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正电子脉冲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正电子脉冲束,斩波器,集束腔,真空系统
慢正电子脉冲束论文文献综述
熊涛[1](2010)在《基于放射源的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正电子湮没实验技术之一,和常规慢正电子束相比,它能够从脉冲化系统中得到一个时间信号,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薄膜材料的寿命以及进行材料表面、表层研究,并且以它为平台,可以建立二维寿命谱仪(2D—PALS),时间一动量关联谱仪(AMOCS)和电子偶素飞行时间谱仪(Ps—TOF)等一些新型的正电子湮没实验技术。我们设计的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是我国第一台完全基于放射源的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它的建立对实验室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常用正电子湮没实验技术,以及慢正电子束和慢正电子脉冲束的发展历史。接着详细介绍了装置的设计。本装置主要由放射源,慢化体,输运管,斩波器,预集束腔,主集束腔,加速环电极,法拉第筒和样品室等部件组成。其中放射源是50mCi22Na源;慢化体设计为多层钨网透射式结构;脉冲化系统由斩波器、预集束腔和主集束腔组成:斩波器设计为反射式结构,由叁层栅网组成,第一层接地,第二层加斩波信号,第叁层加负高压;预集束腔设计为电容加载同轴谐振腔结构,并设计了一个调节活塞,便于对它的本征频率进行调节,用示波器测量得到其本征频率在48.947744~51.927436MHz范围内可调,与用MAFIA程序模拟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主集束腔同样设计为电容加载同轴谐振腔结构,测量得到其本征频率为201.402581MHz,与模拟结果一致。最后得到的正电子的入射能量在0.5~30keV范围内连续可调,到达样品处的束流脉冲宽度≤200ps。接着介绍了真空系统的设计。利用机械泵和分子泵作为前级泵进行预抽真空,当系统真空度达到5×10-3Pa左右,再用两台离子泵继续抽真空使系统达到更高的真空度,最后得到系统真空度约为5×10-6Pa。本装置的电子学控制系统设计为信号产生系统和时间测量系统。其中信号产生系统会产生叁路高精度的高频信号,从而实现对慢正电子束的脉冲化和集束;同时提供一路与斩波器信号同步的时间信号作为时间测量系统的终止时间信号;而时间测量系统则对光电倍增管给出的起始时间信号和信号产生系统给出的终止时间信号进行时间间隔的测量。并且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电子学测试。本文还介绍了地线系统的设计,它采用的是两地线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慢正电子束流空间聚焦和时间聚焦的模拟计算以及相应的装置调试。发现束流的空间聚焦调试结果较好,但时间聚焦的调试由于存在较大的噪声信号,因而很难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05-01)
熊涛,周先意,叶邦角,韩荣典,成斌[2](2009)在《基于放射源的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主要由放射源,慢化体,斩波器,预集束腔,主集束腔和加速环电极等组成。文章着重介绍了慢化体,斩波器,预集束腔和主集束腔的设计。其中慢化体设计成12层钨网透射式结构。斩波器设计成反射式结构,由叁层栅网组成。预集束腔设计成电容负载的1/4波长同轴线谐振腔,并设计了一个调节活塞可以对腔体的本征频率进行小范围调节,通过MAFIA程序对腔体进行建模模拟,得到其本征频率在47.7~52.2MHz范围内可调。主集束腔也设计成电容负载的1/4波长同轴线谐振腔,MAFIA模拟得到其本征频率为200.7204MHz。后来用网络分析仪对加工好的谐振腔进行了测量,得到预集束腔的实际本征频率在48.947744~51.927436MHz范围内可调,主集束腔的实际本征频率为202.1015MHz,与之前的模拟结果基本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期刊2009-11-18)
慢正电子脉冲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主要由放射源,慢化体,斩波器,预集束腔,主集束腔和加速环电极等组成。文章着重介绍了慢化体,斩波器,预集束腔和主集束腔的设计。其中慢化体设计成12层钨网透射式结构。斩波器设计成反射式结构,由叁层栅网组成。预集束腔设计成电容负载的1/4波长同轴线谐振腔,并设计了一个调节活塞可以对腔体的本征频率进行小范围调节,通过MAFIA程序对腔体进行建模模拟,得到其本征频率在47.7~52.2MHz范围内可调。主集束腔也设计成电容负载的1/4波长同轴线谐振腔,MAFIA模拟得到其本征频率为200.7204MHz。后来用网络分析仪对加工好的谐振腔进行了测量,得到预集束腔的实际本征频率在48.947744~51.927436MHz范围内可调,主集束腔的实际本征频率为202.1015MHz,与之前的模拟结果基本符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正电子脉冲束论文参考文献
[1].熊涛.基于放射源的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熊涛,周先意,叶邦角,韩荣典,成斌.基于放射源的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的设计[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