周、2周、4周、8周、12周五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同前方法制作SCI模型并进行BBB评分,在设定的时间点各组均取6只大鼠,其中3只用于免疫荧光双标标染色,另外3只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并对Ski表达、GFAP表达及BBB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BBB评分结果同前。2、假手术组和打击组各时间点Ski和Neu 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没有发现二者明确的共表达信号;Ski和Nestin荧光双标同样没有发现二者的共表达信号;但是,Ski和GFAP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发现,在假手术组和打击组各时间点均发现了明确的共表达信号,并且发现这种共表达信号在损伤空洞周围明显增强,并从第4周开始趋于稳定。3、GFAP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相较于假手术组,损伤后1周和2周GFAP表达无明显增高,4周时其表达明显增高,8周、12周时基本趋于稳定。4、Ski、GFAP、BBB评分叁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Ski表达与GFAP表达、GFAP表达与BBB评分之间均呈明确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本部分研究首次明确了SCI后Ski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而在神经元和神经干细胞中无明确表达;同时Ski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及胶质瘢痕的形成有明确的相关性;结合前两部分实验,我们推测Ski可能是调控反应性星形胶质增生及胶质瘢痕形成过程的新的作用分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朱彦东[6](2017)在《大鼠损伤脊髓SKIP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脊髓损伤后机体病变及修复过程中常伴随着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这些病理生理变化与一些细胞、分子的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及实验观察探究SKIP(Ski interacting protein,ski相关蛋白)在大鼠正常及损伤后的脊髓中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SKIP在脊髓损伤及其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即假手术组(n=45)和打击组(n=45),每组内部各设五个时间点(1天、3天、5天、7天、14天),每个时间点各9只大鼠。建立动物模型时假手术组只咬开椎板,不予打击脊髓;打击组咬开椎板显露脊髓,并用Allen法制作T10打击损伤模型,打击强度定为10g×25 mm。术后两组大鼠在每个时间点均各进行一次BBB后肢功能评分,用以评估大鼠的行为功能。评分完成后每一时间点分别选取3只大鼠,取其脊髓组织做成冰冻切片后进行尼氏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另取3只大鼠的脊髓组织切片后行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正常及损伤脊髓组织中SKIP的表达情况。每组每个时间点剩余的3只大鼠提取脊髓组织蛋白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以明确脊髓组织中目标蛋白(SKIP)的表达情况。结果1、BBB评分结果显示:打击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n=9,P<0.01)。2、尼氏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打击后5d脊髓神经元胞浆中尼氏小体开始崩解、凝聚、分布不规则,神经元变性坏死,14d时尼氏小体大部分崩解、凝聚,损伤进一步加重。3、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KIP主要在脊髓灰质中表达,白质中极少表达;损伤后SKIP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d时达到高峰,14d时明显降低;光密度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打击组SKIP表达明显增高(n=3,P<0.05);双标结果显示,损伤后脊髓灰质中,SKIP与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eu N显示出共表达信号,而与胶质纤维的特异性标记物GFAP无共表达信号。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后1d、3d、5d、7d、14d目标蛋白(SKIP)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免疫荧光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索了正常及损伤脊髓组织中SKIP表达的位置、以及脊髓损伤后SKIP的表达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变化规律,结合脊髓神经元及其脊髓神经元中尼氏小体的病理变化,我们推断,SKIP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元并影响其凋亡的新的信号分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3-01)
陈娟[7](2016)在《干旱诱导基因TaDLea3的功能及在小麦不同生长期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高盐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当作物受到非生物胁迫时,为了减轻其对作物的伤害会诱导一些蛋白表达。植物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LEA)是一类与逆境胁迫相关的蛋白。LEA蛋白可分为7族,其中第3族LEA(LEA3)蛋白含有11个氨基酸串联重复序列。LEA3蛋白可以形成α-螺旋结构,在非生物胁迫中保护生物大分子,减轻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然而LEA3蛋白的保护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晰。本研究从小麦中克隆了1条新的LEA3族基因,通过亚细胞定位,体外保护乳酸脱氢酶活性、转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验证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等评价该基因的耐旱功能;同时对2种不同耐旱小麦品种的4个生长时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从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研究该基因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干旱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陕合6号中克隆1条新的LEA3家族基因(命名为TaDlea3基因)和4条新的LEA3基因同源性较高TaWSI18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Dlea3蛋白和4个TaWSI18蛋白均具有亲水性,定位于细胞质中,无跨膜结构域。小麦TaDlea3和TaWSI18蛋白与其他物种的LEA3蛋白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原核表达TaDlea3蛋白,纯化该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较高的多克隆抗体。2.通过农杆菌注射法将亚细胞定位载体注射到烟草叶片,并制备原生质体,结果表明,TaDlea3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在高温和低温胁迫下,TaDlea3蛋白对LDH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同逆境胁迫处理小麦陕合6号和郑引1号,结果表明2种小麦中TaDlea3基因对不同的逆境胁迫均有响应。