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莫维燊,杨小雄,韦庆思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莫维燊,杨小雄,韦庆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挖潜潜力,岑溪市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莫维燊,杨小雄,韦庆思[1](2019)在《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以广西岑溪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岑溪市中心城区为例,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产出状况叁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Delphi法对中心城区内的居住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在岑溪居住用地中,居住用地总面积887.93hm2,过度利用区面积0hm2;集约利用区面积298.779hm2,占比33.65%;中度利用区面积274.9 715hm2,占比30.97%;低度利用区面积314.1744hm2,占比35.38%。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岑溪市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高,居住用地的利用度处于中度利用的水平,具有较大的挖潜潜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欣,方斌,殷如梦,施龙博[2](2018)在《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在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城市居住用地变化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城市形态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居住用地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好,贴近度为0.598 1,置信度判别等级为2,百家湖片区和秦淮河沿岸片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2)居住用地整体的紧凑度小、分形维数较大,用地较为分散,居住用地的扩展多依靠外缘增长的方式;(3)城市形态对集约利用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空间异质性显着,改善将军山片区、牛首山片区的用地形态可提升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而老城片区、科学园区则需着重内部改造。[结论]基于江宁区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文章从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8期)

岳娅敏[3](2018)在《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高效利用是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为适应建设集约型社会的需要,广泛开展了针对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但从评价过程来看,较为注重投资力度和集聚规模对土地高效利用的评价,很少考虑城市生态对土地高效利用的约束作用,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其变化状态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因此,以城市热岛效应为切入点,来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结果更适于指导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了1995至2016年八期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状况数据,以居住用地状况变化较大的10个样区作为调查对象,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获得各个样区的地表温度数值,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居住用地样区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与城市热岛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以许昌市魏都区居住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择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和住宅地价实现水平作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计算各个功能区集约度值,最终将魏都区的居住功能区分为过度利用区、集约利用区、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区4大类,并对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区进行了潜力计算,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容积率及人口密度与城市热岛强度间相关系数较大,城市热岛强度随二者变化而变化明显;而建筑密度与城市热岛强度之间关联度较弱城市热岛强度随建筑密度变化而浮动较小。(2)依据许昌市各样区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集约利用评价各因素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各因素指标的理想值,其中综合容积率理想值为1.7~2.0,人口密度理想值为0.81万人/km~2,基础设施完备度理想值为100,住宅地价实现水平理想值定为调查区域最高值2.31,建筑密度的理想值为25%~35%。(3)魏都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从城市中心至城市边缘递减,符合克里斯塔勒的城市中心论。从总体上看,魏都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处中等水平。(4)中度利用和低度利用的居住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魏都区城市边缘及西南部的经济开发区,占魏都区居住功能区总面积的55.00%,居住用地总潜力度为127.01%,开发潜力较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5)

李雪铭,赵朋飞,李松波,李航,高家骥[4](2017)在《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研究——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居环境系统视角出发,以2015年大连中山区年鉴和Land Sat8卫星图像解译的居住用地数据为基础,通过ArcGIS 10.2技术和突变模糊隶属度,实证探索了大连市中山区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山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高但各区域内空间差异显着;研究区域内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分为叁个等级,高度集约利用、中度集约利用、低度集约利用分别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29.54%,30.54%,39.92%;中山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分布格局,形成以中部为中心向四周逐步递减的集约利用分布格局。最后,以期为大连市城市相关规划与编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仓正阳[5](2016)在《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依据城市居住用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的目标,综合居住用地利用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探索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方法:利用高港区居住用地作为实证案例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并验证相应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相应的集约规模潜力和系统协调度,对其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提出对应对策。研究结果:(1)厘清了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2)构建起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城市居住用地规模潜力与子系统协调度的测算方法;(4)利用高港区范围内的居住区作为案例进行了指标体系与规模潜力测算方法的实证研究;(5)提出了推进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1)城市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就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充分挖掘居住用地的使用潜力,以实现居民生活需要的居住功能及其他附属功能为核心的利用方式,同时又在利用上并不刻意追求超高的土地利用率,保持在适应城市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前提下进行开发;(2)高港区的城市居住用地整体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且集约度主要呈放射状分布,分别由口岸街道中心与许庄街道中心向外逐步递减;(3)高港区城市居住用地的规模潜力总体较高,存在较多可供改造和利用的地块;(4)高港区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各准则层间的协调度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间较为协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5)

