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男性罪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野圭吾,新社会派推理小说,男性罪犯形象,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男性罪犯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姣[1](2019)在《东野圭吾新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的男性罪犯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野圭吾作为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他的创作总体上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以解谜和逻辑推理为主的传统推理小说;后期则是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以人性为核心,以感情为主线的新社会派推理小说。尤其是其后期的新社会派推理小说,以独特的创作技巧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广大读者青睐。迄今为止,针对东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人物形象上,而对于其中的男性罪犯形象虽有涉及,大多也都集中在《嫌疑人X的献身》这一部作品上。由此可见,关于男性罪犯形象的研究并不完整,尚有研究的余地。基于此,笔者欲以新社会派推理小说为前提,以其代表作《白夜行》、《幻夜》和《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男性罪犯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里蒙?凯南的人物形象描写理论,从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这两个角度出发,具体对比并分析叁部作品中的男性罪犯形象的人物性格、价值取向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窥探其犯罪动机及背后的成因,以究明作者描写这一类人物形象的原因及意义。本稿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这一系列作品中的男性罪犯扮演着爱情的“牺牲者”与“贡献者”的角色。二、他们的犯罪性质皆是因爱犯罪,是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的结果。叁、作者描写这一系列男性罪犯,旨在通过他们的人物命运、价值取向来折射当下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即人们被利欲熏心,渐渐迷失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缺乏爱与关怀。以此来引导和呼吁广大读者,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性的本质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卢伟,徐济达[2](2019)在《成年男性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暴力型罪犯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76名暴力型罪犯(研究组)及189名普通人群(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诊断总分的影响。结果人格障碍研究组总评分(41.38±13.05)高于对照组(26.15±14.16),且各分型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教养的方式评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的人格诊断问卷总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为-0.376、-0.329,P值均<0.05),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及母亲的偏爱呈正相关(r=0.154~0.363,P<0.05);研究组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的形成(P值均<0.05)。结论暴力型罪犯人格存在明显偏离,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苏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姚清平,袁春华,冯德艮[3](2019)在《浙江男性艾滋病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1年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发现并报告监狱系统第一例艾滋病罪犯~①后,监狱艾滋病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艾滋病罪犯集中关押在监狱中服刑,其权利、义务有着严格的界定,司法实践中涉及到执法、管理、教育、医疗、权益保护等诸多问题。浙江省十里丰监狱九监区是浙江省唯一的集中关押男性艾滋病罪犯的监区,九监区共设置叁个分监区,其中一个分监区职能是入监教育和集中医疗,另两个分监区职能以康复性训练为主。押犯结构具有犯罪类型多样、盗窃类和涉毒类罪犯占比较大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犯罪与改造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柳江忠[4](2018)在《男性罪犯焦虑情绪与不确定性忍受度的特点及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犯罪率居高不下,严峻的犯罪形势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罪犯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其情绪及其人格因素紧密相关。而某种意义上讲,犯罪行为发生就是罪犯进行风险决策时违反了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贪利冒进或冲动的行为。其中,个体的焦虑情绪其风险决策有重要的影响,焦虑是个体对可能的威胁所产生的不安、紧张、担忧、烦躁等负性情绪状态,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指暂时性的主观感受,相对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相对持久,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Bekker,2003)。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个体提升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引发心理障碍。而不确定忍受度是个体对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进行感知、解释和反应的认知偏差,(Dugas,2004),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身健康,也影响着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问题解决。