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用法词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用法说明,聚合关系,词汇范畴
用法词典论文文献综述
吕靖[1](2019)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用法说明”聚合模式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从第4版开始正式设有用法说明栏目,虽然这一栏目的出发点是为了说明词语用法,但它客观上把具有某种相同或相关特征的词汇聚合在一起促成了形态、语义、语法和搭配的关联或比较,具有明显的类比效应。该词典已修订过多版,其用法说明专栏的聚合分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文章穷尽性抽取了其第4、6、7和8版用法说明所聚集的词汇集合,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寻"用法说明"模块的聚合分类趋势,同时尝试对这些趋势加以理据解读和局限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萍[2](2019)在《从《墨子》“当若”用法看《汉语大词典》“当若”词条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大词典》收"当若"一词,释为"倘若",举《墨子》1例。文章通过考察先秦主要典籍,发现"当若"句仅见于《墨子》,共有11例,另有1例"尝若",其中"尝"通"当"。这12例"当(尝)若"中,"当(尝)"都是"对"义介词,引出某一类事例或某一特定论述对象。"若"有两种用法:一是"如"义列举动词,共有3例;一是"此"义特指代词,对后续论述对象限定,加强针对性,共有9例。其中后一用法突出,凸显了《墨子》论辩富于逻辑性。故"当"与"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当若"不成词,也非假设用法。因而《汉语大词典》中"当若"词条宜删去。(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富强[3](2019)在《汉语双音节离合动词能产性分析——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合性是指语言中某个整体成分可被分开的特性。汉语双音节动词在离合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语料来源,先对该词典中的双音节动词做穷尽性分析,然后将《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双音节动词与《现代汉语离合词学习词典》《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进行交叉对比,以选取叁本词典中有共性的、并集的动词性离合词的方式筛选出《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双音节离合词,观察双音节动词内部结构和离析后短语结构在能产性上的差异,试图对汉语双音节离合动词的离合类型及其能产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双音节动词内部结构能产性主要表现为动宾结构高于动补结构;双音节动词离析后结构主要表现为"离析后动词带后缀"或"A+了(其他形式)+B"的能产性最高。(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楠[4](2019)在《亲属称谓词的傲称用法及词典释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有些亲属称谓词,除了用于通常的亲属称谓外,还有用于说话人在气愤或开玩笑的场合,含傲慢、自负意味的自称用法。文章称亲属称谓词含傲慢自负意味的自称用法为"傲称"。亲属称谓词傲称用法的词义和亲属间的称谓义、非亲属间的泛化引申用法都不同,属于不同的义位。汉语中具有傲称用法的亲属称谓词数量不多。目前常见的几部语文词典对亲属称谓词傲称用法的释义和说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需要提升的空间。文章拟结合目前比较通行的几部语文词典的释义,对现代汉语中几个常用亲属称谓词傲称用法的词义及语用等进行分析论述,并就词典释义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修改建议。(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旭[5](2018)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自指、偏自指用法处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指和转指并非排除性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包含性对立关系。转指可细分为典型转指、自指和偏自指叁种类型,其中偏自指处于自指和典型转指中间地带,是由于认知区分"过程"和"结果"或"内容"困难而造成的;后两者可称为"广义自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针对自指用法的处理策略是系统删除,主要动因是固守"兼类要尽可能少"的原则;但针对"偏自指用法"却出现了"横向处理不一""纵向变动不一"和"微观结构不一"的矛盾处理,原因在于固守"自指"和"转指"的二元划分,且偏自指用法具有模糊性。(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艳[6](2018)在《《美国传统词典》的名词“用法说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法说明指的是人们怎样使用语言的组成部分来表达意义,比如其拼写、发音、语法和口音等等。用法说明是外语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英语单语词典。用法说明主要包括了语义信息、语言运用原则和对语言表达的理解。由于用法说明是直接指导和支配语言实际使用的重要标准和规范,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尤为重要。然而,作为英语词典编纂的指导性原则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其在理论上是相互对立的。而不同词典在不同原则的指导下在收词、释义和用法说明等的中间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两种原则对英语词典的编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对用法说明的编纂方式有更为清楚的研究,本文以《美国传统词典》第一版(1969)和第五版(2011)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单词性名词的用法说明为轴心,同时对比用法说明在两版词典中的编纂模式,进而探究用法说明的设置理据和动因。首先,通过梳理各领域学者对用法说明的不同理解,并对用法、用法说明和用法委员会做一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论述了在英语词典发展过程中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的发展变化。其次,本文对两版词典中单词性名词用法说明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同时对用法说明的设置类型和变化形式做了更详细的探讨,意在探究用法说明的设置类型与变化形式出现的原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传统词典》中用法说明的编纂方式,即描写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在英语词典中规定主义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词典的实施过程中没有绝对的规定主义也没有完全的描写主义。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原则对于彼此来说是相对互补的,应该根据词典的目的和词典使用者的需求被很好的应用于词典编纂。在《美国传统词典》编纂中,它将这两种原则很好的结合起来促进英语词典的发展,而且这两个原则将来应成为除了单语词典之外所有词典编纂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炯亮[7](2018)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动词例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蒸日上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汉语工具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汉语学习工具书的编纂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已出版了超过130本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数量虽还算可观,但质量或良莠不齐,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理论与实践基础都很薄弱,词典编纂在诸多方面都亟待提高。例证作为词典微观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目前对例证的宏微观研究却较少涉及,且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常有例证语料过时、冗长多余、类型分配不合理、无阶段性和层级性等诸多不科学合理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关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例证设置方法和原则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将《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样本页的所有动词及例证,并对例证整理统计,分析例证的数量、类型以及长度,将定量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分析评价例证存在的问题和优劣,提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及例证编纂的改进意见。