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硅纳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药物运输,细胞毒性,生物成像
荧光硅纳米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敏,耿浩然,胡金霞,张琼,Godfred,Amfo,Agyekum[1](2019)在《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药物运输(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FITC),并研究了其在持续药物释放和生物示踪成像方面的应用。首先,采用一步法合成出MSNs-FITC,结合SEM、TEM、FT-IR、XRD和氮气吸附脱附等表征技术进行表征。其次,将抗癌药物阿霉素(DOX)负载到MSNs-FITC中。载药粒子的药物释放行为具有明显的pH依赖性,酸性环境加速释放速率。同时,体外细胞毒性测试表明MSNs-FIT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图像表明,MSNs-FITC可以进入细胞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分析(FCM)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果。(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房慧颖,蒋伟,何晓静,曾晓华[2](2019)在《靶向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检测模型循环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靶向标记的Cy5.5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研究其用于检测模型循环肿瘤细胞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检测其结构形态、平均粒径、zeta电位、化学结构等基本理化性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模型循环肿瘤细胞(CTC)系(乳腺癌MCF-7细胞)特异靶向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靶向标记的Cy5.5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呈单分散粒径相对均一的球形形态,平均粒径为(128.52±4.10)nm,平均zeta电位为(-27.51±3.81)m V;紫外/可见光光谱及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荧光染料Cy5.5掺杂入二氧化硅后并未改变其荧光性质;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EG成功修饰于荧光二氧化硅表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提示制备的靶向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能特异地与模型循环肿瘤细胞结合。结论制备的靶向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特异靶向乳腺癌MCF-7细胞的能力,在检测CTC细胞群或具有低标记物表达的细胞等方面显示出极好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米智,李宁[3](2019)在《不同尺寸硅纳米球复合二聚体的荧光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纳光学中,利用具有独特光学性质的微纳结构来实现荧光物质的发光增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为了提高量子点(QDs)的发光效率,提出了一种由两个尺寸不同的硅纳米球组成的二聚体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从量子产率增强和荧光激发率增强方面研究了硅纳米球二聚体对荧光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尺寸不同的两个硅纳米球组成的二聚体可以较大地提高CdSe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当两个硅纳米球具有较小的直径以及较小的间隔时,量子点的量子产率和荧光激发率都可以得到更大的增强。特别地,当两个硅纳米球的直径都是100 nm,间隔为10 nm时,CdSe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可以得到大约209倍的增强。研究结果对高性能量子点光致发光器件的设计和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韫琪[4](2019)在《荧光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光学性能研究及在Cu~(2+)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微量元素,在各种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如果在饮用水或其他环境中铜离子(Cu~(2+))的含量过高,不仅会影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生物体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准确识别和检测Cu~(2+)对于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传统检测Cu~(2+)的方法主要包含电化学法、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法等,这些检测方法往往过程繁琐、耗时较长、所需成本和运转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构建一种简便快捷、响应速度快、检测成本低廉的Cu~(2+)检测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硅纳米粒子(SiNPs)因拥有独特的光学特性、无毒无害、制备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是构建生化传感器的理想纳米光学探针。