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状态在三乡最为极端,百越风俗——刘宗元与永州风俗

这种状态在三乡最为极端,百越风俗——刘宗元与永州风俗

一、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柳宗元与永州风俗(论文文献综述)

王开乾[1](2019)在《柳宗元表文刍论》文中提出柳宗元身兼官僚与文人的双重身份,在其文章中,将这两个身份融合得最紧密的当属章表、奏议等公牍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表文。柳宗元在政治生涯的各个时期都创作表文,包含彰显朝堂风采的贺表、抒发臣子忠诚的谢表、传达官员心曲的请事表、追求实用效果的荐让表、探讨忠孝主题的陈情表五大类,并在表文创作中践行自己的文学思想,注重发挥文章的实际功用,追求文章现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强调创作态度的端正与真诚。随着柳宗元人生处境的变迁、政治心态的转变,他的表文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用典技巧愈发成熟,情感因素逐渐凸显,属词藻饰趋于自然。

吕国康[2](2019)在《刘柳笔下的瑶族风情与楚越风俗》文中研究指明刘禹锡、柳宗元作为"八司马"之一贬谪湖湘,他们都关注民间民俗。刘在朗州、连州生活13年,留下三首歌咏瑶族生活的诗歌,字里行间漾溢着对瑶民的勇敢、坚毅、智慧的称赞。柳宗元在永州、柳州度过14年,对楚越风俗有强烈的感受,深刻的反映。这些诗文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重视。

莫砺锋[3](2018)在《“刘柳”与潇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禹锡与柳宗元诗才相当,贬谪到潇湘流域的人生经历也高度重合,但两人潇湘诗的成就并不相侔。奠定刘禹锡诗史地位的名篇多数作于他离开潇湘之后,柳宗元则凭着其潇湘诗的成就垂名诗史。本文对刘、柳在潇湘所作的寓言诗、政治诗、山水诗和风俗诗进行细致对读,认为柳宗元的潇湘诗比刘禹锡渗透了更加饱满的感情,其哀婉凄恻的诗风也更加符合潇湘的地理文化背景,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吕国康[4](2016)在《柳宗元对永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完元参加"永贞革命"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潇湘胜地生活了整整十年。他在逆境中奋起,刻苦攻读,辛勤耕耘,忧国忧民,矢志不渝,取得辉煌成。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永州的一张名片,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块丰碑,堪称一代宗师。柳被佛教界列为天台宗重巽的俗家弟子;被永州百姓奉为"柳子菩萨";柳文可谓"半部地方志"。

刘继元[5](2016)在《“三湘”释义及范围的历史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湘"释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一概念出现于晋宋之际,词源无从考证。唐代"三湘"既可做水域代称,也可做地区代称,范围主要涵盖湘资流域。宋初,《太平寰宇记》首次对"三湘"做地名学上的释义,指湘江流域的湘阴、湘潭、湘源三县。宋儒在讨论经典的同时重新演绎了"三湘"的释义,既扩大了"三湘"涵盖范围,又形成湘江一枝独秀的局面,为元以降湖南高层政区提供了地域认同的依据。清代"三湘"释义基本定形,成为湖南省的别称。"三湘"释义及范围变化与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学术范式等因素有关。

蒋云丽[6](2011)在《柳宗元与永州社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永州长达十年。这十年,柳宗元虽然因不得志而落寞、悲愤,因心情郁闷、水土不服而身患重疾,但是,他始终没有屈服。他寄情山水,潜心读书、创作,用雄深雅健之笔记录了永州的奇山秀水、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也取得了文学创作、哲学思想方面的辉煌成就。这些都是柳宗元留给永州的宝贵文化遗产。此外,柳宗元还为永州做了许多实事,特别是在促进永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使永州名闻天下方面功不可没。当然,柳宗元对永州的贡献并不局限于古代。当代永州深入发掘柳宗元这一永州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永州政府拟将永州建设成为以柳宗元纪念馆为核心的柳学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拟将柳文化铸造成永州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使之溶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柳宗元为永州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综述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及其大量诗文所反映的当时的永州社会。柳宗元的永州生活和他的诗文是我们了解当时永州社会的珍贵史料,也为当今永州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第二部分,探讨柳宗元在永州的教育实践,以及柳宗元对永州文化、特别是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进而深入发掘柳宗元对永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第三部分,探讨当代永州如何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发柳宗元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以促进永州社会发展。

蒋云丽[7](2010)在《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文中提出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以永州山水和社会生活为素材。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永州处于蛮荒瘴疠之乡,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气候酷热,但其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百姓迷信鬼神,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可以说,柳宗元的作品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永州的自然和社会。