陕合6号TaDlea3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较显着,而郑引1号TaDlea3基因对ABA胁迫的响应较显着。3.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和野生型的拟南芥在表型和生理指标上无差异,干旱胁迫后,转TaDlea3基因拟南芥的叶片保持正常,而野生型的拟南芥叶片有明显的萎焉现象。多种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中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低于野生型,而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脯氨酸和叁个氧化酶的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说明TaDlea3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的拟南芥抗旱能力。4.对2种耐旱型不同品种的陕合6号(干旱耐受型)和郑引1号(干旱敏感型)小麦,分别在4个生长时期进行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TaDlea3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表达。结果表明,4个不同的生长时期的TaDlea3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变化趋势一致,干旱程度越严重,该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越高,复水后该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开花期的TaDlea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其它3个生长时期。干旱条件下,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4个生长时期的生理指标丙二醛、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产量的分析表明苗期和分蘖期干旱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轻,而拔节期和开花期干旱则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结果表明TaDlea3基因和蛋白表达和干旱胁迫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10-01)
张金勇,柳学周,史宝,徐永江,李晓妮[8](2016)在《半滑舌鳎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的克隆及组织和时空表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的c 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半滑舌鳎PGRMC1 c DNA序列全长1335 bp,开放阅读框长546 bp;其编码的蛋白是单次跨膜蛋白,在N端13~35位氨基酸残基处有一个跨膜区域。半滑舌鳎PGRMC1氨基酸序列与青鳉(Oryzias latipes)相似性最高,达到了82.9%;与青斑河鲀(Tetraodon nigroviridis)相似度为81.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半滑舌鳎PGRMC1与鳉形目和鲀形目鱼类PGRMC1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发现,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PGRMC1 m RNA在各组织广泛表达,其中在卵巢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半滑舌鳎PGRMC1 m RNA在脑、垂体和卵巢中的周期表达变化特征显示:脑中PGRMC1 m RNA在卵巢Ⅲ期表达量升高明显,Ⅴ期表达水平最高(P<0.05);垂体中PGRMC1 m RNA表达量在卵巢发育Ⅴ期达峰值(P<0.05);在卵巢中,PGRMC1 m RNA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Ⅱ到Ⅴ期稳步上升,Ⅴ期时达到最高值(P<0.05)。综上,半滑舌鳎PGRMC1基因主要参与卵巢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并在繁殖期介导孕酮调控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研究结果为半滑舌鳎繁殖内分泌调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胡月阳[9](2015)在《UBE2C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时空表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前期对不同时间点小鼠胎肝及成年肝的lnc RNA和m RNA进行表达谱芯片检测,发现多个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位于共表达网络的核心区域,其中共表达关系指数最高的分子是UBE2C分子,泛素偶联酶E2家族中的一员。芯片结果显示其在小鼠14.5天胎肝中表达最高,荧光值达31643,而成年小鼠肝脏的表达值只有152,相差200倍。UBE2C在胎肝中的高表达是否提示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哪些组织器官的发育相关?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在真核细胞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通过介导细胞质、细胞核中靶蛋白的泛素化修饰、降解,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基因转录、染色质稳定性、DNA损伤修复以及抗原提呈等生命过程。泛素分子在泛素激活酶(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E1)、泛素偶联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E2)、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E3)顺序催化作用下与底物蛋白共价结合,使靶蛋白最终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UBE2C(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s 2C),是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调控的泛素偶联酶E2家族成员之一,该酶是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降解和细胞周期进程调控所必需的。UBE2C与有丝分裂后期促进复合物(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cyclosome,APC/C)相互识别,把活化的泛素转移到底物蛋白上,使底物蛋白多泛素化,进而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UBE2C通过APC/C CDC20介导的securin、cyclin B的降解,促进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在M后期到来之前染色体蛋白复合物cohesin将姐妹染色体紧密结合在一起,而separase通过裂解cohesin的半胱氨酸,导致姐妹染色体分离,但同时separase的活性又被securin所抑制。因此,由UBE2C-APC/C CDC20介导的securin的降解和separase的激活是启动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所必须的。而UBE2C-APC/C CDC20介导的cyclin B的降解则是M期终止的首要步骤。