本课题基于一步合成水溶性SiNPs的制备方法,利用SiNPs所具有的荧光特性构建了高性能Cu~(2+)检测方法,有效的克服了传统检测Cu~(2+)耗时长、过程繁琐、所需设备复杂、灵敏度低等缺点,进一步证实了利用一步合成法制备水溶性SiNPs在Cu~(2+)检测中的应用潜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氨基功能化荧光硅纳米粒子(A-SiNPs)的Cu~(2+)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其应用探讨在这一部分的工作中,我们以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为硅源,以L-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在温和条件下,将二者根据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利用一步法制备出了具有强绿色荧光和光稳定性的A-SiNPs。我们进一步对A-SiNPs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光学稳定性、pH对荧光效应的影响等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探讨。A-SiNPs表面的氨基不仅改善了SiNPs的水分散性和光稳定性,而且具备Cu~(2+)特异性识别能力。基于Cu~(2+)配位诱导的A-SiNPs荧光猝灭效应,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高灵敏的Cu~(2+)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利用一步法合成的荧光A-SiNPs对Cu~(2+)进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0 nM-500μM,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100nM,远低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所规定的饮用水中Cu~(2+)允许存在的最高限度(~20μM)。此外,A-SiNPs被成功的应用于河水中Cu~(2+)的检测,证实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潜力。2.罗丹明B(RhB)掺杂的A-SiNPs(RhB-A-SiNPs)的制备及其双响应Cu~(2+)检测为了改善所合成A-SiNPs的荧光性能,进而开发更为可靠的双信号响应检测Cu~(2+)的方法。我们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有机荧光染料RhB掺杂的A-SiNPs(RhB-A-SiNPs)。为优化反应条件,我们通过调整掺杂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相关参数制备了一系列RhB-A-SiNPs,并进一步对材料的荧光发射强度、发射峰的数量和位置、荧光的稳定性等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评价。经过优化,在RhB掺杂浓度为1mM、后续高温反应温度为160℃、后续高温反应时间为1h的合成条件下,成功制备了荧光强度高、荧光稳定性能好、具有双发射峰(A-SiNPs和RhB)的RhB-A-SiNPs。进一步将所制备的RhB-A-SiNPs作为光学探针,构建了一种基于表面氨基与Cu~(2+)配位而导致荧光猝灭效应的新型双响应Cu~(2+)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SiNPs的发射光和RhB的发射光均对Cu~(2+)有响应,实现了一次检测同时搜集两个信号响应,有效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最优条件下,所制备的RhB-A-SiNPs对Cu~(2+)进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nM-500μM,最低检测限度为10nM,远低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所规定的饮用水中Cu~(2+)允许存在的最高限度(~20μM)。本工作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加入RhB进而大大提高了A-SiNPs的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同时,所制备的RhB-A-SiNPs拥有的两个发射峰均对Cu~(2+)有响应,实现了两个信号响应之间的相互印证,保证了Cu~(2+)检测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利用绿色、简单的方法制备了荧光强度高、荧光稳定性能好的水溶性A-SiNPs,并通过掺杂RhB获得了光学性能更为卓越且具有双发射峰的RhB-A-SiNPs。本课题以所合成的A-SiNPs和RhB-A-SiNPs构建了两种检测Cu~(2+)的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对地表水中Cu~(2+)进行灵敏、可靠的检测。与传统检测Cu~(2+)的方法相比,本课题所构建的基于A-SiNPs的检测体系拥有检测原材料制备过程简单且不需要进一步修饰、检测成本低廉、检测方法简便快捷、检测范围宽、检测限较低等诸多优点,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纳敏[5](2019)在《新型荧光硅纳米颗粒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微量组分和pH值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硅纳米颗粒(SiNPs)作为重要的零维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机械性能,尤其是光稳定性,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SiNPs已经在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光催化剂、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电池和传感器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过去几年中,虽然科研工作者已经发展了许多制备荧光SiNPs的方法,但大多数已报道的SiNPs在周围环境中易于氧化且不易分散在水溶剂中。因此,需采用表面改性来改善其稳定性和溶解性。而这些方法多数复杂、繁琐、合成条件苛刻且合成的SiNPs多为短波发射和单波长发射,严重限制了SiNPs特别是荧光SiNPs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因此,探索简便的合成具有水溶性、长波发射或双发射等性质的荧光SiNPs的新方法并将合成的SiNPs用于分析化学尤其是生命分析化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水溶性长波发射或双发射荧光SiNPs的设计合成及其实际应用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1)发展了新的合成水溶性荧光SiNPs的一锅法并以所制备SiNPs为探针建立测定食盐和盐渍食品中亚铁氰化钾的荧光新方法以N-(2-氨乙基)-3-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DAMO)为硅源、抗坏血酸钠(AS)为还原剂,发展了新的合成水溶性荧光SiNPs的一锅法并对所合成的SiNPs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其为荧光探针建立了用于快速、高选择性地测定食盐和盐渍食品中亚铁氰化钾的荧光新方法。