本文共六章,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例证的整体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前人关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例证的功能、例证设置原则与方法理论依据。第叁章选用《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为研究对象,抽取其样本页中的所有动词,对这些动词的义项及其例证进行整理统计,以词典初级研究者的视角对例证的数量、类型以及长度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并分析了不少存在问题的例证。第四章笔者将定量分析与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通过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使用概况调查及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部分抽样动词例证的满意度调查,分析和评价例证存在的问题和优劣。在此基础上第五章提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例证及词典编纂的改进意见并大胆提出研发和编纂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平台的多媒体词典的设想。第六章对本文进行总结,阐明了作者基于此研究而得出的展望及本文的研究不足。(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黄婉梅,徐敏,凌芝[8](2018)在《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现代汉语双宾动词典型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孟琮《汉语动词用法词典》里共有74个(83条义项)动词标注有双宾用法。本文对这些动词从词汇语义、使用频率和句式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封闭式统计和描写,发现其中给予义动词多达78条,占94%;取得义动词只有2个(借,赢),占总量的2.4%;予取兼类3个(掰,换,租),占3.6%。从动词数量看,"给予"类动词应为现代汉语双宾动词的典型性成员。从使用频率看,"问(1),给,送(1、2),称1,还(1、2),教,借(1、2),告诉,回答"等9个语例较多,应为最典型的能够进入双宾结构的动词。(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海明,周静[9](2018)在《说“大概”与“大约”释义的科学性——虚词词典释义的精准度与用法说明的概括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义副词"大概"与"大约"的释义问题有四个方面:(1)二者的互换条件,(2)同现的分工及差异,(3)"大概"不能用"大约"替换的条件制约,(4)虚词释义的科学性。科学地解释副词需要注意叁点:词语诠释注重基本义、用法说明注重基本义及发展的影响、解释词义注重真实文本验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于南[10](2017)在《现代汉语用法词典动词释义、用法说明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用法词典而言,释义与用法说明都很重要,二者直接影响词典使用者对词的理解和运用。对比不同版本词典之间释义和用法说明的差异不仅有助于发现各个词典释义和用法说明的特点以及优劣,也会为词典释义和用法说明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本文选取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两部用法型词典中动词的释义和用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之所以选择动词,是因为动词在语言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比分析两部用法型词典动词的释义和用法说明不仅可以促进两部词典互相借鉴、共同优化,同时也可以为汉语用法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为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内容,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具体包括选题缘起、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两部词典动词义项划分和表述对比分析。本章的第一节先对两部词典动词义项划分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然后结合表格对两部词典动词义项的划分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总结出了两部词典动词义项划分不一致的叁种情况,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本章的第二节从概念角色角度出发,对比了两部词典动词义项的表述,分析总结了两部词典动词义项表述不一致的四种情况。第叁章为两部词典动词释义方式对比分析。本章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对语料的分析将两部词典动词的释义方式归纳为五大类十八小类,结合表格和文字说明,先对两部词典动词释义方式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继而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两部词典动词释义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了两部词典动词释义方式的异同点,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四章为两部词典动词用法说明对比分析。本章首先对两部词典动词用法说明部分的内容进行描写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将两部词典动词的用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两部词典动词用法说明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进而对两部词典动词用法说明部分的编纂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用法词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大词典》收"当若"一词,释为"倘若",举《墨子》1例。文章通过考察先秦主要典籍,发现"当若"句仅见于《墨子》,共有11例,另有1例"尝若",其中"尝"通"当"。这12例"当(尝)若"中,"当(尝)"都是"对"义介词,引出某一类事例或某一特定论述对象。"若"有两种用法:一是"如"义列举动词,共有3例;一是"此"义特指代词,对后续论述对象限定,加强针对性,共有9例。其中后一用法突出,凸显了《墨子》论辩富于逻辑性。故"当"与"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当若"不成词,也非假设用法。因而《汉语大词典》中"当若"词条宜删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用法词典论文参考文献
[1].吕靖.《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用法说明”聚合模式的演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萍.从《墨子》“当若”用法看《汉语大词典》“当若”词条的问题[J].辞书研究.2019
[3].李富强.汉语双音节离合动词能产性分析——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楠.亲属称谓词的傲称用法及词典释义[J].辞书研究.2019
[5].杨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自指、偏自指用法处理策略研究[J].辞书研究.2018
[6].张艳.《美国传统词典》的名词“用法说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张炯亮.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动词例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8].黄婉梅,徐敏,凌芝.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现代汉语双宾动词典型性研究[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8
[9].杨海明,周静.说“大概”与“大约”释义的科学性——虚词词典释义的精准度与用法说明的概括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10].于南.现代汉语用法词典动词释义、用法说明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标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用法说明; 聚合关系; 词汇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