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先天性耳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先天性耳聋,听力损失,开口说话
先天性耳聋论文文献综述
李蕴[1](2019)在《新生儿听力筛查,让先天性耳聋儿开口说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每年约新增3万以上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先天性耳聋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聋",还在于"哑",而"聋"致"哑",往往会进一步导致听障患者在社交、智力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众多不利影响。然而,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使患儿获得语言能力并进入正(本文来源于《江苏卫生保健》期刊2019年08期)
刘小媛[2](2019)在《先天性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先天性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康复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先天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术后均进行康复护理措施,观察并统计患儿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护理,患儿术后均未发生伤口裂开、出血、感染、脑脊液外漏、脑膜炎及电极脱出等并发症。患儿在术后7d内均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7.29±3.45)d。术后随访2年,有20例(16.67%)患儿言语清晰可懂,能对话, 30例(25.00%)患儿能说简单词语, 70例(58.33%)患儿正常上学。结论对先天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进行细致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并提高患儿听力及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易赏,左杨瑾,文春秀,何升,林丽[3](2018)在《MYO7A、CDH23、SLC26A4基因新突变位点导致先天性耳聋分子诊断与产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3个先天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查找耳聋未知致病突变,帮助高风险家庭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5名经过常见突变位点聋病易感基因筛查阴性,但临床诊断为耳聋的患者及核心家系成员,进行听力、视力相关检查,使用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方法及基因测序方法进行检测;采集高风险家庭孕18周母亲胎儿羊水20ml1份,行产前基因分析。结果一个家系致病基因为MYO7A基因的c. 397dupC和c. 4937C>A两个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致病;一个家系致病基因为CDH23基因的c. 7240-1G>A和c. 7252G>A两个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致病;一个家系致病基因为SLC26A4基因的c. 259G>T和IVS7-2A>G(c. 919-2A>G)两个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孕18周胎儿基因检测与先证者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其中检出MYO7A基因的c. 397dupC位点突变和CDH23基因的c. 7252G>A位点突变为国内首报新突变位点。结论通过基因测序、家系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携带者高风险家庭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丰富广西耳聋突变谱。(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8年23期)
王建新,马海鸿,买买提明·马木提,麦麦提·吐尔洪[4](2018)在《CT联合MRI检查在儿童先天性耳聋原因筛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归纳CT联合MRI检查在儿童先天性耳聋原因筛查中的应用,制定适合地县级医院CT、MRI对内听道检查技术的规范和指南。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的患者264人次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行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63例迷路狭窄患儿中,CT成像表现迷路狭窄45例,检出率为71.43%;另外18例在MRI检查结果为单侧听神经发育异常;两种检查均可显示听骨链缺失和共同腔畸形,成像表现相同。结论: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表现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听骨链缺失和共同腔畸形,两种检查方式联用可有效检出迷路狭窄患儿,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19期)
海录,孟海霞,张小羽,彭嘉丽,王峰[5](2018)在《CT和MRI诊断儿童先天性耳聋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宝石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临床诊断的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宝石CT及MRI资料,将原始数据传至配套工作站,采用MIP、MRP、VR进行重建,分析两种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T显示耳部骨性结构具有优势,MRI显示耳部神经具有优势。2种检查对于显示乳突炎并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及耳蜗半规管畸形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显示半规管狭窄的一致性尚可(Kappa=0.485)。结论CT、MR检查诊断儿童先天性耳聋各有优势,可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刘继红,王霞[6](2018)在《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1 000个新生儿中可能出现1例,与遗传因素存在极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大约有3 000万先天性耳聋人,每年新生聋儿大约有2.3万,并且也发现大约5~6万迟发型耳聋患者,耳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在诊断检测耳聋基因中存在很多种方法,可依据目标人群、实际条件、筛查目的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基因诊断除了在检测耳聋高危人群中应用,也可在正常年轻夫妇进行孕前中应用,有利于防先天性耳聋的预防。采取耳聋基因筛查方式处理耳聋人群,能够对耳聋患者突变基因情况确定,防止相同基因型患者婚育,减少遗传率。此外,基因筛查也能够为耳聋人群实施婚育指导以及发现新耳聋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8年13期)
