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胸段脊旁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旁肌,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
胸段脊旁肌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1](2018)在《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常规肌电图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上、下肢肌肉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15.22%。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17,P<0.05)。观察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与胸锁乳突肌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93,P>0.05)。结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为患者接受正确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李秀兰,黄少芳,卢福昌,杜宝新[2](2016)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的针极肌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共有388块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315块(81.19%)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P<0.05),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LS诊断中,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独立性,胸段脊旁肌病变特异性高于胸锁乳突肌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21期)
刘丽,黄旭升,陈朝晖,沈定国,蒲传强[3](2006)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52例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52例确诊AL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观察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的特点,并分析其与病程、年龄、首发部位、呼吸困难、胸锁乳突肌肌电图、舌肌肌电图的相关性。结果152例ALS中,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出现自发电位者125例(82.24%);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83例(55.33%),其中出现自发电位者45例。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脊旁肌肌电图与病程、年龄有关,而与首发部位、呼吸困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脊旁肌肌电图与ALS患者的病程及年龄有关,且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方便易行,在ALS中诊断价值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9期)
刘磊,贺英群,刘庆[4](2005)在《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ALS患者行四肢MCV、EMG,双上肢F波,胸锁乳突肌及T9、T10脊旁肌检查(在T9、T10段脊突旁开1 cm处进针观察其自发电位)。结果:所检5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T9、T10脊旁肌均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及正锐波,异常率为100%。结论:胸段脊旁肌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05年23期)
徐迎胜,樊东升,郑菊阳,康德瑄,张俊[5](2004)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MND)中的价值。方法 共检查 3组受试者 ,即A组为 10 2例确诊的MND患者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测 ;B组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9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 ,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 ;C组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10 0名健康人 ,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结果 10 2例MND患者中 ,87例 (85.3 %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94例 (92 .1% )胸锁乳突肌肌电图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 9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的患者中 ,6例 (6.2 %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见少量自发电位。 10 0名健康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结论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助于MND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汤晓芙,潘华,李本红,杜华[6](2003)在《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中的价值。方法 5 0例确诊的ALS患者分别行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胸锁乳突肌运动单位 ,部分患者行舌肌自发电位检测 ;同时 ,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30例根性损害的患者和 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 ,行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检测。结果 5 0例ALS患者中 ,4 1例 (82 %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无一例见自发电位 ,但有 4 8例 (96 % )运动单位时限增宽 ,波幅增高 ,符合慢性神经源性损害改变 ;6例患者行舌肌自发电位检测 ,3例可见自发电位。 30例根性病变的患者中 ,2例 (7% )可见胸段脊旁肌有少量自发电位 ;健康对照组未见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结论 胸段脊旁肌大量自发电位对诊断ALS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科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胸段脊旁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的针极肌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共有388块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315块(81.19%)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P<0.05),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LS诊断中,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独立性,胸段脊旁肌病变特异性高于胸锁乳突肌病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胸段脊旁肌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
[2].李秀兰,黄少芳,卢福昌,杜宝新.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3].刘丽,黄旭升,陈朝晖,沈定国,蒲传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52例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特点[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
[4].刘磊,贺英群,刘庆.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
[5].徐迎胜,樊东升,郑菊阳,康德瑄,张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
[6].汤晓芙,潘华,李本红,杜华.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