纪梦阳,张洪,何锋[6](2016)在《基于街区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唐山市中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首位功能为居住,居住用地在保障民生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街区为评价单元,主要运用AHP、模糊隶属度函数及Arcgis对唐山市中心区的城市居住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6年08期)

张青萍,杨柳[7](2015)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贵阳市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以贵阳市居住用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的利用强度、投入状况、产出状况、生态文明度四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评价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度与集约利用类型。研究表明:评价区域低度与中度利用比例较高,集约与高度利用比例较低,居住用地过多占用耕地,绿化用地所占比例偏小,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挖掘低利用区潜力、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结构、建立合理监督机制、加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5年04期)

乔思伟,吕苑鹃[8](2015)在《大城市成长的必由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各大城市交通枢纽土地综合开发、新城新区立体开发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合理,推进前景良好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引人关注。6月23日,在国土资源部、新华社联合举办的“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与发展”座谈会上,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物业总经理陈显沪(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5-07-10)

张帮云,蔡广鹏,张朝琼,吴松[9](2015)在《不同节约集约利用类型下居住用地生态环境效应——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S技术,对2011年贵阳市中心城区Landsat 7ETM+和单波段SPOT 5影像进行校正、融合等处理,再遥感解译,提取研究区居住用地范围,并建立居住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坡度分析、景观指数分析、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等分析方法对居住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度进行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占总面积的81.319%,其次是中度利用;(2)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0°~10°的坡度范围,其利用程度与坡度值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居住用地景观格局较为破碎,且利用程度与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形状指数、景观丰富度、景观聚集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4)居住用地的NDVI与其利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整体上居住用地生态环境效应为正效应。(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蒋艳[10](2015)在《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迅速扩张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伴随的日益凸显的环境和交通等问题使人们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这种形势下,建设集约型、宜居型居住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为研究对象,从中观层次出发,进行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以中、低度利用土地为测算对象进行理论潜力测算和宜居性现实潜力测算,旨在为合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供方向。本文根据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的现状,划定居住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其代表。结合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和研究区实际状况,从宜居性的角度,选取土地利用强度、满意度与综合效益状况叁方面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在保证居住环境宜居的前提下,设定评价指标理想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过度、集约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了74.50%,但仍有挖潜的空间。采用基于规划允许的潜力测算方法计算出居住用地的理论潜力,在此基础上,考虑居住区的宜居程度对潜力转化的影响,采用综合修正系数法,构建宜居性修正指标体系,将计算得出的宜居性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即获得宜居性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潜力为698.16hm2,宜居性现实潜力为298.12hm2,理论潜力远大于现实潜力。因素层指标修正系数介于0.0007~0.0231之间,其中家庭经济状况的修正系数最大,出行方便性的修正系数最小。在宜居性的限制作用下,理论潜力不能完全转化,其中出行方便性对潜力转化的限制作用最大,且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情况与实地调查的居住区情况相符,说明此研究思路与方法科学、合理,可作为原有方法基础上的一项尝试性创新。(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开展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在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城市居住用地变化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城市形态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居住用地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好,贴近度为0.598 1,置信度判别等级为2,百家湖片区和秦淮河沿岸片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2)居住用地整体的紧凑度小、分形维数较大,用地较为分散,居住用地的扩展多依靠外缘增长的方式;(3)城市形态对集约利用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空间异质性显着,改善将军山片区、牛首山片区的用地形态可提升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而老城片区、科学园区则需着重内部改造。[结论]基于江宁区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文章从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莫维燊,杨小雄,韦庆思.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以广西岑溪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欣,方斌,殷如梦,施龙博.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3].岳娅敏.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18

[4].李雪铭,赵朋飞,李松波,李航,高家骥.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效率研究——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

[5].仓正阳.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纪梦阳,张洪,何锋.基于街区的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唐山市中心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6

[7].张青萍,杨柳.生态文明背景下贵阳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上海国土资源.2015

[8].乔思伟,吕苑鹃.大城市成长的必由之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

[9].张帮云,蔡广鹏,张朝琼,吴松.不同节约集约利用类型下居住用地生态环境效应——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5

[10].蒋艳.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标签:;  ;  ;  ;  

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论文-莫维燊,杨小雄,韦庆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