李娟[8](2010)在《唐宋时期湘江流域交通与民俗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湘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特征,其与当地交通的发展变迁关系尤为密切。唐宋时期,随着大庾岭路的开凿、赣江水道的崛起,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湘江流域在沟通岭南与中原交通中的地位日见衰落,但流域内部及其与广西、江西的交通仍有发展。这一变迁为湘江流域民俗文化的变迁带来强大的动力,进而引起地方人文面貌、社会风俗等民俗文化的转变,并呈现出交通变迁的区域不平衡性与当地民俗变迁的不同步性的特点。本文拟从湘江流域交通的变迁、民俗文化变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唐宋时期湘江流域的交通发展变迁,及以潭衡岳和郴永桂全为中心的两个不同民俗区在岁时节令、信仰、民风、民性等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方面呈现出的诸多地域差异,展现唐宋时期湘江流域民俗文化变迁的特点,揭示交通对该地区民俗文化变迁的作用和影响,及地方民俗文化与地方秩序建设之间的关系。

张河清[9](2007)在《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文中指出湘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自秦代开凿灵渠以来,便成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水上交通要冲。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最重要的发展之源。湘江沿岸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的特色,湘江作为天然的纽带,将他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城市群。本文以湘江沿岸主要城市永州、衡阳、湘潭、长沙、岳阳为研究对象。这些城市作为人口、资源、信息的集约点和集散地,是湖南地域范围内的政治、军事重镇或经济、文化中心,在湖南文明史上,在区域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为研究时段,以清王朝的发展变迁为主要线索,兼顾明末和民国时期近三百年的时间跨度,从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探讨湘江沿岸城市的发展动力、城市发展的规模结构及其功能演变、城市兴衰的原因和表现、城市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对湘江沿岸的城市发展进行长时段、宽视野、综合性的研究。全文共分九个部分,正文共七章,另加绪论和结语,文中还附有多幅图表。绪论部分,主要就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说明;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本文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进行了分析。第一章《湘江沿岸城市发展概况》,本章概述了湘江沿岸主要城市岳阳、长沙、湘潭、衡阳、永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将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的城市发展脉络划分为严重破坏、恢复重建、走向繁荣和近代转型四个阶段;还与同时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珠江流域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二章《湘江沿岸城市发展动力》,本章主要从政治及行政体制、经济发展环境、交通及专业市场变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等角度探讨了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动力结构和主要因素。认为政治因素是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动力因素;近代以来,随着岳、长开埠通商,城市发展动力逐步由“政治因素为主导”过渡到“政治行政中心优先发展”和“经济中心优先发展”双重动力结构。第三章《湘江沿岸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功能嬗变》,本章考察了农业时代湘江沿岸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分析了近代以来,随着岳、长开埠通商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引发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的早期现代化变迁。总体来看,湘江沿岸城市等级结构规模偏小,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偏弱,城市发展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缓慢,城市功能近代嬗变虽然比较明显,但湘江沿岸城市始终未能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第四章《湘江沿岸城市人口发展与社会演变》,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通过对湘江沿岸城市人口、城市社会风俗、婚姻家庭的发展变迁以及湘江沿岸城市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状况的考察,进一步理清人口变迁、社会演变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五章《湘江沿岸城市工商业》,从湘江沿岸城市商业、城市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组织的考察来看,近代以前基本上反映了传统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特征:一是为内向型的商品流通服务;二是商业规模比较狭小;三是商业组织和经营方式束缚在传统经济体制的框架以内。湘江沿岸城市商业经济主要是由外来商人培植和支撑起来的,外来商人(特别是江西商人)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本地商人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是湘江沿岸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显着特点。随着开埠通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传统商路的转移,湘江沿岸城市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岳阳、长沙因商而起,湘潭、衡阳则因市场的变化而逐步衰落。第六章《湘江沿岸城乡关系的变迁》,本章考察了湘江沿岸联系城乡的市镇发展变化情况、城市周边农村的经济状况,分析了城市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近代变迁。开埠通商使湘江沿岸城市走上了早期现代化发展道路,湘江沿岸城市早期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在城乡分裂的空间结构中展开,从而在城乡之间产生了现代产业部门与传统产业部门的二元并立现象。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越来越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全面对立,农村陷入了严重的衰败与动荡之中,而农村的衰败与动荡反作用于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构成了湘江沿岸城市早期现代化受挫的一个深层原因。第七章《湘江沿岸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生活面貌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晴雨表。城市社会的结构变化,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特征和生活变迁有着最紧密的关系。本章主要考察了湘江沿岸城市市民阶层、绅士阶层、资产阶级等阶层的社会生活,并对城市的宗教和祭祀活动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透过城市社会生活的考察,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和把握湘江沿岸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特性。结语部分对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作者认为:湘江沿岸城市作为中国内陆区域性城市带,其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早期现代化的艰难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特点,又显示出内陆沿江区域性城市的典型个性。从城市发展的动力模式看,政治因素是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动力,进入近代以来逐步过渡到“政治行政中心优先发展”与“经济中心优先发展”共同发挥作用的新阶段;从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相对独立性并存;从城市发展的个性特点看,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偏弱;从城市发展的结果看,早期现代化进程缓慢。