在最佳检测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8.0μg/mL,检测限为30 ng/mL。该方法已被成功用于实际样品-食盐和盐渍食品中亚铁氰化钾的测定且具有良好的回收率。此外,还以该SiNPs为探针,借助于紫外灯和手机APP软件,发展了快速、便捷、可视化测定亚铁氰化钾的新方法。(2)发展了新的合成黄色荧光SiNPs的一锅法并考察了所制备的SiNPs在pH检测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以DAMO为硅源、4-氨基苯酚为还原剂,发展了新的合成具有较长波长发射的水溶性荧光SiNPs的一锅法并对所合成的SiNPs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优异的耐盐性、温度稳定性和抗光漂白能力并对pH具有灵敏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定pH值的新方法。在最佳检测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pH 5-10,灵敏度为0.5 pH单位。该方法已被成功用于测定黄河水、自来水和二次水的pH值,与商品化pH计的测定值相比较,所测得pH的相对误差小于3%。此外,还对该SiNPs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其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与良好的生物相容能力,据此性质将其成功用于细胞内荧光成像,此结果表明该SiNPs有望用于细胞内pH值的测定。(3)发展了新的合成铕掺杂的双发射荧光硅纳米颗粒(Eu@SiNPs)的一锅法并以所制备的Eu@SiNPs为探针建立测定环境样品中致病菌-炭疽杆菌芽孢的比率荧光新方法和检测试纸首次发展了无需后修饰合成具有双发射性质的铕掺杂的水溶性荧光硅纳米颗粒(Eu@SiNPs)的一锅法并对所制备的Eu@SiNPs的形貌和性质进行表征和研究。基于该Eu@SiNPs中Eu的天线效应和SiNPs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建立了快速、便捷、灵敏、高选择性地测定环境样品中致病菌-炭疽杆菌芽孢的新方法。在最佳检测条件下,该方法对芽孢的检测限低至2.38×10~4 spore/mL。该方法已被成功用于黄河水、自来水和土壤中细菌芽孢的测定且回收率良好。此外,还基于该Eu@SiNPs的优异性能发展了一种便捷、经济且能可视化测定细菌芽孢的试纸。(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邓捷,李海峰,刘燕,唐娜,孙康[6](2019)在《Eu~(3+),Tb~(3+)掺杂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结构、成分和荧光性质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存在的稀土螯合物掺杂量低、发射吸收波长受到限制等问题,首先用设计好的敏化剂-配体-硅烷偶联剂来螯合稀土离子得到稀土螯合物,然后在反相微乳液中将上述稀土螯合物与正硅酸乙酯(TEOS)共同水解缩聚,合成了稀土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对FSNPs粒径、成分、发射波长的调控,还通过使用不同生色团和稀土离子,获得了对激发波长的调控能力。此外,进一步阐述了稀土掺杂FSNPs中的能量转移过程,提出了一种通过能级调节FSNPs荧光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岩岩,唐美瑶,申赫,车广波,苏斌[7](2018)在《基于芘功能化核壳型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荧光传感器及其对水溶液中汞离子的检测和去除(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剂热、溶胶-凝胶和共嫁接技术开发制备了一种基于芘功能化的核壳型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可回收汞离子光学传感器。相对于其他竞争金属离子,获得的多功能纳米微球对Hg~(2+)具有良好的荧光传感性能和选择性。多功能微球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之间显示出良好的Stern-Volmer线性关系(R~2=0. 998 3),其检测限为2. 3×10~(-8)mol·L~(-1)。该材料对汞离子的荧光响应具有可逆性,利用EDTA溶液处理可实现多次重复使用。此外,芘功能化的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可以有效地除去水溶液中的Hg~(2+),并且通过施加外部磁场可实现简单快速的分离。上述结果表明,这种功能化核壳型磁性二氧化硅微球在同时检测和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岩岩,申赫[8](2018)在《基于核壳型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Hg~(2+)比率荧光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溶剂热、溶胶-凝胶和共价嫁接技术制备了嵌入CdTe量子点和螺内酰胺结构罗丹明6G的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其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超顺磁性及好的Hg~(2+)比率荧光传感性能,可以容易地被收集和分离。材料的荧光强度比率与Hg~(2+)浓度显示出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5×10-9mol·L~(-1),。该材料有望成为检测Hg~(2+)等环境污染物的优良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季晓媛[9](2018)在《荧光硅纳米颗粒探针及其生物成像分析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硅纳米颗粒由于具有拥有强且稳定的荧光信号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被应用于包括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及药物输送等生物及生物医学领域。