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X2兔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前哨淋巴结,MR间质淋巴造影
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论文文献综述
谭红娜,王攀鸽,刘洋,夏燕娜,王博[1](2017)在《MR间质淋巴造影在VX2兔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对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远期复发的预测价值与腋窝淋巴结的价值相当。IMLN在改良根治术下不能被清除,目前临床上只能对内乳区可能存在转移的患者盲目追加放疗;如何选取适合IMLN活检或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则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初步探讨MR间质淋巴造影(MR lymphography,MR-LG)检查在显示VX2兔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纯种雌性新西兰大白兔55只建立VX2兔乳腺癌动物模型,并行MR-LG检查。图像传至ISP(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自注射部位至内乳或腋窝方向的引流淋巴管上最先显像的1个或数个淋巴结定义为SLN,记录SLN及引流淋巴管显示情况,并与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对照。结果:55只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8.2%(54/55),最终51只荷瘤兔成功入组。在MR-LG图像上,对比剂注射后5 min扫描较注射后即刻扫描可显示更多的内乳区淋巴管(36 vs 25),且同时显示腋窝SLN及引流淋巴管效果进一步提高(45 vs 37),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和P=0.040)。在内乳区MR-LG图像上,显像SLN长径为(2.64±0.59)mm,短径为(2.24±0.54)mm,引流淋巴管直径平均值为2.18 mm;肿瘤大小及腋淋巴结数目对内乳淋巴管的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和P=0.040)。11只荷瘤兔内乳区SLNB共检出内乳区SLN 15枚,位于第2~3肋间者6枚,1~2肋间者5枚,3~4肋间者2枚,而位于第10肋间和剑突旁者各1枚;对照MR-LG,共9只荷瘤兔共显示11枚内乳区SLN,其中7只(77.8%,7/9)与SLNB显示结果一致;SLNB检出的SLN长短径均大于MR-LG图像上显示的SL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LG可显像VX2兔乳腺癌内乳区SLN,但显像率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马乐[2](2016)在《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新技术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内乳淋巴链是乳房腋窝淋巴通路外的第二大淋巴引流区域,故内乳淋巴结的病理状态是乳腺癌患者分期、辅助治疗的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的核素注射方法主要针对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oph node,SLN),而内乳SLN显示率较低(0-47.3%)。故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注射方法来提高内乳SLN的显示率,同时分析影响内乳SLN显影的因素有哪些。方法:1、将1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乳晕周围6点及12点方向腺体实质+皮下联合注射法(改良注射法)和乳晕周围皮下注射法(传统注射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内乳SLN与腋窝SLN显示率;2、将实验组的88例患者按照内乳SLN的显示结果分为显示组(37例)与未显示组(51例)组,比较分析内乳SLN显影结果与年龄、乳腺致密度、乳腺厚度、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程度及肿块数目、大小、病理类型、位置等多个因素是否相关。结果:1、改良注射法与传统注射法内乳SLN显示率分别为42.05%(37/88)、4.55%(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3,P=0.00);两组腋窝SLN显示率分别为97.73%(86/88)、94.32%(8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P=0.44),腋窝SLN平均显示个数分别为2.41(212/88)个/人和2.05(180/88)个/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0,P=0.20)。2、年龄(rs≈-0.33,P≈0.00)、腺体厚度(rs≈0.23,P≈0.03)、腺体致密度(rs≈0.24,P≈0.03)及ALN转移程度(rs≈0.23,P≈0.03)与内乳SLN显影均相关;肿块大小(χ2≈1.09,P≈0.85)、数目(χ2≈0.00,P≈1.00)、病理类型(χ2≈0.66,P≈0.97)及位置(χ2≈0.29,P≈0.87)与内乳SLN显影无关联。结论:1、改良注射法能有效提高内乳SLN显示率,从4.55%提高到42.05%,同时保证了高的腋窝SLN显示率。2、年龄、乳腺厚度、乳腺致密度、ALN转移程度是内乳SLN核素显影的影响因素;肿块大小、数目、肿块病理类型、肿块位置不是其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20)