张蜀蕙[10](2006)在《现实经验与文本经验的南方——柳宗元贬谪作品中的疆界空间》文中研究指明一、问题的缘起历来研究者往往将柳宗元永州生活与永州书写结合讨论,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云:"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 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帝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历来注家咸信其笔下之永州书写,为其作品精采之最,如宋代汪藻云:"零陵一泉石,一草木,经先生品题者,莫不为后世所慕,想见其风流。"然而个人觉

二、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柳宗元与永州风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柳宗元与永州风俗(论文提纲范文)

(1)柳宗元表文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柳宗元的文学思想与表文
二柳宗元表文的丰富内容
三柳宗元的政治心态与表文风格变化
结语

(3)“刘柳”与潇湘(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五)

(5)“三湘”释义及范围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晋唐间“三湘”释义
二宋初对“三湘”的解释
三南宋以降的“三湘”释义

(6)柳宗元与永州社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柳宗元在永州
    2.1 永州司马
        2.1.1 被贬永州之缘由
        2.1.2 永州生活
    2.2 柳宗元笔下的永州
        2.2.1 自然环境
        2.2.2 风土人情
        2.2.3 地方政治
第3章 柳宗元与古代永州社会发展
    3.1 柳宗元与永州科举
        3.1.1 永州科举概况
        3.1.2 柳宗元在永州的教育实践
    3.2 柳宗元衍生的永州文化
        3.2.1 后世怀念柳宗元的诗文
        3.2.2 民间文化
        3.2.3 建筑景观
第4章 柳宗元与当代永州社会发展
    4.1 柳宗元与永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4.1.1 旅游景点——柳子庙
        4.1.2 遗迹的考证和修复
        4.1.3 异蛇资源的开发
        4.1.4 柳子大酒店
    4.2 柳宗元与永州文化的繁荣
        4.2.1 召开学术会议
        4.2.2 加快地方院校的建设
        4.2.3 柳宗元研究学会的兴盛
        4.2.4 祭祀活动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柳宗元笔下的永州(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环境
二风土人情
三地方政治