本论文立足于设计、构建荧光硅纳米颗粒,探索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利用多种动物模型系统考察其生物安全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荧光硅纳米颗粒-蛋白复合基因转染载体,光学示踪基因载体胞内行为学并揭示其与基因转染效率之间的关系;以中药分子白花丹醌和硅烷为反应前驱体,制备得到具有优良抗癌性能的功能荧光硅纳米颗粒,应用于肿瘤成像与治疗;利用荧光硅纳米颗粒强且稳定的荧光信号,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实时显影,实现影像导航下肉眼可视化前哨淋巴结摘除;同时,考察荧光硅纳米颗粒多种动物模型(包括大鼠、兔及食蟹猴)生物安全性,证明荧光硅纳米颗粒具有低/无毒性。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结果分章节简述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了硅纳米材料发展及其在生物、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列举了荧光硅纳米颗粒的主要制备方法;阐述了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生物成像分析及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及对其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机遇及挑战,进而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研究计划。第二章:利用荧光硅纳米颗粒优异的光学性能,结合阳离子鱼精蛋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发展了硅基复合基因转染载体。该基因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可有效吸附质粒DNA,将其递送至细胞内,实现质粒DNA在胞内表达。此外,利用荧光硅纳米颗粒光学信号,在活细胞内对载体与质粒DNA相互作用进行示踪,揭示基因载体构建过程与转染效率之间的依赖关系。研究发现,当鱼精蛋白/质粒DNA构成比例为40时,在基因载体实现从溶酶体逃逸后,质粒DNA可在细胞核周围被有效释放,产生最佳转染效率(~35.8%)。同时,对该硅基复合基因载体毒性进行评价,证实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叁章:以传统中药分子(白花丹醌)和硅烷为反应前驱体,在反应温度为100 ~oC、反应时间为10分钟微波反应条件下,制备得到了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优良的光稳定性及抗癌性的荧光硅纳米颗粒。所制备的荧光硅纳米颗粒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学稳定性(在180分钟紫外光持续辐照后保持80%初始荧光强度),还可以选择性杀伤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利用该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光学及抗癌性能,在活体水平实现了肿瘤成像与治疗的一体化。第四章: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荧光硅纳米颗粒应用于前哨淋巴结实时显影,并在荧光成像指导下肉眼可视化摘除前哨淋巴结。与临床所用荧光淋巴结示踪剂吲哚菁绿相比,荧光硅纳米颗粒在水分散性、储存稳定性、光学稳定性及淋巴结滞留时间等方面均具有优势。荧光吲哚菁绿发射光位于近红外区域(795-845纳米),在外科手术使用过程中,需借助复杂的近红外成像设备;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发射波长位于可见光范围,在手持式紫外灯光辐照下,可在荧光信号指导下肉眼可视化,将显影的前哨淋巴结摘除。选取食蟹猴和恒河猴为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荧光硅纳米颗粒光学显影前哨淋巴结方法的可行性。长期(>180天)观察记录表明,术后动物行为未见异常,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第五章:利用多种动物模型(大鼠、兔、食蟹猴),对荧光硅纳米颗粒活体行为学及毒性进行考察。在大鼠动物模型中研究发现,硅纳米颗粒荧光信号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并随时间延长而衰弱;对采集的尿液进行荧光成像,结果显示荧光硅纳米颗粒主要通过肾代谢排泄出体外。利用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在内的多种动物模型,从血细胞常规、血清生化及组织病理分析等多角度对其活体毒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荧光硅纳米颗粒短期(24小时内)和长期(半年内)作用后,均未对活体产生明显毒副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发展了光学性能优良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荧光硅纳米颗粒探针,并将其应用于生物成像分析、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以大鼠、兔和食蟹猴为实验动物的毒性评价研究,证明了荧光硅纳米颗粒的低/无毒性。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发展荧光硅纳米颗粒探针及其在生物医学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江艾蕊[10](2018)在《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相关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发展了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物/化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大比表面积及表面易修饰的硅纳米材料。其中,具有优良荧光性能的零维硅纳米颗粒(silicon nanoparticles,Si 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篇论文中,我们构建了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药物递送系统,并对荧光硅纳米颗粒的毒性和活体行为学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生物膜纳米载体和硅纳米材料的发展、应用及相关药物递送和生物安全性研究,并阐明本篇论文的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制备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阿霉素(doxorubicin,DOX)复合物(DOXloaded Si NPs,Si NPs-DOX)的红细胞载体(Si NPs-DOX impregnated into RBCs,Si NPs-DOX@RBCs),并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评估该载体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利用“低渗性溶血法”将Si NPs-DOX包裹入红细胞,制备得到基于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表征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荧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在高强度激光连续照射25 min后,荧光强度损失24%)、血液循环时间长(7.31±0.96 h)等特性。