在M后期,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 dependent kinases,CDKs)与cyclin B形成复合物,此时Cdk1具有活性;而随着cyclin B的降解,Cdk1的活性降低,进而造成Cdh1的去磷酸化,Cdh1取代CDC20与APC结合,形成APC/C Cdh1,接管M期结束后调控因子的泛素化。近年来UBE2C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在体内、体外实验中,过表达UBE2C促进细胞增殖、不依赖支持物生长。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UBE2C表达量很低以至于难以被检测到,然而在鼻咽癌、乳腺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组织中发现,其表达异常增高,并且与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发现,UBE2C转基因小鼠会出现cyclin B过早降解、额外的中心粒、染色体滞后及非整倍体现象,进而形成广泛性的自发性肿瘤。然而UBE2C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的机制却不十分清楚。随着发育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胚胎各组织器官的发育与肿瘤发生过程在基因、蛋白、信号通路上有明显的重迭,因此对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对了解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然而,UBE2C是否参与了胚胎发育的调控,及如何调控各组织的胚胎发育,关于这些的相关报道却十分少见。因此,我们决定利用斑马鱼这种模式生物,借助Real-Time PCR、整胚原位杂交技术对ube2c在胚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进行检测,以便今后对其功能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为相关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受精后0小时(hour post fertilization,hpf)、2hpf、4 hpf、8 hpf、12 hpf、24 hpf、48 hpf、72 hpf及7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dpf)的斑马鱼鱼卵,提取RNA、反转录后进行Real-Time PCR对ube2c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合成的地高辛标记反义ube2c RNA探针,对以上各时间段胚胎进行整胚原位杂交,观察ube2c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发现ube2c在0hpf(1-cell)即有表达,4hpf(囊胚期)其表达最高,在孵化期(48hpf)之后则降低到较低水平。整胚原位杂交显示,0hpf即可检测到ube2c的表达信号,并集中在胚盘处;从卵裂期(0.75-2.25hpf)直到12 hpf,ube2c均呈广泛性分布;24 hpf开始,表达信号呈现一定组织特异性,在48 hpf之后,信号主要集中耳囊、肝、生殖系等处。结论:斑马鱼ube2c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母源表达特征,推测其可能通过参与母源蛋白的泛素化降解来调控胚胎的发育,其在耳囊、肝、生殖系等组织器官的特异性表达也为UBE2C在胚胎发育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其在肿瘤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龙丽坤,李飞武,李葱葱,武奉慈,宋新元[10](2014)在《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外源蛋白的时空表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转基因玉米MON89034×NK603的3个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中Cry1A.105、Cry2Ab2、CP4-EPSPS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取苗期和心叶期叶片、吐丝期花粉和花丝、灌浆期籽粒、雌穗顶端和茎髓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个转基因品种中,外源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显示较高的一致性,均在叶片组织表达最高。转化体同一组织中表达外源蛋白在品种间变异不明显,组织间差异大于品种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时空表达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SKIP)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打击组(n=30),每组分为1 d、3 d、5 d、7 d、14 d五个时间点,各6只。打击组用Allen法制作T10打击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咬开椎板。采用BBB评分评价后肢运动功能;尼氏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脊髓SKIP的表达情况。结果打击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t>48.267,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打击组5 d脊髓神经元胞浆中尼氏小体开始崩解、凝聚,分布不规则,神经元变性坏死,14 d时损伤加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KIP主要在脊髓灰质中表达,白质中极少表达;损伤后SKIP表达逐渐上升,5 d时达到高峰(t=-17.035,P<0.001),14 d时明显降低(t=3.853,P<0.05)。结论 SKIP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元并影响其凋亡的新的信号分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空表达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宇玲.颗粒蛋白前体在VPA诱导的ASD大鼠脑组织中表达的时空规律及其对神经发育作用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2].朱彦东,周开升,郭永强,江龙,郑利强.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3].夏日炜.梅山猪LBP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及其与核心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关系[D].扬州大学.2017
[4].刘畅.p75NTR、RUNX2基因在鼠胚牙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5].周开升.Ski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7
[6].朱彦东.大鼠损伤脊髓SKIP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作用[D].兰州大学.2017
[7].陈娟.干旱诱导基因TaDLea3的功能及在小麦不同生长期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8].张金勇,柳学周,史宝,徐永江,李晓妮.半滑舌鳎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的克隆及组织和时空表达规律[J].中国水产科学.2016
[9].胡月阳.UBE2C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时空表达规律[D].河北医科大学.2015
[10].龙丽坤,李飞武,李葱葱,武奉慈,宋新元.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外源蛋白的时空表达规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