马宁,王海宝,余永强,宋彪,刘灿[7](2018)在《先天性耳聋脑灰质密度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可懂度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BM)研究先天感音神经性耳聋(CSNHL)患儿脑灰质密度与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I)术后语言恢复的相关性,探讨CSNHL相关脑重塑性机制。方法收集117例CSNHL患儿磁共振资料,CI术后6个月随访患儿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评分,将患儿分成叁组(高、中、低分组)。运用数据处理助手DPARSFA 3.2及统计参数图软件包SPM 12软件分析患者磁共振结构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与组间多重比较分析患儿脑灰质密度资料,从而获得差异显着性的脑区,并运用SPSS 16.0软件将部分脑区的脑灰质密度效应值与SIR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叁组患者脑灰质密度差异显着性的脑区主要有:左侧额上下回、左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左侧枕下回、双侧梭状回、右侧颞上回(P<0.005);上述脑区脑灰质密度效应值与SIR分数均具有相关性(P<0.05)。组间多重比较分析,高分组比低分组脑灰质密度增加的脑区有:左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颞中回、后扣带回;高分组比中分组脑灰质密度增加的脑区有:双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上回、右侧距状沟皮层、左侧楔前叶、双侧梭状回、后扣带回、左侧枕下回、双侧壳核、右侧丘脑(P<0.001)。结论CSNHL患儿术后语言恢复水平与术前视听觉皮层和默认网络等相关脑区灰质密度改变显着相关,这可能与相关脑区的神经重塑性有关联。(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易天华,贺建桥[8](2018)在《先天性耳聋患儿76例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先天性耳聋患儿76例耳聋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治先天性耳聋患儿76例,对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SLC26A4、GJB2、GJB3、线粒体12Sr RNA 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共20个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经飞行质谱检测,耳聋相关基因突变18例,检出率23.68%。其中GJB2基因突变9例(11.84%),SLC26A4基因突变6例(7.89%),SLC26A4、GJB2、GJB3复合突变3例(3.94%)。结论:先天性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GJB2基因纯合率最高,SLC26A4基因突变次之。先天性耳聋基因的突变检测为减少出生缺陷患儿提供了依据,应重视先天性耳聋基因的基因学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05期)
黄丽辉[9](2017)在《留意听力障碍5细节 尽早发现先天性耳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每千名新生儿中就有1人有听力障碍。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并及时干预,许多患儿完全可以"聋而不哑"。听力筛查阳性要全程随访从2004年开始,我国规范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目前80%的新生儿接受过听力筛查。提醒家长的是,新生儿听力筛查阳性的孩子,(本文来源于《江苏卫生保健》期刊2017年12期)
黄丽辉,张蕊[10](2017)在《先天性耳聋 可以“聋而不哑”》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每千名新生儿中就有1人有听力障碍。但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如果能够及时干预,先天性耳聋患儿就可以做到“聋而不哑”。听力筛查阳性要全程随访我国从2004年(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7-09-13)
先天性耳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先天性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康复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先天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术后均进行康复护理措施,观察并统计患儿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护理,患儿术后均未发生伤口裂开、出血、感染、脑脊液外漏、脑膜炎及电极脱出等并发症。患儿在术后7d内均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7.29±3.45)d。术后随访2年,有20例(16.67%)患儿言语清晰可懂,能对话, 30例(25.00%)患儿能说简单词语, 70例(58.33%)患儿正常上学。结论对先天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进行细致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并提高患儿听力及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天性耳聋论文参考文献
[1].李蕴.新生儿听力筛查,让先天性耳聋儿开口说话[J].江苏卫生保健.2019
[2].刘小媛.先天性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易赏,左杨瑾,文春秀,何升,林丽.MYO7A、CDH23、SLC26A4基因新突变位点导致先天性耳聋分子诊断与产前诊断[J].中国妇幼保健.2018
[4].王建新,马海鸿,买买提明·马木提,麦麦提·吐尔洪.CT联合MRI检查在儿童先天性耳聋原因筛查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5].海录,孟海霞,张小羽,彭嘉丽,王峰.CT和MRI诊断儿童先天性耳聋的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6].刘继红,王霞.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
[7].马宁,王海宝,余永强,宋彪,刘灿.先天性耳聋脑灰质密度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可懂度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8].易天华,贺建桥.先天性耳聋患儿76例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9].黄丽辉.留意听力障碍5细节尽早发现先天性耳聋[J].江苏卫生保健.2017
[10].黄丽辉,张蕊.先天性耳聋可以“聋而不哑”[N].健康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