周敏,章英剑[3](2008)在《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99m)T_C-硫胶体标记时间、性状与显影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放射性核素内乳前哨淋巴结(IMSN)显像可引导术中γ探测、摘取IMSN进行活检,由确切的病理学证据指导术后放疗,但用腋窝前哨淋巴结显像的方法观察,则IMSN的显像率很低。本研究旨在探讨改变示踪剂99mTC-硫胶体(SC)的标记时间、分析其性状,以提高IMSN的显像率。方法:将99mTC-SC标记过程中的煮沸时间由说明书要求的3~5min缩短为2min,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体颗粒的直径、分布和稳定性,然后进行IMSN显像。结果:新标记条件下胶体颗粒的形态、分布在3h内基本保持稳定,90%的胶粒直径为10nm;之后颗粒逐渐聚合、沉积,4h后直径大于100nm。标记后3h内新鲜使用情况下,IMSN显示清晰。结论:新条件下制备的9mTC-SC在标记后3h内,胶粒性状能满足进入深部毛细淋巴管的要求,使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影。(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周敏[4](2008)在《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在乳腺癌术后放疗定位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99)T_C~m-硫胶体性状分析目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本研究所用试剂盒在本文标记条件下所得到的胶体颗粒的直径、分布、稳定性以及生理盐水对其性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标记过程中煮沸时间控制为2分钟。标记完成后即取表层液体和底部液体各100ul,两份标本分别按下述步骤操作:1)吸取原液10ul在碳支持膜上点样,在电镜下检测颗粒形态、直径及分布;2)用生理盐水将标本稀释至澄清透明后进行点样、电镜下检测;3)比较表层液体和底部液体、稀释前与稀释后胶粒的电镜下表现;4)标记完成后30分钟以及1小时至6小时各整时间点,重复前述步骤,动态观察示踪剂颗粒随时间延长镜下性状的变化。结果1)胶体颗粒两小时内表现为直径10nm左右的球形粒状物,叁小时出现少数25~50nm的大颗粒并出现聚集倾向,四小时及以后颗粒进一步聚集、增大(100~300nm),并最终聚合、沉积为脉络清晰的树枝状图案。2)两小时内表层液体、底部液体胶粒镜下表现无明显区别;叁小时及以后底部胶粒较表层胶粒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聚合性。3)经生理盐水稀释与不稀释标本的镜下表现无本质区别。结论该胶体型示踪剂颗粒的直径、形态、分布在叁小时内基本保持稳定,标记完成后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并即刻使用不影响其性质。第二部分内乳前哨淋巴结~(99)T_C~m-硫胶体显像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各种可能因素对内乳前哨淋巴结~(99)T_C~m-硫胶体显像阳性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分析263例T1或T2期乳腺癌患者的内乳前哨淋巴结~(99)T_C~m-硫胶体显像资料,选取患者年龄、肿块所在乳腺(左或右)、所在象限、肿块直径、瘤周注射钟点位置、注射体积、放射性活度及显像延时时限共8个可能影响内乳淋巴显像的因素,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着性水准为P=0.05。结果在选取的8个因素中,肿块所在乳腺(左或右)、所在象限、瘤周注射钟点位置、注射体积及放射性活度为影响内乳淋巴结显影的独立因素(P<0.05),年龄、肿块直径及延时时限与内乳淋巴结显像的关系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左乳较右乳、内半乳腺较外半乳腺易出现内乳淋巴引流(P值分别为0、0.011);瘤周叁点注射法优于四点注射法(P=0.001);每点0.5ml注射能取得较好的显像效果;在活度/体积组合中,活度不是关键性因素。第叁部分注射压力与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关系的临床研究目的寻找局部组织注射压力与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的关系,确定能获得最佳显像效果的注射体积,实现个体化注射。材料与方法1)入组病例病灶位于左乳内下或外下象限,与乳晕下方一公分处相毗邻。统一为瘤周深部单点注射法,取乳晕下方一公分处为注射点。2)用PSA4-102GP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示踪剂注射过程中的局部组织压力变化情况,用GE Millennium VG SPECT/CT进行显像。3)根据女性文胸的尺寸标准,将乳房分为大、中、小叁种类型。综合分析乳房致密度、大小、注射压力与内乳前哨淋巴结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限的关系。结果1)以乳房大小为观察对象。小乳房较中等乳房、大乳房易出现显影阳性,同等注射体积在小乳房中产生的平均压力高于后两者。2)以乳腺致密度为观察对象。随致密度增加,容易产生较高的组织压力,内乳前哨淋巴结易于显影。0.5ml注射,致密者75%、比较致密者60%能显示内乳前哨淋巴结,且前者显影所需时间较后者缩短;0.5ml注射疏松者中注射张力明显减低,但可能因为乳房小,淋巴管网相对较多,所以内乳前哨淋巴结仍能显示。