(8)唐宋时期湘江流域交通与民俗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学术回顾
    四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湘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唐宋时期行政区划
    第一节 湘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湘江流域地区的行政建置与政区沿革
第二章 唐代以前湘江流域的交通开发与民俗文化地理
    第一节 唐代以前湘江流域的交通开发与区位优势
    第二节 唐代以前湘江流域典型民俗
第三章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交通开发
    第一节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地区交通的建设
    第二节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交通区位优势的衰落
第四章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民俗文化变迁
    第一节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民俗文化的分区
    第二节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民俗文化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民俗文化变迁的特点
第五章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交通与地方民俗文化变迁之关系
    第一节 地方民俗文化变迁之影响因素
    第二节 湘江流域地方民俗文化变迁的其他原因
第六章 唐宋时期湘江流域地方民俗文化变迁与地方秩序建设
    第一节 地方民俗文化变迁对地方秩序的影响
    第二节 湘江流域交通与地方秩序建设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9)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二) 选题的意义
    二、湘江沿岸城市研究相关成果及其评价
        (一) 研究概况
        (二) 基本评价
    三、研究思路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主题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主要创新
第一章 湘江沿岸城市发展概况
    第一节 湘江沿岸城市的历史渊源
        一、岳阳城市发展渊源
        二、长沙城市发展渊源
        三、湘潭城市发展渊源
        四、衡阳城市发展渊源
        五、永州城市发展渊源
    第二节 湘江沿岸城市发展脉络
        一、湘江沿岸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阶段(明末崇祯至清初)
        二、湘江沿岸城市恢复重建阶段(清康熙中前期)
        三、湘江沿岸城市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阶段(清康熙后期至乾嘉时期)
        四、湘江沿岸城市逐步走向近代转型阶段(清道光至清末民初)
    第三节 湘江沿岸城市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城市发展的比较
        一、湘江沿岸城市与长江中游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湘江沿岸城市与珠江流域城市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湘江沿岸城市发展动力
    第一节 政治及行政体制的影响
        一、湖南建制沿革
        二、政治因素是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动力
    第二节 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湘江沿岸城市的发展以传统农业的发展为前提
        二、近代开埠通商对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交通及专业市场变化的影响
        一、交通变迁是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变化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第四节 地域文化的影响
        一、湖南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湖湘文化及其特征
        二、地域文化对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湘江沿岸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功能嬗变
    第一节 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
        一、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
        二、湘江沿岸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第二节 湘江沿岸城市布局和功能嬗变
        一、岳阳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变迁
        二、长沙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变迁
        三、湘潭城市布局与城市功能变迁
        四、衡阳城市布局与城市功能变迁
        五、永州城市布局与城市功能变迁
    第三节 湘江沿岸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城市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二、湘江沿岸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三、对湘江沿岸城市体系发展演变的认识
第四章 湘江沿岸城市人口发展与社会演变
    第一节 湘江沿岸城市人口发展状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湖南人口发展概况
        二、湖南人口发展的特点
        三、湖南人口的性别结构
        四、湘江沿岸城市人口发展状况
        五、人口发展与社会及城市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湘江沿岸城市社会风俗的考察
        一、节日习俗
        二、婚俗
        三、丧葬习俗
        四、社交礼仪
        五、湘江沿岸城市社会风俗的差异
    第三节 湘江沿岸城市的婚姻、家庭关系
        一、传统家庭的特点
        二、家庭组织的演变
        三、宗族
    第四节 文化教育及科技发展状况
        一、清前、中期湖南文化科技
        二、晚清以来的学术和文化
        三、湘江沿岸城市的文化与教育
第五章 湘江沿岸城市工商业
    第一节 湘江沿岸城市商业贸易
        一、湘江沿岸城乡商业发展状况
        二、湘江沿岸城市商业贸易发达的原因
        三、对商业贸易发展状况的基本评价
    第二节 湘江沿岸城市手工业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地方特色手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湘江沿岸城市经济组织
        一、手工业和商业行会
        二、商业会馆
        三、商会
第六章 湘江沿岸城乡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市镇的发展与变迁
        一、市镇数量的变化
        二、市镇的类型
        三、市镇规模
    第二节 湘江沿岸城市周边农村的经济概况
        一、清前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晚清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城市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近代变迁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
        二、农村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变迁
    第四节 变化中的农村经济在湘江沿岸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湘江沿岸城市社会生活
    第一节 城市市民生活
        一、饮食结构
        二、服饰
        三、居住方式
        四、交通
        五、娱乐生活
    第二节 湘江沿岸城市其他阶层的生活
        一、绅士阶层
        二、资产阶级
        三、工人阶级
    第三节 湘江沿岸城市的宗教与祭祀
        一、佛教的衰落和变革
        二、伊斯兰教的流传及变迁
        三、道教的衰落与演化
        四、民间信仰及其祭祀活动
        五、城市宗教举要
结语: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评价
    一、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动力是政治因素
    二、湘江沿岸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相对独立性并存
    三、湘江沿岸城市等级规模偏小、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偏弱
    四、湘江沿岸城市早期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
图表索引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柳宗元与永州风俗(论文参考文献)

  • [1]柳宗元表文刍论[J]. 王开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9)
  • [2]刘柳笔下的瑶族风情与楚越风俗[J]. 吕国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3)
  • [3]“刘柳”与潇湘[J]. 莫砺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4]柳宗元对永州的影响[J]. 吕国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06)
  • [5]“三湘”释义及范围的历史演变[J]. 刘继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6(01)
  • [6]柳宗元与永州社会发展[D]. 蒋云丽. 湘潭大学, 2011(04)
  • [7]柳宗元笔下的永州[J]. 蒋云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10)
  • [8]唐宋时期湘江流域交通与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 李娟. 暨南大学, 2010(10)
  • [9]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D]. 张河清. 四川大学, 2007(06)
  • [10]现实经验与文本经验的南方——柳宗元贬谪作品中的疆界空间[J]. 张蜀蕙. 唐代文学研究, 2006(00)

标签:;  ;  ;  ;  ;  

这种状态在三乡最为极端,百越风俗——刘宗元与永州风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