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论文-朱谷忠

围龙屋论文-朱谷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围龙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围龙,金花茶,围屋,榕树叶,寨门,丹霞地貌,福建上杭,畲族人,王象之,一曲

围龙屋论文文献综述

朱谷忠[1](2020)在《摩陀寨 围龙屋》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冬的午后,我们走进福建上杭庐丰畲族乡,汀江河畔的风吹来一阵阵秋收过后存留的醇香。簌簌风声里,隐约传来一曲清脆、明亮的乐音。这是当地聪颖的畲族人利用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榕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曲调。听到树叶吹奏的声音,心变得急切,步(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20-01-03)

郭启慧,张林英,郭明月[2](2019)在《基于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广东省兴宁市客家围龙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从提高学科素养的高度强调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文章以广东省兴宁市的客家围龙屋作为实践地点,以实践项目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从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项目及子问题、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以及结果评价六个方面设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周大鸣,段颖[3](2019)在《海外华人、侨乡与围龙屋——梅州南口侨乡村的田野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对广东省梅州地区围龙屋的文化意涵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分析与描述,试图说明作为海外华人同宗族联系的重要物质媒介的围龙屋所包含的文化传统、经历的时代变迁以及重新修缮中反映出的海外华人与侨乡关联,同时折射出海外华人宗族文化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邹瑜[4](2019)在《梅州客家围龙屋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梅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区之一,这里形成客家人主要聚居之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秦汉时期赵佗兼并桂林、象郡两郡并建立南越国开始,就有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这里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政府政策支持等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向长江流域迁徙,因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高潮。唐末五代时期,原本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开始往东南沿海等地迁移。宋元之际,东南沿海因长期开发,引起的人口激增、土地不足,客家先民为了生存开始迁往粤东北的梅州等地。迁往梅州的客家先民,在面对本地土着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发展壮大族群,共同应对纷争与侵扰,选择了聚族而居,团结互助的生活方式。梅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和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催生出围龙屋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围龙屋作为客家民居之一,其发展是一个不断整合完善的过程,围龙屋的结构与功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地理因素的综合体现。明清以前,客家民居的建造主要考虑的是其防御功能,多数围龙屋都是依山而建,据险可守,而且建筑规模很小,是围龙屋发展的雏形期。明清时期,客家人在梅州地区的分布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当地社会的主要族群。由于人口增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掀起了围龙屋的一个建造高潮。这一时期梅州地区的围龙屋,开始了从依山而建到逐水而居转变,防御功能也开始弱化,在建筑风格上开始将中原儒家文化和风水文化与当地地理环境结合,并在这一时期开始定型,出现了一些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变革,梅州客家人迫于生存压力,开始纷纷下南洋谋生。这一时期,围龙屋建筑由于侨商眼界的开拓,财富的积累,开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围龙屋建筑也开始受到西方建筑理念、建筑风格的影响,最终出现了一些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客家特色民居。民居建筑是社会发展体现,民居建筑结构与功能的发展与完善,也会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围龙屋作为梅州地区客家人的主要民居形式,直接影响当地村落布局,围龙屋内“聚族而居”的形式、“崇文重教”的家族理念,也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人类学、建筑学等相关知识,结合实地调查等方式,深入探讨分析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今后围龙屋的保护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创兴,许秋燕,林亦菡,叶楚天,陈学信[5](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以粤东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开始相得益彰,它们都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以客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围龙屋作为例子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农村传统文化供给缺乏等问题,提出多方参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等对策,帮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兴盛,对广大人民的思想与城镇化的建设起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反哺文化保护。(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2期)

郑冬怡[6](2018)在《对传统建筑的思考——以客家围龙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客家围龙屋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现代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缺失的语境,以传统客家围龙屋为例,对其深厚的建造文化与当下现状等进行分析,呼吁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唤醒传统资源,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建筑,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建构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体系。(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8年12期)

侯晓萱,王阳,包佳良[7](2018)在《广东梅县围龙屋建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道是彩云之南,钟灵毓秀,却不知闽粤南境,亦是精彩纷呈。从卫星云图俯瞰过去,在祖国大陆最南边的山麓间,散落着一群平面似圆非圆的古老建筑,便是客家独有的民居——围龙屋了。远远望去,苍郁的绵延山脉与青色的瓦面屋顶相互交织,色彩对比强烈而形制独特,加之客家一系深远的文化内涵,让人忍不住探究一二。笔者在一次调研任务(本文来源于《民艺》期刊2018年05期)

辛平[8](2018)在《留住古围龙屋之美重在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报道,在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有一个超大型的客家标准古围龙屋:周家七世的开基祖屋——璼公祠。据有关记载,它是五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围龙屋,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如此大型的围龙屋辉煌落幕后,也逃不过岁月侵蚀,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璼公祠保护工(本文来源于《梅州日报》期刊2018-09-07)

胡立[9](2018)在《以粤东地区围龙屋演变论客家民居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建筑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又是广大乡村地区居民的居住现实,传统民居在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使许多传统民居失去了以往的特色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村民生活条件实实在在地在改善。这个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民居自建造模式及成果往往及时又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迁。本文将以动态的视角对粤东地区围龙屋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并论述客家民居的演变和时代发展、地域变迁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8年04期)

落昉[10](2018)在《客家民居 梅州围龙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客家民居有叁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和客家土楼,客家围龙屋是客家围屋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现存数量最多。客家围龙屋作为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它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人居环境》期刊2018年08期)

围龙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从提高学科素养的高度强调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文章以广东省兴宁市的客家围龙屋作为实践地点,以实践项目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从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项目及子问题、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以及结果评价六个方面设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龙屋论文参考文献

[1].朱谷忠.摩陀寨围龙屋[N].中国民族报.2020

[2].郭启慧,张林英,郭明月.基于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广东省兴宁市客家围龙屋为例[J].地理教育.2019

[3].周大鸣,段颖.海外华人、侨乡与围龙屋——梅州南口侨乡村的田野考察[J].民族艺术.2019

[4].邹瑜.梅州客家围龙屋形成与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5].郑创兴,许秋燕,林亦菡,叶楚天,陈学信.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以粤东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为例[J].智库时代.2019

[6].郑冬怡.对传统建筑的思考——以客家围龙屋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7].侯晓萱,王阳,包佳良.广东梅县围龙屋建造研究[J].民艺.2018

[8].辛平.留住古围龙屋之美重在保护[N].梅州日报.2018

[9].胡立.以粤东地区围龙屋演变论客家民居发展[J].住区.2018

[10].落昉.客家民居梅州围龙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8

标签:;  ;  ;  ;  ;  ;  ;  ;  ;  ;  

围龙屋论文-朱谷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