结论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阳性率首先与乳腺致密度相关,适当增大注射体积以达到一定的组织张力有助于提高显像率并缩短显影时间。同时,乳房体积越小,越容易出现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影。第四部分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在乳腺癌术后放疗定位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的研究目的内乳淋巴结的实际位置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通过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法,用GE Millennium VG SPECT/CT定位内乳淋巴结,以期设计个体化的内乳放疗靶区。材料与方法1)以~(99)Tc~m-硫胶体为示踪剂对4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SPECT/CT检查,测量所示内乳淋巴结的深度及侧方距离(距体中线的宽度)。2)收集、分析前述患者的PET/增强CT图像。在增强CT和SPECT/CT图像中取同一参考点测量深度或侧方距离,比较、验证后者的定位准确性。结果1)40例患者共70枚淋巴结显影。深度范围为1.10~3.99cm,均值2.15cm;侧方距离范围为1.52~6.59cm,均值4.37cm。左右两侧内乳淋巴结的深度及侧方距离均无统计差异。仅11.4%(8/70)的淋巴结、10%(4/40)患者所示的全部内乳淋巴结适宜目前的常规照射野。2)SPECT/CT与诊断CT的定位测量值无明显差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内乳淋巴结放疗靶区宜根据SPECT/CT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法进行个体化设计,以达到疗效最优、损伤最低。(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21)
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内乳淋巴链是乳房腋窝淋巴通路外的第二大淋巴引流区域,故内乳淋巴结的病理状态是乳腺癌患者分期、辅助治疗的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的核素注射方法主要针对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oph node,SLN),而内乳SLN显示率较低(0-47.3%)。故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注射方法来提高内乳SLN的显示率,同时分析影响内乳SLN显影的因素有哪些。方法:1、将1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乳晕周围6点及12点方向腺体实质+皮下联合注射法(改良注射法)和乳晕周围皮下注射法(传统注射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内乳SLN与腋窝SLN显示率;2、将实验组的88例患者按照内乳SLN的显示结果分为显示组(37例)与未显示组(51例)组,比较分析内乳SLN显影结果与年龄、乳腺致密度、乳腺厚度、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程度及肿块数目、大小、病理类型、位置等多个因素是否相关。结果:1、改良注射法与传统注射法内乳SLN显示率分别为42.05%(37/88)、4.55%(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3,P=0.00);两组腋窝SLN显示率分别为97.73%(86/88)、94.32%(8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P=0.44),腋窝SLN平均显示个数分别为2.41(212/88)个/人和2.05(180/88)个/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0,P=0.20)。2、年龄(rs≈-0.33,P≈0.00)、腺体厚度(rs≈0.23,P≈0.03)、腺体致密度(rs≈0.24,P≈0.03)及ALN转移程度(rs≈0.23,P≈0.03)与内乳SLN显影均相关;肿块大小(χ2≈1.09,P≈0.85)、数目(χ2≈0.00,P≈1.00)、病理类型(χ2≈0.66,P≈0.97)及位置(χ2≈0.29,P≈0.87)与内乳SLN显影无关联。结论:1、改良注射法能有效提高内乳SLN显示率,从4.55%提高到42.05%,同时保证了高的腋窝SLN显示率。2、年龄、乳腺厚度、乳腺致密度、ALN转移程度是内乳SLN核素显影的影响因素;肿块大小、数目、肿块病理类型、肿块位置不是其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论文参考文献
[1].谭红娜,王攀鸽,刘洋,夏燕娜,王博.MR间质淋巴造影在VX2兔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初步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7
[2].马乐.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新技术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
[3].周敏,章英剑.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99m)T_C-硫胶体标记时间、性状与显影效能[J].中国癌症杂志.2008
[4].周敏.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在乳腺癌术后放疗定位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