因此,对罪犯的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性耐受性特点及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对罪犯的改造理论水平,提升监狱对罪犯的改造效果。研究一:主要采用《状态-特质焦虑情绪量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对893名男性罪犯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特质和状态焦虑以及不确定无法忍受度的特点。采用正负性输赢信息框架范式测查,以了解罪犯对输赢框架下信息的决策。研究二:主要采用决策实验研究范式,对不同高低特质焦虑水平罪犯以及不同不确定忍受度的罪犯的决策进行研究。实验一,抽取经由研究一中通过《特质-状态焦虑量表》筛查出的高低特质焦虑组罪犯,让他们完成爱荷华赌博任务和气球模拟风险任务,考察高低特质焦虑组罪犯的决策特点。实验二,抽取经由研究一中通过《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量表》将罪犯分为高低不确定忍受度组,并完成爱荷华赌博任务和气球模拟风险任务,考察高低不确定忍受度组罪犯的决策特点。研究叁:采用《唐山大地震2010》片段诱发罪犯的焦虑情绪,对照组不诱发焦虑情绪。两组被试都完成爱荷华赌博任务和气球模拟风险任务,以研究焦虑情绪诱发有效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对罪犯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1)作为特殊犯罪类型的累惯犯,其焦虑情绪、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初次犯罪相比,不存在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罪犯,在状态焦虑水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类型罪犯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着差异。赢利信息下,高低特质焦虑组冒险倾向存在差异,高特质焦虑组罪犯寻求风险,低特质焦虑罪犯规避风险。(2)高低特质焦虑、不确定忍受度组罪犯爱荷华赌博任务及气球模拟风险任务上的风险决策没有差异。(3)在诱发焦虑的情况下,诱发组罪犯在气球模拟任务的调节分数上差异显着,且与正负反馈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未爆气球的个数上没有差异。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有利纸牌的选择没有差异。结论:(1)在赢利信息框架下,高特质焦虑组罪犯寻求风险,低特质焦虑罪犯规避风险。(2)特质焦虑、不确定忍受度对男性罪犯的决策没有影响。(3)焦虑情绪被诱发出来的情境下,男性罪犯更倾向于冒险。(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丁晔,张绮,陆慧,王建明[5](2017)在《在押男性罪犯人格障碍倾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监狱在押男性罪犯人格障碍倾向及分布特点。方法:对某监狱12个监区的2 229名在押男性罪犯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人格障碍倾向阳性检出率17.9%,人格障碍各亚型阳性率最高的是强迫型(36.0%)、反社会型(35.1%)和偏执型(26.7%);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案由等与不同亚型阳性检出率有关。结论:在押男性罪犯的人格障碍倾向较严重,强迫型、反社会型及偏执型多见;有必要加强早期筛查并对重点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唐姬霞,张芳[6](2017)在《南安大略哥特视角下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男性罪犯的“无罪逃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在她的犯罪小说《多维的世界》和《荒野小站》中塑造的两位男性杀人犯虽性格迥异,命运相离,但都犯下滔天罪行,几乎没有承担道德和法律上应得的惩罚和严重的后果,成了真正的"无罪逃离者"。门罗此类犯罪小说中没有给人感官刺激的血腥恐怖场景和神秘的外在气息,而是以其独特的南安大略哥特主义写作手法将人性的复杂阴暗和恐怖腐朽渲染到了极致,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道德良心和善恶报应的思索,这正是门罗式哥特的异样表现。(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7年02期)
赵政威[7](2017)在《团体辅导对在押男性AIDS罪犯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监管安全和改造质量始终是监狱工作的重点。由于监狱生活的特殊性,服刑人员在改造中普遍体验到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日常改造和监管安全。然而,在押艾滋病服刑人员与普通服刑人员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目前,监狱日趋重视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在资金投入、机构设置、专业力量培养等方面都不断朝前发展。但是,个体心理咨询更多地应用在严重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方面,且力量很有限。对有负性情绪体验的服刑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成本低,效率高,能有效缓解专业人员不足的矛盾,避免服刑人员因消极情绪的持续堆积而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本研究在调查某监狱在押男性艾滋病犯抑郁情绪的基础上,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实验检验团体辅导对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为管理教育在押男性艾滋病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首先对某监狱在押男性AIDS罪犯开展问卷调查,考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然后制定干预抑郁情绪的团体辅导方案,最后选取54名有抑郁情绪体验的罪犯为被试,分为实验组、控制一组、控制二组,叁组被试实验前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没有显着差异。每组被试在规定时间内接受不一样的实验处理。实验组每周接受一次抑郁干预团体心理辅导。控制一组每周接受一次普通活动游戏。控制二组不接受任何处理,维持常规的医学护理与狱政管理。8次团体辅导后、结束后1个月分别对叁个组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进行后测,检验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研究显示,(1)在押男性艾滋病犯普遍存在抑郁情绪。(2)抑郁总分在年龄、剩余刑期、婚姻状况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文化程度、社会支持上有显着差异。(3)抑郁总分与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着负相关。