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玲(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铁人医院钻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001)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骨折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前者是指车祸、跌伤、爆炸等所致的骨折;后者是指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1病因
1.1直接暴力外力直接撞击,暴力作用于骨骼,使直接受击处骨折,多伴有广泛的皮肤和软组织损伤。
1.2间接暴力暴力接触身体后,经传导、杠杆、扭转作用使受击点远隔部位发生骨折,如跌倒时手掌着地致锁骨骨折,下肢跌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致髌骨骨折。
1.3积累劳损骨骼某处长久地承受一种持续应力,该处可能发生疲劳性骨折,如长途行军致第2.3跖骨颈骨折等。
1.4骨骼疾病因骨骼局部结构破坏或脆弱,正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如骨髓炎、各种骨肿瘤所致骨折。
2方法
2.1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效果骨折治疗的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复位就是用手法或手术使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固定就是用外固定方法(小夹板、石膏绷带、牵引等)或手术切开内固定方法将骨折稳定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以良好的对位对线关系达到牢固愈合;骨折复位与固定后,为促进骨折愈合和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舒缩活动的恢复,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
2.2骨折的愈合过程与标准经过正确的处理,如果没有并发症,成人骨折需3~4个月可达到良好愈合的效果。
3护理
3.1急救护理
3.1.1抢救生命病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窒息、休克、大出血、开放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时,应及时配合急救,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压迫止血、给氧输液等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3.1.2保护伤口开放性骨折用无菌敷料或现场最清洁的布类包扎伤口,以免继续污染;外露骨端一般不进行现场复位,以免细菌侵入。
3.1.3妥善固定凡有骨折或疑有骨折的病人,均应给予临时固定处理,以免骨折端移动加重损伤,同时可减轻搬运中的疼痛,有利于防止休克。四肢长骨固定应超过骨折两端关节,固定物一般使用预制的夹板,但现场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棍、木板、书本等。在无材料可取时上肢可固定于胸部,下肢固定于健侧下肢。
3.1.4迅速转运病人经初步抢救和包扎固定后,应迅速平稳地转送医院,以便及时正规地治疗。病情复杂者,应有医护人员陪送。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
3.2.1.1搬运注意保护患肢应采用三人平托法,以保持病人身体轴线平直。
3.2.1.2体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或预防患肢肿胀。手术后有石膏外固定者应用枕头、沙袋等衬垫妥当。肢体位置以有利于静脉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尽量舒适为原则。
3.2.2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随时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肢端麻木。检查局部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及活动度。
3.2.3防止意外伤害加强基础护理,为病人提供方便、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以防止病人由于躯体活动受限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3.2.4功能锻炼骨折病人进行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恢复患侧肢体的正常功能,从而恢复独立生活。而实际病人却往往因为惧怕疼痛或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不敢或难以进行功能锻炼。因此护士应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宣传锻炼的意义及方法使病人意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了解各关节的功能位功能位是指关节保持的位置可以发挥最大功能的姿势。在骨折的治疗中病人被动体位或肢体固定要保持功能位,以减少并发症发生。腕关节:背伸20°~30°。肘关节:屈曲90°。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外旋15°。踝关节:0°(即足与小腿呈90°)。膝关节:屈曲5°。髋关节:前屈15°~20°、外展10°~20°、外旋5°~10°。一切功能活动都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逐步修复,功能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到强。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生理机能为主。上肢以增强手的功能为主;下肢以增强负重,步行能力为主。功能锻炼以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原则。锻炼后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肿胀较重伴有疼痛,应抬高患肢,减少活动,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肿胀疼痛加重,经对症处理无明显好转并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或骨折部位突发疼痛时,应暂停锻炼,并进一步检查,谨防发生新的损伤。功能锻炼应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肩关节外展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动;踝部骨折的足跖屈活动等。
具体锻炼方法可分为3个时期:
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局部肿胀疼痛,骨痂尚未形成,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加之外固定限制,妨碍患肢和关节的活动。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和舒张,每天数次,每次5~20分钟。上肢肌肉锻炼的方法是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下肢肌肉锻炼的方法是用力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以及用力使踝关节背伸,趾屈及伸屈足趾。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正常活动。此期制动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观察伤口情况,使用有效抗生素,开放性骨折加用TAT注射治疗3处理,以免导致不良后果。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2)骨折中期伤后2周后至8~10周,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等长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运动强度、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可逐步增加,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每天2~3次作关节的全范围活动。
3)骨折后期此期骨愈合已较坚固,已达临床愈合,外固定已解除。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活动和负重,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和肢体正常力量。
3.2.5心理护理鼓励病人自理,经常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取得病人与家属的信任。指导并协助病人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鼓励、协助和指导病人功能锻炼,使其肢体尽快恢复功能,生活自理。
4讨论
骨折初期应教育病人及时就诊,及时采取正确治疗,预防骨折并发症。指导病人在骨折整复后遵医嘱及时到医院复诊。对骨折固定期的病人要适时进行宣教,指导病人和家属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告知病人病情和治疗的基本情况。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食物,多做卧床活动锻炼,必要时服用缓泻药物。年老、体弱、瘫痪或有外固定的病人,易发生压疮,指导病人和家属学会预防及护理压疮的方法。指导家属定时开窗通风;注意病人保暖,避免受凉;协助卧床病人翻身和肢体运动,嘱病人多作深呼吸及咳嗽,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疾病康复期应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活动,避免残障。鼓励、指导病人学会、改进并坚持长期功能锻炼方法。社区护理中要教育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加强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保护措施,预防骨折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宾尧.人工骨关节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8-220.
[2]田拥军,苗京亚.骨科住院患者失眠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