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鬲论文-焦雪倩

青铜鬲论文-焦雪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铜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周时期,青铜鬲形鼎,类型学,发展演变

青铜鬲论文文献综述

焦雪倩[1](2019)在《东周青铜鬲形鼎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周青铜鬲形鼎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广泛出土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河北地区。该器青铜鬲形鼎形制特征明显,时代感较强,是东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的主要器类之一。目前,关于东周青铜鬲形鼎的研究相对薄弱,学术界尚未出现关于此类器物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专着。文章以东周青铜鬲形鼎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统计学、艺术设计的方法对青铜鬲形鼎的形制演变、埋葬情境、艺术特征、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东周青铜鬲形鼎的研究范围、前人的研究概况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形制分析及发展演变。主要依据出土材料,采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将东周青铜鬲形鼎分为附耳鬲形鼎、铺首衔环耳鬲形鼎和特殊形制鬲形鼎叁类。结合器物形制演变关系将青铜鬲形鼎演变过程分为四组两期,推定其发展经历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与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两个发展阶段。第叁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埋葬情境。主要从青铜鬲形鼎的器物组合方式、器用制度、使用人群叁部分展开,认为青铜鬲形鼎经历了一个等级区分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第四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造型与装饰。青铜鬲形鼎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两方面。方圆、虚实、曲直的构图方法凸显了青铜鬲形鼎的造型工艺。鬲形鼎盖部和耳部的兽形立体装饰增加了鬲形鼎的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蟠螭纹、绚纹、花瓣纹等器物的平面纹饰,在组织方式和装饰位置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第五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区域特征。青铜鬲形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陕西以及甘肃等地区。其中,鬲形鼎产生于山西地区,但发现数量最多的为河南地区,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发现较少,发现时间也较晚。结合青铜鬲形鼎的形制特征及分期结果,总结了各区域的器物特征。第六部分,相关问题讨论。讨论了青铜鬲形鼎与鼎、联裆鬲、敦的关系,认为鬲形鼎是鼎与联裆鬲两种器类相生关系下的产物。另外,本文从制器思想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别探讨了东周青铜鬲形鼎起源与消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树满[2](2017)在《青铜鬲自名与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名是青铜器定名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器物功用及作器者身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器类具有不同的自名,同一器类中往往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自名形式。以青铜鬲为例,不同的自名形式多达二十类,而且每类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名为"鬲"者与自名为"鼎"者在形制和年代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青铜鬲自名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鬲的功用与特性,为分期断代研究提供更多的标准。(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7年02期)

呼杨洁[3](2015)在《青铜器功能与历史变迁——以青铜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礼制文化的代表。它的铸造不仅是当时艺术水平的体现,其作为礼器,在功能上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对当时社会历史变迁的直接反映。本文就以青铜鬲为例,研究其从炊器到礼器的发展过程,来探讨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婚姻制度,以便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变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5年09期)

乔美美[4](2013)在《青铜鬲命名问题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鬲作为礼器的一种,是中华五千年礼制文化的物化,体现着社会等级和政治文化。关于其命名问题,即何谓鬲的问题,学界虽有基本认知,但具体到每件器物的研究上仍有分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对青铜鬲的记载和金文中青铜鬲的自名现象,从形制、花纹、功用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考古出土材料,阐述青铜鬲的命名问题渊源,力图澄清困扰学者的小细节,为以后青铜鬲的基础研究提供可参考之依据。(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梁彦民[5](2009)在《论商周礼制文化中的青铜鬲》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器被公认为商周礼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因而通常又被称为“礼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①。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的青铜时代延续了一千五百年(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09年05期)

乔美美[6](2008)在《商周青铜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鬲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作为礼器承载着先秦礼制的重要内容,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自商代早期开始出现,春秋早中期大盛,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至秦汉时期完全绝迹,基本上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迄今青铜鬲的研究多注重于横向的比较,纵向的研究不足,尚未有专门的论着对其做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以青铜鬲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收录历代传世器,运用考古类型学、统计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等对青铜鬲的定名、功用、型式分类、分期断代、器物组合、地域特征、起源消亡以及与青铜分裆鼎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探讨。本文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探讨一个问题,对青铜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绪论,对青铜鬲研究的时空概念的界定、前人的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关于青铜鬲的定名和功用。从有铭铜鬲的自名上总结青铜鬲自名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讨论青铜鬲的礼制功能和社会功用。第二部分,青铜鬲的类型学分析。主要依据考古出土材料,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鬲进行型式划分,明确器物各个时代的特点,揭示器物发展的规律。第叁部分,青铜鬲的分期与断代。在上一章型式划分的基础之上,将青铜鬲的发展划分为十一期,并对各期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确定青铜鬲发展脉络。第四部分,青铜鬲的墓葬组合研究。以科学发掘的,没有经过盗扰的完整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组合为研究材料,以各期段为主线,考察不同阶段青铜鬲的组合关系变化,推断青铜鬲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和叁代时期礼制的变化。第五部分,青铜鬲的分布区域特征。将青铜鬲的分布划分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巴蜀地区和西北地区六个地区,青铜鬲分布的主要特点,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第六部分,青铜鬲和分裆鼎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两者的起源、流行的时间、形制特点以及墓葬材料的分析,结合以往学者对两者的区分研究,大致上确立了五条标准来综合区分判断两者。第七部分,青铜鬲的起源和消亡。青铜鬲起源于陶鬲,陶鬲自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产生直到战国时期一直都是主要的日常生活炊器,许多青铜器的器形均是来源于陶器。青铜鬲的消亡也是青铜时代发展的必然,战国中期以后中国的青铜时代逐渐被铁器时代取代,同时由于铜釜的出现排挤了铜鬲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7](2002)在《商代“亚”徽青铜鬲》一文中研究指出鬲是最早的一种炊煮器。陶鬲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消失在战国时代。安特生曾提出早期的鬲都是分裆鬲,由一个圆底器下面加叁个尖底瓶式袋足而成。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具体论证了这一说法。由于鬲腹与硕大的袋足联通,既增大了器身容量,又扩大了底部受火面积,从而(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02-07-30)

陈立信[8](1986)在《巩县发现西周早期青铜鬲》一文中研究指出1984年春,巩县城关小沟村居民崔宏志先生捐献西周早期铜鬲一件(图一),是他不久前打窑洞时在窑洞门口上部挖出来的。该青铜鬲分裆柱足,鼓腹束颈,侈口尖唇,口沿上有对称的两个綯索竖耳,断面呈圆角方形。与叁足对应的口部略呈圆叁角形,颈饰一周云纹,但花纹偏浅,多被锈蚀(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1986年04期)

青铜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名是青铜器定名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器物功用及作器者身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器类具有不同的自名,同一器类中往往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自名形式。以青铜鬲为例,不同的自名形式多达二十类,而且每类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名为"鬲"者与自名为"鼎"者在形制和年代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青铜鬲自名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鬲的功用与特性,为分期断代研究提供更多的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铜鬲论文参考文献

[1].焦雪倩.东周青铜鬲形鼎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刘树满.青铜鬲自名与分类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7

[3].呼杨洁.青铜器功能与历史变迁——以青铜鬲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

[4].乔美美.青铜鬲命名问题述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5].梁彦民.论商周礼制文化中的青铜鬲[J].考古与文物.2009

[6].乔美美.商周青铜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商代“亚”徽青铜鬲[N].甘肃日报.2002

[8].陈立信.巩县发现西周早期青铜鬲[J].中原文物.1986

标签:;  ;  ;  ;  

青铜鬲论文-焦雪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