(4)实施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显着,抑郁总分和四组特异症状分显着降低,自我效能感得分显着提高。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降低在押男性艾滋病犯的抑郁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且具有持续性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赵政威,邓巍,罗骅[8](2016)在《在押男性AIDS罪犯抑郁情绪的团体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监狱生活的特殊性,与普通服刑人员相比,身患艾滋病(AIDS)的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情绪上存在严重的问题。~①他们刑满释放后会回归社会,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改造质量对他们自己、家庭以及周围人员甚至整个社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AIDS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个体和社会,以及AIDS的防治都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犯罪与改造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崔永康,郑国贤,邱格屏,计月[9](2016)在《罪犯标签:香港年轻男性刑释人员的受歧视感和自我污名》一文中研究指出曾经入狱服刑的烙印可能使犯罪人产生自我污名的想法,并妨碍其重返社会,对年轻的刑释人员更是具有挑战性。年轻刑释人员在出狱后会面临歧视和污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就业机会。他们不得不避免社交活动,隐匿自己的身份信息。时而久之,他们会内化罪犯这一标签,产生自我污名意识、自我污名情绪,实施自我污名行为,甚至会造成再犯。(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期刊2016年05期)
赵金龙,王臻[10](2016)在《中文版攻击性问卷在成年男性罪犯中的试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攻击性问卷(AQ)在成年男性罪犯群体中进行初步的试用。方法:根据量表修订方法,随机选取北京某3所监狱的190名罪犯进行测验,分析中文版信效度。结果:1攻击性问卷得分及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成年男性罪犯在攻击性问卷上的得分比较均衡,有5道题目项目鉴别力系数低于0.3,剩余题目项目鉴别力良好(r>0.348);2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问卷5个因素(特征根大于1.5,累积方差解释量为50.744),这5个因素分别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项目的载荷范围在0.402~0.825之间;3问卷的5个分量表内容效度均在0.551~0.833之间(P<0.01),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选取WFS量表作为问卷的效标,相关系数均在0.574以上(P<0.01),由此可见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4整个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7,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536~0.710范围内,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良好,问卷分半信度均在0.770之上,重测信度为0.832,说明整个量表达到一定信度要求。结论:攻击性问卷在成年男性罪犯中试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罪犯攻击性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男性罪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暴力型罪犯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76名暴力型罪犯(研究组)及189名普通人群(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诊断总分的影响。结果人格障碍研究组总评分(41.38±13.05)高于对照组(26.15±14.16),且各分型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教养的方式评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的人格诊断问卷总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为-0.376、-0.329,P值均<0.05),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及母亲的偏爱呈正相关(r=0.154~0.363,P<0.05);研究组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的形成(P值均<0.05)。结论暴力型罪犯人格存在明显偏离,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性罪犯论文参考文献
[1].马雪姣.东野圭吾新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的男性罪犯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卢伟,徐济达.成年男性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江苏预防医学.2019
[3].姚清平,袁春华,冯德艮.浙江男性艾滋病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刍议[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9
[4].柳江忠.男性罪犯焦虑情绪与不确定性忍受度的特点及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8
[5].丁晔,张绮,陆慧,王建明.在押男性罪犯人格障碍倾向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
[6].唐姬霞,张芳.南安大略哥特视角下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男性罪犯的“无罪逃离”[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7
[7].赵政威.团体辅导对在押男性AIDS罪犯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D].湖南师范大学.2017
[8].赵政威,邓巍,罗骅.在押男性AIDS罪犯抑郁情绪的团体干预效果[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6
[9].崔永康,郑国贤,邱格屏,计月.罪犯标签:香港年轻男性刑释人员的受歧视感和自我污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
[10].赵金龙,王臻.中文版攻击性问卷在成年男性罪犯中的试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