药物缓释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在1周内药物释放量为装载总量的35%。我们进一步将其用于活细胞长时程、实时荧光标记成像,并评估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药物浓度为5μg·m L-1时,肿瘤细胞存活率为43.2%)。第叁章:评估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细胞和活体毒性。在细胞层面,研究表明荧光硅纳米颗粒对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在活体层面,将荧光硅纳米颗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及代谢途径考察结果显示,荧光硅纳米颗粒首先在肝、肾和脾中聚集积累;随后的3天时间内,通过肾代谢从尿液排出;3个月后,荧光硅纳米颗粒在体内无检出。组织病理学、血液学及体重等各项指标表明荧光硅纳米颗粒无明显活体毒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首先构建了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具备药物缓释能力及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利用硅纳米颗粒良好的光学性能,对该药物载体的细胞内行为进行了长时程、实时成像示踪;其次,对荧光硅纳米颗粒进行系统的毒性和活体行为学研究,考察其活体分布及代谢过程,验证小尺寸荧光硅纳米颗粒的低/无毒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荧光硅纳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靶向标记的Cy5.5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研究其用于检测模型循环肿瘤细胞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检测其结构形态、平均粒径、zeta电位、化学结构等基本理化性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模型循环肿瘤细胞(CTC)系(乳腺癌MCF-7细胞)特异靶向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靶向标记的Cy5.5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呈单分散粒径相对均一的球形形态,平均粒径为(128.52±4.10)nm,平均zeta电位为(-27.51±3.81)m V;紫外/可见光光谱及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荧光染料Cy5.5掺杂入二氧化硅后并未改变其荧光性质;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EG成功修饰于荧光二氧化硅表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提示制备的靶向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能特异地与模型循环肿瘤细胞结合。结论制备的靶向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特异靶向乳腺癌MCF-7细胞的能力,在检测CTC细胞群或具有低标记物表达的细胞等方面显示出极好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硅纳米论文参考文献
[1].陈敏敏,耿浩然,胡金霞,张琼,Godfred,Amfo,Agyekum.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药物运输(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房慧颖,蒋伟,何晓静,曾晓华.靶向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检测模型循环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3].米智,李宁.不同尺寸硅纳米球复合二聚体的荧光增强[J].量子电子学报.2019
[4].王韫琪.荧光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光学性能研究及在Cu~(2+)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
[5].纳敏.新型荧光硅纳米颗粒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微量组分和pH值测定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9
[6].邓捷,李海峰,刘燕,唐娜,孙康.Eu~(3+),Tb~(3+)掺杂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结构、成分和荧光性质的调控[J].无机化学学报.2019
[7].王岩岩,唐美瑶,申赫,车广波,苏斌.基于芘功能化核壳型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荧光传感器及其对水溶液中汞离子的检测和去除(英文)[J].发光学报.2018
[8].王岩岩,申赫.基于核壳型磁性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Hg~(2+)比率荧光传感器[J].中国金属通报.2018
[9].季晓媛.荧光硅纳米颗粒探针及其生物成像分析应用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8
[10].江艾蕊.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相关毒性评价[D].苏州大学.2018
标签: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 药物运输; 细胞毒性; 生物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